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那要怎么写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呢?这里提供一些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1
《土地的誓言》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播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3、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①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②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③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④“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2
学习目的:
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3、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复习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想:
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写这篇文章的: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等,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对于这种情感的变化,要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研读赏析,从而充分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
: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可怕的美女蛇故事吧?
是啊,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情趣,那么大家还记得讲故事的长妈妈吗?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全体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A、交待“阿长”的来历;
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
C、她懂得许多规矩;
D、讲“长毛”的故事;
E、给“我”买《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39;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泛读,让同学们评价。
3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4提问口技表演如此高超。全篇文章都围绕着哪个字展开?
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的描写
布置作业:
个性朗读。背诵课文
总结归纳字词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4
老王这一篇肯出自《杨绛散文》,略有改动。杨绛是我国知名的作家。被人们称为杨绛“先生”,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理清老王和作者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
2、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提倡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老王在生活中事例中所体现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在他们的交往中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我们回忆一下,具体写了老王的哪些事例,这些事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性格特点。
二、合作探讨,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
1、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了老王哪些的性格特点?
①给我们带送冰块,冰大车费减半(第5段)
②给三轮车装护栏,为客着想(第7段)
③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第8-16段)
2、文章重点写了老王的哪一件事?这件事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分别找出文章中有关的语句。)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朗读第8-16段)
重点写了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主要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方法。
三、你认为作者及其一家是怎样的人?具体写到了哪些事情?作者对老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5件事情。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关爱和尊重不幸者
四、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第17-22段)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五、图片展示,告诫我们要尊重和关爱不幸者,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他们。
六、品味文章语言。
七、课堂小结。
1、本文选取老王典型的具体事例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具体事例的时候要运用到人物描写方法,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写作要注意选材和详略得当。
3、体会作者关爱、尊重老王以及愧怍的思想感情。
八、拓展迁移和作业。
做语文练习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三)《鲁迅爱子》。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回顾作者。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6、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复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出一学过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么?是谁写的?
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吸引人的情节莫过于场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了。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场妈妈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围绕阿长课文写了几件事?
1、解决生字词。憎恶___絮说___劈头___灸疮疤___惧惮___诘问___震悚___粗拙___斋___孤孀___掳___去
惶___急霹___雳___疏___懒骇___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五件:
①喜欢切切察察。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
③令人厌烦的规矩,教“我”不少道理。
④讲“长毛”的故事。
⑤为“我”买《山海经》。
最能表现她爱孩子、关心“我”的是买《山海经》。
3、注意结合课文情节来说。一个的阿长。
梳理: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
一个粗俗的阿长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
一个无知、愚昧的阿长。
一个善良的爱孩子的阿长
一个下人阿长,一个保姆阿长。这是她的身份,她有名字吗?一个粗俗的阿长,这是从习惯方面。比如:睡相呈“大“字、说话是伸出二指的样子。
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她管我很严,告我的状,而小孩子是不喜欢别人管东管西的。
一个无知、愚昧同时又很淳朴的阿长。“长毛”故事。
一个善良的阿长,买《山海经》。这是从品质方面。
要善于扩展思维,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4、通过这些事,作者写出当时对阿长是什么感情?文章从整体来看,作者对阿长是什么态度,什么感情?这样的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作者是不是为了扬,故意编点不好的事?
欲扬先抑,可见作者构思巧妙。
三、小结:
我们这节课掌握了生字词,理清了文章中写阿长的几件事,领会了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那么,《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和保姆阿长有什么关系,作者语言的精妙表现在哪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抒情、描写和议论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__、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__、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臧克家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秀中间的一个”。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三、熟读课文,理清结构
朗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学术研究民主战士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四、细读课文,讨论研究
1.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__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
五、深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
1.活动一:朗读全文,体会结构美
本文有总说段。如1、2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闻一多先生的“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本文有总结段。如19、20节。
本文有过渡段。如7、8、9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活动二:重点选读,评说形象美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的学者(3-6)
本文有一位的革命家。(10-18)
根据课文内容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的学者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的学者。
3.小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
本文有一位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投身于民主运动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英勇无畏,誓与__拼死一战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大义凛然、勇于牺牲的革命家。
六、演讲比赛
《最后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__,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七、探究写法
(一)写作手法(1-)夹叙夹议。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夹叙夹议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A语言描写: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肖像描写:
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C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八、归纳主题
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其他事迹,并讲给大家听。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品位这三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三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的面前时,你很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正当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在投入社会的大海时,如何把握人生的航向?青年人该怎样写好自己的生活史?今天就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些人生的哲理吧。
二.投影放出作者简介
三.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品读三首小诗,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成功的花
(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2)、第二句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要抒发什么慨叹?
(3)、体会“明艳“、“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比较词语:“惊羡”与“羡慕”的区别;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
(4)、你还羡慕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8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9
复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2、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3、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机智、勇敢、刚毅、忠孝,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详略得当的写法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夸张,比喻,排比复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代郭茂倩编的《》,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本文与《》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机杼声()军帖()可汗大点兵()()鞍鞯()辔头()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jiānjiān()赴róng()机传金tuò()阿姊(著()我旧时裳()磨刀霍霍()重点字词解释
1、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
3、旦辞爷娘去()
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关山度若飞()
6、朔气传金柝()
7、木兰不用尚书郎()
8、策勋十二转()
9、赏赐百千强()
10、出郭相扶将()
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通译为:
2、出门看火伴:通译为:重点句子翻译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3、《木兰诗》中写爷娘、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三)提升练习: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习射(少年时)
B.市鞍马(买)
C.长而益精(更加)
D.易男装(穿)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皆次当行.()数.()建奇功
3.区别一词多义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6.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感知一品读一欣赏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饱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饱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走进《竹影》。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11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
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文学常识。(2)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和课下注释,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并会运用这
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
组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五、训练
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函寄(hán)硕果(shuî)锲而不舍(qì)B、弥高(ní)校补(xiào)迥乎不同(jiŏng)C、潜心(qián)迭起(diã)沥尽心血(lì)
D、赫然(hâ)凝结(níng)气冲斗牛(dîu)
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12
一、情景激趣:
由小学时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两篇文章《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
二、目标引趣:(PPT展示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三、识人入趣:(PPT展示两位大师简介)
1、初识叶老。生读注释①内容以及屏幕上相关内容,初识叶圣陶先生。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2、认识张老。生读PPT内容,了解张中行先生。
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四、字词知趣:
1.指生读PPT字词,教师评价。
2.生齐读PPT字词。
修润生疏商酌譬如朦胧别扭
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五、感知存趣:
1、请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情?
2、生读文章,师巡视。
3、生回答,师点评总结。
4、师预设:
六、品读悟趣:
这篇文章语言平易,蕴藏的情感却极为深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够打动你们的段落,然后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小组齐读这段文字,也可以个人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蕴含的情感。
1.生小组讨论,试读,分析。
2.生展示读,师评价。
3.师总结。
4.师展示读。
七、小结存趣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14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
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
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
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在提供给学生的学案中,不仅大环节上从易到难,而且每一个大环节的细环节也是从易到难,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果填空的内容较多,我就将其分成几个细点,写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让学生在有所提示的情况下能较好的完成。
七年级下册教案怎么写语文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家、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岂()邪()孰()遂()即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15*孙权劝学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5*孙权劝学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年青的时候不喜欢学习,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孙权劝学》幻灯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家、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生难字:卿()岂()邪()孰()遂()即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两遍)
2、听示范朗读
3、全班齐读
(二)请同学复述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哪些事?(师生归纳,出示幻灯片)
四、请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1、出示幻灯片提示学生积累。
2、学生再读课,边读边翻译课文。
五.归纳内容(学生归纳完成后,出示幻灯片)
1、通假字归纳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2、古时称谓归纳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3、古今意义归纳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_求学的最高学位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历史今义__过去的事情_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六.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一)生小组朗读,畅谈朗读感受。
(二)师生讨论总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三)小组讨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七.拓展延伸,明白道理。
1、归纳道理: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引导学生明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开卷有益的道理)
2、拓展积累:
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八.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背诵相关文学常识。
3.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