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怎样写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这里提供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分享,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及具有哲理的语句。

2、理解夏里宾的生活哲学。

3、领会课文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夏里宾的生活哲学,领会课文阐述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雷因:原名雷因·伯吉斯,美国作家。著有《远方星辰下》等奇幻小说。

三、题目解说:

文题“只有五条街的距离”蕴含深意。事实上是在0条横马路口,很远,但把它分解了就显得近了,因此本文标题是针对“我”与夏里宾先生要走过60条横街口的距离面引起的,它暗含了夏里宾的生活哲理。

四、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内容。(不超过45个字)

2、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我当时的处境。

第二部分(3-14)到达目的地并提示哲理。

第三部分(15)夏里宾人生哲理对我的影响。

五、研读赏析:

1、本文重点部分是在第二部分,请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2、本文的题目是《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而文中实际是走了60条横马路。为什么这样命题呢?

3、用“______”画出夏里宾先生充满生活哲理的一句话。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我走了许多路,原该筋疲力尽的了。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这句话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

5、本是一次极其平常普通的“长距离”步行,却被作者选中,并赋予了深刻的哲理。我们把这种表现手法叫做什么?在你以前学到的课文中出现过这种手法吗?请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谈谈夏里宾生活哲学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背景:“我”失业后四处碰壁

到击游艺场

只有五条街的距离?经过??到公园看猩猩?以小见大

回到百老汇路

到达宾馆

结果:影响深刻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2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熟悉本课结构

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⑵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明确: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⑶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3、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⑴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⑵另外:

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

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小弗郎士的变化:

⑴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⑵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找出相应的句子

⑶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韩麦尔老师:

⑴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⑵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他哽住了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为什么他哽住了?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脸色惨白,因为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这宣布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到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这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先生的沉重打击,此时他的内心嫉妒悲愤和痛苦。

他哽住了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韩先生的沉重打击,表明了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因为韩先生的爱国热情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还是一位爱国人士,小弗郎士老师的爱国热情十分崇敬,所以觉得他高大。

⑶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⑷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请在文章中找出极度悲愤的词语和作用。

【板书】

最后一课

1、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爱国主义感情

2、韩麦尔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4

练习(a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痴(   )想         ②隐秘(   )        ③诱惑(   )

④xuān(   )腾       ⑤一shùn(   )间   ⑥yùn(   )含

2.辨字组词。

凝(   )      痴(   )     诱(   )      喧(   )

疑(   )      踟(   )     莠(   )      渲(   )

3.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二、阅读与感受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2.诗歌第一部分,写童年时候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部分,写长大后我的拼搏和奋斗。尽管两个部分都写到了“山”和“海”,但第一部分的“山”和“海”和第二部分的“山”和“海”所指并不相同。你能说说前后两个部分的“山”和“海”的区别和联系吗?

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5.“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请你想像一下作者见到“大海”后是怎样一种欣喜的心情。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7.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三、综合与实践

读下面的小故事,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二公尺。”第一位说。

“半公尺。”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远离悬崖,愈远愈好。”第三位说。

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

四、体验与写作

下面这首小诗《圆规》,跟课文一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你能不能学着用这种手法也写写一首小诗呢?

喊的是谦逊的口号——“0”/转动遍数成千/换位次数上万/总表示不如“1”

我的小诗:                                                         

练习(b卷)

一、理解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隐mì(   )          诱huò(   )       喧téng(   )

chī(   )想          huàn(     )想       shùn(     )间

2.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①这是一(fú)      多么美丽的图画。

②爸爸买了一(fù)      象棋。

③老师为我们的成长(fù)      出了艰辛的劳动。

④这些产品完全(fú)      合质量标准。

3.选词填空。(每词限用一次)

备选词语:清清楚楚  仔仔细细 规规矩矩  踏踏实实

在语文学习中,字要         地写,话要         地说,课文要         地读,练习要         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

二、拓展阅读

池塘里的诗

我的诗,

写在摇曳的花瓣上,

穿着粉色的红妆,

扑入莲叶的胸膛。

我的诗,

写在滚动的露珠上,

莲叶轻轻舞呀,

池塘里添了新诗一行。

我的诗,

写在透明的塘面上,

荷花、莲叶、露珠、游鱼,

是精美的篇章。

下雨了!

我的诗在满塘里跳荡。

1.诗歌是讲究韵律美的,押韵就是韵律美的体现。请你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2.诗的第3节列举了池塘中的荷花、莲叶、露珠、游鱼。请你结合全诗的意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分别给这四个词语前面各加上一个双音节的词(词性不限,可以从诗句中选择)。

的荷花           的莲叶           的露珠               的游鱼

3.诗就是画,画就是诗。你认为作者通过对池塘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问题探究

1.简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深刻含义。

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②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2.诗中“大海”象征理想,“群山”象征重重困难。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被人们赋予了象征意义,你能举出这样的事物,并说出它的象征意义吗?(不少于3个)

象征                             象征                

象征                             象征               

3.大街上挂出了两条广告横幅——

①“汇声汇色”炒外汇             ②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演唱会

广告中“汇声汇色”与“慧声慧色”都是利用谐音,对“        ”(填一成语)进行了改装。对这类语言现象,褒贬不一,你持何种态度?请说出你的看法与理由。

看法:                            

理由:

四、表达交流

学习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必须加强诵读。请你和要好的同学一起,进行一场《在山的那边》朗诵比赛,然后相互点评一下得失(当然也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加以评判)。相信通过反复的朗诵和交流,会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

试试吧!

练习(c卷)

翻过那座山

杉美树子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一大早就上路了。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青草湿气。少年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他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的把它牢记在心了。其实,这句话显然过分夸张了。因为现在已经这样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式地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少年站稳微微打颤的双腿,再一次聚积起力量。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如今,少年横下一条心想看到大海。其中的缘由细说起来话就长了。不过有一点,每当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无数重担压在肩头的时候,少年就会像磁针指北一样,立刻想到大海。“要迈动自己的双脚去看看大海!要去证实一下,当真是只要翻过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吗?”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然而,还是不见大海。少年几乎是手脚并用爬过来的这条山道的前方,依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还是算了吧!

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痛苦地这么想。自己如此艰辛地沿着山道爬上爬下,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往前走,再翻他几座山,难道真的能走到海边吗?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任凭额头上的汗珠往下淌也不去理会,少年坐在草地上,被穿行的山风一吹,不免百感交集。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太阳渐渐升高了。想到即将踏上的漫长的归途,少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正在这时,他突然好像听到了一种生灵的声响。

那声响来自上方。回头仰望,头顶划过一道亮光。

一只长翅膀、纯白色的大鸟正缓缓扇动着双翅,像引路一样飞过前方的山头。

──是海鸥!

少年蓦地站起身来。

这里有海鸥,无疑离大海很近了!这样看来,那条山道上方天空的颜色,确实是与大海相连的淡蓝色。

难道这次真的能看到大海吗?

尽管如此,他仍略显迟疑,还在瞪大眼睛凝视着前方。猛然间,一件白色的东西像蝴蝶一样在他眼前缓缓飘落。少年聚拢双手接住一看,原来是一片雪花般的羽毛。

这是那只海鸥送来的!

虽说仅仅只是一片羽毛,但它瞬间便在少年心中化作巨大的腾飞的翅膀。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再一次聚积起全身的气力,轻声吟诵起来。

不过,即便不是这样也没有关系了。现在,哪怕前面还要翻过三座山、四座山,我也一定能够走到大海,一定能够走到那里给你们瞧瞧!

少年手中紧握着小小的羽毛,沿着山道缓缓爬去。在他的耳畔──或许是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轻轻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我读我写: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是这个信念,让少年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地向人生的理想目标前进、前进!少年的梦想是感人的,少年的精神更是令人感动。  

请联系课文《在山的那一边》对比阅读,写一篇小评论。

提示:可以从文体、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答案

第一课 在山的那边

练习(a卷)

一、1.①chī;②mì;③huò;④喧;⑤瞬;⑥蕴   2.凝视,疑问;痴想,踟躇;诱惑,良莠不齐;喧闹,渲染   3.示例: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是飞跃万水千山的翅膀。

二、1.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2.区别:第一部分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真实的“山”和“海”。第二部分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理想的境界。联系:第一部分的“山”和“海”是全诗的基本意象,第二部分的“山”和“海”是对第一部分的拓展和升华。 3.拟人。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爱。 4.表达出作者对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提示:语句通顺,想像合理即可。 6.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示例: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达到。

三、示例:不要和诱惑较劲,应离得越远越好,否则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危机和失败。

四、提示: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把握该特点与生活现象之间的“相似点”,从中提炼生活哲理,再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诗句尽量押韵。

练习(b卷)

一、1.秘;惑;腾;痴;幻;瞬  2.①幅;②副;③付;④符  3.依次是:规规矩矩、清清楚楚、仔仔细细、踏踏实实  

二、1.上;膛;上;行;上;章;荡  2.示例:(粉红)的荷花;(舞动)的莲叶;(晶莹)的露珠;(快乐)的游鱼   3.要点: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1.①“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②“枯干”是比喻的说法,表现了“我”对理想的渴望。  2.示例:“小草”象征顽强的生命,“蜡烛”象征无私的奉献,“太阳”象征光明。 3.绘声绘色;看法:能针对此类语言现象,写出明确的看法即可。理由:赞同的理由,可以是巧妙利用谐音,言简意丰,引人人胜等。反对的理由,可以是滥用成语,语言不规范,容易误导等。(如联系实例辩证分析也可)

四、略

练习(c卷)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初步掌握小说的内容;

2、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故事背景,导入新课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整体感知

1、简介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

3、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分析课文

1、学生三读课文,根据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四、四读课文,围绕变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动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并自行归纳总结。

3、学生总结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韩麦尔先生身上所发生的变化

1、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交流,并自行归纳。

2、学生再读课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39;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3、学生概括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学生再读课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写的环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指名回答)

5、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步》P35。

1、运用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完成小说《蜡烛》的练习题。

2、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6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口技》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②会宾客大宴()

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儿醒。

⑥以为()妙()绝()。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8

要点点击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基础训练

(一)知识训练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里写出本文出现的词语。

xùdāodàimàncuānduojiǎojié

yōuyángpiāomiǎoyīxīyǒngyuè

2.填空。

本文作者是          ,原名          ,          省       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本文体裁是,文中的“社”原指,在绍兴,“社”是,“社戏”是指。

3.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4.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然而又自失起来。

(2)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4)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5)黄牛水牛都欺生。    

(6)几个到后舱去生火。

(二)课文回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5.文中写山“踊跃”地向后“跑”,表现了什么?

答:

6.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此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

答:

7.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8.给所选文段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a.赵庄看戏b.月夜抒怀c.月夜行船d.水乡美景

阅读链接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

社    戏

鲁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采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9.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延宕”一词可以理解为                 。

10.第一段末一连用了六个“看”,这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和状态?而罗列了四组时间又意在说明什么?

11.摘出第二段中“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的原因的句子。

12.“我”挤出了戏园,戏园门口的景象和园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冷清衬托出里面的              ,而里面的拥挤则同外面的             形成了对照,突出了观众想睹名角风采的心情。

(二)

转个弯,看到更好的风景

我从13岁开始画画,共画了23年,从来没有上过一天班,也从来没有换过别的行业。最近,我和女友合资开了一家花店,很多朋友听到我开花店的消息,起初是一阵错愕,随即又改口说:“嗯!你这样也不错。”

这些人的意思,我懂。我以前没有工作经验,只知道整天埋头画画,偶尔开开画展、教教学生,和外面的世界很隔绝,也不懂得一般的人情世故。

画画原本是件很快乐的事,但如果为了三餐,就会变得很痛苦。很多搞艺术的人都有这种经验,为了出售作品,要应付买主;为了打知名度,要应付媒体……就好像选举一样,到处求人,而这些都是我最不擅长的事。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很不适应这个社会。

其实,我有点后悔当初为何要学画画。是,我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裁缝师,有一技在身,也不必担心日后饿肚子。

我小的时候,不爱读书,成天鬼混,没事就跑到附近的棺材店里对着棺木练习打靶。父亲认为这不是办法,小学毕业之后就要让我去学做西装,我一听,吓坏了,晚上经常做噩梦。当时,哥哥念师专美术科,常常参加美展得奖,父亲非常开心,我心想:“书既然念不好,我干脆去学画画,爸爸就不会觉得没有面子。”

升上中学以后,我开始认真画画。当时,我有一个自以为“伟大”的想法。我听人说,毕加索一生加起来的作品大约有2000多件,我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我立志要超越他。但是,我太天真了,我忘了即使是画家,也有生活压力,也有很多俗务,每天只要张开眼睛就必须去面对,而我的梦想好像愈来愈遥不可及。

我的朋友和家人曾经劝告我改行,找个正式的工作,但我还是很坚持,而且,我也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我有一些朋友看不过去,惋惜地说:“光是有才华没有用啊!你需要知道如何谋生。”

我会开花店则是姻缘巧合,因为我遇到现在的女友,她和我不同,比较务实。女友经营花店很多年,但是,我知道她一直很想开一家非常有特色的花店。我提供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协助她规划整个空间的设计,在参与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除了画画以外,其实我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

为了经营花店,我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然后到花市买花,再回到店里帮忙打理,或者外出送花,晚上7点打烊回家以后,10点半左右就上床睡觉。生活非常有规律。而我以前是“不到天亮不睡觉,不到下午不起床”。所以,我比过去足足胖了6公斤。

我很喜从目前的生活状态,我觉得它让我有机会走入人群。变得比较踏实。以前,我常常看人不顺眼,对人挑剔;现在,我出去送花,顾客常常嫌东嫌西,抱怨这个那个。以前,我厌恶求人;现在为了业绩,还是一样要拜托顾客上门。我终于了解,这些都是生活中不能避免的事,人生未来就是如。

别人问我:“你还会继续画吗?”我总是回答:“肯定会,因为,画画是我终身的职业。”不过,由于我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体验,我知道,当我再度拿起画笔的时候,会再不同的心境。人生嘛,何必那么固执?有些你坚持对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转个弯,说不定还可以看到更好的风景。

13.作者决定学画画的原因是什么?

14.“我”的朋友和家人劝“我”改行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5.经营花店后,“我”的生活道路出现了转机,感悟最深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6.文章题目《转了弯,看到更好的风景》揭示了怎样一个人生哲理?

思维刷新 

17.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18.你认为这篇课文中的孩子们最有乐趣的事是什么?哪些描写特别符合孩子们的心情?

(两个题目任选一个,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一篇文章,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相关搜索

1.《呐喊》   (鲁迅全集)

2.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鲁迅小说〈社戏〉的文化解读》姚大勇《名作欣赏》2001.2期

3.

附答案

16.社戏

1.絮叨怠慢撺掇皎洁悠扬漂渺依稀踊跃2.鲁迅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土地庙或土地神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3.c  4.(1)忘了自己;(2)跳跃;(3)笼罩,辉映;(4)微弱,不明亮;(5)生人;(6)使柴火燃烧起来。 5.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6.急切而陶醉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听到笛声而“自失”等。7.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8.c    9.拖延。  10.看不懂京戏,但又不得不看,使我麻木了。表示戏剧历时长而主角尚未出现使人难熬。  11.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加之已十二点。  12.热闹;疏朗。13、自己不愿读书,又怕父亲没面子。 14、光有才华没用啊!你需要知道如何谋生。15、人生嘛,何必那么固执?有些你坚持对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转个弯,说不定还可以看到更好的风景。16、人如果遇到困境,转换方向将会有新的面貌出现,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二、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列举一些特技表演引入。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3、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就课文字词质疑,准备翻译课文。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地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5、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6、问题探究:

(1)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这四处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两处写动物的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为下文情节一户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闹作了铺垫。

“微闻有鼠”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演一家人由睡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场面蓄势。

扩展:试举出平时生活中“以动衬静”的例子。

四、小结: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了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文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 、“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1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2.尝试修改习作。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课件出示事例一)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2.汇报。(课件出示事例二)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第七单元习作指导我有一个想法

写作思路:

1.审阅题目:本题要求我们写关于生活中的想法。

2.选定内容:自己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需要改进呢?把你的想法写出来,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3.表达方式:叙述。

4.表现手法:首尾呼应,开篇点题。

5.结构顺序:在写作文时,首先提出问题,把你的想法写清楚,然后写对这种想法的改进办法或建议。

下水文:

我有一个想法

我有一个关于房子建设的想法。

①我觉得现在自己住的小区里,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像邮箱一样的收取快递的箱子,如果有这样的箱子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实用的一个设计。

②因为白天的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家里都没有人在,快递员只好把快递送到物业保管。有的时候回家晚了,物业也就关门了,我们只有等到第二天的时候才能去拿。

有的.时候,妈妈给快递师傅说,将快递放在我们家的门口就好,可是师傅为难的说,按照规定这样子做是不被允许的,还是要放在物业。

③所以我想,要是家门口有一个带锁的能够放快递的箱子,师傅就可以直接把快递放进去,然后我们回到家就可以拿,这是一件多么方便的事情啊。

④我希望在房子建设的时候,能够在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设计一个快递箱。

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问题。②指出以前房子建设的问题。

③根据妈妈和快递师傅的谈话以及房子建设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奇特的想法。④根据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看完上面小作者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呢?请写一写吧!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děizhuóchǎngzhùchénghuójìzǎo 济南 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髻水藻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四、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⑴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⑶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⑷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分析课文。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完成课后练习四。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回应全篇,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x自然段至第x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x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5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字词。

2、初步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木兰从军”的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复述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授课时间: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

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课时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朗读《木兰诗》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一、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作为一首民歌,《木兰诗》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也很深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进花木兰。

2、明确课时目标(多媒体展示)

二、自主学习,前题诊测检查预习,学生展示交流:

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北朝民歌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

何为“乐府诗”?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乐府”。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的重要地位: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机杼zhù戎机róng可汗khán鞍鞯jiān辔头pi

燕山yān胡骑jì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著我旧时裳zhuó傍地走bà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一二小节,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4、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5、学生分小组展示诗歌朗读。

二、小组内疏通文意。

请学生将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找出来写在黑板上。

拓展延伸,达标测评检测练习册1、2、3、4。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抄写课下注释。

2、背诵两个自然段。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

《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

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比桥,体会桥之情

学生活动:看【积累拓展】五的材料(一),与文中第6—8自然段对比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二、写桥,领略桥之韵

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特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当地人民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个同学想把这座桥补写到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里,以此告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在天之灵。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这个同学产生了疑问,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活动:看链接资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桥适合补写到《中国石拱桥》里吗?为什么?

补充资料:大小井特大桥资料及图片

【资料一】:大小井特大桥的简介

大小井特大桥始建于2016年6月29日,工期38个月,全长1、5公里,主桥主跨为450米,2018年6月30日横跨在贵州省罗甸县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拢,大小井特大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关键性工程,是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净吊重达160吨。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位拼结起来合龙。

【资料二】:大小井特大桥的施工环境

作为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和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大小井特大桥结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大桥拱座施工现场地形陡峭,边坡开挖高度高,开挖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难度大,拱脚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高。缆索吊机安装施工主塔拼装高度高,主索安装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主拱安装施工拱肋纵向运输距离长,吊装重量大,主拱对接精度、线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悬拼施工时间长,斜拉扣挂施工难度高。山区机制砂C60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难度高,混凝土顶升高度高。

同时,大桥本身也将成为当地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还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已合龙的大小井特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遥相呼应,成为景区又一道风景线。远处观望大桥,整个大桥犹如一座"天桥"。桥梁建设者们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桥"。

【资料三】:大小井特大桥的修建意义

该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大桥预计2019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比走省道快2个小时,对打通贵州的"断头路",加快黔南地区横向连接运输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贵州建设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材料选择符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可以补充进去。

学生活动:试着将大小井特大桥补写进课文里。之后选一篇代表习作集体修改、点评。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取舍链接资料,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进行片段写作,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三、寻桥,领略桥之新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石拱桥建设的无数奇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现代桥梁专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当代桥梁建设者们,不断开创新的造桥技术、刷新桥梁建设的世界记录,大小井特大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创新的桥梁工程等着我们去了解、介绍和赞颂。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2018年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7

教学目标:

1、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学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8

《在山的那一边》教案

教学目标 :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3、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4、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5’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用课件打出这一句话。)

二、朗读5’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

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19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诗歌,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六、板书处理

板书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以文中的主要词句为点,文章脉络为线,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写景抒情,联想丰富,以求自身的情感体验去领会全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书:

月光海雾

写实松林联想天河想象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鲛人

疏星

教学反思:

一、情景创设是导引

学生所处时代毕竟离郭沫若所处的特定时代遥远,不可能设身处地去体验郭沫若的复杂心境。因此,这首诗所含的深刻内蕴和爱国情怀,必须由我来点破。如何巧妙为之?我选用了绚丽的图画,幽雅的古筝,通过视觉、听觉,调动学生的.感觉,将学生引领进郭沫若所处的静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创设,对学生朗读感受音乐美,对赏析诗歌意境美起到了导引作用。

二、反复朗读是基础

如果诗歌不反复朗读,那么情景创设也只是徒劳无功。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某种意义上比赏析诗歌还重要。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会在脑中不断加深印象,不断完善认知,从而为赏析诗歌打下坚实基础。

三、语言凝练是难点

赏析诗歌可以看内容,析写法。但关键是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学生如何体会并言说,重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我在引导学生赏析《静夜》语言凝练时,用《春》中一个“闹”字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来欣赏诗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决不知。

四、想象联想是目的

本单元、本诗的重点就是要学生体会想象联想的作用,进而培养其想象联想的能力。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第二诗节时,抓住诗眼“鲛人对月流珠”这一景象展开想象,试图激发学生想象联想之潜力。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更是巩固强化这种能力。

五、板书简洁是亮点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简洁的原则上,追求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描写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全诗。

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足时明显的:

1、在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上还不够娴熟、自然,幻灯片放映时,因为手误,把本应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考查内容提前显示。学生欠缺思考、回答得过程。

2、在诗歌教学情景的引申和体会上还做得不够。“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是全文的诗眼,也是意境升华、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对诗歌“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讲解太突然。

七年级教案下载语文篇20

一、教学目标

1、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文章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知识讲解,写文章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知识,概括成两点:

1、写文章要讲真话,抒真情。

2、要多读优秀文学作品,积累情感。

五、理解举例。

1、欣赏《春》中关于淑英到上海后的一段描写。

教师讲解这段文字出现的背景,谈谈表达了怎样的情。

2、放录音《一件小事》

学生讨论这件小事的真体现在何处,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真情。

六、学生自读一些自己认为“说真话,抒真情”的片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45分钟内完成习作。

2、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题

1、题目:教材P67—68一、二中任选一题。

2、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条理清楚。

3、学生习作

附:修改放在评讲中,选择本次习作中的一出现常见错误较多的,印发给学生,教师以投影仪展示习作和学生一起修改,并交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常见符号。

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