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具体可行,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好的七年级课件教案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七年级课件教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

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绩

2、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成就

4、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让学生根据知识提炼进行自学,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1、巡回指导学生自问和互问

2、教师准备提问以下重点知识:

(1)唐朝建立的年代、都城、第一位皇帝。(618年、长安、唐高祖)

(2)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李世民、贞观)

(3)唐太宗时最的谏臣是谁?(“人镜”魏征)

(4)我国历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

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生产,重视选拔贤才)

(5)唐玄宗的措施

三、质疑释疑

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与学生一起探讨以下问题

从秦朝到唐朝,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盛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有何认识?

四、让学生小结知识并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一、自学: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填写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填完后,小组成员共同交流。注意要提高效率。(自学提纲见区下发的学案中的知识提炼)

二、自问:

1、合上课本自问自己掌握了知识提炼中的哪些知识,没记住的抓紧记住。

2、小组内同学相互问答,有选择性地提问知识提炼上的问题

3、回答教师的提问

三、质疑释疑

1、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2、小组间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展示

3、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师准备的问题并展示

4、随时记要点。

四、反思与巩固

1、小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

2、做当堂练习,巩固知识。

系列训练

见区下发学案中的随堂训练

板书设计

唐朝前期的统治

唐朝的建立

唐太宗的统治

措施及结果

武则天的统治

地位、政策、评价

开元之治

措施、结果

教后体会

要通过让学生比较唐太宗和唐玄宗的措施,找出唐朝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2

一、作者简介。

二、朗读全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少顷(shǎo)犬吠(fèi)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意少舒(shǎ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惊觉欠伸(jiào)

三、联系课文,解释下面的字词,想一想与现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于是(在这个(时候))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今意是:承接连词)

2、两股战战(大腿)

(今意是:量词事物的一部分;屁股)

师:“两股战战”什么意思:两条大腿哆嗦直抖。这个词好像在哪学过?在蒲松龄《东郭先生和狼》里面有一句话“屠自后断其股”,其意思是“屠夫从后面砍断了它(指狼)的腿。”

3、几欲先走(跑)

(今意是:步行、行走)

师:“走”古代作“跑”讲,我们能不能联想到一个词?(走马观花)释义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常用来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cūluè)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míhuò)。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师:这几个词属于一种什么文学现象?

(古今异义)

师:那么同学们在课文中再找找还有哪些属于古今异义?找到的举手

古意今意

1、(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聚合,合在一起

句子翻译(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2、(但)闻屏障中只转折连词,但是

句子翻译(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

3、当(是)时这判断动词

句子翻译(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

4、微(闻)有鼠听用鼻子嗅

句子翻译(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

5、宾客意(少)舒稍微数量小

句子翻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6、(稍稍)正坐渐渐地稍微

7、中(间)力拉崩倒夹杂房间、中间、间隔

句子翻译(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8、(虽)人有百手即使假设连词虽然条件连词

师:课后要注意归纳整理

四、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坐满坐寂然通“座”,座位名词口技人坐屏障坐动词2、妙众妙必备妙处名词以为妙绝好,奇妙形容词3、绝以为妙绝极副词群响必绝灭,消失动词师:那么这种现象叫什么?(一词多义)

师:这个在课文当中就比较多了。同学们再找几个,找到举手。

4、呼忽一人大呼“火起”呼叫动词呼呼风声拟声词5、指手有百指手指名词不能指其一端指出动词6、乳妇抚儿乳喂奶动词儿含乳啼奶头名词7、起夫齁声起响起动词夫起大呼起来动词8、一又一大儿醒一个数词一时齐发相同形容词师:课文当中像这样的词应该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要归纳整理。师:其实我们文言文当中除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还有一种现象叫什么?(词类活用),同学们能不能在本文中找几个?

五、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3、妇抚儿(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人拍着孩子喂奶)

4、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5、妇(手)拍儿声用手名词作状语

(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

6、无不伸颈,侧(目)用眼睛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师: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作动2、蹄之,用蹄子踢名作动)

师:下面老师给一分钟时间给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的理解。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师:以前就有一个同学问过我,老师:那个“惊觉欠伸”的“觉”字,好像读惊觉jué啊。大家认为应该读什么?有没有同学读jué的?

师:那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读jué,而读jiào呢?(是因为这里是“睡醒”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对课文的字词,进行疏通,老师教你们的方法就是,学会归纳整理,课后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再找找。然后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或者课本上。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文结构

六、课文结构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第一部分(1)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过程(写表演者表演的几个场景)

第三部分(5)表演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语言揣摩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能熟练地运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了解加法的运算律,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算律的理解及合理、灵活的运用。

2、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9.18)+6.18;(2)6.18+(-9.18);(3)(-2.37)+(-4.63)

2、计算下列各题:

(1)+(-4);(2)8+;

(3)+(-11);(4)(-7)+;

(5)+(+27);(6)(-22)+.

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c=a+(b+c)

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P22例3)计算:

(1)33+(-2)+7+(-8)

(2)4.375+(-82)+(-4.375)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有相反数的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有分母相同的,先把同分母的数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

例2(P23例4)

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第一问可以让学生自已作行程示意图帮助理解,注意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区别。

练习课本P.23练习:1、2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课本P27习题1.4A组第3、4题

2、课本P28习题1.4B组第12题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朗读表达中的语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

二、初读课文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齐声朗读课文

2.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三、再读探究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39;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感悟一种亲情

两个假设:第一,如果把老母亲冷落在家里,就带着妻子、孩子去散步,那会怎样?第二,母亲在走大路,独生子要走小路,如果我顺从了独生子那会怎样?

体味: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注意:

我这个人怎么样?

妻子的性情怎么样?

母亲的性情怎么样?

儿子的性情怎么样?

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参考: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5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俄罗斯的疆域、位置和简要历史,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及自然资源特征。

2.通过对俄罗斯疆域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俄罗斯国家变革的过程,引导学生关心国际时事,并能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俄罗斯地图》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

教学提纲:俄罗斯

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

2.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

3.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

二、自然环境1.较平坦的地形2.温带大陆性气候3.主要河流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

2.水力资源

3.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学习新教材第一节:疆域和自然环境(板书)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2.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北极圈从俄罗斯北部穿过,北部属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东经160°经线从东部穿过,俄罗斯地跨东西两个半球。从上述俄罗斯所跨经纬度及海陆位置不难看出,国土之广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领土东西长达一万千米,坐火车穿越全境要一个星期,全部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3.面积1700多万平方千米(板书)

[读图]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指图(《东西半球图》),说出亚欧两洲分界线。[提问]从亚欧两洲分界线看,俄罗斯属于哪一个大洲?(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从上述分析可知,俄罗斯的国土三分之二在亚洲,应属亚洲国家,但从教科书上看,是做为欧洲的国家介绍给大家的。

[提问]为什么说俄罗斯是欧洲的国家?(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而且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所以我们说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属于欧洲的国家。那么它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呢?

4.地跨亚欧两洲,传统上的欧洲国家(板书)

二、自然环境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各地形区的分界线,总体看俄罗斯地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叶尼塞河以西以平原为主,分别为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二者以乌拉尔山脉为界。叶尼塞河以东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以东为东西伯利亚高地。总的看地形较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较平坦的地形(板书)

俄罗斯的这种地形特点及地理位置特点,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提问]俄罗斯气候有什么特点?(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0℃以下,气温较低,年降水量为500毫米以下,降水较少。)

[教师补充]俄罗斯气候总的看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俄罗斯气候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纬50°至70°之间,北极圈从北部穿过,较高的纬度是造成俄罗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广大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板书)

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实际各地气候并非那么整齐划一,东西南北有很大差异。

[读图]读课本“俄罗斯气候图”,指出俄罗斯各地气候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俄罗斯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北,又临北冰洋,为极地气候。东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风影响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中、西部虽然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表现在气温、降水上也有很大差异。

[读图]指导学生读《世界年降水分布图》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亚欧大陆西部、中部气温、降水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西部为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受大西洋影响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西部广大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但中部西伯利亚地区,不仅远离海洋,又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气候是较为复杂的,这一点与其国土广大是分不开的。但分布最广、最突出的气候,仍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问]这种气候特点对俄罗斯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大部分河流封冻期长。)

3.主要河流(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在《俄罗斯地形图》中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问题:从图中分析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怎么形成的?

[教师归纳]主要河流分别于流经欧洲的伏尔加河,流经亚洲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这些河流多为世界长河,是俄罗斯辽阔的国土孕育了它。受地势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罗斯气温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却很丰富,水和热量的配合有些不尽人意,伏尔加河则因流经东欧平原,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内河航道。

过渡俄罗斯辽阔的国土不仅使各地自然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使之趋于复杂,而且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最为突出。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板书)1.森林资源2.水力资源3.矿产资源

[读图]在《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铁矿产地。(教师边讲边在俄罗斯地图上贴矿产符号)。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翻译练习;

2.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示三子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简析:

作者陈师道因家境贫寒,无力养活妻儿。其岳父在元丰七年(1084)携师道之妻及三子同赴四川,陈师道因母老,不能同往,待生活好转,一家人始得重聚。第一、二句追叙见面前的心情:长期远别,明知无法会见,索性也就不去想它,权作忘记;及至归期已近,思念之心反而难以忍耐。三、四句写初见时印象,儿女随外祖父入川时年纪尚小,分别三年俱已长大,反倒不认识了。五、六句写相见时乐极生悲、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七、八句表现自己惊疑不定、唯恐得而复失的不平静心情。诗人将这种极深挚复杂的感情,以平易而质朴的语言道出,写得一波三折,情味悠长。

二、重要词语讲解

1.生字识记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另读(xiāng)1.互相。如:相识。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3.姓。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书>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书>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2.词语识记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三、预习检测

1.《周公诫子》选自《》、作者,朝古今诗学“”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家,姓名,曾帮助灭商。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五、问题探究

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2.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3.段落层次

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突出诫子的性,性。

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写周公。

4.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

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写作借鉴: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六、翻译练习

(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__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七、小结,布置作业。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8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

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六、教学准备

制作“四步十二法”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四步研读预习表”上的内容(常识研读——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本研读——生字新词、情节研读、基本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研读——立意、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生活研读——自己的启示与感悟)。

七、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

预习共享:

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1、《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山市》。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志异”的意思是记录奇异的事。

3、作者书屋的对联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六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上内容,不能解决的向教师提出。

讨论完成后教师就出错较多的问题统一讲解,学生使用双色笔纠错。

(二)引领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蔽bì弛chí

眈dān瞑míng隧suì尻kāo黠xiá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齐读

三读——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表与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重点虚词

之:

1、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

2、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重点句子翻译:

1、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苫蔽成丘

——覆盖成小山似的。

4、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你能流利的讲出这个故事吗?(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读——读出情感(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本性?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找出课文例句并分析。)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劈”“毙”“转视”“断”“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如此狡猾的狼,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六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三)训练检测

对比阅读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注释:

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

②致:使。

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对比练习:

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A:两狼之并驱如故B:目似暝,意暇甚

故令嗥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D:相去数十步

跑号如前状一狼径去

2、说说自己读完《狼》与《牧竖》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

说说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知识梳理、规律总结)

多媒体呈现课文寓意主旨: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八、教学反思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因此本节课指导学生通过自读、齐读、默读、范读等形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之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六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四读及问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训练检测”环节中的“对比阅读”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9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学习中可看出,本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成绩悬殊较大。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好动。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本学期需切实抓紧,抓实,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端正学习及生活态度,完成并稳定从小学到初中的转轨,更好地进行初中阶段的新的学习生活。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图形发现它们的广阔的应用。初步体验并学会全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

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5、树立学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6、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

三、教材分析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和体验各种学科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这点出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如下特点:

1、承上启下,立足发展

本书力求成为一面“镜子”,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不仅引导学生现在的学习,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所启示,既有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背景的历史资料,又有揭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联系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铺垫。

2、体现过程,反映规律

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的火种,本书力求在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学生的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3、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基本数学素养,七年级数学课程应更着重于基础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内容,本书就是力求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调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以及消元、配方、降次等基本方法;用框图方式分析问题,体现程序化、机械化、算法化的思维方式;习题设计“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不同层次。

4、内容安排

(一)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最后通过“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将坐标与地理位置相结合,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章关键是掌握好“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法。

重点: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实际运用。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1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优美的诗文,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关注自然”为主题,《秋天》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采用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根据本人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深情导入

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出示秋天的风景画)【师】(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秋天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生简介作者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①字词识记(各小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听写。)

丁丁(zhēng)背篓(bēilǒu)肥硕(shu)撒(sā)下青鳊(biān)鱼

乌桕(jiù)叶归泊(bó)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②释义:课前查资料批注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并识记展示在黑板,其余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语文课代表针对展示作讲解和总结,再留2分钟时间记忆)

3.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过渡】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1.两分钟速读课文,划分全诗节奏(投影出示):

由小组完成节奏划分(老师投影出示):

再请两个小组展示朗读。然后播放《秋天》朗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zhēngzhēng)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2.【过渡】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zhēngzhēng)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3【过渡】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四)、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1、【过渡】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在学生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2、播放【百度视频搜索】《秋天》配乐朗读

【师】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的第一句,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清晨空气非常清新,在幽谷里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认为露珠被伐木声震落的一瞬间很美

“肥硕”因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节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因为牧羊女做梦都想到了秋。

蟋蟀声响说明是清晨

蟋蟀声的回荡感觉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和渔民做游戏

【师小结】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六)、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播放《秋天》

六、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七、课后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12

一、指导思想:

东方市海之南学校主要以李阳疯狂英语“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的三最口腔法为主。以学生达到脱口而出课文的文章为主。我们的主要教学是“杜郎口”模式,素质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教学方法。为使课堂教学优化,高效,也为适应素质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律的需要,培养新时代多能智慧型的学生,根据八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仁爱英语教材七年级(下)、本期教学时间、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教学目的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能把每一个topic的.对话打到脱口而出。能听懂对话和故事;能主要在大展示环节参扮演各种角色活动,;能用李阳疯狂英语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语感获得初步的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教材特点。

初中英语第二册(下)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的交际用语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教材通俗易懂,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四、教学措施

本教材阶梯性强,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尝试下面几点措施。

1.狠抓教学常规,重点放在差生的管理上。如经常检查课堂指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行为。

2.认真备好课堂指南,对知识重,难点精讲精练。以落实书本知识为主,利用好每一次爬黑板,让学生记住单词句子。

3.做到教音标、单词、句子、短对话、课文的一次环节。学生能够达到脱口而出。

4.日过三关、周周测、半月测、月月测。多组织单元测试,以定期进行质量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5.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的方法和好习惯,多读;多听;多练;多说。课堂以“对子帮扶、师傅徒弟”活动,以优带差,互帮互助。

6.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13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对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能独立判断,能理解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能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概括地表达和说明什么是公平。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追求公平的现代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公平是相对的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千手观音》图片,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环节二:情境体验

思考,对他们而言,公平是什么?是命运不公,让自己残疾,还是社会的关心让他们可以在舞台上尽情的跳舞?随即,抛出生活中有哪些公平现象,有哪些不公平现象?利用设疑置问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出今天的话题《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环节三:新知探究

一、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不同的人对公平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对这个比较理论的观点是不容易理解与接受的,因此我设置了一个“众说纷纭话公平”的活动,让学生根据一些提示,思考我认为公平是什么?如法学家认为公平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物理学家认为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运动员则认为公平就是反兴奋剂。那么我认为公平是什么呢?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都有话说,而且从不同的侧面思考回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极具引导性。

二、什么是公平

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公平以及公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在这里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Flash《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小故事,让学生思考:对于和尚来说,什么是公平?学生轻松地看完后,马上就得出,和尚认为的公平其实就是要喝水就要劳动,就要参与挑水、承担责任,之所以发生没水喝的情况就是因为有和尚发现别人没挑水也有水喝,发现自己吃亏了,不公平了,从而也不愿意去挑水了。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即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是相对的。

三、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公平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

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清楚公平对社会和个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让学生阅读书本102页的材料,并思考:1、他们享有的权利对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他们的公平感受对社会有什么积极影响?通过这一提问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相互的交流中理解:对个人—有了公平,人们才享有各种平等的权利,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才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对社会—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环节四:心灵感悟

欣赏:《好汉歌》歌词

环节五:行为提升

我为班集体出谋划策

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哪些不够公平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班级建设有什么影响?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概括,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内容,提高对本课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思维。

七年级课件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用发展的眼光较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有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关注社会、观察他人、认识自己,并且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能力;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分析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收集、整理、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知晓人类的美应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明确几种认识自己的恰当途径,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误区。

2.教学难点:如何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伴随着青春期的成长,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比较注重外在形象,开始对自我产生好奇心,但是由于其心智不完全成熟,还不能够全面的、以发展的眼光认知自我,容易产生一些误区。

对于自我认知的深度思考,对初一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尤其是“日新又新我常新”的这一哲学思维,强调人类自身发展性的命题,对于他们还不太完善的抽象思维来讲有一定难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和足够的思考时间。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把教室的灯关上,让学生进入情境后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世界忽然暂停,你被关在一间什么都没有的屋子里,必须交上一份深刻的答卷才能离开这间屋子,否则再也不能回到这个世界。

这份问卷只有一个问题: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活动:思考1分钟,在作业本上认真地写下答案。

(设计意图:用略带神秘色彩的情景导入本课的核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创建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活动一:

出示两则材料:

1.播放视频《武林外传》片段(吕书生运用“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绕倒了恶霸姬无命救了大家)

2.图片: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城阿波罗神庙里唯一的碑铭“认识你自我”。

文字: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城阿波罗神庙里唯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人类在共同探究的一个哲学命题,在这一问题上不断地产生疑惑并不断追求。这个问题是什么?

这就是“认知自我”的问题。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程度,对其自身发展而言,尤显重要。一个人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他的前程与命运。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材料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由此引出“认知自我”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活动二:

请学生看一组图片,并做一个有趣的猜测游戏。

请根据你对图片的判断,猜测图片中人的职业:

播放图片:这是摄影师JoelParés拍摄的一组外表VS事实的对比照片。

意在告诉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而对人产生偏见。也许事实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样!

所以,我们在认知一个人,判断一个人的时候,既要看他的外在形象,又要看他的内在素质。

学生活动:猜图游戏,并思考图片后的深意。

由此引导学生:我们在自我认知的时候不应该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内在。

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言行(外在)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相比之下,内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接着,请学生回想一下,在回答上课一开始那个问题时是否对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都做了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增强课堂趣味性并由此引出以貌取人的错误性,得出要重视内在的结论。)

出示图片配词: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每个人都有影子。

由此引导: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就像古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再来问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同一个我么?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探究合作,讨论问题。选择小组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有一定哲学高度,,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展示完讨论结果后,播放小视频“刮目相看”。

提问:这个成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日新又新我常新”?

由此得出结论: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日新又新我常新,所以我们要不断对自己进行认知。讲解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总结提升:所以要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小视频引导得出结论,优于直接给出答案,也是对这一难点的二度剖析,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认知?同学们说说如何认知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认识自己的?

首先,应该是自我观察,每个人想到认知自我的时候,应该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自我观察,因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设计意图:使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思考课堂上的问题。)

活动三:

第二个方法是:以人为镜。为了体会这个方法,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作:同学请贴条。

要求:请真实、中肯,不带玩笑色彩地评价同学。

每人手中拿到了一个写有班里同学姓名的纸娃娃,在上面写好对他的评价(包括优点好缺点、内在好外在几方面)。课后请亲自贴在同学的作业本上,被贴同学要同时表示感谢。

学生活动:游戏,评价纸娃娃上的同学。

通过其他人对你的评价和意见,同学们更加能够感受到以人为镜,认知自我的妙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提升学生兴趣,并且真正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不过,在这里老师要插一句话,以人为镜虽然有很大的妙用,但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评价呢?

但丁曾经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提问:

(1)你认为哪些人会对自己说这句话?

(2)但丁的这句话是鼓舞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呢?还是教我们不要重视他人的意见呢?

(3)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设计意图:借此培养学生辩证、中肯地看问题的方式。)

认知自我的第三个方法是通过集体认识自己,一个人的价值最终要由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判断来衡量。

课后思考作业:请联系第三课所学的社会价值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集体进行自我认知?

(设计意图: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在此做一道思考作业,下次课解析。)

小结: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果不能好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顺利地、优质地走完自己的人生。通过自我观察、以人为鉴和明确集体对自己的判断,不断地认知自我,全面地判断自我。这是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

课堂反馈:接下来,又到了考验同学们的时刻,上课开始的那份答卷,请同学们再回答一次,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会有更深刻的答案。

3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