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优秀的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__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认真填写名称。

2、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组成。

3、雄蕊包括、组成。

4、雌蕊包括、、三部分。

5、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其内含有

花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D胚珠中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2

一、概述

本节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和艾滋病。其中人体的三道防线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本节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所以安排了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名称及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会描述免疫的概念,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会用免疫的知识解释一些人体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

(2)、通过学习免疫对人体的利和弊,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免疫的含义及功能。

教学难点: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间的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七年级下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学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不系统和全面;学习免疫的知识必须以七年级下册人体结构、生理及上节课传染病等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八年级学生仍然是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学生不易理解本节内容,多次使用形象生动的卡通动画,尽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尽量多地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感染学生。充分解读课本上卡通插图的含义。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器官结构的形状、位置和功能。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难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以形象的`动画设计和卡通图片,配合教师生动的比喻、举例,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新知识学习.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课堂小结展示

引出问题

展示教具

联系生活

演示教具

放映一张纸币上的细菌数量;

一立方米空气中病原体的数量为什么我们没有患病?

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支军队。

漫画“无处不在的病原体”病原体已经觊觎人体很久了,它们能否一举成功呢?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身体的“免疫大军”又如何与它们战斗?病原体落在人体的皮肤上,它们能够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内吗?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分析,讨论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细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功能?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评价。

病原体入侵皮肤的动画烧伤病人为什么要涂上消毒药水,用无菌绑带包扎?病原体哪肯“罢休”,它们找到了鼻孔,试图“穿孔而入”,它们能随心所欲吗?展示鼻毛、呼吸道上的纤毛和粘液的图片。

接着展示教材图8—6,提问:呼吸道黏膜上纤毛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一群“幸运”的病原微生物穿越了第一道防线,到达人体的毛细血管。它们又会遇到什么麻烦呢?

同时展示漫画。血液图片,请学生回忆白细胞的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图片,

小结:吞噬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展示伤口化脓的图片。

提问:身体受外伤,如果伤口较深,常会化脓。这是怎么回事呢?

展示动画。

举例:唾液、乳汁、泪液都含有溶菌酶。

展示教材图8—7和图8—8,引导学生总结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病原微生物在穿越第二道防线时“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可是它们中的一小支精锐部队逃过了前两道防线,到达人体细胞并攻击细胞。免疫系统是否束手无策了?

第三道防线的组成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

1、谁负责制造抗体?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淋巴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制造抗体?

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尝试解释流感病人是如何痊愈的。

通过表格对比第一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不同,引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示练习题进行巩固。

体会病原体无处不在认识到免疫系统在保卫身体健康功不可没聆听,

观察漫画,积极思考总结皮肤的功能:阻挡和杀死病原体思考,

回答:因为烧伤病人的皮肤受损,失去免疫功能。

回顾旧知,思考得出:呼吸道上的粘液可以黏住病原微生物,纤毛不断摆动,可清除病原微生物。

归纳并做笔记听讲、观察、思考。

回忆血液的相关知识观察图片,对吞噬细胞有直观认识。

应用知识联系生活,认识到脓是吞噬细胞与病原体战斗后双方的“尸体”。

总结归纳,并作记录思考得出:抗体由淋巴细胞制造;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淋巴细胞在受到病原体刺激时会制造抗体。

观看动画,并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痊愈过程。

思考填写表格,说出两种免疫的区别。

尝试总结思考做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校长室提出的创新、跨越、品牌、发展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适应省关于五严禁令和高考制度的不断创新,结合我校内涵发展、精品发展的要求,在道德课堂思想的指引下,围绕教学重心前置的教学改革核心思想,在本学年备课组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着力点,以教学重心改革为突破口,以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能力增强为主要内容,努力提高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在自主、规范、创新、高效等方面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现状分析:

1.润扬生物备课组包括三个年级,班级数多,共16个。班级类型多,高一年级分强化班和普通班,高二年级分选修班、必修班,其中选修班有强化班和普通班,分层教学的难度大;

2.从学情看,存在一批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及态度差、学习能力缺乏的后进生需要帮助;

3.从备课组看,本备课组现有教师五位,分散在三个年级,两个校区,给集体备课带来一定的困难;润扬生物备课组去年刚刚组建,没有固有模式可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三、工作目标

在我校道德课堂大旗的指引下,努力追求合道德、合规律的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润扬生物备课组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高一: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努力形成规范的生物教学程序。

2.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生物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二:1.认真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任务和要求,确保100﹪过关,努力提高达A率;

2.选修班级加强对高考命题规律的研究,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

高三:完成复习任务,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构知识网络,注重能力培养,有效提升高考达B率。

四、措施与方法

(一)加强队伍建设

1.提高思想境界。

明确五严要求,强化备课组成员的思想认同,增强作为润扬教师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主动积极的局面,提高教师工作的质态。

2.提高本身素质。

(1)全组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新高考模式。高一教师要侧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夯实基础为重点,领悟新课程的精髓;高二教师要侧重从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出发研究新课程;高三教师要加强新课程背景下复习模式的研究,研究新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规律。

(2)注重方式方法。在备课组内组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加强对年青老师的跟踪听课,并及时加以评析。关心年轻教师的生活。组内教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集体备课主备人、组内公开课、导学案、作业等工作上,根据各人的特长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本组的最大合力。

(3)努力提升全组生物教师教科研水平。每人征订学科专业报刊杂志不少于二种。每学期要坚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一篇以上。

(二)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备课组内学习制度、教案检查制度;强化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听评课工作制度等。

(三)加强质量建设

从教师层面:

1.深化教学重心前置的改革

⑴加强对《考试说明》、《教学要求》的学习,积极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方案的变化,关注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变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⑵认真编制、落实好导学案,并充分利用好答疑卡。

⑶努力践行教学重心前置的教学模式。精讲、精练提高效率。精讲重点、难点,联系热点;精练主要是强化训练解题能力和方法。练习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反复练,练反复。强抓默写,落实基础。

2.抓好备课组的常规工作

⑴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①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

②统一教学进度,精选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统一课堂练习。

③关注学情,解答学生疑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⑵加强听评课工作,学习优点,指出不足,提高效能。

⑶作业要加强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创新性。作业的编制紧扣当天所学内容,题目的编选要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

⑷提高考试效能。备课组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研究历年高考试卷、研究各地交流试卷,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多讨论多交流。

⑸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进度。本学期高一完成必修一;高二选修班完成必修三和选修三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必修班完成必修三的学习和必修一的复习;高三结束一轮复习。

3.扎实推进分层教学。

⑴对于高一和高二必修班:

措施:①加强思想工作,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②严格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进行教学,提高针对性,降低起点。

③适当训练,当堂完成,当堂巩固。

⑵对于高二选修和高三年级:

措施:①课堂上要精讲,着重讲解重、难点,突出解题方法的讲解。

②强化听课规范、作业规范、考试规范的训练。努力使他们在基础题上少失分。

③作业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增加。

④对其中一些层次较好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进行个别

指导。

⑤指导他们自己进行课外钻研。

4.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规范学习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听课行为、记笔记行为、作业行为、读书行为、背书行为、答题规范等,提高其学习效率。

从学生层面:

1.引导学生树立虚心、专心以及负责任的态度。

2.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编制一些纠错型试题帮助学生反思,整理易错题进行巩固,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反思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反思思维规律。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预习作业:查资料,每个同学找出我国3种生物入侵者(现象)并且用50字左右的一段话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加拿大一枝黄花”图片以及下面的文字导入。

加拿大一枝黄花,又名黄莺、麒麟草,属菊科植物。这种花色泽亮丽,在花市上被称为“幸福草”,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在苏浙沪一带和广东省,加拿大一枝黄花近年来使植物大面积死亡,果园、农田作物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危及生态安全。(学生自由发表评论,教师引入生物入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在文章中找一句话,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用波浪线划出)

第1小节

2、学生用△符号标出文章中所提到的生物入侵者,并且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蒲公英,鱼虾是不是?)

入侵者有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并且造成当地一定的损失。

3、文章8个小节,学生用——符号划出中心句,或者在旁边总结,要求每小节大意都要与“生物入侵”有直接关系。(考虑各小节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生物入侵者破坏生态系统,造成经济损失。

第二段,人类文明早期,没有人为干预,生态系统不失衡。

第三段,物种在新环境可能无节制繁衍,例

第四段,生物入侵者威胁物种多样性。例

第五段,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径)

第六段,生物入侵者很难控制。

第七段,物竞天择VS物种多样性将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惊人。(不同的观点)

第八段,采取的措施。

教师对比点拔,明确说明顺序(教师简要叙说):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3、作者在说明生物入侵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每人2处)?还有哪些词语用的好,好在哪里?(每人1处)(文中各段落空白处注明)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提到一种说明方法,就让学生再找其他用此种方法的地方)

1、列数字:①“十一种鸟类有九种被赶尽杀绝”------数字的变化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之大。②耗资数十亿美元------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补充强调: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2、举例子:①举蒲公英等为例------具体说明生物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迁徙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太大破坏。②斑贝、天牛、红蚂蚁等------具体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③蔬菜、水果、宠物等------具体说明生物入侵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①课题“生物入侵者”就是一个比喻,生动形象说明: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为;b生物入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贝比喻成“偷渡者”,生动形象说明它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的。(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

词语的好处有准确性与生动性。

三、自主探究

1、其实,我们身边的生物入侵现象还是很多的,设置“你还认识我吗”环节,图文(在课件中出现)展示文章中出现的入侵生物的资料,让学生辨认,解说。

2、学生自主展示“我所知道的生物入侵者(现象)”(主要在我国出现)(主要是学生朗读课前找到的资料),教师补充(也许,做好准备)几种现象:薇甘菊、水葫芦、飞机草等。(材料在课件中出现)

四、总结提升: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我们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五、作业

1、准备的反馈练习

2、拓展延伸作业,其实这篇文章只粗略谈到防的措施,而如何治呢?课后可以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谈谈具体的防治措施。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5

一、工作思路

以研究的心态对待生物学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并采用行动研究法,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重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二、参与组员肖彦春、何伟静

三、时间每周周二上午

四、地点高三办公室

五、工作任务

1.学习《生物新课程标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进行课件、教学案例、习题等方面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2.研究会考和高考的方向,组织组员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3.落实公开课的开设,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4.结合我校生物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我组的研究课题进行调整,积极贯彻学校关于“以课题规范科研,以科研指导教改,以教改促进教学”的教、研、改一条龙整体工作思路。

5、建立课件库

应科研室要求,从本学期第一节课开始,有意识积累教学课件。为建立课件库做准备。何伟静负责高二课件,肖彦春负责高三课件。最终进行编辑。

6、做好生物课题

本课题是《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替代材料用具实践研究》做好实验课前准备的研讨及实际操作是本课题的必要前提

六、形式——研讨:

1、课程进度2、每课时的重难点

3、相关实验分析

4、检测学案题选编、考试分析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6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7

一、总体思路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照学校总体工作部署,重视开展课堂研讨工作,结合高一年级“基础、规范、兴趣”的具体要求,组内同志加强教研,扎实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高二阶段学生选修或学业水平考试奠定可靠基础。

二、组内成员

张翠英孙俊芳徐军郝青瑞

三、内容简述

1、加强学习,重点学习研讨《课程标准》

2、加强学情跟踪、分析,调到学生生物学科学习兴趣;

3、重视学生基础教学,规范学生学科表达;

4、重视组内教研,充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5、加强组内听课、评课,剖析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自我发展

本学期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通过报刊、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各类教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等。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9

一、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个性的生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本节教学我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的思维空间。

探究植物体中的水分这一探究活动利用常见的菊花、西红柿、树叶、绿豆种子等实验材料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没有限定探究步骤,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经验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有的用挤压法取水,有的用盐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即时创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充满童趣,也得到真切的体会"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比单纯老师的说教更生动。

2、关注学生成长,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防止意外发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以“安全小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了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多种评价方式,师生和谐发展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快速领悟,达到更好。本节课我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彼此取长补短,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维充分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好”、“你真棒”等机械化词语,而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动作(轻轻的摸摸头等)都在给学生默默的鼓励,让学生愉快的认同学习。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我参考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针对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要求学生用数学统计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处理实际数据,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任务二”要求学生挖掘信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及反思、评析》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向好朋友提问的活动形式也极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任务三”是提出科学灌溉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意识。

5、课程中贯穿节水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地插入宁夏水资源状况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了未来社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使它丰满、鲜活起来。

6、畅谈收获与感悟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汇报来小结本节课内容,使课堂中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结束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求知态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遗憾和不足

教学中没有及时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方式说明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没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过少,比如:在谈到酒精灯的使用时,有些注意事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容易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成就。

2.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内容和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3.了解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对比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

判断、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向全班同学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巨大成就,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2.通过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3.通过学生活动,促进新同学相识,培养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法建议

通过生物教学,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并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智力;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生物学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极为重视这一节课的教学,精心准备、组织安排好,这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积极主动地以科学的方法去学好生物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建议:

1.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从学生升入中学开始,就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1)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的照片、图片,课前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课上,让学生介绍他们身边生物的趣闻。

2.对于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或小组意见的基础上用学生的话加以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生物现象入手,从生活实例入手,可以使生物课密切联系实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兴趣向探究规律及原理方面发展。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从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传媒中获得的信息,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感受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4.教材中有些内容在一个课时内完不成,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可以贯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探索生物的奥秘

重点: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要了解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过程:

引言:(从学生展示的生物图片作为切入点)大家展示了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物图片,可见,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同时,生物科学的知识也是日新月异,趣味无穷。

(可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并明确各组讨论的主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通过讨论方式,师生一起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同学们列举身边的生物,并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生物学的发展史。

补充资料:

近代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①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医生哈维开创了近代实验生物学,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②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35年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建立了新的动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创立了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③1665年美国物理学家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软木薄片的细胞壁,从而发现了细胞,将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引入到细胞这个微观领域中。

④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其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污水、牙垢等,发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成为微生物学的创始人。

⑤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⑥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名著,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⑦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经过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提出了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

当代生物学的重大成果和发展趋势:

①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4月,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公布了他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人类基因组的研究。

科学家估计,人类约有10万个基因,编码序列约为1亿个碱基对。人体基因DNA全序列分析,即基因组研究。研究内容是:分析测定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破译每个核苷酸序列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搞清每个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功能。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先后立项对此进行研究,我国也将人体基因组的研究列入国家研究项目。科学家预测,人类基因组研究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将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③生态学的研究。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古老的分支学科。生态学创立于1869年,是德国进化论者海克尔创立的。本世纪30年代,生态学初具规模。50年代以后,数学被引入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发展为定量的科学,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损失巨大,更加引起我国对生态学研究的重视。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讨论)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参考课本)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粮食、人口、污染、资源)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资料介绍)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

4.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三)教师总结

手段:以学生讨论为主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绪论课,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开始,所以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课是以课小学生收集资料,课上学生讨论为主线,再加以老师画龙点睛的总结,采用设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的模式。

板书设计:

探索生物的奥秘

一、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学的发展史。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

什么是实验法?它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39;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四、具体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维目标,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

4、备习题

要精选习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理解种子含有哪些成分。

2、初步学会测定种子成分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鉴定种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鉴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种子的成分,初步树立生命是物质的基本观点。

2、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要通过种子成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种子内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物,它们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做好有机物成分的鉴定实验,使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虽然这些鉴定实验都比较简单,但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分析,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2、本节中出现了"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但由于初一学生对化学知识知道甚少,所以在讲解时只能做浅显的解释,但又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所以这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可以利用一些实物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最本质的特点和区别,以便让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尽量不要只做演示实验,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实验效果不理想。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八"探究种子的成分,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各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应采用归纳法总结出两类物质:无机物和有机物,并讲清概念。教师还可举出几种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来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让学生明确认识某种物质是否是有机物,必须有两个条件:主要的是加热后是否能成碳,其次是是否燃烧。因为有的物质(如镁),虽然能燃烧,但加热以后不能成碳,所以不属于有机物。

2、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3、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无机盐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4、联系实际,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探究当地常见植物种子的成分的比例特点。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种子中各以哪种成分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难点:

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有关成分的说明。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许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

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

(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总结种子的成分:

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

3、提出问题:

(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

植物的种类不同,所以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总是比无机物多。

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篇15

《心脏》一节的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有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较合理的教学策略。

1、小组探究,明确心脏的结构。根据学习目标所示,设计5个探究方案,学生分成5个组,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探究。每4个人为一小组,具体探究哺乳动物猪的心脏结构。

2、交流与合作,强化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各组之间在观察后要进行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大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对每一个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达及时总结,避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比如学生看到的心脏模式图和实物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主动脉和肺动脉容易混淆;对于心脏的结构名称和所连通的血管,学生可能会找到一些错误的规律:心室连通静脉,心房连通动脉。学生在比较了心室和心房的壁以后,不知道壁的厚薄的意义,教师应该给两点提示:A、壁越厚,说明肌肉越发达;B、与心房相比,心室的壁厚一些,因为心房的血液只流向与它相通的心室;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一些,左心室只有收缩有力,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右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它很近的肺。从而使学生明白壁的厚薄与输送的距离有关系。

3、借助课件,化解难点用实物观察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脏的4腔,连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但对于血液流向,瓣膜作用这样的问题就有些困难。此时用适当的课件展示,既可以化解难点又避免单纯的说教,在教学工作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A、学生对于“心脏──输送血液的泵”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得不很深刻,此时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画,再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血液在流动,心脏是动力。B、学生在探究两种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适时地展示瓣膜工作的动画,动画清晰地显示出房室瓣、动脉瓣的作用,学生根据动画内容进行归纳,从而化解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4、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平静状态下和800m赛跑结束后的心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体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同时选派几名学生向医生请教“心脏为什么会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动”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功能。另外,在习题配置时尽量选择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设置了一个探究方案是“你怎样确定心脏4腔是否相通”,第4组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你怎样确定心脏4腔是否相通”,他们想到了很多办法,比如有的将水通入左心房,看能否从右心房出来;有的用镊子从左心房探入,看能否穿过右心房,再从左心室探入,看能否从右心室穿出……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给予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2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