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3、学习本文的写法,培养学生将感受到的美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感受中国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教学难点: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学奠基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作品简介。
3、课下注释及课后字词预习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效果。
3、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二、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的形、音、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马尔和我怎样的不同表现?为什么要不时插入我的心理活动与第一次的登山经历?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楚何谓“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
《生命之线》练习题
1.课文写了那个事件?写了几次?这几次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有哪些人物?
登山运动两次
第一次:1985年“我”与西蒙
第二次:1992年“我”与马尔
2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
第二次插叙
3分析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次序[来源:学科同异
合作伙伴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
第一次遭遇险情
生死考验西蒙砍断绳索栽入冰隙
第二次马尔救助、劝慰最终得救
4讨论马尔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
先谈对这篇文章本身的看法。由于这是一篇经过翻译的外国作品,因此译者如何翻译其实给予了作品以第二次生命。就《生命之线》来说,我认为如果翻译所用的辞藻更平实一些,减少一些由华丽辞藻带来的过大信息量,也许能够使文章的主旨更隽永。当然,这一想法主要与我自己比较喜欢冲淡如话的语言风格有关。然而,就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学生往往会把很多时间花在试图搞清楚主人公与马尔先后下落的过程上,甚至花了很多时间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依我看,翻译用词还是平白一些的`好,至于在外国作品的翻译中用上“茕茕孑立”这样的词,就更显得不伦不类了。
从主题上来讲,《生命之线》又是一篇以生死为母题的课文。之所以用“又是”,是因为这样搞不好就生离死别的文章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实在是不胜枚举。其实,对于是否需要把那么多以生死为主题的文章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我一直有些个人的想法。初中生处在最绚烂最美好的时节,是应当尽情享受生命馈赠的年龄。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思考《沉船之前》中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心理,《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为什么放弃逃生,以及在这篇《生命之线》中如何看待西蒙割断绳索自己求生的行为,是非有必要?是否符合他们心灵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否能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还是有待商榷的。以我之见,该让中学生多读读灵秀的小品文,多从中学得一些生活的乐趣和其中的智慧,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关照生活,年轻的一代人才更有可能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阳光。
最后,关于文章结尾部分写我依旧喜爱探险活动,以及对人类探险精神的赞美,结尾这些的内容与本文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结尾是不是偏离开了前文“生命之线”的题中应有之意。我自觉不甚了了。让我写,最后一节不写或写别的内容也许更好。由于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故而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希望下次上到这篇文章时有新的感悟。
为这篇课文设计的核心问题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驱动性比较强,能够把主题挖出来。
核心问题:
本文中出现的“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授课反思:
程度好的班级的这节课,如果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品读字句,给更多的时间充分阅读反复讨论效果也许会更好。程度弱的班级核心问题不能太早抛出,之前要反复理解内容,搭足脚手架,拉着手往上爬,否则就会像这次的课一样,一下子全班给问蒙了,答不出来,也不愿意多想。
总之,这次这篇课文上得太赶了,有些问题没有说到,有些问题没有说透,有些结论的得出是我为了抢时间越俎代庖,只能在讲练习的时候补充了,真是很不应该。最近的心态太功利,要自我批评!
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概括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
2.抓住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导语设计
《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大家读过吗?
对,回眸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 这部《三体》。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谁啊?
对,它的作者是刘慈欣。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点缀 漫步 迟钝 闲暇 凸现 拍摄 蔚蓝 合拢 吟唱 孤零零
不期而至 心有灵犀 天涯海角
2.请大家上网查阅资料,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刘慈欣。?
刘慈欣是 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
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水平‛。
目标导学二 :解读标题,概括情节。
1. 同学们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现在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 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示例:
(1)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
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2. 谁能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师小结:因为‚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小姑娘被困地心。为 了让小姑娘最后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所以主任安排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目标导学三 :深入体会,伏笔运用。
概括完课文之后,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仔细品味,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精彩。本文曾获得1999年度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1.教师举例。
在第2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初读时我也没在意,但读到第43段时,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 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心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把刚才的感受作为旁批写了下来。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深意。
在本文中,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这种表现手法叫伏笔。
2. 所以说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 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运用旁批法来体会。旁批法我们学过,今天我们继续使用旁批法来自读课文。
(1)“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 吗?”
(2)“热,热得像——地狱。”是一处伏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是照应。
目标导学四 :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 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 ?
小姑娘身陷绝境。
2.她的心态如何?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
平静。
3.从哪一段里找到的?
第44段。
3. 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齐声朗读第45、45两个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①强烈的敬业精神 ;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③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的热爱。
4. 指名朗读第45、46、47段,在朗读中进一步来感悟人性的崇高与伟大。
同学们想想看,地球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透明了。地球怎么能变得透明呢?是小姑娘精神的光芒穿透了6300公里厚的地层,将这颗蔚蓝的星球照耀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
5.目前来看,身陷绝境的小姑娘获救的希望是渺茫的,那青春的面容将被永远封闭在地心,令人心痛却又无能为力。但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希望。经过20年的研制,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飞船“落日20 号”研制成功。你很荣幸,成为了“落日20号”地 航飞船的地航员,进入地心,找到了“落日六号”并同它成功对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示例:见到小姑娘之后,她面带微笑地递给了我一支铅笔,也就是文中反复提到的失重的铅笔。正当我感到疑惑之时,她用非常轻的,像是耳语一样的声音对我说:“我不打算走了,我想永远留在这里。资料你带走吧,这支铅笔,就当是我留给你的纪念吧。”她说完就转身走向了工作台。我轻轻叫住了她,沉默了一小会,我 攥紧了拳头,一字一顿地说道:“我,陪你,一起,留在,这里。”于是我和小姑娘成了好搭档,一起投身到对地心世界的研究中。
【教学提示】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大屏幕展示。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要求语意连贯,内容完整。大屏幕展示。
【学法指导】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教学提示 】
批注完之后,邻座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组长负责组织。
续写时,尽量做到与课文中的伏笔形成照应。
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 运用伏笔
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人性伟大
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查找贾平凹的资料。制作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陕西商洛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_”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秦腔》《古炉》等。小说《秦腔》曾获全国茅盾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1.概括我的小桃树的来历。
反馈指导:小桃树是“我”吃完桃子后,种在院子的角落里的长出来的。
出示任务:2.“我”和小桃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反馈指导:知道作者在小桃树上存着自己的梦。
出示任务:3.作者的梦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梦有了些什么变化?
理清作者“梦”之路。
反馈指导:幸福——希望——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出示任务:4.作者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
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桃树顽强生长的精神打动了“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任务: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出示任务: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要求:先找到小桃树生长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谈句子的感受。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画,写体会,教师巡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反馈:“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将来开花也界不出果子。””——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我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来看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出示任务: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反馈指导: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四、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馈指导: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务: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反馈指导: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务:3.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而不屈不挠就一定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出示任务:4.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桃树,实际上是在写谁?
反馈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出示任务:5.本文一方面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写自己的经历,这是什么写法?
反馈指导:明线与暗线。
五、总结全文
小结讲解: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和《我的小桃树》原文。
2.以《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尝试使用明线暗线交织的叙述方式。
七年级教案设计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童年,一起来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绍作家。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慈老竹唐·李白)/《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宋·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七、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八、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