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是指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下面是一些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有用。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

内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P58-59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习难点:对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a2b)?(2ab)3=

(2)(-2x2y)2?(-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问题: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am长,第二天修筑长bm,第三天修筑长c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m2.

因此,有=。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计算:

(1)(-2x)(-x2?x+1)(2)a(a2+a)-a2(a-2)

2、练一练

(1)5x(3x+4)(2)(5a2?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习

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练习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6a2-8ab()

(2)(3x2-xy-1)?x=x3-x2y-x()

(3)m2-(1-m)=m2--m()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A.-1B.0C.1D.无法确定

4、计算(20__贺州中考)

(-2a)?(a3-1)=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2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3、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加法形式、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1、3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3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_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_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5

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课堂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什么叫代数和?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讲授新课

1.计算下列各题:

2.计算:

(1)-12+11-8+39;(2)+45-9-91+5;(3)-5-5-3-3;

(7)-6-8-2+3.54-4.72+16.46-5.28;

3.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d);(4)a-b-c-d;

(5)a-(b-d);(6)a-b+d;(7)(a+b)-(c+d);(8)a+b-c-d;

(9)(a-c)-(b-d);(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a-(b+c)=a-b-c;

a-(b+c+d)=a-b-c-d;

a-(b-d)=a-b+d;

(a+b)-(c+d)=a+b-c-d;

(a-c)-(b-d)=a-c-b+d.

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括号里各项都改变了符号;括号前是“+”号(没标符号当然也是省略了“+”号)去括号后各项都不变。

4.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4)-16+25+16-15+4-10.

三、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在下列各题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不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

(1)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一个加数.()

(2)两个数相加,和小于任一个加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

(3)两数和大于一个加数而小于另一个加数,那么这两数一定是异号.()

(4)当两个数的符号相反时,它们差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绝对值的和.()

(5)两数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6)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7)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8)两个数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正数.()

2.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______。

(2)若a<0,那么a和它的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是______.

(3)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

(4)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

(5)-[-(-3)]=______,-[-(+3)]=______.

这两组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题中错的&39;应举出反例,同时要求符号语言与文字叙述语言能够互化。

四、作业

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x-y-z+w的值:

(1)x=-3,y=-2,z=0,w=5;

(2)x=0.3,y=-0.7,z=1.1,w=-2.1;

3.已知3a=a+a+a,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3a的值:

(1)a=-1;(2)a=-2;(3)a=-3;(4)a=-0.5.

4.(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5.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并举出反例。

(1)若a,b同号,则a+b=a+b.()

(2)若a,b异号,则a+b=a-b.()

(3)若a<0、b<0,则a+b=-(a+b).()

(4)若a,b异号,则a-b=a+b.()

(5)若a+b=0,则a=b.()

6.计算:(能简便的应当尽量简便运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时是习题课.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求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6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平方根》教学设计PPT课件导学案教案

课题:10.1平方根(1)

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知识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情境导入同学们,20__年10月15日,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多媒体同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那么,你们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人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米/秒).、的大小满足.怎样求、呢?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请看下面的问题.“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此内容有感染力,使学生对

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这里的计算实际上是已知

幂和乘方的指数求底数的问题,是乘方的逆运算,学生以前没有见过,由此引出了本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这些内容的大体思路.

提出问题

感知新知多媒体展示教科书第160页的问题(问题略),然后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_的值.

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练习:教科书第160页的填表.这个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就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的边长,这与学生以前学过的

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它的面积的过程互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这种互逆的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归纳新知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实际上是乘方运算中,已知一个数的指数和它的幂求这个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_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_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_≥0)中,规定_=.

思考:这里的数a应该是怎样的数呢?

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因为……也可以写成,读作“二次根号a”。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比较抽象,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石这个新

的符号的理解要有一个过程.通过此问题,使学生对符号“而”表示的具体含义有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应用新知例.(课本第160页的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4)0.0001

建议:首先应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应满足怎样的等式,应该用怎样的记号来表示它,在此基础上再求出结果,例如求100的算术平方根,就是求一个数_,使=100,因为

例题的解答展示了求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思考过程.在开始阶段,宜让学生适当模仿,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结果.

探究拓展提出问题:(课本第160页)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教科书在边空提出问题“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

这是为在10.3节介绍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做准备.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布置作业3、必做题:课本第167页习题10.1第1、2、3题;168页第11题。

4、备选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i.是25的算术平方根;

ii.一6是的算术平方根;

iii.0的算术平方根是0;

iv.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

(2)下列各式哪些有意义,哪些没有意义?

①-②③④

(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10平方厘米,求以这个正方形的边为直径的圆的面积。

在本节的第一个“探究”栏目之前,重点是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因此所涉及的数(包括例题中的数)都是完全平方数(能表示成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所求的是这些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主要是要建立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为了使学生体会引入算术平方根的必要性,感受新数(无理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章前图的学习不要省略.特别地应提醒学生这里求速度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幂和乘方求底数的问题,是一个新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并有兴趣的.教学中要注意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对它的符号的理解与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但这也是最重要的,能从根号很自然地联想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应满足的一个等式)这是学好平方根概念的基本保证,所以在例题之前安排了试一试和想一想,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关的训练.

通过对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引人算术平方根符号的必要性,明确有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不能容易地求得,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7

学习目标:

1、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2、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

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二、探索与思考

1、观察思考:观察下图,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你是如何发现的?

2、想一想:你看过电影吗?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1)如何找到6排3号这个座位呢?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4)(5,6)表示什么含义?(6,5)呢?

3、结论: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

4、概念:

有序数对:用含有的词表示一个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三、理解与运用

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你有没有见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小游戏:

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2、有趣玩一玩:

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六(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六、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8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学习中可看出,本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成绩悬殊较大。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好动。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本学期需切实抓紧,抓实,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端正学习及生活态度,完成并稳定从小学到初中的转轨,更好地进行初中阶段的新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图形发现它们的广阔的应用。初步体验并学会全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

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5、树立学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6、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

三、教材分析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和体验各种学科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这点出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如下特点:

1、承上启下,立足发展

本书力求成为一面“镜子”,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不仅引导学生现在的学习,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所启示,既有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背景的历史资料,又有揭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联系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铺垫。

2、体现过程,反映规律

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的火种,本书力求在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学生的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3、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基本数学素养,七年级数学课程应更着重于基础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内容,本书就是力求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调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以及消元、配方、降次等基本方法;用框图方式分析问题,体现程序化、机械化、算法化的思维方式;习题设计“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不同层次。

4、内容安排

(一)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最后通过“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将坐标与地理位置相结合,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章关键是掌握好“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法。

重点: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实际运用。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9

教学目标:

通过数轴,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及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

2、通过绝对值概念、意义的探讨,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

绝对值的概念、意义及应用

教学方法:

探索自主发现法,启发引导法

设计理念:

绝对值的意义,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要理解绝对值这一抽象概念的途径就是把它具体化,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借助数轴,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和体验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重要而很实际的数学概念,提高我们的数学本领,先请大家看屏幕,思考并解答题中的问题.(用多媒体出示引例)

星期天张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了游乐园,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游乐园、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张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①+20千米,-30千米;②(20+30)0.15=7.5升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这个例子涉及两个问题,第一问中的向东和向西是相反

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第二问是计算汽车的耗油量,因为汽车的耗油量只与行驶的

路程有关,而与行驶的方向没有关系,所以没有负数.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

中的量,我们并不关注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只要知道具体数值就行了.你还能举出其他

类似的例子吗?

3.小组讨论,有的同学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有些例子被否定,有的得到同伴的赞许,气氛热烈.教师巡视,偶尔参加其中一组的讨论,但不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我爸爸喜欢炒股,一天他支出10000元购买A股票,同一天他又抛出B股票收入15000元,规定支出为负,那么爸爸两次的交易额用有理数如何表示?如果交易所每次交易按总额的千分之一收费,那么爸爸的这两次交易需交多少交易费?

4.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关注相反意义的例子,刚才我们所举例子中的计算,都不必考虑它们的正、负性,看来我们的确很有必要给上面涉及的量取一个名字.我们把这个量叫做有理数的绝对值.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绝对值的概念

⑴如图,在数轴上,+3和-3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3,

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3和-3的绝对值.

+3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3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的绝对值是3,记作:=3

-3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3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的绝对值是3,记作:=3

⑵一个数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

2.探索绝对值意义

⑴学生探索:求6,-6,,-,2.5,-2.5的绝对值

小组讨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规律总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⑵学生抢答: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即:若a0,则=a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即:若a0,则=-a

0的绝对值是0.即:若a=0,则=0

(3)学生活动:

在数轴上自己标出五个数,让同桌指出它们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

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正数和0).0

==

三、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4,-1,0,+2,+3

解:;;;

;.

注:通过此题,复习巩固绝对值的概念,表示法,意义

例2,计算

①②

解:原式=5-3.4-0+1.9解:原式=

=3.5=0

注:通过此题,复习巩固绝对值的意义

例3.求出绝对值是12,,0的有理数

解:①∵

绝对值是12的有理数是12

②∵

绝对值是的有理数是

③∵

绝对值是0的有理数是0

小结: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是0;

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绝对值是个非负数.0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1)数轴上离开原点2个单位长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

(2)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5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

(3)正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负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零的`绝对值是______

(4)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离开原点的________

(5)49是______的相反数,它是_______的绝对值

(6)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那么这个数是________

(7)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___,它们的和为___

(8)若=0,则a_____0

2.选择题

⑴-是一个

A.正数B.负数C.正数或零D.负数或零

⑵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5.2,那么这个数是

A.5.2B.一5.2C.5.2或-5.2D.以上都不对

⑶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

A.正数B.负数C.有理数D.正数或零

⑷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

A.正数B.正数或零C.零D.有理数

五、学习小结:

1、绝对值的概念、意义

①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点表示的有理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③==

④绝对值是非负数0

⑤有理数可理解为由性质符号和绝对值组成

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理解为符号相反、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

2、学会发现、探索、合作交流,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六、设计理念:

绝对值的意义,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要理解绝对值这一抽象概念的途径就是把它具体化,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借助数轴,使学生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经历和体验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你能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吗?

(1)│-3│与│-8│

(2)4与-5

(3)0与3

(4)-7和0

(5)0.9和1.2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交流由以上各组数的大小比较可见:正数都大于0,0都大于负数,正数都大于负数

思考若任取两个负数,该如何比较它的大小呢?

点拨若-7表示-7℃,-1表示-1℃,则两个温度谁高谁低?

【总结】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或说,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反而大

注意

①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多了一种方法,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异号的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先比较它们的绝对值

③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要小,即:利用数轴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2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如果∠2+∠5=______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A.AB∥EF,CD∥EFB.∠5=∠A;C.∠ABC+∠BCD=180°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备课人:韩贺敏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A.∠2=∠4B.∠1=∠4C.∠2=∠3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的引入,认识到负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按要求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

1、重点:正数、负数有意义,有理数的意义,能正确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2、难点:对负数的理解以及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

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某市某一天的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运进”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

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同颜色来区分,比如,红色5℃表示零下5℃,黑色5℃表示零上5℃;乙同学说,在数字前面加不同符号来区分,比如,△5℃表示零上5℃,×5℃表示零下5℃…….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就曾经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古时叫做“正算黑,负算赤”.如今这种方法在记账的时候还使用.所谓“赤字”,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数学中采用符号来区分,规定零上5℃记作+5℃(读作正5℃)或5℃,把零下5℃记作-5℃(读作负5℃)。这样,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教师讲解: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

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

3、给出有理数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4、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

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在有理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向学生强调: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但必须对讨论对象不重不漏地分类。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大全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2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