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写出优秀的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正音;2.朗读课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
四、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详写?那些事情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4、作者写月下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戏”真的好看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解说。
四、检测延伸:练习巩固(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对“下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中喜爱的片段进行批注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见导学案)
四、检测延伸(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积累写作素材,写一篇题目为“童年的花儿”的作文,500左右。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家作: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投影打出相关资料)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撇蘸幽暗√包罗√惬意疏密√坐不牢朱砂水门汀√口头禅√参差不齐
2、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或: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完成表格:
1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思考探究: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2、找找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欣赏图画,要求:
1、迅速浏览课文中的相应字句,你能说出下面几幅画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国画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2、完成本课练习卷,并预习新课。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4
教学要点:了解教材编排特点,了解语言品味的途径。
教学步骤:
一.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
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这册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课文的编排不像过去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安排有三个板块——
语言的品味
思路的探究
主旨的把握
从语言角度来看,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
(二)是在每个单元前都写有一段说明——“单元阅读提示”。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
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
请学生朗读“单元阅读提示”。(同时请准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提示”每一段意思。)
1.什么是语言的品味
2.品味语言的几个角度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譬如“崎岖”: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走过”:“要走”“将走”
“走着”同义词的辨析)
3.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途径)。(譬如“反复朗读”)
可以这样简单概括“提示”的三段话: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样
二.解决思考和练习第四题
查字典,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境地(选择同义词)
2.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很艰难险阻的境界。进程(近义词)
境况,情况
3.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
常常
高低不平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处境困难
5.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
走远路的人
6.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阻止,抑制
三.重温品味语言的三种途径
反复朗读
比较异同
探究疑点
1.回答一/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换一种提问“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答: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2.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是不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
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前后两者有相似之处)
旅途上的征人,有时是……,有时是……
人类在历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前后两者有相似处)
上述接连类比比喻之后,为下文进入题旨作了有力铺陈。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推理则显得形象具体也更有气势。
3.由以上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
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
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1)国运的艰难程度究竟如何?
第一段“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客观判断,侧重在“不平坦”)
第二段“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逼狭”很特殊,“逼”有四个义项①逼迫②强索③迫近④狭窄、局促。结合课文具体语境,
应取④,在这里有到了十分险峻的地步,几乎无路可走了)“回环曲折”“险峻”
第三段“崎岖险路”、“崎岖的境界”
第四段“崎岖险阻”
第五段“艰难境界”、“崎岖险阻的道路”、“艰难的国运”
(2)“雄健”精神是由以下一些词语来表现的——
第一段“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此处“全”与上一句不一样,它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含有“必须依靠”的意
思。“冲”是雄健精神的一种标志,面对艰难,面对险峻,面对崎岖,没有“冲动”——这种雄健的精神,是过不了关的。
第二段“浩浩荡荡”“宽阔”“一泻千里”
第三段“坦荡平原”“老于旅途的人……”(“老”字义项有17中之多,此取“经常”、“往往”讲。这样就突出了不安于现状,
甘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
“愈……愈”(层进关系,点出了征人即老于旅途的人的人生境界)
“美趣”“奇趣”(充分显示了先驱者非同寻常的审美观念)
第四段“奇绝壮绝”“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千里”“高唱”“最有趣味”
四.反复朗读课文,力求把文中磅礴的语势体现出来。
五.回家作业(讨论一下)完成练习三:课文末了三段强调了一个“趣”字,如“冒险的美趣”、“壮美的趣味”、“最有趣味的事”。这些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5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眼梢惬意汀蘸
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学生齐读:弥漫眼梢惬意汀蘸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__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__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和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设想
1.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落实到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或面对困难),仍充满必胜的信念:站得高看得
远;爱得深看得清。
2.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3.初步品味语言。(1)关键词语的品味。(2)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和题解,默读朗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共分五段,各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步骤:
一.由题解及作者简介等导入新课
(一)板书课题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提问1几个词(7)
2几个虚词(2助1连)
3几个实词(2形2名)
4何种短语(并列)
5结构分析(见图:框式图解法)
(二)猜猜H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开卷第一篇编者意图
参考答案:1缅怀先烈
2激励奋进(艰难的求学之路与雄健的求学精神)
3品味语言(早期党务工作者都擅长演讲宣传,如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如毛泽东、
周恩来、刘少奇、邓,李大钊亦如是)
李大钊生平介绍: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坚强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
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一九二二年七月在党的二次代
表大会上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不幸被捕,在狱中历尽磨难,顽强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坚贞的崇高品质。
这里录一首李大钊留学日本时(一九一六年)作的《口占一绝》以志纪念: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诗歌大意):我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分别了,从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时局的艰辛,
并不容许我们发愁啊,快把离愁别恨统统抛到滚滚东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且让我们尽情开怀畅饮,庆功祝
捷,到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小饮饯别时共同约定的诺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风雨楼来纪念这伟大的胜利。
听写练习(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铭记一段李大钊的话语: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
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
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三年前,我执教此篇时正是李大钊就义七十年祭,当时我说,为理想献身的必是勇士,我的叔伯父(宜兴官村人)也是殉道者
中的一个,当时他任中共苏维埃团中央书记。让我们再次带着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的崇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段,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2.由学生分段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课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1总领全文,揭示题意,点明主旨。
2自然现象
3从人生道路三个方面具体形象地阐发了险峻环境与雄健精神的关系。
4民族史路
5用扬子江、黄河精神高度概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三.分组轮读后,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2.讨论归纳。
由此可见,“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
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四.分组轮读后,思考“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
应具备的品质呢?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
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
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
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
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
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
五.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个别朗读。
齐读。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官庄中学门晓艳-4-15
2.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天真烂漫的童趣。
3.感受生活之美,热爱生活。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丰子恺的四幅漫画,从这几幅漫画中你能看出它们都表现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几幅漫画都用简洁的线条、生活化的题材展现出儿童行为中蕴含的童真、童趣)这不仅是丰子恺漫画的一大特色,他的散文也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一篇散文《竹影》,一起走进那个清幽恬静的夜晚,来感受他那颗天真、质朴的心灵。(板书:竹影丰子恺)
二、、考察学生对丰子恺的了解。
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文学影响也很大,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三.出示目标。
四.预习汇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闷()热弥()漫qiâ()意水门汀()...
徘徊()口头chán()芥()子园画谱...
乱撇()zhàn()朱砂参差()不齐倘()....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概括(提示:可以用“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形式来归纳)
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在父亲的
引导下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基础,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大意,为进一步精读探究打好基础。
五.这个晚上的风是轻柔的,云是飘逸的,人是活泼可爱的,事是充满童真童趣的,月色如银,竹影斑驳,这些都可以从作者简约而又充满生趣的语言中体会出来。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童真童趣。
【友情提示】本文描写的句子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景物的描写,另一类是对人物的描写。描写景物的句子可以从修辞、用词、写法、内容、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描写人物的句子可抓住其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人物形象。
例句:“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不可挽救”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夕阳渐渐陷去天空暗下来时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守定西天”“一跳一跳”等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儿童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的特点。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__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这句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突出华阳的活泼、可爱,充满童趣。
„„„„
学生勾画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及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是为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笔下的景、人、事都折射出童真童趣,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六.在刚才的语言赏析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从孩子们和丰子恺父亲的问答中,你发现没发现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
明确:中国画:像符号,重写意(神);西洋画:像照像,重写实(形)展示两组图画,让学生辨别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具体直观的感受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
2.你认为丰子恺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教育孩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丰子恺曾经说过:“父亲对我有阒重要的影响,在那个夜晚他让我多了一份成熟,添了一分思考,增强了对美的认识。作者后来之所以在艺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跟他父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七.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捏泥人、用花和柳条编花环等等,留心想想,你在游戏中有美的发现吗?(学生回忆童年的趣事)
堆雪人、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建筑雕塑艺术
骑竹马、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身上画手表、人体彩绘、在手指头上画人脸、男孩的地上撒尿画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瞎掰歌词——文学类
拍照片(摄影)剪纸、做纸船纸飞机(手工艺)——另外
七、小结:由此可见儿童的游戏中,不仅充满童真童趣,而且也蕴含着艺术和美。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
那样,是在
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著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
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
前。这文章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二、了解作者:
介绍作者及背景
本文是一篇用———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作者是————,字———,
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者,———————(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也
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
三、新课学习:
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
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
的心声。下面听课文朗读,勾画出应该掌握的生字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掌握生字词
逼狭_____崎____岖____阻抑_____回环曲____折
亦_____复如是险峻_____旅_____行一xiè___千里丛山jùn___岭奇趣横————生浊_____流滚滚
雄健:强健有力。
逼狭:狭窄。
险峻:(山势)高而险。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阻抑:阻止抑制。
丛山叠岭:连绵的群山,重叠的山峰。
四、自由朗读课文,归纳各段层意。
1、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人类历史的道路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
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2、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民族生命的进程
的进程。
3、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人类历史的生活
比喻“人类在历的生活”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中华民族的史路
5、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
的民族精神。
五、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4、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5、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你有过这种“有趣味”的经历吗?为什么说“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感觉到的”?
六、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
七、课堂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八、开放探究
1、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2、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10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艺术解剖学)(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课外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儿童画(丰子恺)
孩子们的袋里常常私藏着炭条,黄泥块,粉笔头,这是他们的画具。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便偷偷地取出这些画具来,在雪白的墙壁上,或光洁的窗门上,发挥他们的作品。大人们看见了,大发雷霆,说这是龌龊的,不公德的,不雅观的;于整洁和道德上、美感上都有害,非严禁不可。便一面设法销毁这些作品,一面喃喃咒骂它们的作者,又没收他们的画具。然而这种禁诫往往是无效的。过了几日,孩子们的袋里又有了那种画具,墙壁窗门上又有那种作品发表了。
大人们的话说得不错,任意涂抹窗门墙壁,诚然是有害于整洁、道德及美感的。但当动手销毁的时候,倘得仔细将这些作品审视一下,而稍加考虑与设法,这种家庭的罪犯一定可以不禁自止,且可由此获得教导的良机。因为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的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
实际除了出于恶意的破坏心的乱涂之外,孩子们的壁画往往比学校里的美术科的图画成绩更富于艺术的价值。因为这是出于自动的,不勉强,不做作,始终伴着热烈的兴趣而描出。故其画往往情景新奇,大胆活泼,为大人们所见不到,描不出。不过这种画,不幸而触犯家庭的禁条,难得保存。稍上等的人家,琼楼玉宇一般的房栊内,壁上不许着一点污__,这种画便绝不可见。贫家的屋子内稍稍可以见到。废寺,古庙,路亭的四壁,才是村童的美术的用武之地了。曾忆旅行中,入寺庙或路亭中坐憩片时,乘闲观赏壁上龙蛇,探寻其意趣,辨识其笔画,实有无穷的兴味。我常常想,若能专心探访研究这种绘画,一定可以真切地知道一地的儿童生活的实况,真切地理解儿童的心情。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知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他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听了这话,看了这种画,而回忆近来常在天际飞鸣盘旋的那种东西的印象,正如那壁上的大鸟一般的怪物。校正那村婆的愚见,而用艺术的方法把飞机“活物化”为怪鸟,而设想其在天空中争斗的光景,这是何等有兴趣的儿童画题材!这样的画,在上海许多儿童画报上尚未见过,而在穷乡僻处的废寺败壁上先已发表着了。
这点画心,倘得大人们的适当的指导与培养,使他们不必私藏炭条,黄泥块,与粉笔头,不必偷偷地在墙壁窗门上涂抹,而有特备的画具与公然的画权,其发展一定更有可观。同时艺术教育的前途定将有显著的进步。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11
一、自主学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给下列字注音。
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
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DEF
(3)略写的是:AB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
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1)中的“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找出文章中精彩描写的句子,试赏析。
二、探究展示:
1、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2.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达标检测: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童趣,理解儿童之间的纯真的情谊。
2、体会课文中各种描写方法,理解这些描写的作用。
3、读写结合,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思路:本文篇幅比较长,内涵丰富,尤其文章开头对“社戏”只字未提,初一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产生困惑。因而如果按记叙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学生理解有较大的障碍,倒不如,把文章的结尾作为“突破口”,顺“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之,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通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新课学习
1.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思考作者对这段往事的总的评价是什么?
全文最后一段
2.梳理情节,理清脉络
(1)思考: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体会?真的这戏就很好看吗?豆就很好吃吗?找出文中描写看社戏的段落,看看这戏是不是很好看。(在梳理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知道理由)
(2)梳理全文情节脉络:
平桥乐土(1——3)盼望社戏(4——9)月下行船(10—16)船头看戏(17—21段)午夜归航(22—30段)偷豆余波(31——39)
(3)通过讨论明白:
戏:17段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18段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20段“我最怕的老旦”索性坐在交椅上唱,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19段我期待的“蒙白布”,”套黄布衣跳老虎”的戏剧也没有看得见。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3.精读课文,深入研讨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
首先缘于我当时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心理,二是因为那里景美(自然美),最关键的是人美(人性美)。
(1)缘于我当时的独特的心理——看社戏是我最盼望的,是我焦躁、失落、伤心之后得以实现的愿望。
a.作者是怎样描写“我”看戏前的心理的?
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然后是猜:“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进而“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写进了我的失落与伤心,小伙伴们高兴地讲戏,却“只要我不开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渲染:母亲的为难,外祖母的察觉都突出了我当时的伤心之情。
b.正是这样,当所有的难题解决了以后,我能够去看戏了,我是怎样的心情?“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愉悦、喜悦之情。
(2)景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A.平桥是乐土:
a.平桥是乐土吗?
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第一,写清它的地理位置:离海临河,极偏僻;第二村子小,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b.从这些来看,平桥算不上乐土可作者却认为是乐土,原因何在?
受到优待,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种枯燥乏味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还有诸多乐事:掘蚯蚓钓虾、一同去放牛(放牛被欺负)
B.江南水乡独具魅力:月下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横笛,宛转,悠扬)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
b.学习这部分时还可注意以下内容:
__“朦胧”在句子中究竟是什么意思?
交融,晕染之意,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__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运用比喻的手法,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c.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
d.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e.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__欣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语句是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社戏舞台的描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的美丽景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__体会“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作者写得带有童话色彩,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高兴喜悦的心情。
f.结论:那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无边的豆麦,悠扬的笛声,仙境般的戏台??????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3)人美:主要以双喜、阿发、六一公公为代表
A.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理由:①真正把无船问题解决的是双喜(租不到船就借船)②解除大人疑虑的是双喜。(打包票,三条理由十分充足)③出发时,站在船头,水性,划船技术最熟练。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讲究,说明有组织能力。⑤第一个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赞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绪。⑥告诫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发现,说明他比较细心。⑦与大家商量对策对付八公公。⑧巧用“请客”对付六一公公。
B.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嗔怪——询问——送豆——夸奖)
C.结论:他们的办事能力,劳动本领,真挚的感情令人敬佩。
由此可见: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这段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4.比较探讨,总结规律
A.《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B.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明确:《社戏》写戏外的生活琐事,实质是表现了“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赞颂劳动人民,正是出于表达主题的要求,所以对这类材料取而不舍。相反,鲁迅没有将在三味书屋的两件事写进文章,原因在于这篇文章主题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和反抗,与此无关或不合题意的材料便舍而不取,两篇课文材料的取舍说明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材料是用以表达主题的,材料的取舍由文章的主题决定。
三、课外拓展
写作训练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相信童年,也给你留下诸多美好的回忆: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具体要求:(1)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3)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案 导语:童年是美好的,老师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童年,总是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象鲁迅那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来,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出来。还可以从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看出。
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二、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呐喊》、《彷徨》,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二心集》等。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作品之一。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期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30年起,同国民党__进行不懈斗争,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1936年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小说知识介绍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体裁介绍(短篇小说)
四、朗读课文,处理生字生词
不惮dàn潺潺chán凫水fú撺掇cuānduo踱duó颇pō怠慢dài吁气xū宛转wǎn絮叨xùdāo磕kē楫jí归省xǐng行辈háng舀水yǎo蕴藻yùnzǎo伊yī篙gāo
五、认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小说三要素
人物:“我”、母亲、外祖母、双喜、阿发、六一公公、陪我玩耍、看戏的小朋友
环境:平桥村、赵庄
情节:
1.你读过后觉的作者在文中融入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2.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
小说本身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等要素都是虚构的,即使是第一人称的“我”也不例外。如本文就是一篇小说,其中的我虽有少年鲁迅的影子,但绝不等同于他本人。
鲁迅的外祖母住在浙江绍兴鲁镇的安桥村,课文所写的那段生活的背景也不是原原本本的安桥村,而是一个经艺术加工的平桥村。“我”虽在文中称“迅哥儿”,但也不能视为鲁迅自己。
3.解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①说情节,多角度概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评人物,简笔式速写,体会文章中人物形象
③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④抓文眼,深入式理解,明确文章的主旨意义
4.学生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的乐土。(看戏前)
第二部分(4—30)写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情景。(主体看戏)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10—13)写小伙伴熟练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途中优美的景色令“我”陶醉。第三层(14—21)写到赵庄后看社戏的情景。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31—40)“我”对吃豆、看戏的怀念。(看戏后)
七年级教案语文课件篇14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分析,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3、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2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熟悉作者;2、识记生字词语;3、理清文章结构。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二、识记生字词语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ǜ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o)、凫水(fǚ)、潺潺(chánchán)、蕴藻(yǜnzǎo)、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ǖgě)、桕树(jiǜ)、棹(zhào)。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答题模式:谁由于什么而干了什么,结果怎样;简化为:谁干什么,)
------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看社戏
3、你能梳理文章的结构吗?
围绕线索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
(一)(1——3)随母归省平桥村。
1.是我的乐土
2.优厚的待遇
3.有趣的生活
(二)(4——30)看社戏的情景。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夜航去看社戏途中(月夜行船)
3.赵庄看社戏(船头看戏)
4.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月下归航)
(三)(31——40)看戏后的情景。
六一公公送豆第二课时
目标:1、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3、归结文章主题。
一、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为文章中心服务、暗连文中的故事情节走向、突出文章的主题、抒发作者的感情、刻画出景物的特点。方式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等)
1、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本文景物描写有水乡特色。
2、描写景物总是要充分调动感官,在这几段中分别从、、等方面入手,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都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3、描写景物总会用到修辞手法的,在这几段中分别运用了等修辞手法。你能举一例分析其作用吗?------“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间接写船的迅疾,“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4、景物描写除了以上,还必须有关键的词语,使景色熠熠生辉。我分析的是第段中的词,它的作用是。
5、景物描写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请根据一处写一写它特有的作用。我要归纳的是第段的作用:烘托
人物。
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模式:他是一个段的描写和事表现出来的)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不单是热情的伙伴带给“我”真挚的友谊,淳朴的乡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三、基于以上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了:
2
四、探究•练习
1.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似乎这一切都无聊,但文中表现的是: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在成人后那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生活中,这样的标志在人的记忆里越发清晰醒目,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为有了小伙伴纯真的友谊,因为有了童年美好的回忆,“我”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讨论发言)(通感)你要认真地想想!
2.说说下面几句话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a.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这一句形象地刻画出平桥村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这一点,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也有类似的记载:“村中闻有此人……便要还家,杀鸡设酒作食。”
例句把平桥村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写得活灵活现。
b.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
------阿发说的那句话最让人称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在这个时候,阿发没有考虑自家的豆子有何损失,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招待好自己的朋友。表明农村小朋友淳朴无私,憨厚善良的性格特点。就像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说道:“不是(管贼)。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他们对过路人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客人自然更加热情。
c.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这一句话,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同时还可以看出农村里对读书人的敬重。“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在他眼里,读过书的人见识就是要比常人高出许多。因此当“我”夸奖豆子好吃时,六一公公不但不因偷豆踩坏了不少而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就是因为他得到了“读书人”的夸奖,尽管这个夸奖只是一个小孩子的客气话。
3.课文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大家听听。
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自己家乡的美景,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