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数学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写好七年级的数学教案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七年级的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必然事件有,不确定事件有。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事件;
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
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
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三、探究新知
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种,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结果出现。如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
2、探究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1)抛掷一个均匀的骰子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呢?
(2)不透明的一个袋子中装有大小相同的三个球,一个黄色和已编有1.2.3号码的3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摸出2个白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摸出2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P(A)=/n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做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的发生的概率为0,记做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p(a)<1<p="">
3、应用新知
例: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掷出的点数大于4)=2/6=1/3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
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3/6=1/2
四、实践练习
1、袋子里装有三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丽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请问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先后抛掷2枚均匀的硬币
(1)一共可能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结果有多少种?
(3)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有多少种?
(4)出现“1枚正面、1面反面”的概率是1/3,对吗?
3、将一个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计算: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数之和分别是5的概率是多少?
(4)向上的数之和为6和7的概率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1、甲、乙、丙三个人随意的站一排拍照,乙恰好站中间的概率是()
A2/9B1/3C4/9D以上都不对
2、在一次抽奖中,若抽中的概率是0.34,则抽不中的概率是()
A0.34B0.17C0.66D0.76
3、把标有1、2、3、4…10的10个乒乓球放在一个箱中,摇匀后,从中任取一个,号码小于7的奇数概率是()
A3/10B7/10C2/5D3/5
4、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办法如下:凡购满100元得奖券一张,多购多得,现有10000张奖券,设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0个,则一张奖券中一等奖的概率是
5、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P(摸到红球)=
P(摸到白球)=
P(摸到黄球)=
6、一个袋中有3个红球和5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摸到红球和摸到白球的概率相等吗?分别是多少?如果不相等,能否通过改变袋中红球或白球的数量,使摸到的红球和白球的概率相等?
六、课堂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1、等可能性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中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有限性)
(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2、求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步骤:
(1)审清题意,判断本试验是否为等可能性事件。
(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
(3)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
(4)计算P(A)=/n。
布置作业:
1、P148习题6.4知识技能1.2.3
2、问题解决:请大家为“翠苑小区”亲子活动设计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1)
等可能事件的特征:
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
2、每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六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三、提高质量措施:
1、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展示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的陶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教师要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2、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习要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方式要由接受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要给学生“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确定。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学中要树立全新的知识观。人的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们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得到的知识,如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东西。教师要摒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注意渗透人文知识并努力使“教师”这一隐性课程知识美好地呈现给学生。
4、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由教“学答”转变为教“思维”,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5、加强七年级几何入门教学
6、科学组织复习备考。要转变以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复习备考策略,突出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的: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2、平移有什么性质?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问:一个点平移后的坐标会发生变化吗?
二、新授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2,-3)
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 a1的坐标是什么?
2将点a(-2,-3)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点 a2的坐标是什么?
2、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简称:横移纵不变,纵移横不变。
3、问: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3,0).将线段ab两个端点的横坐标都加上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 、 b1 , 连接a1 、b1 ,所得线段与原线段的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4、例题: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1 b1 c1与三角形a b 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 、b2 、c2 ,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5、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6、思考: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有几种平移方法)
7、p53t1:图中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
8、课内练习:
1p53练习;
2口答:p53习题t2、3、4、6。
9、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10、作业:p55t7、8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 了解逻辑推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
(1) 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2) 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3) 如果∠1+∠3=1800,根据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
3.如图(2)
(1) 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4)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新课:
例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分析: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学过哪些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
理由如下: ∵b⊥a,c⊥a
∴∠1=∠2=900(垂直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思考:
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
例2 如图所示,∠1=∠2,∠BAC=200,∠ACF=800.
(1) 求∠2的度数;
(2) FC与AD平行吗?为什么?
巩固练习
1. 教科书19页练习
2. 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与DE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
3. 如图所示,已知∠D=∠A,∠B=∠FCB,试问ED与CF平行吗?
4. 如图,∠1=∠2,∠2=∠3,∠3+∠4=1800,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
作业:教科书19页习题5.2第7、8题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2、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
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二、探索与思考
1、观察思考:观察下图,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你是如何发现的?
2、想一想:你看过电影吗?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1)如何找到6排3号这个座位呢?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4)(5,6)表示什么含义?(6,5)呢?
3、结论: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
4、概念:
有序数对:用含有的词表示一个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三、理解与运用
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你有没有见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小游戏:
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2、有趣玩一玩:
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六(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六、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6
相反数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2.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号简化的规律.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请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向前走5步,向后走5步.
交流如果向前走为正,那向前走5步与向后走5步分别记作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观察下列数:6和-6,2和-2,7和-7,和-,并把它们在数轴上标出.
想一想(1)上述各对数有什么特点?
(2)表示这四对数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特点?
(3)你能够写出具有上述特点的n组数吗?
观察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0除外)是在原点两旁,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即:我们把a的相反数记为-a,并且规定0的相反数就是零.
总结在正数前面添上一个“-”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把负数前的“-”号去掉,就得到这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
2.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是原数的相反数.如-(+5)=-5,表示+5的相反数为-5;-(-5)=5,表示-5的相反数是5;-0=0,表示0的相反数是0.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填空
(1)-5.8是的相反数,的相反数是-(+3),a的相反数是;a-b的相反数是,0的相反数是.
(2)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例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②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的点一定在原点的两边;③所有的有理数都有相反数;④相反数是符号相反的两个点.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3】化简下列各符号:
(1)-[-(-2)];(2)+{-[-(+5)]};
(3)-{-{-…-(-6)}…}(共n个负号).
【归纳】化简的规律是:有偶数个负号,结果为正;有奇数个负号,结果为负.
【例4】数轴上A点表示+4,B、C两点所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且C到A的距离为2,则点B和点C各对应什么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归纳】(1)相反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相反数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
(3)符号的化简.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判断题
(1)-3是相反数.()
(2)-7和7是相反数.()
(3)-a的相反数是a,它们互为相反数.()
(4)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并把它们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2,0,4.5,-2.5,3
3.若一个数的相反数不是正数,则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正数或0
C.负数D.负数或0
4.一个数比它的相反数小,这个数是()
A.正数B.负数
C.非负数D.非正数
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这两个数是.
提升能力
6.若a与a-2互为相反数,则a的相反数是.
7.已知有理数m、-3、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将m、-3、n的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这6个数用“<”连接起来.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边形纸模
五、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整理和复习有关这些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七、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九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234567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
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
教学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知识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
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
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
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
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
合作交流
探究规律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有什么规律?
-3,5,0,+58,0.6
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
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
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
结合实际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
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
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
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
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 ,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课堂练习 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
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
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
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2, 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
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 教学目标 让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难点: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课堂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什么叫代数和?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讲授新课 1.计算下列各题: 2.计算: (1)-12+11-8+39;(2)+45-9-91+5;(3)-5-5-3-3; (7)-6-8-2+3.54-4.72+16.46-5.28; 3.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d);(4)a-b-c-d; (5)a-(b-d);(6)a-b+d;(7)(a+b)-(c+d);(8)a+b-c-d; (9)(a-c)-(b-d);(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a-(b+c)=a-b-c; a-(b+c+d)=a-b-c-d; a-(b-d)=a-b+d; (a+b)-(c+d)=a+b-c-d; (a-c)-(b-d)=a-c-b+d. 括号前是“-”号,去括号后括号里各项都改变了符号;括号前是“+”号(没标符号当然也是省略了“+”号)去括号后各项都不变。 4.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4)-16+25+16-15+4-10. 三、课堂练习 1.判断题:在下列各题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不正确的在括号中打“×”号: (1)两个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一个加数.() (2)两个数相加,和小于任一个加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负数.() (3)两数和大于一个加数而小于另一个加数,那么这两数一定是异号.() (4)当两个数的符号相反时,它们差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绝对值的和.() (5)两数差一定小于被减数.() (6)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7)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8)两个数和是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正数.() 2.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一定是______;一个数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______。 (2)若a<0,那么a和它的相反数的差的绝对值是______. (3)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 (4)若a+b=a-b,那么a,b的关系是______. (5)-[-(-3)]=______,-[-(+3)]=______. 这两组题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题中错的&39;应举出反例,同时要求符号语言与文字叙述语言能够互化。 四、作业 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2)a-b+c;(3)-a+b-c;(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x-y-z+w的值: (1)x=-3,y=-2,z=0,w=5; (2)x=0.3,y=-0.7,z=1.1,w=-2.1; 3.已知3a=a+a+a,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3a的值: (1)a=-1;(2)a=-2;(3)a=-3;(4)a=-0.5. 4.(1)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b<0时,a,a-b,a+b,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5.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并举出反例。 (1)若a,b同号,则a+b=a+b.() (2)若a,b异号,则a+b=a-b.() (3)若a<0、b<0,则a+b=-(a+b).() (4)若a,b异号,则a-b=a+b.() (5)若a+b=0,则a=b.() 6.计算:(能简便的应当尽量简便运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时是习题课.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求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毛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方程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区别。 2.掌握: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问题头脑不僵化,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用新的方法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领略数学中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注意教学中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反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 2.难点:解方程时准确把握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适当的数。 3.疑点:代数解法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新的方法,学生反复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恰好余3人当裁判员,每个队有多少人? 师:该问题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考虑好后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活动:解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 师生共同订正,对照板演学生的做法,师问:有无不同解法?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积极思索,回答问题.(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师:很好.为了叙述问题方便,我们分别把这两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小学学过的应用题可用算术方法也可用代数方法解.有时算术方法简便,有时代数方法简便,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步展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使用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将会体现的越来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数课上,将把方程的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当然,在开始学习方程时,还是要从简单的方程入手,即简易方程.引出课题. [板书]1.5简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谈到方程,同学们并不陌生,你能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学生活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接问:你还知道关于方程的其他概念吗?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 [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问:能再具体些吗?即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并举例说明.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后回答.(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好!这是小学学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数课上,我们要从另一角度来解,还以上边这个方程为例。 [板书]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达成共识(合理。因把x=5代入方程3x+9=24,左边=右边,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说明】先复习小学有关方程的几个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数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即培养了发散思维。正是因为认识问题的不同侧面,导致学生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自己去检验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虑,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师: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简单的方程,而后者则可以解较复杂的方程,因此更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这种解法,我们共同做例1。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例1解方程(x/2)-5=11 问:你认为第一步方程两边应加上(或减去)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问:你认为第二步方程两边应乘以(或除以)什么数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师板书) 解:方程两边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__2=16__2 x=32 问:这个结果正确吗?请同学们自己检验. 学生活动:练习本上检验并回答问题.(正确) 师:这种新方法解方程时,第一步目的是什么?第二步目的是什么?从而确定出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该乘以(或除以)怎样的数更合适. 学生活动:回答这两个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②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解释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②体验运用直观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它的绝对值。 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请两同学到讲台前,分别向左、向右行3米。 交流: ①他们所走的路线相同吗? ②若向右为正,分别可怎样表示他们的位置? ③他们所走的路程的远近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观察出示一组数6与—6,3。5与—3。5,1和—1,它们是一对互为________,它们的__________不同,__________相同。 总结:例如6和—6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两点虽然分布在原点的两边,但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如果我们不考虑两点在原点的哪一边,只考虑它们离开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都是6,我们就把这个距离叫做6和—6的绝对值。 绝对值: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的绝对值,记作│a│。 想一想—3的绝对值是什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激发训练 三、作业巩固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获得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教学活动经验. 2.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会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重点】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绝对值? 答: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2.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 答: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如何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正数与负数比较谁大?0与负数比较哪个大? 答:数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右边的数总比左边大. 学习笔记: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如图所示,根据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a、b、c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 A.a>b>c B.a>c>b C.b>c>a D.c>b>a 仿例1: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a、-1的大小关系是( C ) A.-aC.a<-1<-a D.a<-a<-1 仿例2: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连接各数. -1.5,-0.5,-3.5,-5. 解:将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 从数轴上可看出:-5<-3.5<-1.5<-0.5.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两个负数怎样比较大小? 答:可在数轴上比较,也可根据“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来比较. 典例:比较大小: (1)-2.1<1; (2)-3.2>-4.3; (3)-12<13; (4)-14<0. 仿例1:比较-12、-13、14的大小结果正确的是( A ) A.-12<-13<14 B.-12<14<-13 C.14<-13<-12 D.-13<-12<14 仿例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与|-2|; 解:∵-(-3)=3,|-2|=2, ∴-(-3)>|-2|; (2)-(-6)与|-6|. 解:∵-(-6)=6,|-6|=6, ∴-(-6)=|-6|. 变例:整数x满足|x|<3,则x=-2、-1、0、1、2,负整数x满足3<|x|≤6,则x=-4、-5、-6.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0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1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2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3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4
七年级的数学教案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