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教案模板初一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办事习惯,同时可以使备课更加充分,上课有条不紊。这里分享一些教案模板初一下载,供大家写教案模板初一参考。

教案模板初一篇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

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学生朗读

1、(要求)

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3、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A、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C、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39;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__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__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随笔,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板书设计:

教案模板初一篇2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⑤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⑥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词。

以下的词语(加点字要求正音)可抄出来,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到课上再作检查。下面只注注释中无注音及释义者。

三、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讲几个要点,供教师参考。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四、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叫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说明]以上内容也可以设问让学生回答。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五、总结全课。

1.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2.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①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工整,系后来文人所加)、“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以上均不够工整)。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1)“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2)“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3)“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4)“将军”两句,前面已说过,无须重复。

六、留作业 :背诵这首诗。

教学总结: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习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习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EEPO有效教育,是教师有效的指导,有效的调控,更是学生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组织学习,这么做,学生的个体意识就能够有效的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只当后台老板,从旁指点,甚至把自己也作为同学们中的一员来参与学习,这样不单起到了监督学习的作用,还让学生感到老师非常亲切。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我还要多花心思,继续实践EEPO模式,让课堂变得更扎实,而不只是一个花架子!

教案模板初一篇3

教材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继续巩固已学知识。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的分析,会把美文肢解,破坏学生对美文的全面体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学习多角度写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语段,品味描绘竹景的形象生动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2、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两节连起上)

教学工具:

多媒体、卡纸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写景散文,出示课题《竹林深处人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些什么问题呢?把它写下来。(学生可能会想到:竹子多、密;在浓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点明了“人家”生活的环境和地点,体现了江南竹乡的特色;“深处”体现了竹林的茂盛和环境的清静等等。)

②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表不同的想法。

③现在我们走进课文,看作者是怎样体现这些内容的。

2、整体感知

(1)初读

①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圈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词,并写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组内交换看生字卡,并相互指正。(小动)

③开火车读出屏幕上的字词。(流程性检测)

④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顺畅。(再次强化生字词,再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为后面理解感悟做准备。)

(2)泛读

①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做)

②想(喜欢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写下喜欢的理由)。

③小组内交流:各成员先说说自己喜欢的语段及其理由,然后确定本组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并在学习卡上简要记录讨论成果。(听、想、做)(小动)(此环节意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们可能会从文中找出作者从色彩、声音、气味等各方面对竹子进行细腻描绘的句段,从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来谈,从而深切体会写景散文的特点。)

④小组代表发言。师作点讲、精讲。(如果学生做得好,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请不同内容、不同学习水平的三个小组)

3、研读课文

重点研读前三段和结尾写竹乡人家生活氛围的语段。

①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海景象?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特点?前文写竹海与竹乡人家的生活有何联系?

②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并选一个问题准备作交流发言。

③小组代表发言。

④师小结:并出示板书:

远望——竹林如海“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过”)

四顾——穿过竹海“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先思考,然后写下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写景散文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去考虑。)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特征突出,顺序明晰,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动词极具表现力,写出了色彩,从多种感觉来写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组合作: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句子,看哪组写得又多又好,接着写在学习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组粘贴本堂课的学习卡。

④互看学习卡(每个组至少看两个组的学习卡)。看:一看记录内容是否完备,二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得当,三看与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习卡相比有何优劣。评:说说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进的。(这一环节可促学生自己总结,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师指出更有效。)(时间机动处理,如果时间充裕,可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⑤课外作业: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案模板初一篇4

Topic2SectionA

学习目标:

1.学习am/is/are的疑问句及答语。2.学习主格人称代词I,you,he,she.

3.学习如何询问他人姓名,籍贯及应答语。

(1)Whereareyoufrom?I’mfromCanada.

(2)AreyoufromAmerican?No,I’mnot.

(3)IssheJane?Yes,sheis.(4)IsheLiMing?No,heisn’t.学习重点:Excuseme,Whereareyoufrom?

学习难点:befrom(be的变化)

学习过程:

Step1复习导入

Step2问题导学

A根据汉语提示完成下列句子。

1.他来自哪里?Where_______he_______?

2.打扰了,你叫什么名字?Excuseme,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来自哪里?______________you_______?

4.你来自江西吗?_______you_______Jiangxi?

5.看到你很高兴。______________seeyou.

B将国旗与其所属国家连线。

6.theU.S.A.7.Canada

8.China9.Japan10.EnglandStep3呈现

安排两名同学扮演外国人,假设互不相识,在对话中导出新的句型。S2:Whereareyoufrom?

S3:I’mfromJapan

S4:Oh.AreyoufromCanada?

S5:No,I’mnot.I’mfromtheU.S.A.

Step4.巩固

1.(看黑板上的关键词,两人一组表演1a,可换成自己的真实姓名。)

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照片拿出来,两人一组进行对话。)

Step5典题训练

Ⅰ.单项选择。

()1.—_________areyoufrom?—I’mfromShanghai.

A.WhoB.WhereC.How

()2.—AreyoufromCuba?—_________

A.Yes,theyare.B.No,I’mnot.C.No,theyaren’t.

()3.—_________hefromtheU.S.A.?—No,he’sfromChina.

A.AreB.IsC.Am

()4.—_________AreyouMr.Wang?—Yes,Iam.

A.Fine.B.OK.C.Excuseme.

()5.—_________yourname?—MynameisKate.

A.What’sB.WhatC.Where

2.(利用学过的befrom词组造句子,看谁说得准确。)

(1)IshefromChina?

(2)Whereisshefrom?

(找学生总结该词组的特点及用法。)

3.

)

Excuseme.Areyoufrom...?No,I’mnot.

Whereareyoufrom?I’mfrom...

IssheJane?Yes,sheis.IsheLiMing?No,heisn’t.当堂检测

1.情景交际。(从方框中选出适当的句子补全对话,有两项多余。)A:Excuseme.AreyouSam?B:Yes,Iam.1

A:MynameisBob.B:2A:Nicetomeetyou,too.3

B:No,I’mnot.4Whereareyoufrom?

A:I’mfromShanghai.B:5

A:Thankyou.Bye!B:Bye-bye!

Unit1Topic2Whereareyoufrom?

教案模板初一篇5

教学设想

1、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六、附板书设计:

教案模板初一篇6

澳大利亚

1.位置: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独占一个独占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地形:东部是大部分水岭,西部是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

3.人口和城市: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首都为堪培拉;悉尼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4.古老生物繁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动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是重要的小麦和牛肉出口国。

6.“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铁、铝土矿,是世界上铝土矿最多的国家。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占有很大比重。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1.移民国家。

(1)人口已超过3亿人(2006年)。

种族构成白种人:占总人口84%

黑种人:占总人口13%

其他:占总人口3%

2.优越的自然条件。

(1)领土构成: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州)。

(2)

位置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相对位置: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

(3)

地形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大平原(面积占国土一半)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4)河湖: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世界淡水湖群)

3.农业地区专业化。

(1)主要农业带:乳蓄带、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小麦区、混合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带。

(2)影响农业带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城市人口等、

4.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大国。

(2)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世界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

(2)居民构成。

白种人黑白混血种人黑种人印第安人

占一半多约占40%占6%不到1%

(3)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玛雅文明、足球、桑巴舞、狂欢节。

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矿产丰富: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

(3)农产品众多: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

(4)水能资源丰富:世界规模的水电站之一——伊泰普水电站。

3.热带雨林的危机。

(1)壮阔的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60%在巴西境内。

(3)热带雨林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5)解决措施:1992年联合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4.城市化问题。

(1)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会带来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3)解决措施:迁都,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及加强城市管理。

(4)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第十章极地地区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比较表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位置、范围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环境严寒、干燥、大风;有“白色沙漠”和“凤库”之称;暖季时间: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平均冰层厚度2000多米,被称为“冰雪高原”气候不如南极洲冷,但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C~-40°C之间,8月份的平均气温-8°C;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资源环境矿产、固体淡水、冰川、海洋、生物、气象等资源丰富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

科学考察已建立140多个科学考察站;我国的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人类对北极的科学研究和考察越来越频繁;我国的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极地保护与和平利用1959年12月,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签订《南极条约》;我国1983年正式加入该条约积极保护北极自然环境

教案模板初一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3+x=(45+x)y-5=2y+l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3x-2x-=-l

5x2-3x+1=02x+y=l-3y=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教案模板初一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了解叶绿体,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学习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实验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分析实验原理及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难点:

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工具: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打开PPT,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联系的图,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导议:提问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产生的是有机物和氧。)

讲述:板书光合作用的化学公式,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化学方程式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思: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有没有同学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过光合作用的过程?

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学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学生活动:

1.仔细研究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及实验结果。

2.讲一讲每个实验各自得出的结论。

3.结合几个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4.由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你还想到了什么?

活动结果: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背景及实验过程,可以获知科学的发现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自身不断努力和坚持的,现在课本上许许多多的科学成果都是几代科学家艰辛实验而成的,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及人类文明的&39;成长。

过渡:接下来,我们在实验中见证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吧,首先我来认识一下叶绿体。

问:叶绿体在叶子的哪个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结构是什么样的?教师在PPT上展示叶绿体的结构图。

(答:集中在叶肉细胞中,是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显微镜中,叶绿体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电镜下观察有双层膜,使叶绿体与细胞基质隔开,叶绿体的膜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内部充满了基质和绿色的基粒。)

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超薄切片,看到的叶绿体的基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圆柱体呢?

(答:不是,是由一层一层的结构重叠而成的。)

讲述:就像一元的硬币一样,它们就像一个个硬币一般累叠而成,形成一个圆柱体,叶绿体中有几十个这样的圆柱体,仔细想想,这样的形状对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对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的进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成果展示:

出示叶绿体色素提取滤纸带,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别是什么?其中稀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镁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小结: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分为两类: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萝卜素也分为两类: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由于叶绿素含量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而类胡萝卜素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叶子总是翠绿醉人的。这是由于叶绿素掩盖了类胡萝卜素颜色的缘故。但是,叶绿素很容易被破坏。秋天叶绿素会因为温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动比较稳定就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枫树“霜叶红于二月花”产生的缘由就是由于叶绿素分解的时候,大量花青素被转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慢慢转化成光能,在恩吉尔曼的光能转化分析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叶绿体中4种色素的颜色是与它们吸收光的情况相关的,我们可将提取出的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溶液分别放在可见光与三棱镜之间,可以看到连续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谱幻灯片。)

提问:同学们观察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量最少。)

讲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绿光会被反射出来,因此叶绿体才呈现出绿色。

很好,综上可以得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本节课中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通过在科学家们的实验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最终明白我们不仅要知道实验结果,还要透过实验,分析科学家们实验设计的心理及思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分析光合作用。

目标巩固:

1.动动笔,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小组之间互相诉述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

教案模板初一篇9

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一、学习过程:预习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呢?

(一)画平行线

1、工具:直尺、三角板

2、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画"。

3、请你根据此方法练习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②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二、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因为a//d,b//c,所以c//dB、因为a//c,b//d,所以c//d

C、因为a//b,a//c,所以b//cD、因为a//b,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两条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A、0个B、1个C、2个D、3个

(二)填空题:

1、在同一平面内,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条,而经过L外一点,与已知直线L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条。

2、在同一平面内,直线L1与L2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

(1)L1与L2没有公共点,则L1与L2;

(2)L1与L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L1与L2;

(3)L1与L2有两个公共点,则L1与L2。

3、在同一平面内,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

4、平面内有a、b、c三条直线,则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个。

三、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教案模板初一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点。

2、准确描述根尖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明确相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尖各部分结构的联系以及各部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体会到生物体是统一整体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众所周知,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是本节的难点知识。教材中的插图或挂图都是根的结构模式图,而显微镜下观察的根尖细胞结构,大多是不规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根尖细胞结构时,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认清显微镜下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避免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趋于模式化。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结构及功能。

课前利用小麦或其他植物,使其萌发并长出数条幼根。在课上先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根尖,教师要指出从根的尖端到长有绒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条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帮助学生从根尖的外形上区分各部分的形态、色泽等特点,如:根尖尖端处稍带黄色的帽状结构是根冠;根冠内部一团稍稍发暗的部位是分生区;分生区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以上长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区。在成熟区的上端,还可以看到已经枯萎的根毛。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观察,并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帮助学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进行显微观察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两点:(1)学会边观察边移动载玻片的技能;(2)正确认识永久切片的颜色。学生在观察经染色的永久切片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进行复杂的染色过程,使不同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不同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防止学生产生"植物器官组织就长成五颜六色"等误解。

在本节中,不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但是根尖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如果单_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长活动图片或利用多媒体制作根尖生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动态的变化。

在研究过根尖的四个部分以后,还要研究成熟区以上直到茎的基部的结构,在这里出现了“导”这一名词。学生初次接触到导管这一名词,不太容易透彻理解,教师可以用一根玻璃管来表示导管,管内贴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纸条来表示导管内壁的加厚花纹,这样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导管的结构特点和这种结构是有利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主要功能。

难点:根尖的发展变化规律

手段:学生观察、分析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的内容相对来讲,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照课本内容自学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而对于根生长的现象,则需要通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并引入新课:

根有固着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为什么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呢?这应与根的结构有关。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根尖的结构:

1、组织学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观察。

(1)肉眼观察植物的幼根,讲解根尖的定义,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颜色及形态,以及根尖可分为几部分。(从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确定出根冠、成熟区、以及二者之间的部分。但可以不给出具体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说出形态特征即可。)

(3)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并对照课本58—59页内容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及功能。

(4)指导学生列表总结。

(5)指导学生重点分析成熟区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区是根尖各部分结构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6)利用录像或动画课件展示根尖动态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认识根的生长过程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二)成熟区及其上部的结构:

1、继续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幼根,指导学生观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讲解:

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根毛脱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上下细胞失去细胞壁形成中空的导管。

3、通过显微投影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导管。(讲解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与茎和叶中的导管相连)

三、反馈:

提问:"当把花卉移栽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保护根尖)

板书设计:

第二节根的结构

一、根尖的结构:

二、成熟区及其上部的结构:

1、根毛消失

2、内部有导管

探究活动

探究洋葱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态

目的要求:

1、学会制作洋葱根尖的临时装片。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细胞形态特点。

3、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

洋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玻璃皿、剪刀、镊子、滴管、吸水纸、稀碘液、清水

方法

教案模板初一篇11

教学目标

⑴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⑵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再塑生命的含义。

思想教育内容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体会到海伦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一、导入新课

一个倔强的小姑娘,可以看出她的坚强:她两眼注视着前方,眼里却看不到景象。她又哑又聋又失明,却没有因此而失望。是她的老师莎莉文,用心去哺育她成长。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

二、认识并了解海伦凯勒及莎莉文老师的事迹

资料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马克吐温

资料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

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她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三、预习检查

1、字词学习

①觅食(ìshí)惭愧(cánuì)小憩(qì)遨游(á)冥思遐想(íngxiá)

搓捻(cuōniǎn)企盼(qǐ)繁衍(ǎn)迁徙(xǐ)花团锦簇(ǐncù)

②搓捻:用手指搓。企盼:盼望。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1、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所记叙的主要事件.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2、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3、迅速浏览课文,再次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4、主题探究

①我们一起见证了成功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样理解呢?

原意指“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从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引领出来,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

②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③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自然是生活的根基爱是人类的灵魂

5、课外拓展

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①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②阿炳: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③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⑤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翻译家。

6、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

教案模板初一篇12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些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教案模板初一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教案模板初一篇1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④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的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预习。

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总写)

具体写: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再写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探究: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0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

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

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2、研读赏析

①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示例: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0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修辞品味: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4、比较分析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5、互动释疑

进一步提问探讨,互动释疑,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教师准备: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1、体验反思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归纳五点: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2、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2、作业布置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③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教案模板初一篇15

课标内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__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以北和(),南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领(),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在天山以南设立()都护府,()在天山以北设立()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今西藏的拉萨)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了。

8、()至今还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教案模板初一篇16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教案模板初一篇17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展开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 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教案模板初一篇18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对心目中的班集体的想象,生成班级的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学生为班集体贡献自己所能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共建良好班集体的愿望。

【重点】

各尽所能,奉献集体

【难点】

班集体共同目标的形成。

【课前准备】

让学生写出在新的集体里,我能为集体做点什么贡献。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讨论:我们来到新的学校,开始中学生活,组成了新的班集体,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叫一个集体,是不是只要是一群人在一起就可以叫一个集体呢?电影院的一群观众是不是一个集体?运动场外的观众是不是一个集体?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多种多样,也有的同学可能说不出什么原因。先不急于说出结论,通过以下活动,得出初步的概念。

活动1:我心目中的班集体。先分组交流,我心目中的集体是个什么样子的。每组指定一个同学记录,准备在全班交流。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在全班宣读,老师做好板书。交流之后,将内容再次筛选,生成班级的共同目标。

在交流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习风气、班级舆论、文明礼貌等几方面去描绘。

生成共同目标后,提问:剧院的观众、运动场外的观众有没有共同目标?从而得出集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过渡:我们有了一个班级的共同目标,那么,班内的每一个成员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活动2:讨论:学校准备国庆节前举办秋季运动会,我们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每一位同学如何去做才能取得好成绩呢?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共建集体。这是班集体的又一个特征: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由这一结论,推广到其他班级事务方面,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新的班集体有许多事情需要大家去做,板报组成员、科代表、班委会成员、各小组长等社会工作需要同学们去做,如何对待这些服务性工作,希望大家思考后做出选择,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正确选择。请同学们课后写一下我在秋季运动会上能为集体做什么。

过渡: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之间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班级活动中,或者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相互之间的帮助,需要互相配合协作,遇到此类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呢,才能表现出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呢?

活动3:讨论: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夺冠和美国梦之队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引导分析:女排主力队员赵蕊蕊因伤病无法上场,场上少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队员,很多人认为中国队取胜基本无望,但是最后结果是我们胜了。什么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发挥了团队精神。而美国梦之队的队员,几乎每一个都非常优秀,个人能力十分突出,但最终只得了第三,从多评论家认为他们输在了个人的单打独拼,没有很好的配合。

结论: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是一个集体具有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

活动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拟出发言提纲:如何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深入思考,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班内的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是否也起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同学们,班集体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同学的努力,每一个同学和成长也离不开班集体,让我们高歌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在班集体的旗帜下,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教案模板初一篇19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受。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摘抄优美语句。

【教具】

1、多媒体教学:配乐朗诵磁带。

2、幻灯片投影字词: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哪一种能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大家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作者介绍

作者宗璞,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我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创作了大量的游说、散文,《西湖漫笔》、《紫藤瀑布》、《丁香节》、《水仙辞》等作品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自由朗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3、听录音磁带,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4、学生表情朗读,深入其境,准确把握内容。

5、设计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怀。

明确: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抓住了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迷”、“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6、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7、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描绘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的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8、怎样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明确:萧条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竞寂寥得“东一穗,西一穗,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是花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紫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立在瀑布边,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润着干枯的心田:扶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这一段故事,是作者极尽铺陈点染之能事,描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后,笔锋陡然一转后写的,理解这一段的故事,可略为交代背景。

9、设置思考题:凋零了的紫藤萝后来怎么样?以此来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着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

10、朗读第8段和第11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生死谜”抚慰着“手足情”,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酝酿好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11、仔细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朗读写景语句,让学生勾画出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语句。

如“辉煌的谈紫色的”中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的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东一穗,西一串伶仃的挂在树梢”表达了作者失落的怅惘的情绪。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12、迁移训练: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文。

四、布置作业

本文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教案模板初一篇20

【课题】

Unit1Myname’sGina.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并规范字母Ii-Rr.

2、识记本单元词汇:what,this,in,English,a,an,map,orange,jacket,key,quilt,pen,ruler,spell,please,etc.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对话中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如何礼貌的与他人交往。

【学习重难点】:

熟练掌握本单元词汇及语言结构。

一、自主预习

【预习任务】:

任务一:写出下列汉语的英语形式。

名字__遇见__问题,难题__回答,答案__

第一的_最后的__

任务二:写出下列单词的汉语意思。

1、my

2、clock

3、nice

4、what

5、your

6、hello

7、I

8、you

9、his

10、her

11、name

12、are

13、is

【预习诊断】:

1、选择题:

(1)Katehaslost(丢失)_________key、_________asked_________forhelp、

A、her,he,IB、his,he,meC、his,she,ID、her,she,me

(2)_________plus(加)sevenisthirteen?

A、FiveB、Si_C、EightD、Nine

(3)_________ishername?

A、whoB、whatCwhereD、How

2、写出下列英语形式。

(1):电话号码?_________

(2):早晨好_________

(3):下午好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的英语意思:

1)、早晨_________

2)、下午_________

3)、晚上_________

4)、谢谢_________

5)、名字_________

6)、好的_________or_________

【预习反思】: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Doyouhaveanyproblems?)

二、课中实施

Step1交流展示

Step2精讲点拨:

What’syourname?你叫什么名字?

句中的`your可根据问对象换成his、her等物主代词。What’shisname?(翻译)_________

Step3Pairwork

1:StudentA:What’syourname?

StudentB:MynameisMary.

Pairwork2:

StudentA:Hello!I’mMary.

StudentB:Hi,Mary!I’mJim.

Step4Summary:

1)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是通常用Mynameis+自己的名字/I’m+自己的名字

2)将下列单词分类I,he,my,his,her,she,it,its

人称代词:_________

物主代词:_________

三、作业:

满分:10分得分率:__

(一)、单项选择;

1、What’s______name?

A、heB、IC、herD、you

2、_________sheLucy?

A、AmB、IsC、areD、be

3、_________isLiLei、_________Englishisgood

A、He’s;HisB、His;HeC、He;HisD、You;Your

4、下列有一个发音与其他发音不同的是__

A、CcB、BbC、FfD、Gg

5、——What’yourname?——__

A、YesB、ThanksC、TomD、Fine,thankyou

(二)、补全对话。

1、

A:Howdoyoudo?

B:_________

2、A:_________?

B:Fine,thankyou、

3、

A:Goodevening,Frank!

B:_________,Eric!

4、

A:_________,Dale!

B:Goodafternoon,Alice!

5、

A:_________?

B:HisnameisTom、

2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