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包含合理的板书设计,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示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怎么写出优秀的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
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三幅图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3、积累与拓展。
五、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自读全诗,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2)、根据各诗节的内容,给每小节分别加上小标题。
(3)、本诗通过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
1、齐读第一节(农家丰收图),
分组讨论:
①写了哪
两个场景?
②“幽谷伐木”中从
哪几个角度写的?
③找出最能表现丰收之景的语句。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自读第二节(霜晨归渔图),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征的.词语。
②找出具有渔家生活特征的词语。
③渔人的活动是怎样的?
④从本节诗中可以看出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3、自读第三节(少女思恋图),讨论: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听到而没有听到的是什么?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没有看到的是什么?
④“梦寐”一词如何理解?
七、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阅读《秋景》,比较《秋天》和《秋景》的异同。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
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赏:诗歌朗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 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 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 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法:
情境教学法
学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鹅的图片。
你想说什么?你想用你熟悉的哪首诗来赞美它?(美丽、洁白)(《鹅》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课件出示丰子恺先先生的简介,学生了解。
二、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一只白鹅)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鹅的高傲,并说出相应的段落。(板书: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3、读自喜欢的部分,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白鹅的高傲的。
4、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将白鹅的特点展现出来?
三、交流讨论
1、姿态
(1)学生先说说鹅的姿态,然后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它伸长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2)你见到这样的“大鸟”你会怎么想?(出示鹅的图片)
(好大的架子,真是目中无人啊;真是傲气十足啊)
(3)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2、叫声
﹙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2﹚在什么情况下白鹅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学生可用文中句子回答﹚
﹙3﹚发挥想象,将鹅拟人化,说出鹅在不同情况中发出叫声时的心态。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你是谁?没有主人允许不准进来,快回去!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开喉咙大吼道:外面是谁呀?不许进入我的领地,快走开!
师:从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再读课文,你还能体会到白鹅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3、步态
(1)请大家小声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在这段中,作者如何表现出鹅得高傲的,请把它画下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课件出示鹅走路的姿势,净角出场姿势)
(2)作者除了写出了鹅的步态,还拿它的老朋友鸭和鹅进行比较,你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3)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再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4)作者发现了鹅与鸭的步态的些许差别,这是一种对比手法,这样写准确地描写出鹅的步态特点,写得这么贴切,说明了他平常该多仔细观察啊!(板书:对比手法)
(5)让我们也来对比的读一读。
(6)鹅的步态是如此的高傲,那他站在那里时呢?又是怎样的?高傲吗?(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7)师质疑:老师不明白了,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读出是喜爱,可从字面上看,作者好象并不喜欢白鹅,师读不喜爱的语气;作者到底对它怀着什么感情?
(作者对白鹅是一种喜爱的感情。作者虽然使用的是贬义的词语,但是那是对白鹅的真喜欢。)
师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引读有关句子。)
4、吃相
(1)自读5—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a、鹅的吃饭,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吃法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b、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候的?(鸡、狗会吃它的东西,站着侍候,一方面防止狗来偷食,一方面方便为其添食)
师小结的写作特点:条理清楚,选材得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因为作者对白鹅充满了爱意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章。
四、阅读与练习。
练笔:请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效果。
3、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二、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的形、音、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马尔和我怎样的不同表现?为什么要不时插入我的心理活动与第一次的登山经历?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楚何谓“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
《生命之线》练习题
1.课文写了那个事件?写了几次?这几次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有哪些人物?
登山运动两次
第一次:1985年“我”与西蒙
第二次:1992年“我”与马尔
2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
第二次插叙
3分析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次序[来源:学科同异
合作伙伴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
第一次遭遇险情
生死考验西蒙砍断绳索栽入冰隙
第二次马尔救助、劝慰最终得救
4讨论马尔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
先谈对这篇文章本身的看法。由于这是一篇经过翻译的外国作品,因此译者如何翻译其实给予了作品以第二次生命。就《生命之线》来说,我认为如果翻译所用的辞藻更平实一些,减少一些由华丽辞藻带来的过大信息量,也许能够使文章的主旨更隽永。当然,这一想法主要与我自己比较喜欢冲淡如话的语言风格有关。然而,就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学生往往会把很多时间花在试图搞清楚主人公与马尔先后下落的过程上,甚至花了很多时间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依我看,翻译用词还是平白一些的`好,至于在外国作品的翻译中用上“茕茕孑立”这样的词,就更显得不伦不类了。
从主题上来讲,《生命之线》又是一篇以生死为母题的课文。之所以用“又是”,是因为这样搞不好就生离死别的文章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实在是不胜枚举。其实,对于是否需要把那么多以生死为主题的文章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我一直有些个人的想法。初中生处在最绚烂最美好的时节,是应当尽情享受生命馈赠的年龄。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思考《沉船之前》中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心理,《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为什么放弃逃生,以及在这篇《生命之线》中如何看待西蒙割断绳索自己求生的行为,是非有必要?是否符合他们心灵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否能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还是有待商榷的。以我之见,该让中学生多读读灵秀的小品文,多从中学得一些生活的乐趣和其中的智慧,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关照生活,年轻的一代人才更有可能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阳光。
最后,关于文章结尾部分写我依旧喜爱探险活动,以及对人类探险精神的赞美,结尾这些的内容与本文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结尾是不是偏离开了前文“生命之线”的题中应有之意。我自觉不甚了了。让我写,最后一节不写或写别的内容也许更好。由于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故而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希望下次上到这篇文章时有新的感悟。
为这篇课文设计的核心问题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驱动性比较强,能够把主题挖出来。
核心问题:
本文中出现的“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授课反思:
程度好的班级的这节课,如果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品读字句,给更多的时间充分阅读反复讨论效果也许会更好。程度弱的班级核心问题不能太早抛出,之前要反复理解内容,搭足脚手架,拉着手往上爬,否则就会像这次的课一样,一下子全班给问蒙了,答不出来,也不愿意多想。
总之,这次这篇课文上得太赶了,有些问题没有说到,有些问题没有说透,有些结论的得出是我为了抢时间越俎代庖,只能在讲练习的时候补充了,真是很不应该。最近的心态太功利,要自我批评!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其原因,突出他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之心。
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
3能成功地进行一次人物访问,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取舍资料的能力,能围绕采访主题设计问题,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课前学习:
1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观摩央视名记的人物采访节目,揣摩学习。
2熟悉课文,试着从内容到形式发现本文的特色。
课堂学习:
一学生结合预习,交流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
2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3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
4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
5要记好采访笔记。
二学生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活动步骤:
1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
2利用网络查找贝聿铭的资料,进行资料的汇总、删选,确立采访的主题。(在网络教室完成)
3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4现场采访表演。
(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可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
三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
(教师要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
四师生评价,选出最佳记者,最佳合作小组。
五教师过渡语:
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对一个人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考验,而一次成功的采访也将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相信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已有切身的体会。
世界上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多,体验记者的经历,采访仅是一部分,如果你要趁热打铁,写一篇人物通讯报道,面对这么多的素材,你会如何下手呢?
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课文。
七细读课文,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例如本文的开头、小标题的运用、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等。)
八课后作业:
1记录自己参与采访活动的经过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
2利用课余时间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进行一次真实的采访,写下自己的体验。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更多精品资料免费奉送!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⒉了解本文的作者(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教师泛读。
⒉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蕃(fán)濯(zhúo)淤(yū)涟(lián)亵(xiè))鲜(xiǎn)有闻
四、自学课文。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之后再读课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呢?君子
4.4.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5.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讽刺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莲花君子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七、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在当今社会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位君子?(重现君子的品质)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2.课外拓展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你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9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B、散步的季节呢?C、散步的地点?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阅读注解一)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
(四)分析课文
1、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2、有诗云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讲到济南一定得说说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1)第二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
(2)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3)第三段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变化的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5)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6)济南是有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把济南的山描绘。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一则笑话。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
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39;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复习资料
一、字句解释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关键字:船:用船。载:运载。以:相当于“而”,这里表修饰。入:进入。
句译:黔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关键字:至:到。之:代词,指驴。
句译:运到后却没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关键字:之:代词,它,指驴。庞然:巨大的样子。以为:认为或把……当作。为:当作。蔽:隐藏。窥:偷看。之:代词,指驴。
句译:一只老虎看见了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认为它是神(把它当作神),便隐藏在树林间偷看它。
4、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关键字:稍:渐渐地。出:出来。
句译:老虎渐渐地走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地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5、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关键字:骇:害怕。远:距离远。以为:认为。遁:逃。且:将要。噬:咬。
句译: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远远地逃开,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
6、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关键字:然:然而。之:代词,它,指驴。异: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能:才能,本领。者:……的样子。
句译: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7、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关键字:益:渐渐地。习:熟悉。其:它(指驴)的。出:出现。搏:扑、抓,这里可引申为进攻。
句译:老虎渐渐地熟悉了它的叫声,又走近它,在它身前身后出现,但始终不敢向它进攻。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关键字:稍:渐渐地。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胜:能承受。蹄:名词作动词,踢。之:代词指虎。
句译:老虎渐渐靠近驴,态度更加狎昵,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随便地轻侮戏弄它。驴非常愤怒(忍受不住愤怒情绪),就踢了老虎。
9、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关键字:因:于是。计:盘算,谋划。之:代词,指这件事。止:只是,仅仅。耳: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句译: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着这件事说:“这家伙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10、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关键字:因:于是。尽:(吃)完。乃:才。去:离开。
句译: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二、内容理解
1、本文为寓言故事。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2(1)全文两段的段意:
第一段: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第二段:老虎对驴进一步观察并试探,终于认清驴本领不过如此,最终吃掉了驴。
全文按老虎畏驴——识驴(识驴——戏驴)——食驴的顺序写来,其中老虎对驴的认识过程:
先是观察(谨慎远观——靠近细察),再是试探(小心试探——故意戏弄),最终认清了驴的本领不过如此。
(2)“人物”形象:
老虎:大胆有心计。
驴:貌似强大,实则愚蠢无能。
3、中心归纳:通过虚有其表的驴最终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那些(官高位显)外强中干、虚有其表、浅薄无能的人,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认清貌似强大的敌人的本质,要敢于、善于与他们作斗争。
4、成语:
(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2)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注:二者都为贬义
教学反思
栗珍妮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体现合作学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字词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凸显。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拓展延伸
1.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三、作者介绍。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屏障()少顷()吠()曳()叱()少舒()撤()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闻深巷中犬吠(?)⑤既而(?)儿醒。⑥以为(?)妙(?)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象、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2024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朗读,掌握重音和停顿的要求
2、学习课文抓信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信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朗读,掌握重音和停顿的要求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舍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39;评判。
一、老舍及其创作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二、检查预习
(一)、读准下列字音
济南jǐ:地名。jì周济奇迹(jì):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
暖和:nuǎnhuo:着落:(zhuó)发髻(jì):两鬓(bìn)
看(kān)护妇镶(xiāng)边:狭窄:(xiá)
宽敞:(chǎng)水藻(zǎo)贮(zhù)蓄:澄清:(chéng)
(二)、解题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或信息(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三、整体感悟课文
(一)、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读法指导:字正、有感情、重音
2、学生个人读,学生评价老师示范学生再读
(二)、师生共同探导文本
1、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突出了什么样的特点?文中是如何来表现的?
(“温晴”作者是通过色调对比,烘托形象
北京:冷衬托济南“暖”色(以寒衬暖)
伦敦:阴郁衬托济南“明”色。(以暗衬明)
热带地区:热衬托济南“温”色。(以热衬温)
它是个“宝地”。)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