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板书设计、教具准备等几个方面。写好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眼梢惬意汀蘸

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学生齐读:弥漫眼梢惬意汀蘸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__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__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教学重点

1、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文言词语的积累

3、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如果学生一下不易答出,可提出以下问题作为提示:与他交往的人多吗?都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3、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

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课堂讨论与练习

1、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3

教材简解:

《陋室铭》是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与风范。《陋室铭》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进行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性及安贫乐道的情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通常侧重于文言字词、翻译句子等知识的教授,如何将品德的教育较好地融入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这篇教案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标预设:

1、朗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感受其押韵美。

2、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会“陋室不陋”。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高洁旷达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重难点:

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计理念:

人一生之中不免会遭受各种不顺与挫折,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是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从语文课上学到生活的态度,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这个想法,教学安排上就着重让学生多读,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乐观与旷达,感受作者高洁的品性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陋室,感音美

1、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刘禹锡的《秋词》,知道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他对居室又有怎样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课题作者)

2、了解“铭”

(课件展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齐读)

3、感音美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文章,看看文中哪些字是押韵的?所押的韵是什么?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琴in,经ing,形ing,亭ing押的是ing和in韵

朗读指导:对于韵脚,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得响亮些,读得稍微长点,使韵脚能有别于一般的字词。

要想把这篇文章读得更有韵味,更美,我们还得了解这篇文章的节奏。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及节奏,在书上做好标注。看看你们划分的对吗?请按照这个节奏,我们男生女生分别来读一遍,看哪队读得好。

二、再读陋室,解“德馨”

作者写的陋室,是他被贬和州做刺史时居住的狭窄简陋的屋子,但他丝毫没有感受到房子的简陋。文章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个意思。——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请结合注释说说它的意思。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德馨。对于关键词,我们朗读的时候会重读,以示强调。请你为大家朗读下这句。文中是如何体现屋子主人德馨的?请画出相关语句。

展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体现了主人德馨,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

预设: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句话的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漫步。

这里有两个表示颜色的词分别是绿、青,走在绿色的天地中,你有怎样的感觉?环境优美啊,秀丽啊,在这样美的环境中,人们往往抛却一切,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内心也变得宁静。这句该怎么读?一生试读这种喜爱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陋室与作者说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强调:鸿儒与白丁两个词语的意思。

我仿佛看到作者正与博学多才的朋友畅谈大笑,好不愉快!这里作者写自己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学多才的,还有谁博学多才?作者自己。

那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你试试。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阅读佛经。

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陋室里愉快得抚琴调弦,翻阅佛经,沉醉其中,不知还漏出会心的笑容。

这里作者弹的是一种没有加装饰的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可见他生活条件如何?——不富裕,很清贫,很贫穷。但他是否因此悲伤呢?“谈笑有鸿儒”,作者依旧谈笑风生,与朋友说乐。除此,他还阅读佛经,可以看出他的高雅及悠闲。

这句又该怎么读,你试试。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仿佛看到作者,如居仙境一般,没有世俗纷扰,没有名利羁绊。

扰乱作者的是世俗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俗乐呢?(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俗的)作者向往的是雅的东西,高尚的,不粗俗的。使作者形体劳累的是官府的公文,代表着权利与名利,作者不喜欢这些东西,可见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愉悦开心之情来读。

我们连起来,将体现屋子不陋,主人德高的语句齐读一下,感受作者那种愉悦淡然自适的心情。

(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中感受作者的德馨,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虽居陋室,但内心依然淡然自得的情怀来。)

三、插读背景,陋室陋

(展示背景)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以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书碑勒(lè)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三读陋室,悟其道

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居住在这样狭窄简陋的屋子里,作者竟不以为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品德?(二三学生交流)

我们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论语十二章》里孔子赞美颜回的句子。

(展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粗饭,喝的是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安国称这种品德为:安于贫乐于道。作者居陋室,不以为陋,这是安贫。能够保持高雅情操,坚守自己,这是乐道。

文中作者还写到谁具有这种情怀?——诸葛亮、扬雄,读出相关语句。

谁能说说诸葛亮和杨雄,结合注释

诸葛亮,蜀国丞相,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诫子书》。

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两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住房。

我们来了解庐和亭(PPT展示)都是比较简陋的。但是他们却能甘于淡泊,坚守自己的志趣。

作者写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写谁?——写自己,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具有高雅的志趣与伟大的抱负。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

文中还有没有使用类比这种手法的?借他物来写自己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把自己有品德比作山中有神仙,水中有蛟龙,突出自己的不俗,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

如神仙一般,似蛟龙一样,居住在陋室中,陋室就变得不陋啦?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件展示)《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论证“陋室”因“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及安贫乐道的情怀。

作者这里省略了“君子居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我也会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君子,不跟你和州知县这种小人为伍。

五、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作者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具体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志: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写出了陋室不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的品质及安贫乐道的情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来表达心志和情怀。

六、品读陋室,学淡泊

我们再来以舒缓的语调,以闲适的心情,体会作者淡泊的心境与安贫乐道的情怀。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运用大胆奇特且合情合理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和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大都耳熟能详,所以不必对情节过程进行分析;而当着重体会情节中渗透的丰富想象。

想象是神话的突出特点,也是本文学习应把握的重点。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对文本的阅读,分两步走:先进行比较阅读,初步感知想象的情节;再进行探究阅读,把握想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正确运用想象。从而,由浅入深,学以致用,争取一课一得。目标明确之后,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还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通过比较来感受、鉴别,体会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生动、具体、有趣。接下来品读课文中更具想象力的情节,以放声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进而在美读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生动地讲述部分情节。在讲述的过程中,抽象文字上升到头脑中转化为形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奇趣,并自觉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探究阅读中,从分析女娲形象入手,把握想象的特点、要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体会、明确。学生可随即将讨论结果明确在黑板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很鲜明地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女娲形象。板书有不少重复之处,这恰能体现女娲形象的鲜明,当予以充分肯定;答案的多元化,也能够证实女娲是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形象。完成“女娲是一个……”句式过程中,能够自然带出分歧,即女娲是人还是神,争论后得出:女娲是有人性的神。深入讨论,从女娲形象上去判断,想象的特点、要求。结合板书形象地展现,想象的两个要求:大胆奇特、合情合理。

带着对想象的理解,学以致用,扩写神话《夸父追日》。在实践中指导纠正,请几个同学读.写作的片段,其他同学共同评析。鼓励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想象的能力。最后引名言说明想象的可贵,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把对想象的体会延展到课外。

整体来说,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综合运用,确实能够逐步提升学生对想象的认识,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此外蝴蝶形的板书设计,使得想象的作用、特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6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四、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在叙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阿长身上的“坏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有关知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来历---睡觉摆“大字”---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来认识阿长。

明确:姓名阿长

性别女

职业保姆

身形黄胖而矮

年龄不详

问题:1、从这份简历中你可以完全的认识阿长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认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一个人的性格乃至她的内心世界。

2、这份简历中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了吗?

明确:姓名的来历,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读课文第二段,明确下,鲁迅花这么多笔墨介绍阿长的姓名对于我们认识阿长的性格与精神世界有用吗?

明确:有,从姓名的来历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别人的,别人随意加在她头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长妈妈社会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个可悲的长妈妈。

五、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认识阿长与鲁迅,让我们一起结合发生在鲁迅与长妈妈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长,走近鲁迅

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明确: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六、分析“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不耐烦,讨厌?”

学生发言,做填空练习的长妈妈。。。。。”?结合具体的事件来谈。

明确:“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行为粗鲁,不拘小节

教我许多的规矩(元旦吃福橘)---迷信,大煞风景,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的是一个: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文明的阿长的形象。

七、分析两个敬意。

1、那又是怎样的长妈妈让鲁迅两次产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确:拥有伟大神力的长妈妈。

2、这两个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内是一样的意思,而在文章中变现出的是同样的情感吗?

明确:不是。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是个荒谬的故事,但长妈妈却讲的一本正经,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看出这个长妈妈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是有反讽的意思。

而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实现了孩子心灵上的渴望。看出长妈妈是一个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的人。鲁迅对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种感激之情。

八、总结。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鲁迅以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

明确:深沉的怀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对比鲁迅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九、作业。

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

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8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3、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及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习指导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学法提示:

以自主阅读为主,兼以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大家都看过吧?纪晓岚诙谐幽默的言辞以及他博学多识的睿智,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老翁捕虎》,欣赏一下他的文风。

二、作者简介: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三、关于笔记小说: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旌德县邑人徽州皓然咯咯嗽哂彪

此畜屹立颔下尾闾毛帚下缒信夫嗣秉烛谬巧厉文恪公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

5、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

1、学生对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1)、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2)、乃遣吏持币往。

(3)、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4)、大失望,姑命具食。

(5)、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

(6)、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7)、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8)、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2、小组讨论疏通,划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词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4、学生相互口头翻译

5、教师指定学生翻译,强调翻译

六、重点突破:

提问1、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为了增加悬念,即跌宕有致笔法,同时也为下文老翁打虎一节作铺垫。

提问2、“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于厚望,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谢。

提问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七、难点解析:

1、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

(A、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B、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

2、本文对捕虎过程写得简短而详尽,我们应如何理解?

(文中简短而较为详细地写捕虎过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绝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

3、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

(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

4、为什么写“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

(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笔。)

八、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和智慧,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

九、课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旌德县邑人徽州皓然咯咯嗽

哂屹立颔下尾闾缒信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2)老翁哂曰

(3)径搏老翁(4)不瞬

(5)习伏众神(6)老翁手一短柄斧

十、拓展延伸: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历?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0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     诱惑()_____一瞬间()_____

隐秘()_____ 喧腾()_____      痴想()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__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筛选关键信息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

2、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顺序,通过仿写、点评、修改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运用说明文相关知识。

教学创意:

《中国石拱桥》是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也是初中阶段第一篇说明文。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通过小组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在把握本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到本文的人文情怀。

3、通过补写现代石拱桥的典型例子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知识到人文,由学习到实践,希望能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赏桥,了解桥之义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各样桥的照片)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用一句话说说“桥”是什么吗?(生交流)

明确:架在河上、陆地上、峡谷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就是桥。

二、说桥,领悟桥之理

学生活动:本文约1700多字,请大家用三分钟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再组合文章的关键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几乎到处都有,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③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不少石拱桥。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度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放在初中阶段第一个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

提供以下四个思考角度:

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思考:通过组合关键句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那其他内容是不是可以删除?为什么?

②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思考: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严谨,但是一些不确定表述,如“大约”“可能”“几乎”等词多次出现,你如何看?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分析。

③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思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能调换先后顺序吗?为什么?文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④从说明结构的角度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中国石拱桥》,那么开头两段讲石拱桥的特点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三、游桥,欣赏桥之美

学生活动:这么多例子里面,作者将赵州桥和卢沟桥重点介绍,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分成两个导游小组,组员进行如下分工:

①说明图绘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

②导游词整理:根据课文内容,大体按照以下格式有条理地梳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导游词,可在书中相应位置批注。

如:历史悠久——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③赵州桥(卢沟桥)介绍:根据课文内容、导游词以及自己的合理发挥,有条理、有重点、有详略、有趣味地为大家介绍一座桥。

(两个组分别派代表上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介绍这座桥)

四、布置作业

①请在积累本上完成本课重要字词字音词义的积累。

②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考探究】第一题的表格。

③文中还有哪些没说全的说明方法?请课下批注,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比桥,体会桥之情

学生活动:看【积累拓展】五的材料(一),与文中第6—8自然段对比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明确:《中国桥梁史料》选段集中介绍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据与事实,一一介绍。课文则重点介绍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因为《中国桥梁史料》是部桥梁学的专业著作,所以主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作为一座重要建筑物的技术细节;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在有限篇幅内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自然不能过多聚焦技术细节,但又要让读者对卢沟桥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所以选择结构特点和最的石狮子作为说明重点。

二、写桥,领略桥之韵

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贵州省罗甸县大小井特大桥即将在今年建成,当地人民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个同学想把这座桥补写到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里,以此告慰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的在天之灵。在准备写作的过程中,这个同学产生了疑问,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学生活动:看链接资料,想想大小井特大桥适合补写到《中国石拱桥》里吗?为什么?

补充资料:大小井特大桥资料及图片

【资料一】:大小井特大桥的简介

大小井特大桥始建于2016年6月29日,工期38个月,全长1、5公里,主桥主跨为450米,2018年6月30日横跨在贵州省罗甸县大井河上的大小井特大桥顺利合拢,大小井特大桥是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关键性工程,是世界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全桥共58个吊装节段,节段净吊重达160吨。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上百吨重的节段被一节一节吊到200多米的高空后再精确移动到位拼结起来合龙。

【资料二】:大小井特大桥的施工环境

作为我国典型的高山峡谷大跨度钢管拱桥和世界同类型桥梁之最,大小井特大桥结构、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大桥拱座施工现场地形陡峭,边坡开挖高度高,开挖方量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难度大,拱脚预埋件安装精度要求高。缆索吊机安装施工主塔拼装高度高,主索安装跨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主拱安装施工拱肋纵向运输距离长,吊装重量大,主拱对接精度、线形及高程控制要求高,主拱悬拼施工时间长,斜拉扣挂施工难度高。山区机制砂C60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难度高,混凝土顶升高度高。

同时,大桥本身也将成为当地景区的一道风景线。大小井特大桥建在布依族居住的大小井风景区。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还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已合龙的大小井特大桥,与景区相互衬托,遥相呼应,成为景区又一道风景线。远处观望大桥,整个大桥犹如一座"天桥"。桥梁建设者们在"空中"修起了"天路",在"天路"上建起"天桥"。

【资料三】:大小井特大桥的修建意义

该桥是贵州本地企业完全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大桥预计2019年8月全部竣工,年底实现通车,通车后从平塘县到罗甸县只需1个小时,比走省道快2个小时,对打通贵州的"断头路",加快黔南地区横向连接运输大通道的形成,加快贵州建设交通强国西部示范省,助推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有着重要意义。

明确:材料选择符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可以补充进去。

学生活动:试着将大小井特大桥补写进课文里。之后选一篇代表习作集体修改、点评。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取舍链接资料,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进行片段写作,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三、寻桥,领略桥之新

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石拱桥建设的无数奇迹。以茅以升为代表的现代桥梁专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局面。今天,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当代桥梁建设者们,不断开创新的造桥技术、刷新桥梁建设的世界记录,大小井特大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创新的桥梁工程等着我们去了解、介绍和赞颂。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2018年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5)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6)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8﹚“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9﹚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尽量用自己的话。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

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我在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要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拥有自信,向着预定的目标走下去,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字词,解释词语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朗读脱险部分】

二、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4、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探究主旨,回味标题,研究“为什么这样写”

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感受父亲博大精深的爱,感受父亲睿智的教育方式:一开始父亲没有责备儿子不听话,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对孩子说晚饭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让孩子紧张恐惧的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父亲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辅导师),然后安慰“我”,“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还不断鼓励“我”,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就因为“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小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3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1、重点字词注音。

2、了解作者情况。

3、阅读文本,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讲给儿时的鲁迅先生的?(长妈妈),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长妈妈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2、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从词语积累、作者介绍和课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内交流学习准备的基础知识部分,我们来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订正,加深印象。

(1)字音:

骇(hài)掳(lǔ)震悚(sǒng)惶(huáng)急诘(jié)问渴慕(mù)

(2)作者: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中篇小说《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四、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哪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

睡相不雅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规矩太多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讲长毛的故事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在这些生活片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何变化?

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

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买《山海经》)

2、应该说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态度发生变化的是哪件事?(买《山海经》)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19—31段(老师范读),从文中找找哪些片段流露出作者和阿长之间深深的感情?

①22段: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

明确: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问表示一种不屑。

②24-26段: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阿长的行为与“我”的家人和远房的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谁也没有阿长知道“我”的心,谁也没有阿长关心“我”,再说买《山海经》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也没有人像阿长这样操心费事,况且,阿长又没有文化、不识字,她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更加突出我的惊喜和对阿长的感激。

③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与后文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明确:这四本书是长妈妈费尽心思,跑了很多路买来的,凝聚着长妈妈的心血,对书的珍爱体现了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五、探究提升——思想对话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阿长一生不幸,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又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她,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更加突出对长妈妈的赞美和颂扬。

六、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本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段,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长妈妈形象。她饶舌多事、愚昧无知,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德,作为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专门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作传,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深情和怀念。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方法。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对于冬季这个季节来说同学们应很熟悉,现在也即将进入初冬,请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你眼中的冬天,(凛冽的寒风、白雪飘飞……)是的,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但是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却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2、带着以下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握语气、语速、语调等)(投影,指导学生把问题带入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⑴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是个宝地?

⑵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⑶请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明确:

①“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征,济南的冬天与北京、伦敦、热带相比无风声,有日光,日光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水,像在小摇篮里。

②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里的山水,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小山,城外的远山,泛绿的水。

课堂小结:文章与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细致的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处处渗透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赏析、探究(四人一组讨论)

指导读2~5节(投影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2、细读第3节作者的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把你刚才划出的喜欢的句子读几遍,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①阳光照耀下的山—温静或暖和、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或淡雅;水——绿。

②自上而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为了突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细致的描绘薄雪下的山之美,依山写景从上到下的描绘,如把山坡上的斑驳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使山活了起来;把夕阳照耀下的粉色薄雪比喻为害羞的少女:“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我们带入想象联想的境界,使事物具体形象可感。

③示例:

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写村庄写雪写其形态活灵活现。

⑵“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水有了灵气,更为了突出写绿。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如此的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山水。

四、拓展延伸

请用你的笔勾勒出你对家乡冬天的感受。(多角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读写一体,一篇小作文。)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提示:简要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介绍老舍及其笔下的冬天,查阅一下资料)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5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

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出示幻灯片)

注音并解释:痴想 凝成 一瞬间 喧腾 隐秘

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

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 第1节   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

第2节 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

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

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               

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                                         

④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

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

⑦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代表发言后明确:

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②痴想即痴迷,神往于外面的世界。

③用了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觉。“我”本希望看见大海,可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④比喻幻想全然落空。

⑤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⑥“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枯干的心灵”指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⑦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教师要适当点拨,比如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像信念、信心、战胜失望等等,再把握几个意象——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

2、 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问、归纳、明确

(可多种):                   

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③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3、仿造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六、教师小结:这首诗,作者取象于大海群山,用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哲理。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看幻灯片,感悟诗歌)

齐声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迁移训练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写在上,不少于300字。

2.预习第四课《生命的意义》。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奋斗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境界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6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狂澜()屏障()一泻万丈()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4、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个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所以,文学泰斗鲁迅对她倾注一片深情。请随我一同走近《阿长与〈山海经〉》。

二、资料助读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三、初步感知

1、生字注音。

骇(hài)孤孀(shuāng)掳(lǔ)惶(huáng)急颈(jǐng)悚(sǒng)疮疤(chuāngbā)诘问(jié)渴慕(mù)疏(shū)懒

霹雳(pīlì)玑(jī)惧惮(dàn)矩(jǔ)懿(yì)灸(jiǔ)

2、生词注解。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整体感知。

(1)《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2)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四、合作探究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合作探究

(一)走进文本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的劳动妇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三、课堂小结

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长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板书设计

饶舌多事善良

不拘小节真诚

迷信淳朴欲扬先抑

无知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喜爱、感激、崇敬)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__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39;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19

任务分析

学习这篇童话,最终应让学生明白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丰富的想像和极度的夸张所刻画出的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学本文应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荒诞可笑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2能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能大胆地发挥想像,续写童话。

教学重难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评价性格;发挥想像和夸张续写童话。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根据《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起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课前学习

搜集安徒生的资料及本文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评价性格。

教学流程

导入

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谈谈对“美”的认识来导入。(板书课题)

请你当小老师

请你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安徒生及其创作背景。老师对学生介绍加以评价、补充。

明确: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其中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一生共创作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已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教师补充: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作品主题多为描绘穷苦人的悲惨生活,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鞭挞统治者的残暴、贪婪。

整体感知

整个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展开,如果课文第一段用小标题“皇帝爱新装”概括,请你快速浏览全文,也用类似的小标题给课文故事拟个提纲。

组织学生先自读、思考、归纳、概括,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明确: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教师过渡语:围绕“新装”这个中心,作者创设了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这样一个社会怪圈。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问题,经过讨论、整合、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提供问题,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一开始为什么都不敢说真话?作者为什么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

2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虚伪、愚蠢;有人认为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教育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3对于文中的人物,如皇帝、大臣、骗子、百姓等我们大致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你能“另辟蹊径”对他们做一番别样的评价吗?

明确:

1皇帝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自然而然地说了假话。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们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的影响也不敢说真话。因为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还未被当时不良的世风所影响。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语写童话的具体表现。同时,这“真”“美”的举动也和充斥前文的“假”“丑”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可知,本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从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皇帝: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虚伪狡猾、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具体表现:⑴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从故事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⑵愚蠢可笑:从被两个骗子用极其简单的伎俩,上当受骗可以看出。⑶口是心非、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却极力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予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⑷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大臣:虚伪愚蠢、阿谀奉承、自欺欺人、迎合讨好(怕丢官)、缺乏自信。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别样的评价:⑴皇帝被当众揭穿真相但未杀害小孩、百姓,还是有些仁慈。

⑵大臣们也是迫于形势,无可奈何。

⑶骗子不值得肯定,他们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骗子精明,敢于愚弄最高统治者,以毒攻毒。

⑷百姓尽管是无辜的,但他们有着致命的人性弱点,不敢做“出头鸟”。

联系生活

运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有没有骗人和受骗的经历,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过渡语:不能缺乏自信、轻信别人、爱慕虚荣,否则就会被当作弱点被他人利用。我们既然尝过被骗的滋味,觉得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我们自己也不能做这种事,否则我们互相欺骗,那设想一下,我们就生活在欺骗中,谎言从头顶过,从眼前过,从耳际过,在每个角落都飘来飘去,那这个世界还会有光明和温暖吗?还会有爱和团结的力量吗?

迁移拓展

可是偏偏皇帝就生活在谎言的世界中,由于愚蠢、不自信才会在游行时出丑。所以,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放飞想像: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他会怎样演变呢?而那两个骗子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为本文续写结局。

组织学生写作,再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等,并讲给附近的小朋友听。

七年级语文教案ppt模板篇20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术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二、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难点

启发学生想象,理解口技表演者的艺术构思。

3、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列举一些特技表演引入。

三、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3、朗读课文

4、请同学们就课文字词质疑,准备翻译课文。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地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5、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6、问题探究:

(1)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      口技表演                  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这四处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两处写动物的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为下文情节一户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闹作了铺垫。

“微闻有鼠”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演一家人由睡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场面蓄势。

扩展:试举出平时生活中“以动衬静”的例子。

四、小结: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了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文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