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前有充分的准备,免除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词预习检查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注①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

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

②掌握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三、朗读训练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

四、文本分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析)

1、文章的写作思路。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2、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每个季节的&39;雨的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而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4、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2——5段。

五、难点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结果)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

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W

4、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用第二人称称呼雨,显得更亲切感人,更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修辞分析

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的语句,并选出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

七、作业

1、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到积累本上。

3、以“风的四季”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或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

【教学反思】

《雨的四季》一课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重点为欣赏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诵读和积累,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包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蕴含着熟能生巧的含义,学习本文要注意揣摩作者的用词准确,要运用发散思维,认真品味文章的多次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生字,注音,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实、虚词,译全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实、虚词理解掌握

(3)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是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二是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三是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这样,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采取的具体学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类型】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时作的。他在《归田录》序里说:“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是一部笔记小说。欧阳修(100-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谥号文忠。是文坛诗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尧咨 自矜 家圃 睨之

颔之 酌油 杓 沥

2、熟读课文。

3、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学生活动:识记字词,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几个同学翻译课文,讲清重点词语的含义。

第一自然段:以此:因此.尝:曾经.而:表顺接,可不译.其:指代陈尧咨.十中:十箭射中箭.

翻译: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点本领自我炫耀.他曾经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支中的,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第二自然段:尔安敢:尔,你.乃:于是.以钱覆其口:以,用.其:指葫芦.而钱 而,但是.因曰:因,于是.

翻译:陈尧咨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射技不是很出色吗 "卖油的老头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怒气冲冲地说: "你怎么敢小看我的射技!"老头说:"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 把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灌进去,可是钱不沾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3.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翻译课文,讨论、交流、展示。】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讨论并归纳:

1、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本文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安排详略,突出主题的?

3、本文给人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复述故事、讨论交流。】

五、拓展延伸

以“谦虚”为话题,说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二)

B:将口头作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卖 油 翁

欧阳修

熟能生巧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4

教科书分析:

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两篇文章。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爱莲说》和《陋室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达了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课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语: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

2.任务展示: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3.反馈指导: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激励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那些内容呢?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3.小结: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第一要义。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读音、节奏,从而进一步

理解和感受文章。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3.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导语:“陋室”的“陋”与“不陋”体现在何处?作者又为什么为“陋室”写“铭”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展示任务: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说明的?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

3.反馈指导: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从“环境、交往的人、爱好”方面进行说明的。

(3)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4)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特别强调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注重道德修养的侧面。

(5)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写别的事物表达和抒发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这种手法含蓄隽永,内涵深刻。

4.小结:文章通过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阐明了“陋室”“不简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五、作业布置

1.笔记本上整理文言重点字词。

2.尝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篇100-150字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

1.导语:(展示莲花组图)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宋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尤其喜欢莲花,那么他为什么喜欢莲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2.任务展示:

(1)欣赏莲花,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反馈指导:外形漂亮,给人以素净的感觉。出淤泥而不染。

(2)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反馈指导:“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针对写莲名句进行解说,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的认识。

(3)题目:“爱莲说”题目解题。

反馈指导:“说”,一种问题,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情操。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莲花”?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个人读)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范读-示范朗读(老师读)

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文章字句内容

1.导语: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1)重点字词;

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

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

远:①香远益清(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2)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内容,把握情感

1.导语:作者“爱莲”的哪些地方呢?作者写莲花又为什么写其它的花儿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出示任务: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莲”的哪些地方让作者最为欣赏,作者为什么“爱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反馈指导: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出淤泥而不染”(洁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低调谦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通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孤傲)

(5)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4.小结:作者以“莲花”自喻,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5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与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与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与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与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与悟性。

而记性与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与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

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与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与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__(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7

一、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文体与本单元的另两篇讲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不一致。这是一篇散文诗,应作为诗歌来上。而诗歌的特点,《毛诗序》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序》中则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天地的阴阳之气摧动了万物,而这万物的变化就感动了你内心的性情,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诗)。简言之,就是自然感动了诗人,诗人去描绘自己内心映照下的自然。具体到《金色花》,那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如何在金色花中体现出来。

这首散文诗也有着与其它两篇课文相似的地方,就是文中的亲情都有着缺憾。史铁生是在母亲去世后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牺牲,从而决定改变自己的生命来报答母亲;莫怀戚是感觉到了母亲陪同自己的时日已短才决定委屈儿子。同样,在文中,孩子在大半时间内都躲藏起来,但他的爱却没有消退过。学习前两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主题。要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还应当了解泰戈尔有些悲凉的人生经历。他自少年时代起,母亲、五嫂、妻子、次女等挚爱的亲人逐一离世,这对他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无论他经历过多大的痛苦,但这份爱不会消失,这就构成了这篇文章乃至《新月集》最核心的主题。同时,泰戈尔特殊的文化背景也让这首散文诗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母亲的沐浴、阅读《罗摩衍那》以及到牛棚里去,乃至金色花自身,都有着宗教的神圣色彩。因此,这种爱同样也超越了母子之爱,有了博爱的情怀。

教学这篇文章,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现自学——“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时,__________”,“孩子如何体现对母亲的爱”。接着再补充泰戈尔的生平、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中的文化内涵及情怀。不过,我始终以泰戈尔的一首诗贯穿教学中,以便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去理解文本、理解泰戈尔。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文本,体会文本中表现出的母子之爱。

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文本中蕴含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本文选自《新月集》,它的意思就是把儿童比作新月,其主题是赞颂童真及母爱。但作为东方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泰戈尔笔下的童真与母爱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比较阅读①

请大家先读读这首选自他的《飞鸟集》的短诗:“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

大家读懂了吗?

提示:花与果永远不可能相见,但什么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2、自读活动1把握内容

文中的孩子也自己的母亲分离的,请大家填写表格: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在妈妈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

寻找“我”躲在一边

沐浴后散发香气

读《罗摩衍那》投下影子

到牛棚回到妈妈身边

提示:

在上面的活动中,哪些是对孩子活动的总写?

虽然“我”在妈妈寻找时调皮地躲起来,但“我”离开妈妈了吗?

3、自读活动2体会亲情

当孩子与母亲玩耍时,他如何表现对母亲的爱?(小组讨论,老师提示,让学生归纳细节中的描写并发言,学生再朗读相关段落)

提示:

1、母亲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肯定时刻都有花相伴,那么“我”在散发香气时,就在这花中。说明“我”的爱什么样?(无处不在)

2、母亲在读《罗摩衍那》时,“我”为什么知道她读到了哪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母亲)

3、为什么回到母亲身边时就要求她讲故事?(与母亲撒娇,分离得太久,渴望得到母亲的爱)

比较阅读②:

再读上面《飞鸟集》的诗篇,你发现,永远不能相见的花与果之间有什么相联系?(爱与期盼)

4、自读活动2体会情怀(结合补充材料,思考内涵并朗读)

既然有着如此深沉的爱,为什么要分离呢?我给大家补充泰戈尔的一张年表:

补充材料①:

1861年,泰戈尔诞生

1875年,母亲沙罗达去世。

1884年,五嫂自杀,诗人承受了巨大哀伤。

1902年,妻子病逝,写哀悼诗。

1903年,次女病死。

泰戈尔还是个少年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时的他直到从火葬场回来,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与他年龄相仿的五嫂就成为了他心中的母亲、姐姐甚至暗暗爱慕的对象,但五嫂后来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家中自尽。泰戈尔的妻子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从没有在他的心中引起重视,两人生育了几个子女,却缺少感情的交流,泰戈尔也从没有在作品中提及妻子。可是,当妻子猝然离世时,他才发现了妻子的珍贵,第二年他的爱女也去世了。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大家发现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悲剧而沉沦。大家细读文本,在文中金色花在哪些地方出现?(母亲沐浴回来的道路上、书房外、牛棚上,几乎无处不在)从中我们体会到什么?(虽然他与母亲、与自己所爱的人早早永离,但在他的心中,这种爱是无处不在的)

补充材料②

泰戈尔是印度人,这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印度人心中,神明无处不在。他们一日一浴,因为他们相信恒河水是神圣的银河水经过大神的头颅流下的,在其中沐浴直至死亡就能最终与神明相融。《罗摩衍那》是他们最喜欢阅读的史诗,他们相信死前念诵“罗摩”的名字就能让身体解脱。牛棚在印度家庭中很常见,因为他们认为牛是大神的坐骑,被称为“圣牛”,他们将牛当作神明的化身来照料。而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因此它的色彩也被认为具有神圣的色彩。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情感还仅仅只是母子之间的亲情吗?(神圣的博爱)

比较阅读③

再读《飞鸟集》中的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什么样的爱?(学生自由回答)

教后记:

比较阅读是自读课文的一项重要学习方法,但如何使用比较阅读需要重视。我在教学中,将《飞鸟集》中的那首小诗贯穿其中,学生们从开始的似懂非懂到最后的逐渐体会,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当然,我在教学中,也引用了《秋天的怀念》及《散步》中那些带有无奈的情感,学生感觉到了这篇看似只是童话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内涵。

教学本文,其实主题很容易把握,但如何让学生看到主题在文中的体现并最终能读出主题的深刻内涵是关键。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大体上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还是有作用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 “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 “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 “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二)分析“犟龟”形象,理解深层含义。

(三)品味语言特点,学会心理描写。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话的世界是瑰丽而生动的,在童话作品中,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可以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德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童话《犟龟》。

(二)自读

1.先请学生把作品自读一遍,注意捕捉作品中的语言信息,梳理作品的结构。

2.请几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角色各自的'不同特点;注意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朗读语气、语速的把握。

(三)讨论

1.故事的叙述应该有始有终,这篇童话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起因——小乌龟听了鸽子的谈话,决定参加狮王的婚礼。

经过——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阻碍,以及战胜困难的过程。

结果——小乌龟看到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

2.作者并非只是单纯编织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还鲜明地塑造了一个极为可爱的小乌龟的形象,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犟。

3.作品中的“犟”有怎样具体的内涵?

明确:认准一个目标便一往无前,坚持到底,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改变初衷。

4.对形象特点的概括应该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的来源是作品本身。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小乌龟这一特点?

示例:

(1)文中多次写到小乌龟说“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突出了小乌龟朝着既定目标义无反顾前进的决心。

(2)当蜗牛告诉小乌龟“你走的方向完全反了”时,小乌龟也没有动摇他的信念,而是掉转方向继续走自己的路。

(3)文中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小乌龟的一句话“我会准时赶到的”,表明小乌龟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心。

5.小乌龟“犟”的内涵中含有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乌龟参加狮王的婚礼是十分困难的呢?

示例:

(1)文章开头的“狮子洞路途遥远,而庆典不久就要开始”从距离和时间上交代了小乌龟实现理想的困难。

(2)途中小乌龟走错了路,也给这次行程增添了难度。

6.小乌龟的这种“犟”是否还有什么新的内涵?提示一下,也就是说这种“犟”并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我们能找出例子证明这一点吗?

明确:小乌龟并非不听别人的正确劝阻,相反,只要是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意见,他还是乐意接受的。当听到蜗牛说“你

走的方向完全反了”后,小乌龟就非常感谢他指路。

7.我们如何来评介这样的“犟”呢?

(此问的答案大体可以趋向一致,如有同学提出相反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8.童话的世界决不是一个孤独的生活舞台,那里还活跃着许多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同样也具有社会中人的思想和言行、道德与爱憎。下课后,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一两个实例加以分析说明,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设疑

在学习中,同学们肯定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这些疑问,其实就是对作品的深层次的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就这篇童话,说说你的疑惑之处,然后我们一起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1.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一个胜利者?

解疑:这个思考很有价值,从作者创作的意图看,无疑是要褒扬一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具备了这样一种精神,他就一定会劳有所获。再看文章开头作者描写小乌龟心理的文字:“为什么我不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就避开了“狮王二十八世婚礼”的说法,也为后面小乌龟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2.乌龟在途中已知道狮王在与老虎的恶战中去世了,可他到了狮子洞,问猴子的话却是:“这里是在庆祝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吗?”这是不是有些矛盾?

解疑:回答这个问题,要仔细阅读小乌龟提出这一疑问的前因,(可请学生们一起朗读文章第13小节)再看小乌龟问猴子时的神态是“不解”,这样看来该是不矛盾的。

3.既然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婚礼没有举行,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呢?

解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得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自身的特点来说。童话是幻想成分最多的一种故事,它常常大胆超越常识,常常大胆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因此一些超越现实的离奇的情节,只要是合乎童心的,那它就是合理的,也许这也就是童话的魅力所在吧。

4.我们从小乌龟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有“坚定信心”的人的具体表现。那么,是不是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成为成功者?

明确:“坚定信心”,是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但不是惟一的条件。许多事情成功的背后,还聚合了诸多的其他因素。

(二)拓展

应该说《犟龟》这篇童话,渗透了一些新时代的特征,它与传统的童话作品有许多区别,请学生阅读《乌龟和兔子》、《龟兔第二次赛跑》,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此训练是开放性的,可从形象、结构上入手,也可从寓意、语言上揣摩,但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乌龟和兔子

有一天,一只兔子嘲笑乌龟的脚短,步伐慢。乌龟笑着说:“虽然你走路像风一样快,但我会在赛跑上赢你的。”

兔子认为他的想法简直是不可能的,就同意他的提议:请狐狸选择跑道,指定目标。到了赛跑的那一天,他们一同出发。乌龟片刻不停地用他那慢而稳的步伐,向跑道的终点直直前进。兔子自信天生跑得快,一点也不将赛事放在心上,并在中途躺下睡着了。后来,兔子醒了,尽力向前跑去,他看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并且正舒适地在那里打盹呢!

龟兔第二次赛跑

大家都知道乌龟和兔子赛跑,结果骄傲的兔子输了。其实这件事还没完呢!赛后兔子对乌龟说:“这次你侥幸取胜!有本事的,明年春天再赛一次!”乌龟爽快地答应了。

转眼间,春天又到了。小动物们带着鲜花,拿着气球,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来了。它们纷纷预测着比赛结果。狐狸说:“上次是乌龟赢的,这次乌龟也会赢。”“那不一定。”猫头鹰接过话头,“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兔子上次吃了亏,这次一定会吸取教训,打败乌龟。”“有道理!”老鼠也插嘴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0

内容与要求:

1、欣赏并理解故事,能在集体前复述故事。

2、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

在听音乐的基础上能节奏律动。

准备:课件、兔子、乌龟的头饰

设计思路:

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故事《龟兔赛跑》中的小动物走路的'脚步是不一样的。先让小朋友听辨音乐后说说的课件中的哪段是兔子音乐、哪段是兔子音乐。理解了兔子和乌龟音乐的快慢。让幼儿欣赏故事,由于故事这个故事脍炙人口,所以小朋友学起来较快,所以让幼儿复述故事。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扮演角色用音乐进行表达。在表达表现中感受到乌龟和兔子的快慢节奏。

故事中浅显的内容不仅能让幼儿明白知道做事情只要不骄傲、认真、努力、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的寓意。而且复述故事会激发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欲望。故事中乌龟、兔子的快慢音乐,让幼儿在欣赏中辨别乐曲的快慢和轻重,并能用肢体语言表达。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

1、播放课件【兔子音乐】、和【乌龟音乐】,请小朋友说说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两段音乐?(幼听音乐)

2、你听了这段音乐分别想到了什么?

教师:这段曲子的名字叫做《龟兔赛跑》,请大家猜一猜,哪一段是兔子,哪一段是乌龟,为什么?(幼答)

3、播放课件【mtV欣赏】,整体音乐mtV欣赏,看看乌龟和兔子是怎么赛跑的。

(说明:让幼儿欣赏音乐感受乌龟和兔子音乐的快慢节奏。)

二、欣赏故事

1、乌龟和兔子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听到过这个故事吗?(幼答)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播放课件【故事欣赏】,整体欣赏故事《龟兔赛跑》。

这个故事好听吗?你听到里面讲了什么?(幼答后,让幼儿复述故事。)(说明:让幼儿欣赏理解故事,由于故事较熟悉,所以让幼儿复述故事。)

三、谈话

1、请幼儿说说,为什么龟兔赛跑,乌龟反而会取得胜利。?

2、如果再进行一次赛跑,你们觉得谁会赢?为什么?

(说明:幼儿讨论慢的乌龟取得胜利的原因。)

四、动一动

1、请一部分幼儿扮演兔子,一部分幼儿扮演乌龟,分别带上头饰,学兔子跳和乌龟爬,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动一动。

本节活动是根据大班语言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幼儿比较喜欢小动物所以设计的本节教学活动、大班幼儿对故事的接受能力比在中班时有所增加,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激发兴趣、观察及想象表达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开始通过提问、个别幼儿表演,开始通过谈话导入、出示范画等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个别幼儿表演达到了教学目标,通过提问幼儿,让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

幼儿百科:据称,龟兔赛跑中,若用它们一生的运动量来衡量,乌龟作为一种很有耐力的动物,肯定会赢得胜利。科学家称,乌龟一生走的公里数,比兔子要多。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诅骂(zǔ)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病死被一个路人捉去了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一)品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10.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贝原益轩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的能力。

3、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提升对生活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雨的四季不同的特点,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2、运用自读、诵读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的能力。

2、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提升对生活的感受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在广东,雨对大家来说不会是一个陌生的事物,春天有漫长的梅雨,夏天有伴随着台风席卷而来的暴雨,秋天有渐凉的秋雨,冬天也有飘飞的冰雨。但同样是雨,在不同人的眼中也是呈现不一样的景象,这一节课就带大家来看看在“抒情诗之王”刘湛秋的眼中四季的雨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被称为“抒情诗之王”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开头,作者便用到“她”来指雨,雨在文中更像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而四季之雨,“容貌”是有差的,“性情”也是各异的,请找出相应的文段,试着概括文中四季的雨分别是怎样的一副画面,如果将雨比作人的话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春——清纯、娇羞的女孩,朦胧而清新——树睁开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万物对春雨的疼爱)

夏——青春飞扬的少女,热烈而张扬——你还来不及思索,豆大的&39;雨点就打来了;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带动万物的欢腾)

秋——端庄、沉静的妇人,深邃而成熟——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陪伴着你的夜梦

冬——历经沧桑的老人,恬淡而从容——清冷而柔和,像一副干净利落的木刻版画;盖上柔软的雪被

雨的四季——人的一生

2、作者对四季的雨的爱恋实质上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各个阶段激动人心的美丽的珍视

四、合作交流

1、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2、作者是怎样刻画四季的雨的形象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四季的雨的形象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了____________(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描绘了_____季节的雨_________的特点”表述出来。

3、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把《雨的四季》写得美轮美奂,打动人心?

调动感官显色彩巧用修辞绘神韵按照顺序层次清融情入景巧抒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 “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 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

新的敬 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 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

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

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

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

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

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

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

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注: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抓住细节”,这一单元的写作目的是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列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然后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内容,简短记录记忆深刻的细节的方式,更好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要学会抓住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进行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类型主要以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为主,他们虽然有小学六年写作经验的积累,但是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记叙事件不具体,很笼统,描写人物和写景状物时,不会抓住细微处具体刻画,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细节,不能很好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因此,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点

掌握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典型、生动的细节来表达真情实感。

六、教学准备

学案:人物描写分析材料

七、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对比句子——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导语:请同学们读两个句子,帮助老师判断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热极了。

句子2:烈日当空,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道路两旁的庄稼热得低下头,弯下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出示任务: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补了哪些内容?

3.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小结:根据表现内容,细节可以大致分为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景物细节等。大家之所以认为第二个句子好,正是因为与第一个句子相比较,第二句对周边景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更好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因此,要想更好表情达意,抓住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赏典型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2.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3.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欣赏以上带有细节描写的语段,并说一说分别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反馈指导:

1.作者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动作、肖像细节进行描写,写出了作者当时惊讶又有些害怕的心态,为后文表达内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真实的感受,让读者也仿佛置身文中,令人难忘。

2.作者对父亲踩黄泥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

3.作者描写了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的表情和动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颔之”两个语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态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结:细节描写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如果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人物个性的关键。在写景的文章里,细节描写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点,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回忆生活细节——总结细节描写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你曾经留心过的生活细节。当我冬夜苦读时,母亲为我送来热腾腾的奶茶,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不小心犯错时,父亲的手掌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这是一个爱的细节;当我____________时,老师(同学、父母……)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出示任务: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讨论细节描写的方法。

指导反馈:

1.善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发挥想象和联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善于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

3.用心灵捕捉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养成反思、省悟的习惯,在描写中渗透个人独特体验。

(四)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学会运用

1.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课文示例: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务:先让学生比较后分析总结其中的方法,教师引导补充。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增加了许多动词,从而把整个捕鸟的过程描写得细致、生动、到位,这种方法就是——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学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蝴蝶,一不小心又让蝴蝶飞了。

出示任务: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

提示:细化“好不容易”“捉住”的过程。给学生5分钟时间写完,分组交流,推荐,全班展示优秀的细节描写片段。

2.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么程度?(2)怎么个“瘦法”?(3)穿得有多“差”?

课文示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小桔灯》

指导反馈: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生动,是因为作者抓住特征,步步追问,在细微处驻足,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习的。

学以致用:请抓住人物特征,给下面的句子加上细节描写:

那天,迎面走来了一位老爷爷,他弯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风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爷爷什么样子?可以扣住他的脸、头发、眼睛等外貌特点来展开细节描写。

3.出示任务:下列语段的细节描写都很成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才写得这么生动吸引人?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2)三个月后,小草莓结出了果实,小小的果实竟然压弯了枝头,但纤柔的茎并不生气,兴奋地背着自己的硕果炫耀着:“看,这是我的果实。”

(3)那抹夕阳红,如丝绸般挂在天边,好似随风飘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导反馈: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具体生动,展现人、事、物的特征,更好地表情达意。

出示任务: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刻画细节,使下面的语句更加充实生动。

小草发芽了。

学生写完后分组交流。

(五)牛刀小试

出示任务:读一读前两个单元写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根据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时,注意写一些能表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或者心理特点的细节。

(2)带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赞赏或厌烦某个人,可以在用词或者语气上有所体现,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评价。

(3)将修改后的作文和原文对比着读一下,体会修改后的优点。

指导反馈:完成修改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修改前后的不同,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学参与全班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更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发现生活中每一细微处的美,做一位具有丰富情感,细腻笔触的幸福之人。

(六)作业: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七)板书设计:

抓住细节

细心观察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以小见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征,步步追问 画龙点睛

运用修辞,充实生动

2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