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有序、连贯。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X,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情朗诵,整体感悟

1、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悟:

①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②快速阅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内容。

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一)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2.讨论归纳。

由此可见,“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二)思考“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呢?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

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

3、小结:“雄健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是“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品读课文

1、提问: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文章中多次出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后才感悟到的趣味,它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2、提问:主题思想:

(出示主题思想)本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并号召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来,充满自信的,毫不气馁的“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他将“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3、提问:选取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谈谈理由。(解决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的问题)

4、提问: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出示“比喻”)比喻: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为鲜明、生动、具体。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碰到的艰难国运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三、课文小结

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华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拓展延伸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学生作文中问题详略安排失当,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本篇叙写了哪些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和小朋友自由自在的玩耍:掘蚯蚓、钓虾、放牛、看不到社戏的痛苦、看社戏的路上、看社戏、归途偷吃罗汉豆。

6.引导学生分析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承?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7、细读钓虾、放牛两件乐事,思考文章为何略写着两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8、分析文中为何详写看社戏前的风波?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勇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4)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布置作业:

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题,做在随笔本上:

(1)扩写钓虾、放牛两件事,

(2)缩写看社戏

(3)回忆自己童年趣事,选取三四件,列提纲,详写其中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我”的心情。

教学过程:

1.由学生作业导入,学生把原文的景物描写删掉了,意境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分析课文中集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同学找一下是哪几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P10-P13;P22-23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蓄足气势)。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我”的情感相交融的表现手法,试着仿写。(利用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主旨把握

教学过程:

1.分析学生作业,成功者较多。

2分析文章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文中写了“戏”好看吗?“豆”好吃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戏”不好看:A铁头老生没翻筋斗B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没表演,却出来了个“很老的小生”C老旦出场,“怕他坐下去了唱”D孩子们的神态:“破口喃喃的骂”、“吁气”、“打呵欠”、双喜建议回家

“豆”不好吃: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豆和看社戏归途吃的豆一样,“但我吃了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作者最后一句话和上文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豆”和“戏”是载体,承载了作者的情感。

3把偷吃罗汉豆情节改编成话剧。

学生活动。

作业:(列任选一题)

1、读原文上半部分,思考作者更深的写作意图。

2、写偷吃罗汉豆的剧本。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4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děizhuóchǎngzhùchénghuójìzǎo

济南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髻水藻

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四、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⑴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⑶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⑷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抓住“遥遥领先、甩下、得意洋洋、成天”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上课前,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好吗?“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猜猜是哪种小动物?

(板书:蜗牛)

2、说说你对蜗牛的了解?(相机板书:重重的壳、爬得慢)

3、可是,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它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而且飞得很快。(出示带翅膀的蜗牛图)(相机板书:有力的翅膀、飞得快)

4、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其实啊,就和“奖杯”两个字有关,很奇怪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蜗牛的奖杯》(齐读课题),大家赶快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好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指名读,读对了继续,读错了请另一位学生接着读。

3、小组轮流读

二、情境体验,品味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同学们,通过课文朗读,我们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请你们轻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以前的蜗牛的样子。

2、指名读(2个)

3、谁来说说什么是“自由地飞翔”?蜗牛为什么能自由地飞翔?

出示: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4、(出示图片)看看这只蜗牛,你觉得它是只怎么样的蜗牛?[小卡片填空:(可爱、会飞、自由自在)的蜗牛)]

5、有一天,动物王国举行飞行比赛,瞧,(板贴)蜻蜓、蜜蜂、蝴蝶所有会飞的小动物都来了,小蜗牛也来参加比赛了。

(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自己大声读读第二段,看看它们比赛的结果怎么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点出“遥遥领先、甩下、所有”)

2、所有的对手是指哪些动物?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

3、板贴理解:假如蝴蝶、蜻蜓、蜜蜂分别飞在这儿,那小蜗牛应该飞在哪儿呢?谁来给小蜗牛摆摆位置?

4、小蜗牛比别人领先很多,没有人能赶上它,这就是“遥遥领先”。谁来读读这个词?(3个)

5、连起来读句子。

6、想看看奖杯吗?(出示奖杯图)你觉得这只奖杯怎么样?

7、假如你就是那获胜的小蜗牛,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手里捧着金光闪闪的奖杯,你最想说什么?

8、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只小蜗牛又有怎么样的表现呢?请大家轻轻读一读第三段,找出一个词语来说说此时小蜗牛的表现。

(学习第三段)

1、出示句子:从此,蜗牛得意洋洋。点出“得意洋洋”。谁来表演一下,得意洋洋是什么样子?

2、蜗牛那么得意,心里会怎么想呢?你觉得这时候的蜗牛是只怎么样的蜗牛呢?[小卡片填空:骄傲、得意洋洋)的蜗牛]

3、这真是一只骄傲的蜗牛。(出示句子引读:它成天………………)

4、咦,这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它究竟想干吗呢?能换个说法吗?(想让别人都知道)那它又为什么要睡在奖杯里呢?

在这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它们表示的程度不同,但表示的都是担心害怕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唯恐——生怕)自由读

(1)大家看这个句子,蜗牛唯恐的是什么?(别人不知道它是冠军)生怕的又是什么?(奖杯被偷了去)

(2)你们认为哪个后果更加严重?(奖杯更加严重)所以,唯恐和生怕这两个词语,那个表示的意思更加深些?(生怕)

(3)所以,这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吗?(不能)

5、小蜗牛背着奖杯一定会到处炫耀吧,它会怎么跟别人说呢?

6、小朋友说得真好,仿佛就是一只只得意的小蜗牛。如果你把这几个句子也读得得意洋洋,那你就是我们班的读书大王了。自由练习

7、指名读。点拨“成天”一词(成天是天天,每一天,能看出蜗牛的得意吗?)齐读。

8、谁愿意上来扮演一下蜗牛?全班小朋友都是动物王国的成员,快去跟他们炫耀炫耀吧!(3个)

(1)哎呀,天不早了,小蜗牛,快放下奖杯到软软的草地上睡觉去吧(不,我睡在奖杯里)

(2)小蜗牛说它要睡在奖杯里,你们说说睡在奖杯里舒服吗?什么感觉?(冷冰冰、硬邦邦)

(3)大家都说睡奖杯里不舒服,小蜗牛,你就别睡奖杯里了吧(不,生怕别人偷)

(4)蜗牛就是这样,白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晚上就睡在奖杯里,日子过去了一天又一天,小蜗牛的好朋友们看不下去了,都来劝它了,谁来劝劝它?

(5)看来这只蜗牛实在是把自己的成绩看得太重了,我们再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小蜗牛的骄傲自满

9、(引读第四句——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读到这儿,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蜗牛想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呢!(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生边听边想:此时的小蜗牛是只怎么样的蜗牛?[小卡片填空:(可怜)的蜗牛)]

2、从哪儿可以看出它很可怜?点出“粘在、退化、沉重的奖杯、坚硬的外壳、勉强、慢慢地爬行”这些变化是一下子发生的吗?(点出“天长日久”)

3、指导朗读:这只小蜗牛多可怜啊,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4、看着这只可怜的,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板贴)师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蜗牛也老了,有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丛中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着,忽然,看见空中飞来了一群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和活泼的小蜜蜂,它们正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呢!老蜗牛看在眼里,悔在心头,它叹了口气,对小蜗牛说:“唉,孩子,你可别学我啊……”它会说什么呢?

(请学生本子上写一写。)

这时候的蜗牛又是怎样的蜗牛呢?[小卡片填空:(后悔)的蜗牛)]

2、唉,都是骄傲惹的祸啊!看到了蜗牛骄傲自满的下场,如果下次你也参加个比赛得了冠军,拿到了奖杯,你会怎么做呢?

3、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出示: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们千万不能躺在功劳上睡大觉。

4、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好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蜗牛的变化过程。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一起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土地的誓言》句子赏析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8

一、自主学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DEF

(3)略写的是:AB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

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找出文章中精彩描写的句子,试赏析。

二、探究展示:

1、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达标检测: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童年,一起来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绍作家。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慈老竹唐·李白)/《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宋·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七、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八、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0

一、了解《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代表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读——读准;说——说译文

读准——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说译文——信、达、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在下面的()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一、遇狼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凶狠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要素

时间:晚

地点:途中

人物:一屠,二狼

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二、惧狼:

1、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迁就退让

2、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贪婪凶狠

三、御狼

1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狼的表现呢?

眈眈相向

四、杀狼

请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前后夹击屠夫)

2、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3、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4、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5、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6、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阴险狡诈,愚蠢

三、总结讨论

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2、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且细心)

3、朗读第五自然段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这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四、总结归纳:

屠户狼

遇狼

机智勇敢怕狼狡猾凶狠贪婪

御狼

杀狼

嘲笑了玩弄阴谋,自食其果的恶狼,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教育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3.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重点、难点

l.重点: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难点: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本堂课我们主要解决如何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及如何赏析散文语言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思考)

2.问题设计:

A.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归纳、明确:

读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看看写了什么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突出了物的什么特点等。如本文写的是紫藤萝,从形、色、态、味几个方面写的,突出了紫藤萝生长的旺盛,生机勃发的特点。文章又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残的不幸命运,结合下文的议论,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要表达“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一旦环境改变,它又会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其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其次,我们要有写物是为了写人的意识,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那往往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另外,我们在读文章时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我们读到作者由“焦虑和悲痛”变得“宁静和喜悦”时,就应该问问:作者为什么“焦虑和悲痛”?又为什么变得“宁静和喜悦”?因为作者写的比较含蓄,要理解她为什么“焦虑和悲痛”,有必要补充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宗璞一家,在“”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文中为什么要插叙在“十年浩劫”中紫藤萝的不幸遭遇了。原来花的命运正是人的命运的象征。花能够从不幸中走出来,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人难道不能吗?作者正是从花的身上幡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所以释怀,变得“宁静和喜悦”了。

再次,我们要注意作者对物和人发表的议论,那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如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文章形神的结合点。我们可以结合文意理解,它的意思是: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我们不要囿于不幸,被不幸压倒,而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因此文章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三、研读与赏析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借物抒情”。借物抒情,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写好物,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的。

1.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四个方面写。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2

一、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 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  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 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  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3、齐读的要求,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试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2、简介安塞腰鼓(口头介绍)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2、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思考问题:请以时间为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1-4)打鼓前:()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打鼓中:()的腰鼓

第三部分(28-30)打鼓后:()的腰鼓

四、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朗读展示,寻找安塞腰鼓美点。请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五、写读结合,巩固运用

播放《星空》钢琴曲,发挥想象,寻找美、发现美,写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新课程》第1-6题。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4

[学法点悟]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整体感知]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疑难解析]

质疑:“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解惑: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质疑: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解惑: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质疑: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惑: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质疑: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解惑: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质疑:通读全文,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解惑: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人乱。

[语言揣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超。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研究课题]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揣摩课文语言,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探究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节选自清朝编的小说《》。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二、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生字的正确读音。

嗣()少()吠()许许()

曳()叱()间()几()

2.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1)妇抚儿乳()

(2)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以为妙绝()

(3)以为妙绝()

(4)手有百指()

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3.给下列字形相近的字组词。

倾()嗽()懒()

顷()喇()蔌()

三、语言积累

1.将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相继发生:-----------

(3)表示同时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2.翻译下列句子。

(1)宾客意少舒。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5)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四、朗读背诵

1.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五、问题探究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提示: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2.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提示: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欣赏评价

1.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提示: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2.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提示:“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七、拓展阅读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臣来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之:往,去

D.吾用多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_”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1)展示

(2)互相点评

小结:你也是雷锋,他也是雷锋,如果我们都是雷锋。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呢?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教学手段

PPT展示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7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教学基本任务:品读、积累,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时间分配:教师大约15分钟,学生大约30分钟,以学生活动为主。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2、说。

①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②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声音有大小  有内外  有高底  有动静  有远近  有分合  有疏密  有点面  有张弛  有明暗

3、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①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②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股(   )  走(   )

④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⑤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⑥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评析]

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我们在观察课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项的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真是匠心独运。

这份“智能练习”可能表现了教者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上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咱“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们提倡这种价值的课堂智能练习。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8

一、课题:散步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课文莫怀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单元中的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礼赞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说,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全文语言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词小用也有散发着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对称句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设计思路: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诵读品味课文,领悟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4.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学生喜欢《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将其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殊为难得而我的教学目标设想是希望通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语言美、人性美,并勾连生活,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最终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镌刻在学生的心里

初一导语设计:有一种最为简易而又永远时尚、永远流行的健身运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错的事儿——消化食物、锻炼身体、延年益寿,还能减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义就不仅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了——散步,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了解与和睦

不过,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不但不能增进和睦,还会伤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么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自然亲切,又非常浅显的问题式的导入,能够激发同学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

预习检查:词语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嫩芽(nèn)霎时(shà)水波línlín(粼粼)分qí(歧)

【自主学习】

1.听课文配乐朗诵,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⑥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①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3.从课文中你读到了课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1)一家人的互敬互爱(2)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爱幼的颂歌)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简单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合作交流】

学生再读课文,品评课文美点

1.品内容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39;亲情吗?

(先读句子,然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有没有读出感情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品语言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请你为它们划分节奏读读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提示: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和谐美满的亲情,且富于趣味

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3.品写法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见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

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本环节设计意图: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肯定学生的新的见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体验,进一步感受亲情,领悟本文语言的美。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19

《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认识偏旁“几”(几字头儿)、折文儿;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春天景象的图片或动画情景。

学生:搜集春天的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现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哪个季节,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自读儿歌,感知大意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学习生字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提醒要读准的字音。

2.全班交流,提醒同学难读的字音。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导认读。

3.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巩固对生字字音的掌握。

四、朗读课文,学习儿歌

1.抽学生朗读儿歌,说说儿歌讲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要读好儿歌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表示春天特征的词语。

五、诵读儿歌,练习背诵

采取教师引读,学生自读、互读的形式练习背诵。

六、拓展学习,仿写儿歌

1.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校园里的春天。

2.交流搜集的春景图片资料,说说春天还有什么特点。

3.教师出示课文,如:(1)春风给柳树梳头发,梳出条条绿芽芽。(2)春风给风筝梳头发,梳出……(3)春风……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作品。组内同学合作,可以采取作诗、绘画、朗诵等形式完成。

七、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抽读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

2.自主择字组词语。

3.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字形。

4.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提醒学生书写这些应注意写好的笔画。

教师可重点指导书写:朵、条、给。

七年级语文的经典教案篇20

学习目标: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课堂学习:

第一块:平桥村人物谱。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我”之所以喜欢平桥村,除了“社戏”外,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一群淳朴、友爱的小伙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问题情境:请给平桥村的村民写一个人物谱,分别用几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性格。

思考,写作。

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评价。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情境:有人说双喜他们偷豆的做法是应该批评的,你认为呢?

讨论,交流。

组织辩论。

分组,辩论。

主持、参与、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三块:平桥村印象。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情境:你喜欢平桥村吗,喜欢平桥村的生活吗,为什么?

思考,讨论。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

问题情境:如果平桥村要发展旅游业,请你给他们写一则导游词,你将怎样写?

思考,写作。

组织交流、评价。

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请写下来。

2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