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什么才算好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对照《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难能可得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资治通鉴》的体例
教学难点:宋词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一场激烈的朝廷论争围绕着一部名为《资治通鉴》的书展开,一些人坚持要毁掉这部已经雕版的著作,幸亏有人以书中有宋神宗的“御序”为由,将书保存下来。你想知道这部幸免于难的《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可知道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你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
内容分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本节课涉及了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史书体例比较简表
史学著作史书体裁主要特点
《史记》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
《资治通鉴》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将史事
和时间紧密结合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
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两宋
之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辛弃疾南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元杂剧的含义。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重点难点
《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教学重点。
教学建议
多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观察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解惑动机,进而积极思考和参与。
问题解答
对司马光幼年勤奋学习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借鉴?
提示我们应发扬其勤奋刻苦、自觉自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材料阅读阅读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
提示元统一后,城市经济繁荣。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作为直接反映生活的戏剧形式元杂剧,适应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作业一课一练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3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4
基础知识
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
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生了收复台湾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辟荆榛逐荷夷”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资料等,在书上标注要点并思考回答:
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
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
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
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又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6.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分裂状态.)
7.清政府怎么解决分裂问题?(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
过渡讲解:东南方向的分裂问题解决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卫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6—98页本目课文和插图、地图、“自由阅读卡”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来,黑龙江流域出现过哪些少数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等)
2.在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抗击沙俄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达斡尔族)
3.谁两次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康熙帝)
4.根据98页插图和“自由阅读卡”回答:图中哪些是清军?哪些是俄军?清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车而逃的是俄军,右面众志成城的是清军.取胜原因是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5.1689年,中俄签定什么条约?(《尼布楚条约》)
指导学生在97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上,标明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的位置.
6.这个条约在历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它是平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讲解“平等”概念并小结、留“伏笔”: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政府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见,这时中国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了解.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97页“练一练”:连线搭配
2.完成新学案72页“自我测评”.(其中选择1的答案有误,应订正为BCD)
3.提醒学生预习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自学——问题——讨论”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教学纲要: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_: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导学小结)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课后作业: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他是发动()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和()。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6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此为依据,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掌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发明、改进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
突破方法:通过录像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本课相关的重要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动手制作活字,从而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视频、图片、网络等教学资源,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准备。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在教师博客中建立四大发明的专题资料等。
学生准备:准备自制活字、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法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上网搜索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导入:以一组烟花绽放的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导入本课。
然后进入——
2、探究新知:(环节)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吗?”,由此引出雕版印刷术,并探讨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活字印刷术的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视频播放完毕,与学生一起回顾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印刷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介绍当代毕升-----王选的事迹,进行知识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在世界上关于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论却从未止息。争论之一:“韩国学者称: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最先发明的。”争论之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只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术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这两个观点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韩国人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发明的呢?为什么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古登堡发明的呢?)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迫切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由此产生的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师提供的网站和老师的博客去参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各组得出的结论、个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接着再来探究——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后来的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由此联系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请学生讲一讲欧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迹,为将来学习世界史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前导入的烟花图片,自然过渡到火药的学习。展示早期的火药武器,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用于军事外还有哪些用途?”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图片,通过思考“宋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我们现在的火箭发射是否有相同之处?”,认识古今科技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
探究新知结束后,进行——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有何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
4、课外延伸
(1)动手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①活动一:用橡皮、萝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纸上。
②活动二:自制指南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动改在课下进行,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
(2)网上交流:学完本课后,把你的收获和感想整理成电子稿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空间里,也可以发表在本班的网页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问,可以登录老师的博客留言,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与探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一个向上的火箭形状,寓意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活字印刷术为教学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对指南针或火药更感兴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此为依据,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掌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发明、改进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
突破方法:通过录像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本课相关的重要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动手制作活字,从而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视频、图片、网络等教学资源,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准备。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在教师博客中建立四大发明的专题资料等。
学生准备:准备自制活字、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法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上网搜索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导入:以一组烟花绽放的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导入本课。
然后进入——
2、探究新知:(环节)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吗?”,由此引出雕版印刷术,并探讨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活字印刷术的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视频播放完毕,与学生一起回顾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印刷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介绍当代毕升-----王选的事迹,进行知识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在世界上关于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论却从未止息。争论之一:“韩国学者称: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最先发明的。”争论之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只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术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这两个观点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韩国人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发明的呢?为什么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古登堡发明的呢?)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迫切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由此产生的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师提供的网站和老师的博客去参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各组得出的结论、个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接着再来探究——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后来的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由此联系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请学生讲一讲欧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迹,为将来学习世界史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前导入的烟花图片,自然过渡到火药的学习。展示早期的火药武器,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用于军事外还有哪些用途?”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图片,通过思考“宋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我们现在的火箭发射是否有相同之处?”,认识古今科技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
探究新知结束后,进行——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有何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
4、课外延伸
(1)动手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①活动一:用橡皮、萝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纸上。
②活动二:自制指南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动改在课下进行,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
(2)网上交流:学完本课后,把你的收获和感想整理成电子稿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空间里,也可以发表在本班的网页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问,可以登录老师的博客留言,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与探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一个向上的火箭形状,寓意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活字印刷术为教学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对指南针或火药更感兴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二、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央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一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掌握,也是个难点。
地位分析: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法建议: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内容的讲授。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
3.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文字、货币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突破难点。至于焚书坑儒,教师讲明焚书、坑儒的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
4.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意提醒篆字的写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
5.如何讲授秦疆域图与国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图》是我们在历史课是接触到的第一幅历史疆域图,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一个国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导学生从图例中了解秦朝国土在图中的颜色,并准确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国界线。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识图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最远到达的地点,准确地说出这些地点的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8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39;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9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述本课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详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立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导学过程】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5.请同学们回答: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一声令下,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就开通了。
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四、课堂小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0
[课标内容]
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
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
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
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新知
(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人类g
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
(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
(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观察并抢答:
(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会不会制造工具。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
动脑筋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
(2)北京人的特征
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①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
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④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⑤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
⑥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2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4
《隋的统一》
所用教材:北师大版
所任年级: 七年级
教案设计者:青岛试验区第四中学王玉华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课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 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灿烂时期。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课时安排:1课时。
3、重点与难点:“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隋统一的条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主要考虑教材没有明确涉及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以上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阐明解释与指导。
二、教材简介: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通过学习隋的建立、隋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朝是中国历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一是他完成了中国历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空前的繁荣富庶,正如古人云“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五是隋朝虽然短暂,但他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法与教法:
学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查阅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资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自学的情况、课本中所设计
第1页
教法:
1、在查阅有关本课知识时指导学生从哪方面入手,材料的出处及启发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价值等等。指导学生慢慢地学会自学,对他们的自学要给予肯定、赏识,给学生制造成功感的氛围。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会学。
2、本节课用读、议、练、讲、看、的方式完成知识体系。用这种学习方式,很可能出现学生在学习与讨论中时间上不能自控的情况,教师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注意到重难点时间上的搭配,起到教师的组织、示范、指导作用。
四、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开凿。
2、了解隋文帝、隋炀帝,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五、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不同层次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补充问题、总结问题的情况,如态度、能力、效果等,对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在参与中不够理想的学生也应在肯定其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指明其应注意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并做出相应评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记录,并载入教学与学生评价过程平日考核表中。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民族团结的可贵,知道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隋文帝、隋炀帝也如此;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2页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2—3分钟)
师:通过上一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们已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下面
请同学们回忆上学期所学的南北朝时期的各朝代及国家分裂的情况。
生:(用大屏幕展示复习导入 新课的内容)
师: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这就是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生:齐读课前提示。(大屏幕)
(二)新授课:(时间在28---30分钟)
一、隋的统一(13分钟)
师:请学生带着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先看隋的建立与隋的统一的录像(大屏幕)
屏幕内容结束后,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本标题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讲述及所设的各种问题,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在参与中给他们留有空间来讲述、来补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与成功欲。
设计理由:通过课前预习查资料可以使学生了解的知识面多而广、书上与课外所查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查阅整理材料后对课本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参与中锻炼和提高了查阅、分析、总结、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课以培养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完毕之后,进行隋统一一目的巩固。(大屏幕)
在巩固学习中老师要强调隋建立的时间与隋统一全国时间的区别。
师: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又一次统一。这个时间一定要与隋朝建立的时间相区分。
生:时空思辩: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大屏幕):
1、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第3页
2、隋统一后为什么能富强?
设计理由:通过讨论解决以下: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格局,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④隋为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⑤隋建立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前朝制度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国力强盛,人口与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讨论结束后)
师:我们看看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是怎样评价隋朝的?(大屏幕)为更好地说明本目,请学生看书上的隋朝疆域图,
生:在地图上标出隋朝的都城与重要城市。(大屏幕)
这样设计:一可以直观地看出隋的富庶,二可以使学生对隋朝疆域有大体的印象。这一问题虽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但不可忽视,一则它突出了隋朝的“富庶”这一典型特征,二则它是联系第一目与第二目的桥梁和纽带,为此在完成讨论后,可以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
师: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无必然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与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一起看一段隋朝大运河的录像(大屏幕)
屏幕内容结束后,(大屏幕)打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时间17分钟) 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结合图:讲述本标题的内容。(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设计理由与前面基本相同。)
以下几方面是本目需解决的问题:
1、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原因与条件:(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课学过的知识)①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②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加强。③为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④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大运河的开凿与概况:着重了解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四个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让学生记忆。
3、大运河开凿与通航的影响。开通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结合课本的
第4页
问题:
生: 进行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的讨论(大屏幕)
讨论提示: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师:我们的祖先在1千多年前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应从古人身上得到一些启示,你应怎样做呢?是不是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这样设计可以把遥远的历史拉近,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
活,而且又进行了保护我们环境的教育。
下面进行本目的巩固(大屏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隋朝灭亡的录像(大屏幕)
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没有涉及到,用这种方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下面让同学进行本课的小结(大屏幕)(时间8---9分钟)
小结后(大屏幕)进行学习检测
请同学们记下知识点:(大屏幕)
根据课后的要求:每课一得:(大屏幕)
自我测评:(大屏幕)
拓展延伸:课后写出一篇小文章:(大屏幕)
设计理由:通过写历史小论文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之后教师做出相应评价,并将作品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
最后剩余(2----3分钟)学生自己安排:
1、感悟一下所学的知识,
2、议论一下看还有什么问题,
3、或预习新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案篇15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