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将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好的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1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眼梢惬意汀蘸

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学生齐读:弥漫眼梢惬意汀蘸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__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__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2

教学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三、读一读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3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4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děizhuóchǎngzhùchénghuójìzǎo 济南 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髻水藻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四、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⑴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⑶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⑷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6

《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认识偏旁“几”(几字头儿)、折文儿;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春天景象的图片或动画情景。

学生:搜集春天的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现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哪个季节,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自读儿歌,感知大意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学习生字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提醒要读准的字音。

2.全班交流,提醒同学难读的字音。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导认读。

3.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巩固对生字字音的掌握。

四、朗读课文,学习儿歌

1.抽学生朗读儿歌,说说儿歌讲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要读好儿歌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表示春天特征的词语。

五、诵读儿歌,练习背诵

采取教师引读,学生自读、互读的形式练习背诵。

六、拓展学习,仿写儿歌

1.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校园里的春天。

2.交流搜集的春景图片资料,说说春天还有什么特点。

3.教师出示课文,如:(1)春风给柳树梳头发,梳出条条绿芽芽。(2)春风给风筝梳头发,梳出……(3)春风……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作品。组内同学合作,可以采取作诗、绘画、朗诵等形式完成。

七、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抽读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

2.自主择字组词语。

3.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字形。

4.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提醒学生书写这些应注意写好的笔画。

教师可重点指导书写:朵、条、给。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7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8

[学法点悟]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疑难解析]

质疑:“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解惑: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质疑: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解惑: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质疑: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惑: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质疑: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解惑: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质疑:通读全文,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解惑: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人乱。

[语言揣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超。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研究课题]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揣摩课文语言,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探究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节选自清朝编的小说《》。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二、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生字的正确读音。

嗣()少()吠()许许()

曳()叱()间()几()

2.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1)妇抚儿乳()

(2)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以为妙绝()

(3)以为妙绝()

(4)手有百指()

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3.给下列字形相近的字组词。

倾()嗽()懒()

顷()喇()蔌()

三、语言积累

1.将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相继发生:-----------

(3)表示同时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2.翻译下列句子。

(1)宾客意少舒。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四、朗读背诵

1.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五、问题探究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提示: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欣赏评价

1.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提示: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2.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提示:“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七、拓展阅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臣来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之:往,去

D.吾用多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9

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1、重点字词注音。

2、了解作者情况。

3、阅读文本,记录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讲给儿时的鲁迅先生的?(长妈妈),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长妈妈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2、昨天大家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从词语积累、作者介绍和课文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准备,下面请各组内交流学习准备的基础知识部分,我们来对照大屏幕互相检查订正,加深印象。

(1)字音:

骇(hài)掳(lǔ)震悚(sǒng)惶(huáng)急诘(jié)问渴慕(mù)

(2)作者: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我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中篇小说《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四、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哪些生活片段?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称呼的由来

切切察察

睡相不雅长妈妈是一个地位低下、粗俗、喜欢搅舌,没有规矩太多文化、愚昧无知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讲长毛的故事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很不幸,又渴望平安。

在这些生活片段中,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有何变化?

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

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买《山海经》)

2、应该说在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对阿长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那么真正使作者态度发生变化的是哪件事?(买《山海经》)

下面请同学们听读19—31段(老师范读),从文中找找哪些片段流露出作者和阿长之间深深的感情?

①22段:阿长来问《山海经》的事,我是什么态度?

明确:我认为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再说我平时也比较讨厌她,对她的问表示一种不屑。

②24-26段:阿长买来《山海经》,“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使我又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阿长的行为与“我”的家人和远房的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人谁也没有阿长知道“我”的心,谁也没有阿长关心“我”,再说买《山海经》要跑很多路,打听很多地方,也没有人像阿长这样操心费事,况且,阿长又没有文化、不识字,她买《山海经》的艰难过程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更加突出我的惊喜和对阿长的感激。

③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十分粗拙的本子,与后文的好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在我看来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明确:这四本书是长妈妈费尽心思,跑了很多路买来的,凝聚着长妈妈的心血,对书的珍爱体现了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五、探究提升——思想对话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两段,小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阿长一生不幸,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鲁迅先生又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她,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更加突出对长妈妈的赞美和颂扬。

六、总结评价——自我对话

本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段,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长妈妈形象。她饶舌多事、愚昧无知,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善良淳朴的美德,作为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专门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作传,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深情和怀念。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蒲松龄的文学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2、反复诵读,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3、学习屠户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议以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引入或与狼相关的成语引入(辨狼之本性)。

师:最爱平底锅的灰太狼是一只怎样的狼?(生答略)

二、组代表解读学习目标

三、生结合资料链接介绍蒲松龄及其作品。

四、课文研读

1、(活动一)一读课文,正音辨句,做到流畅自然。

(1)字音:缀行大窘积薪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

目似暝意暇甚隧入尻尾假寐狡黠顷刻

(2)重点句子节奏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恐/前后受其敌

其一/犬坐于前以刀/劈狼首

一狼/洞其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活动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读译课文,掌握文意。

A通假字止有剩骨止同只

B、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前: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之: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久之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其: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3、(活动三)课文悟读,理清情节、分析形象。

(1)从文中找出交代时间变化的词语:少时、久之、顷刻

(2)以“狼”为中心词,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作者议狼

(3)形象

狼:凶狠贪婪: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阴险狡诈: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忍让反抗机智勇敢细心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除恶务尽

①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②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

“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活动四)课文理读,把握主题、写法。

(1)“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指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及恶势力。

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一味退缩,只会助长敌人气焰。/要冷静,利用有利地形和条件,予以反击。

(2)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课外练笔:将此文改编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白话小说,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可以适度创新。

提示:①开头可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突出屠夫的紧张心理②“投以骨”时,屠夫的心理活动③屠夫看到麦场时的心理④屠夫杀狼的经过⑤两狼的动作、神态描写⑥结尾可呼应开头,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反衬屠夫得胜而归的喜悦心情

附1、创新型课文描写示例

一条小路,蜿蜒的伸向远方,夕阳的余辉照得小路发黄。在通往集市的方向,来了一个挑着扁担的生物,近一看,原来是屠夫。看着扁担中剩下的骨头,屠夫不禁笑了,小声嘟哝道:“终于攒够钱了,明天女儿过生日就送她期待已久的MP3吧!”

余辉照在他脸上,才发现时间不早了,本来打算欣赏欣赏这夕阳,可惜今天无缘了,“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我吃饭呢!”屠夫长叹道,“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天又要起早了”。说罢,加快速度往前走了。

刚走10分钟,人的第六感觉告诉他,他后面有东东跟着。于是,猛地一回头。好家伙,真可谓“屠夫一回头,吓死一群牛。”后面的两匹狼脸色煞白,跟贫血没啥区别。还好这两匹狼心理素质还可以,不然,他现在已经在抢救中了。

屠夫看是两匹狼,不由得一惊,“这条路治安这么差?都有狼了,下次一定要去法院申诉。”屠夫自言自语说。立马甩下骨头,拎着空扁担,跑的比兔子还快...

屠夫跳到了一堆柴薪下,刚想喘口气,两匹狼就追上来了。“老家伙,你以为现在是什么时代,那种无聊的诱饵谁会中?”其中一匹狼说。屠夫见双拳难敌四爪,连忙下跪道:“两位狼爷爷,今天就放过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没有办人寿保险,要吃我的话也等我办完人寿保险再吃啊”。“切,这种话我都听出耳茧了,谁信你”。一匹狼说。屠夫见没用,立马拿起菜刀,“来呀,谁怕谁。”那两匹狼一番耳语后,其中一匹走了,另一匹坐在原地,一言不发。

大约过了三分钟,屠夫看看手表,7点半了。他可不想让老婆担心,就豁出去了,拿着菜刀冲上来,吼道“看我,降狼十八砍!!”十八刀后,地上多了一条狼的尸体。

当他准备拿扁担时,不经意发现柴薪后面多了一条狼尾巴。

屠夫顿时明白了,冷笑道:“哼哼,你小子想阴我,下辈子吧!”说着一刀下去,血肉模糊。狼拼着最后的力气,从柴薪中爬出来,奄奄一息的说“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的机会,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恨你,如果硬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N年!”刚说完,又一刀下去,驾鹤归西了。

屠夫挑起空扁担,狂笑道:“狼?也不过如此。正所谓,一切皆有可能”。

附2、

与狼有关的故事: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

与狼有关的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狈为__、狼吞虎咽、鬼哭狼嚎与狼有关的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狼披羊皮还是狼、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

边吃屎。

与狼有关的歇后语:狼吃东郭——恩将仇报狼头上长角——装洋(羊)

撵走了狐狸住上了狼——一伙更比一伙凶)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11

课时计划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20__年上期总第()课时

计划课时

第课时

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

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

五、作业

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12

创意说明:

《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因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的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明确: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中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一般的段落。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

明确: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架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是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者孩子在浪花里窜,连夜鱼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者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住了。”这些比喻,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另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醇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恋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13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14

五年级第一周教案(8.31-9.4)一、      周学习内容:第一单元《马》,包括两篇现代文:《天马》、《巩乃斯的马》,两首古诗:《房兵曹胡马》、《马诗》,一个语文天地。二、      周学习重难点:1. 生字:21个。2. 积累:●了解说明文的写法。● 背诵两首古诗《房兵曹胡马》、《马诗》,背诵《巩乃斯的马》。● 搜集有关马的成语。● 学习快速阅读。3. 作文:三选一 ●说明文 有关马的作品●记叙文  有关马的故事●想象文  未来的马三、       周学科融合:查找有关马的绘画、摄影、邮票、雕塑、音乐等艺术品。四、      周学情分析:

刚从四年级升上来,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独立阅读文章。但对于说明文来说,他们接触较少,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文本,将比较枯燥的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有效活动总量。古诗教学依然重积累,内容的理解上不深挖。

天 马    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本文虽然是一片知识性较强的说明文,但是在我看来,它还带有淡淡的散文气息,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文中准确、科学、优美的词汇和语句,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学法教师导法介绍说明文特点入手学生学法图文对应,朗读感悟观察法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积累目标:●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3.生字目标:●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冶治)(铸寿)(颇)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朗读课文:①自由读。②用金钥匙教的方法阅读。●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2.细读感悟点:

●“天马”总的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能用课文当中的词语来回答吗?什么叫“神形兼备”?

●作者介绍完“天马”的整体,接着又介绍了什么?(底座特点)哪段具体描写?●为什么说天马是轰动世界的珍品?(艺术价值象征意义)课后第1题。3.能力训练点:●分析观察方法,写作中点面的结合。●课后作业第二题。●生字。4.拓展延伸点:●选择一件工艺品: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②按一定的顺序讲述                ③写一写。板书设计天马

艺术——构思巧妙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珍品   象征——腾空飞速前进的中国课后反思

古诗二首     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教材分析分别选取了《房兵曹胡马》与《马诗》两首诗歌。这两首古诗应该说是写马中的极品。虽然都是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学法教师导法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学法诵读为主,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理解重点词。2.积累目标:●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于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朗读背诵两首古诗。3.生字目标:杜甫宛堪骁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借助工具书,朗读古诗,读流畅。●认识两位唐代诗人。●小组交流,对诗文的初步感知。  ①诗意  ②诗的不同点。2.细读感悟点:●《房兵曹胡马》①第1.2句写外貌,第3句赞美马的精神,第4句借马抒情。②理解重点词。③描述胡马外貌。④读悟作者情感,明白写作目的。⑤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马诗》①诗中的比喻句。②理解重点词。③谈对后两句的理解。④理解诗人情感。⑤说说诗意。3.能力训练点:●背诵两首古诗。●比较两首古诗不同点。(课后第1题)4.拓展延伸点:查找朗读有关马的诗文。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巩乃斯的马      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学法教师导法自学与探究学生学法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2.积累目标:●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3.生字目标:(峡挟)(知痴)(怆)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用金钥匙教的方法快速阅读。●你读懂了什么?(写了一件什么事)2.细读感悟点:●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第2.3自然段:①这两段描写的什么?②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③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第4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3.能力训练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4.拓展延伸点:●画文中的一个场面。板书设计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篇15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解释字词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无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流畅准确,熟悉课文情节。

3、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分析第一、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五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4、通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一)让学生再读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1、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分别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作答,然后教师总结:(1)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2)一家人醒而梦(3)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2、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口头作答,并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这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3、继续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6、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二、拓展延伸:请学生当堂翻译理解《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贯、姓氏。“本”字为下文“变姓”伏笔。]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简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锋芒,点明具有良好的说书基础和天赋。]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市中说书,“见”者多矣,而独莫后光发现柳的“机变”,莫确有伯乐之眼力。“鸣”照应下文“名达于缙绅间。”]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开端启蒙就高标准,严要求。如此严师,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响鼓何须重锤。“退”即“简练揣摩”,说明求教谦虚、心诚。]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功夫不负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两个“又”字,说明柳并不满足现状,精益求精,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严师且发“喟然”之叹,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三“期月”闭门苦练,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通过刻苦奋斗,柳终于从一个逃犯成为艺坛明星而“名达于缙绅间”。]

本段写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刻苦演练,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作业:背诵全文。

2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