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优秀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3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开学季,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初一的5个班,初一(5)到初一(9)。面对这一群新面孔,潮气蓬勃,脸上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让我内心澎湃激荡,激发了我对教学的热情。现在,我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作个计划。

一、详细分析教材内容

本期共有五大章内容必须掌握,而且中考重点章节较多,尤其是有关地球的面貌和世界的气候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历年来考点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Ⅰ: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和准备,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教材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地理”和“我们怎样学地理”这两节,它们分别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材遵循了低起点的原则,降低了课程起始时的难度,将有关地图的内容进行了分解,仅把一部分地图基础知识纳入本章内容,而将难度较大的有关地图运用的内容分解到其他章节之中。

Ⅱ:地球的面貌

本章涉及课标“地球与地图

”中的“地球与地球仪”和“地图”,以及“世界地理”中的“海洋与陆地”共3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共安排了“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陆变迁”4节课文。考虑到本章内容难点过于密集,加之学生又是刚刚接触到地理这门课程,为了避免因学习难度过大,大部分学生往往丧失地理学习兴趣这种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出现的现象的发生,经过慎重考虑,教材将有关地球运动的绝大部分知识后移,安排到本册第四章第三节中进行教学。

Ⅲ:世界的居民

本章对应课程标准是“世界地理”概况中的“居民”,这部分课程内容又人口与人种、语言和宗教、聚落3个方面构成。教材编写时,将人口与人种拆开分为两节,由此形成了本章“世界的人口”“世界的人种”“世界的语言与宗教”和“世界的聚落”4节学习内容。

Ⅳ: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本章涉及到课标“气候”和“地球与地图”中的相关内容,共安排了“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等四部分内容。在了解全球海露分布之后,认识世界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影响区域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气候。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影响着该地区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点。气候包括多种因素,如气温、降水、气压、干湿度等。气候的地区差异是由这些因素的地区差异所综合形成的。同时,气候时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的平均状况。为此,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选择了天气、气温和降水三方面内容,以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部,力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五:世界的发展差异

学习世界地理,要认识世界各地区在自然、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自然、文化的差异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涉及了,在世界地区发展差异中,学习目标重在经济差异。如果把学习目标定位在经济发展差异上,自然会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量化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课程标准从降低要求出发,只定性地要求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部平衡的。

二、教学大体思路和目标:

(一)大体思路

⑴把握课程新理念,培养能力求发展

《地理课程标准》中鲜明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六大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的两个最重要的理念。这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

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学生不能以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变化,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并充分注意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重这点。

②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这要求我做到不断学习,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快适应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加强科学研究,由"教书匠"型转变成"学者型"教师。还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能满足于"三板"教学,而要努力学习与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⑵体现教学新原则,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期除了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外,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画图能力。

2、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世界地理概括,包括地球面貌。世界人口和人种等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3.掌握世界的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世界气候类型。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我国南极考察队员历尽艰辛创

建长城站的经过,学习考察队员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心系祖国的崇高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关联词在课文中的正确应用,并能选择应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60分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师: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块大陆叫南极,同学们,你对南极有何了解?

生交流。

2、看来同学们已深深喜爱上了南极。

南极,一个充满神秘、充满梦幻的地方。在茫茫的南极大冰盖上,没有人烟,没有鲜花,没有绿草;在漫长的极夜里甚至没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这儿只有酷寒的气候,有远比台风还强劲的下降风暴,有被下降风卷起百丈高的雪柱冰花,……是什么诱使科学家们迷恋这块极地?是什么使科学家们心甘情愿为它献出宝贵的`青春?回答很简单:这儿埋藏着无数科学之谜,是科学研究的圣地。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让我们乘上“雪龙号”,飞越重洋,到南极,与我们的南极考察队员们欢聚一堂。

板书:

20、南极的除夕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我们已到达南极中山站,让我们先来欣赏南极迷人的风光吧!

生自由欣赏南极冰山、南极动物、南极极光。

2、再让我们与队员们一起去工作吧!

观看南极录象。

3、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夜,队员们终于可以歇歇了,听,队长在说些什么?

师示范朗读。

4、学生自由朗读,留下阅读痕迹。

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

1、指导阅读方法

(1)、指名读令自己最感动的文字。

(2)、师:为什么读这几句?

(引导感悟南极队员团结、爱国的南极精神。)

(3)、该怎么读这几句更准确呢?

2、再读课文,划下令你最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交流。

4、师: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我们的南极之旅即将结束,我们要和南极队员们分别了,此时此刻,你还想对南极叔叔们说些什么话呢?

生交流。

四、总结,延伸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5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6

东南亚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的群岛国家。

二、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习]:1、 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板书设计: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东南亚的国家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7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1)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2)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的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三)课时安排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3课时)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3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阅读(2课时)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2课时)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3课时)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2课时)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3课时)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3课时)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3课时)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8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 2齐达内 3普京 4阿拉伯人 5梅西 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

_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 )

A.道教 B.佛教 C._ D.伊斯兰教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 )

A.法语 B.德语 C.阿拉伯语 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的是 ( )

A.伊拉克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 )

A.澳大利亚 B.美国 C.加拿大 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 )

A.西班牙语 B. 阿拉伯语 C. 俄语 D. 葡萄牙语

6. 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 )

A.犹太教 B.佛教 C._ D.伊斯兰教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设计意图:借由闯关抢答进行课堂练习,再次活跃课堂气氛,思考题的编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水平,并且第8、9题的设计不仅紧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还与本节课一开始创设的“囧”系列电影的情境巧妙的贴合起来,首尾呼应。)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9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2、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七、教学过程:

(一)、提问:

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

(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

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_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_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四)作业:

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淡水资源

矿产资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0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巴西人种构成特征;

2.经济特征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3.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书籍或网上查询资料、城市化问题社会调查。

2.教学器材:世界政区挂图、投影图片、有关文字、图片或录像资料、分组竞赛题签及试题。

3.教学课件:“巴西面积、人口资料表”、“巴西的人种构成图”、“巴西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热带雨林的作用”、“城市化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2002年夏季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是巴西这个“足球王国”引出课题。

教学新课

(板书) 第二节 巴 西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板书)

教师:(展示世界政区挂图)从这几幅地图中,能读出有关巴西的什么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师生小结:从所属大洲、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世界最大的河流、热带气候等方面小结。

教师:(出示巴西人口、面积资料表)请同学们说出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人口多于巴西的国家名称。

学生: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

人口多于巴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 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板书)

教师承转:下面我们来了解这个国家的开发历史。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有关文字,讨论分析并回答几个问题。

A.当地土著居民是什么人?

B.玛雅文明是什么意思?

C.侵入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谁?到达了什么地方?

D.“黑人奴隶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贩卖黑人奴隶?

E.巴西的开发历史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讨论回答并指图说明。

师生小结:

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历史(板书)

学生读图:课本插图“卞卡一家”,理解混血种人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师:(展示巴西的人种构成图)这两幅图说明巴西的人种构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

3.种族复杂,有大量混血种人(板书)

教师:种族的融合,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使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

教师指导:教材提供的“活动”――“巴西的邻国”。

学生阅读:阅读A、B、C三个图文资料,解释这些资料说明的问题。

教师举例:巴西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

教师承转:巴西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有什么样的工农业特征?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板书)

1.“二次大战”之前的经济特征(板书)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巴西的资源”。

师生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板书)

2.“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特征(板书)

教师:“二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较快,尤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读图提问:同学们看教材图“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从图中可以读取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发言

师生总结归纳:

a.铁矿——伊塔比拉露天铁矿(板书)

教师:巴西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略)

教师承转:从图中我们看到巴西有煤炭和石油这些能源矿,但是巴西缺少优质煤。石油产量也不多,那它的能源主要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教材“活动”——巴西解决能源短缺的方法,自由发言。 教师:由于巴西水能资源丰富,全国90%的电力靠水电,并且与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上

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b.水能——伊泰普水电站(板书)

教师拓展: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承转:巴西利用本国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能,迅速发展了现代工业。 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板书)

教师:巴西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什么?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略)

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板书)

教师:巴西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在哪一带?结合图“巴西的地形”,说明这里有哪些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海运交通、城市消费等方面分析。) 总之,巴西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成为了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课堂小结(略)

中国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最早发现、命名与1975年首次精确测量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1719年)的“皇舆全览图”就标出了朱母郎马阿林(即珠穆朗玛峰),1858年被英国人篡改为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1951年王勤堉首先提出应恢复珠穆朗玛的名称,1952年中国政府正式恢复珠穆朗玛峰的名称。1958年,林超发表《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名称》论文明确提出:“把此山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地图上的,则是1715年至1717年到西藏测量的中国测量队员胜住、楚儿泌藏布和兰本占巴。”1975年,国测一队首次对珠穆朗玛峰进行精确测量,通过6000米以上的6个测绘点,测得海拔高程为8848.13米,先后被世界各国使用;2005年国家测绘局应用3S及现代地球物理技术,测得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4.43米。这项结果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承认(1975年数据停止使用)。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胡焕庸于1935年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黑河(爱辉)—腾冲一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密度较大,以占国土36%的面积集中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人口稀少,占国土64%的面积上,其人口仅占全国的4%,后人称这条线为“胡焕庸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2%、总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仍为94︰6。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以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等领导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

①发现喜马拉雅地热带:东西绵延2000公里,数量多、时代新、温度高、水热活动显示类型丰富,构成环球地热带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填补了地热学科的空白。②提出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及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将360万年来隆起的阶段性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昆仑-黄河运动”及晚更新世的“共和运动”,相应地导致东亚季风不断增强、黄土堆积、长江黄河水系形成、高原进入冰冻圈。③高原植被的地理地带性:揭示喜马拉雅山脉中、东段植被独特的垂直带性质及与水平地带的关系;阐明高寒荒漠、高寒草原等植被的地带性类型并提出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理论。④确认雅鲁藏布江正源与高原寒旱核心:确定杰马央宗为雅鲁藏布江正源,比斯文·赫定认定的库比藏布长,水量也大;确证中昆仑山南翼-北羌塘高原为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并通过北缘的阿尔金山中段与嘎顺戈壁一带相连,构成亚洲高地干旱核心。⑤确定湖泊的成因及湖泊化学特征变化的地理地带性:论证了高原上大多数湖泊都是地壳抬升过程中发生断裂或挤压而形成的“构造湖”;实测了大量湖泊的水深、动力、水温等,发现许多大中型湖泊具有热储备的特征;高原湖泊的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地理地带性变化规律等。⑥通过对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揭示了历史气候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开始,朱震达等发现中国沙漠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1952年,铁道部勘测设计院与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开展腾格里沙漠南缘风沙地貌和沙丘移动的定位观测研究,1954年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风沙观测站。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对中国各大沙漠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等从沙漠地区第四纪古地理、下伏沉积物组成、分异特点入手,提出“就地起沙”的论点,阐明了从沙饼到沙丘链的发育过程、沙丘移动与沙丘高度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各种形态沙丘形成的基本过程和移动规律。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发现和测量

1976年和1978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源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确认长江有三源,北源楚玛尔河,南源当曲,而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的沱沱河为正源,经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量算的长度为6300公里。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河源进行了考察,确定约古宗列渠为黄河正源,黄河全长5446公里。1978年,青海省测绘局再次组织人员进行黄河源考察,提出卡日曲为黄河正源。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有十几种说法,1999年6月中国科学院遥感所考察测量的结果是,其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海拔5200米。从这里算起,澜沧江(湄公河)的长度是4909公里。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1

课的一开始,我用了一首赞美地球的小诗开始,让学生谈谈对地球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班的学生不踊跃,但是我也没有急躁,慢慢地引导,最后他们就都敢说敢做了。

第一个环节:解剖鸡蛋,我教给他们解剖方法,学生们在剥鸡蛋壳的时候,很小心,一点一点的,可见学生们很拘谨。

第二个环节:通过研究鸡蛋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我用可课件演示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很形象直观。接着我让学生们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学生们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环节: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后,让学生们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我用课件补充地球内部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岩浆、水等。

第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并用课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个环节:探究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能把两个比较有难度的话题解决了,我很满意。

最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关于探测地球内部的一些视频网址,让学生们课下观看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后来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敢说、敢动手做了,我就很高兴了。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过程与方法: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

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

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0页《南极洲》和61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浮冰陆在海面上的部分体积小,不易被发现,但在水下部分的体积巨大,所以船只很容易被巨大的浮冰撞毁而沉没。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0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作业:回家通过课外阅读,查找关于南北极地区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1)

北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2、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

(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

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_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__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四)作业:

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北极与南极地区(2)

淡水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3

教学设计

课题星球20__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

教材分析

从整本八下课本来看,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简单部分,了解中国的海洋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材以歌曲《祖国的海洋》导入,体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安排了课内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体现了新教材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海洋利用与保护是第十章我国的海洋国土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解题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树立地球主人翁的责任意识,积极面对目前的海洋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学习了解,激发学生“保卫蓝色国土”的决心以及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我国所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营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和众多的岛屿。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海洋的利用与保护。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生齐读)运用图表等有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类型、分布和资源的开发。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我国海洋环境受到的危害及其保护措施。师:其实我们班级的好多同学对海洋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通过一部动画片了解了海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这部动画片的名字是?(海底小纵队)好,那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时光,让海底小纵队带领我们完成今天的学习吧。播放<海底的小纵队>,导入海洋资源及开发:以熟悉的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师:人们是如何利用海洋资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海洋产品。(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生:食品工业(波力海苔、鱿鱼干)、工艺产品(珊瑚耳环、手镯)、医药产品(鱼肝油)·····师:那么我国辽阔的海洋中到底蕴藏着哪些资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凸显好奇心、观察力、思考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海洋资源及开发

(1)海洋生物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10-2-1,找出烟威渔场、舟山渔场、北部湾渔场及南沙群岛西南部和南部陆架渔场,说说其主要的鱼类资源。生:学生代表指出图中位置并回答。(教师及时评价)师:读图可知,中国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中国最大的渔场是位于东海的舟山渔场,它有长江入海带来的丰富有机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大量鱼类的到来。同时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有利于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天然的海产品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众多中国人民的需求,因此,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师生互动:联系生活,说出莆田市的鲍鱼养殖、海带养殖、紫菜养殖、海蛎养殖、淡水鱼海鱼养殖等,说说莆田市代表美食:兴化卤面、海蛎饼、葱爆海蛏、鲍鱼排骨汤等,到处可见海鲜的身影。师:这些美食的烹饪,有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海盐。形象化理解再识记,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并且联系生活,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彩色图片,既形象化还原生活,唤醒学生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体现地理学科的生活性。

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已确认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目前,我们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了海盐、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海洋化学资源师:指导学生读图片“中国的盐场晒盐”景象,完成小组活动:找出长芦盐场。结合气候条件,说说我国北方沿岸滩涂盐田集中分布的原因。生:北方地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强。进一步掌握化学资源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感受主动思考的幸福。

(3)海底油气资源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中国的海底油气储量和开采量。空间资源:海上机场,海上娱乐空间,海上建设空间等。补充日本的“巨大睡莲”状水上迷你城市。

(5)航运资源:各港口之间,承担着中国进出口物资70%以上的航运任务。中国的沿海港口众多,把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联系起来。

(6)景观资源:广阔的海洋和风光绮丽的滨海地带令人留连忘返。充分利用大海的自然风光,开发海滨旅游,也是人们利用与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图解千文,采用形象化的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化解了学生对海洋资源的陌生感,突破了分析难点。

师:随着陆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师生:共同学习“发展海洋经济”师:联系生活,福建省作为一个沿海省区,可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师: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播放<海底的小纵队>)从海底报告,我们知道了:由于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利用、某些海洋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当、陆源污染物排放、船舶及海上机械溢油、人工废弃物倾倒等原因,使得我国部分海域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赤潮与海岸侵蚀等灾害频发。承转过渡,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高潮,视频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环保观念,为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师生:读图,总结海洋污染问题。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有:石油、农药、有机物质、放射性物质、固体废弃物和受到污染的河流。其中石油污染最严重。而且海洋污染可能引发赤潮。还有海岸侵蚀、生物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海洋环境问题。师: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产生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损害,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的“蓝色海洋”。联系生活常识,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保护海洋环境,体现地理学科的科学性。

生:小组合作探究,我们该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收集资料,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整理成小短文,在班级内交流。)师: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以学生的精彩展示结尾,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师:(课堂总结)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未来人类并将向海洋进军,所以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进行理想与情操的教育。

当堂检测、巩固升华详见PPT

作业布置、巩固新知《地理填充图册》P34-36《顶尖课课练》P45-48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洋利用与保护生化油空防休物学气间污渔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知识、图表的前后联系,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自主的参与的教学中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课堂氛围来看,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事物进行列表总结,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同时,我通过精选一些案例,如:石油污染图片、赤潮形成,鱼类衰竭资料等,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究案例中所隐藏的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看似不足,这主要是我在调控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好,特别是激励性措施不到位,这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发展。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4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

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纬度位置特点。南北极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南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人类活动情况分析。南极地区的中国考察站。

2、运用地图和资料进行对比归纳。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科学考察难点纬度位置特点

教法讨论、交流、互动教具地图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入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世界上什么地区吗?冰天雪地,企鹅成群,气候酷寒,冰川身后,这又是什么地区呢?今天就要我们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听老师讲解,并思考问题。

究一、自主学习

1在图2-29,了解被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北冰洋几乎被那几个大洲包围?北冰洋跨经度多少度?

2在图2-31,了解南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分析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南极洲被哪三大洋环绕?南极洲跨经度多少度?与哪三大洲隔海相望?

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海上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各主要分布着哪些动物?极地动物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南极考察有什么困难/

7、我国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建的考察站分别叫什么名字?在什么位置建立的?

三1、南极地区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的多?

3、为什么南极洲是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

4、为什么说冰山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四、学生讨论和展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南极的位置有什么重要性?

2、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点?哪里的更寒冷?

3、南极冰川要是融化会造成什么后果?

4、现在去两极考察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极地的动物?

二、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三、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意见,解答疑难问题,老师筛选问题并通过提示启发的方式帮助同学解决

四、巩固记忆知识点然后检测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

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

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自然资源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

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找出我国的考察站。

用煤是深埋在地下的古代职务,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讨论问题,各组代表发言

板书设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南极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两极地区的气候

课后记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

说明:

1.本空间提供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教案,均原创,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2.对于部分环节不够完整的,请老师参阅其他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教案同类文章。阅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确有与法律抵触之处,可举报。

3.本空间的部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教案未表明适用版本,请老师自己根据相关内容识别。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电子版篇15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教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三、本册教材:

本册教材共五章: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突出日本自然灾害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日本经济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了解东南亚地势变化、地形结构特点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了解印度人口的特点。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特点,石油资源,宗教,欧洲西部,欧盟,畜牧业,旅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业生产,文化习俗。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了解美国移民国家,农业地域专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巴西,民俗。

第十章、《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科考与环保的重要性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得地理知识信息的基本技能。

2、运用学过的地形、气候等世界地理的知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分析世界个区域的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学会根据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他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地区之间的合作价值,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五、本学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六、教学措施和建议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A、课前准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逻辑,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考虑教法。

B、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情感。

2、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水平。

3、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4、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5、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6、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28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