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考虑到所需教具的准备,例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篇1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篇2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__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习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称

时间

相貌

用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习去探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篇3

一、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6运用各种资料,描述世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梳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2、通过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掌握区域间对比的复习方法。

3、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4、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的复习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

【游戏一】大家来找茬

时间:5分钟

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

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

湄南河平原

湄南河平原,位于东南亚山东半岛的泰国境内,濒临波斯湾,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南纬14度~17度,西经99度~103度之间。

湄南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旱地。湄南河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由于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设均为平房和低矮的楼房。当地人民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

生(预设):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南纬-->北纬;西经-->东经;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旱地-->水田;小麦、玉米和大豆-->水稻;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人工耕种;平房和低矮的楼房-->高脚屋。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

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师:一个地区的要素有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同学进行合理的归纳,这就是我们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在归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环节目的: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找茬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复习,引出复习的第一种方法--要素归纳法。

【过渡】刚刚的游戏同学们玩的过瘾吗?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对对碰”。什么碰什么呢?湄南河平原碰美国大平原,看看他们之间会不会碰出火花来呢?

【游戏二】对对碰

师: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完成这个表格。

师:结合这个表格中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试分析两个地区农作物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一(预设):这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湄南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网密布,使得当地的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稻。而美国大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全年降水少,较为干旱,耕地的类型属于旱地,适宜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生长。

师问:

2、试分析两个地区民居存在差异的原因。

生二(预设):湄南河平原气候潮湿,水网密布,所以他们居住的房屋是高脚屋;美国大平原气候较为干旱,并且人口较为分散,因此居住的房屋是低矮的房屋。

师引导:两个地区都存在差异,一些是生活上的差异,一些是生产中的差异,大事这些差异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这个要素。因此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

师问:那么,尽管两个地区存在差异,但当地人民都积极的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怎样的科学道理?

生三(预设):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师总结:这也就是我们在复习时要运用到的第二种方法:对比法。在对比的同时要注意对比的内容以及他们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这当中所蕴含的道理。

本环节目的:通过两大平原的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复习方法运用】

请同学们用所学的复习方法,自主复习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相关知识,时间8分钟。

师:接下来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两种复习方法的运用。

生一(预设):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纬度位置大概在北纬30度,东经120度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均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因为这里的人口较为稠密,同时人力资源充足,所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大多为人工耕种。由于降水较丰富,民居多为斜顶房屋。当地人们团结互助,邻里关系融洽。

生二(预设):华北平原,位于黄河的下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耕地类型为旱地。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大豆。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多为机械化耕种。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因此民居中有取暖设备。

生三(预设):民居各具特色,都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两地的农作物不同,和当地的降水,土壤,以及耕地的类型有关。因此,自然环境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产生影响。

生四(预设):同样体现了人们因地制宜,创造不同的区域生活,体现了人地和谐的道理。

此环节目的:让学生运用复习方法,学会自主复习。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方法掌握的很不错,接下来我们进行实战演练。

三、【复习成果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复习测试题,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讲授答题的技巧。

此环节目的:通过例题的讲解,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

【课后任务】

1.完成复习成果检测中未完成的习题;

2.通过所学的复习方法和做题方法,复习掌握所学的其他区域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课件篇5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

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

教师需讲解:

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2、在讲述的同时PPT展示相关图片

(三)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通过对表格中的内容分析你认为哪一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是什么?

教师引导:从工具的使用、原始手工业、音乐绘画等方面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半坡居民的文明程度更高;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需教师讲解)

教师总结提升: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可有多余的粮食发展养殖业,有相对空余的时间去进行手工业业生产,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来,两者居民所住的房屋不同,主要农作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教师引导:从两个文明遗址所处的地区(流域)去分析

学生探究结论:长江流域炎热、湿热、多雨,房屋要防潮防水,干栏式房屋可以做到;这种气侯又适合水稻的生长;而黄河流域相对寒冷、干旱、少雨,半穴式房屋可以保温;而粟这种作物耐干旱。

教师总结提升: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四)情感升华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教师新课结束语:河姆渡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而水稻产量占世界食用粮食产量的70%,从这个角度来说,祖国的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每一个先民都是现代的“袁隆平”,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去怀念与崇敬他们,优秀的祖先激励着同样优秀的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2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