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怎样写初一生物课件教案?这里提供初一生物课件教案分享,供大家参考。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习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平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3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教学策略

在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显微镜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为其主动探究学习做准备。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必须制作好临时装片。因此引导每位学生按要求制作临时装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在课前培训几个学生,在课堂上请他们谈谈做装片的体会,这对全体学生是很好的激励,有助于学生树立做好装片的信心。在制作装片前可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诸如“为什么要将显微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等问题,以引导学生注意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要点。然后教师应做出示范。

由于学生从未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教师有必要利用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上真实细胞的图像,或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中的植物细胞图示。绘制细胞结构简图时,教师亦应示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观察到的图像绘制细胞。关于测量和计算细胞长度的技能训练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有条件的学校,亦可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上练习。

鉴于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可考虑安排2课时。第1课时: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由于洋葱鳞片叶表面有蜡质,制作装片时极易出现气泡,应尽量避免装片内有气泡),然后绘图。第2课时:引导学生讨论上节课制作、观察临时装片的得与失;然后安排学生制作并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黑藻叶片细胞(或其他含叶绿体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并绘图。在总结概括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前应安排学生多观察几种植物细胞,此时教师演示一下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摆放多台示范镜,展示不同种类植物或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只观察一种植物细胞就归纳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

三、参考答案

实验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黄瓜表层果肉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技能训练

1.经过测量,图中5个细胞的总长度占视野直径的比例约为5/12。

2.每个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长度约为0.1毫米。

练习

1.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3.可先转动目镜,看看在视野原处的污点是否跟着移动,若跟着移动,则该污点就在目镜上。污点若在物镜上,则移动装片时,污点不动。

4.水果的果汁主要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学生体验】:学生4人一组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列表或绘制曲线图表示运动与心率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在平静状态下高?

【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动方向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吗?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示: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问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怎样区分的?

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渐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教师质疑:血液流动方向呢?

学生小组讨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尾部流向头部,实际是由头部流向尾部的血管是动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由头部流向尾部,实际是由尾部流向头部的血管是静脉。

提醒学生:将鱼放回水中,不要损伤鱼。

教师质疑:刚才我们看到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那么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演示实验】: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

1.实验材料

制氧气装置一套,制二氧化碳的装置一套,量筒两个,杯子一个,竹筷一根。

2.实验方法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39;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鸡血,把血液装入杯子内,立即用竹筷搅拌杯内血液,搅拌6~10分钟后,竹筷上便缠有一团团的丝状物,把竹筷上这些丝状物质去掉,继续搅拌,直到再没有丝状物在血液中出现为止,这样制得的血液就不会凝固了,可以供做实验用。再将血液分成两份,分别倒入两只量筒内。

(1)把制得的氧气通入血液中,可观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气泡生成,紧接着血液呈现出鲜红色。(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进去的少量氧气结合生成为氧合血红蛋白。含氧合血红蛋白的血液是鲜红的。)

(2)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结果我们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间变成了暗红色了。(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通入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了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含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血液呈暗红色。)

通过上面两个演示实验,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

教师质疑: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生: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高时与氧气结合,而使血液变得鲜红,这样的血叫做动脉血;在氧气浓度低时与氧气分离,而使血液变得暗红,这样的血叫做静脉血。

【质疑】:

1、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

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些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应用和自我评价:课本51页

板书设计: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6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2、能力目标: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过程

一、引起兴趣

观看与尿毒症有关的新闻

二、新课导入

学习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代谢废物。

引出排泄的定义。

提问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

三、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

2、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功能。

课件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泌尿系统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

四、尿的形成和排出

1、形成尿液的器官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肾单位的组成

4、原尿的成分

5、尿液(终尿)的成分

五、其他排泄途径

1、二氧化碳的排出途径

2、水的排出途径

3、无机盐和尿素的排出途径

指导学生学习人体其他排泄途径

通过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为例,引出皮肤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8

一、指导思想:

1、以发展“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教育为指导,以“校庆、师德、特色、质量”为工作方针,开展生物教学。

2、依托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两大背景,着眼“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改革”、“文化建设”、“学术建设”,促进学生、教师、备课组和学校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深化“质量是生命”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保质保量完成好校庆相关工作,促使校庆圆满成功。

3、科学执行课程计划,完善课程设置的结构,聚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加强备课组建设,规范备课组的活动。

5、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6、以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备课组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氛围。

三、具体工作

1.参与课堂调研,提升课堂有效性

课堂调研是教科室推出的一个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发现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本学期的课堂调研对象重点为初二、初三、高二、高三四个年级,涵盖学校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所有学科,调查的对象不仅有刚入校的新老师,还有学校的骨干教师。

如果高一年级安排了调研,则由杨有能老师和吴志勇老师上调研课。

2.参与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本学期教科室试图推陈出新,将围绕雅南中学十周年校庆活动推出“十年校庆系列活动之首届雅南教师综合素质大赛”。本次活动除了片断教学法之外,将新增评课比赛、现场论文竞赛、基本功竞赛、试卷命制竞赛、现场教案撰写竞赛等,以期推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

高一生物备课组将派出选手,参加所有活动。

3.参加教师培训,提升新课程实施能力

参加好一年一度暑期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参加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师资力量,提升备课组教师师德、师仪、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现代化教学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新课程实施。

4.参与教研刊物编写,提升学术文化品位

校刊《雅原》和教研刊物《雅南教研通讯》是雅南的两大学术刊物,前者主要面向学生,后者主要面向教师。目前,校刊《雅原》已形成了一支由指导老师牵头,学生主编、学生编辑、学生美编、学生策划的成熟队伍,采取自愿、规范管理的模式操作,两月一期的《雅原》已成为全校师生认可的好刊物;《雅南教研通讯》则为全校教师发表自己的学术主张、学术观点而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也是记载雅南教研活动的重要史册。本备课组教师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投稿和编写工作。

5.加强常规,提升常规有效性

突出集体备课、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和作业设计与批改等五个环节。加强集体备课和教案编写实效性的研究;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分类辅导、分层教学的研究。作业定期检查,规范作业设计和批改;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指导性建议,确保教学各个环节不出现漏洞,实现教学常规的动态管理。

高一备课组教师的教案全部采用手写教案,作业只布置《名师导航》和课后练习,每两周批改《名师导航》相关作业一次,实行选择题全批全改,简单题和有疑问的选择题全部课堂讲解。

6.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战斗力

1、加强师德修养,塑造教师新形象:抓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操守,增强备课组的团队精神。抓好师德建设,学习并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自律能力,强化“敬业、奉献、创新”的文明教风。

2、重视骨干教师提升,启动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本学期拟通过鼓励与引导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加强理论修养,提升专业素质等方面促进骨干教师的提升。本学期吴志勇老师上教研课一堂,时间由教研组具体安排。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为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本学期吴志勇老师将更多地深入杨有能老师的课堂,强化备课组教研氛围,努力建设高效课堂,提升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7.加强集体备课,提升备课组教师专业化水平

树立“三中心”意识,即“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效益为中心”的意识,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本备课组在认真制定本组的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每双周四下午三点准时集体备课,在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积极发挥群体优势上做文章。研究新课标,研究习题,启动“试题研究小组”工作,促使教师从普通到骨干、从骨干到名师、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引导教师围绕“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重点加强生物新课程研究,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提升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着力指导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探索“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实现。

8.认真填写班级信息窗口卡片,加强教育教学计划性

9.参与新课程实施,积极推进新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几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的课程达几十门之多,所有学生在每学期的每类选修课中都可以自主进行选择。本学期,我校将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增加更多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系于一身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平台,同时将加强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一年级备课组将积极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继续“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做好小课题申报、开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的撰写、研究过程和结题答辩,确保学生能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都能在研究中接触社会,能和同伴良性互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心得和成果,高一年级备课组将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指导。

10.加强聚焦课堂,提升教师“还权”意识

课堂是师生共建的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保得益于教师的真正“还权”——将学生的思考权、表述权、总结权等权利还给学生,这样就能真正避免“一言堂”课堂,也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输入、落实于课堂,并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11.加强课题管理,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课题研究是提升一所学校内涵的核心要素,更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本学期教科室进一步规范、优化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步骤,在课题研究中广泛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来推动学校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目前,我校四个立项课题分别是孙传贵校长主持的《中学数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研究》、周虹老师主持的《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创新研究》、李波老师主持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研究》以及子课题《民办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加强课题研讨活动

上学期三个课题研究工作都开展得十分顺利,由学校教科室牵头定期举行课题研讨会,三个团队组成的课题组研究队伍专业化程度高,他们中不仅有一线的教师、专业的教研员,还有学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课题研讨活动每月召开一次,每次研讨前,课题主持人都会将研讨会的方案与安排提前给教科室过目,请他们提出意见,对研讨方案修改完善之后再召开正式的研讨会议,这样既能保证研讨的效率,也能很好地保证研讨任务的落实。

拓展课题问卷调查面

本学期的四个课题中有一个课题即将结题,另外三个课题都处于研究阶段,课题研究缺乏数据支撑是不完善、不科学的。教科室提出要求,课题必须有问卷、有调查、有结果分析。其中《中学数学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研究》和《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研究》的问卷设计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调查的对象不仅限于本校教师,还对外校教师进行深入调查。此外,围绕《民办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教科室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了全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近10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980份,需要对这些原始的数据进行很好的利用。

规范课题统计

课题研究不是表面上做做样子就行了,在繁杂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更繁重的工作,这便是数据统计工作了,教科室的研究员用SPSS的方法得到最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代表性,体现课题研究内涵,需要科学规范地统计应用。数据统计结束、运用SPSS收集到调查结果之后,还需要对调查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以便得到预期的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着某个课题的现状研究以及即将采取的处理方法,教科室教研员在深入分析每个数据之后,将结果进行了细致化的分析与研究,现已成型一篇有关学生反学校文化的调查研究报告,要将报告发表。

12.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所有概念、定律都来自实验的实证,所以开设实验课,不仅能让学生动手、动脑,更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只要实验室能开的实验,都要及时跟实验老师联系,准时并确保质量的开设好实验。

高一生物备课组要求教师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坚守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育质量观上,坚守全面发展;在教育模式上,坚守个性化培养;在教育管理方式上,坚守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坚守专业技能和教育境界的提升。树立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观念,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教师队伍做出我们的贡献。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9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30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_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31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32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10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11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内容。(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20__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12

一、教学知识要点和教学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本套教科书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是以生态学为主线,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同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的教育,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还注重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构建了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潜力体系,强调对学生的观察、操作、探究、思维和应用等潜力的培养。具体资料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认识生命,那里总括地介绍了生命的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简要的介绍了生物学的来历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单元具体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和细胞透过分裂而增殖。同时用实验和演示的方法介绍了细胞分化构成组织,验证了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这两单元资料不多,具有综合性,但务必要慎重对待,个性是要介绍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生物学状态,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的资料较多,分三部份:第一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详细的介绍了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这部份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教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多运用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第二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在这儿告诉我们了种子萌发构成幼苗、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第三部份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部份是需要同学们多看课外资料,多观察生活环境,明确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只关注将来有期望成为生物学家的少数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最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留有空间。所以在全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潜力安排他们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并鼓励同学之间合作交流。

二、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在教法方面,课前充分备好课,包括教材、教参、相关教具及学生上节说学习状况。上课严肃纪律,首先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拖堂;上课有教学目标,突出教这重点,引导学生攻破难点。维持学生课堂秩序,持续大部分同学进入学习状态。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部分同学能对本科产生浓厚兴趣。在学法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例如:可布置课外做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高了潜力,也获得了知识。同时注重训炼学生的自学潜力,使他们能利用现有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资源获生物学知识。还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的课题题目就是: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本学科运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本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主题。探究是生物学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学教学就应在必须程度上体现生物学的这一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特点,获取知识和潜力,构成科学态度,本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根据教学资料设计了不同选题的探究活动,本人就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向学生带给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

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寻找相关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收集数据、做出解释,并与他们协作和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所以本人在教学中会运用多样化的教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料,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到达课程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人根据教材资料、要求不同,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讲授与演示、模型制作,小组讨论、主角游戏等。另外本人将与其他老师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使教学工作得到更大的进步。

三、布置作业和单元测试

配合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材课后设计的作业,及《名校学案》作业,可适当提示、辅导,每教完一章要求学生上交作业(《名校学案》)进行批改,并进行讲评。可不需要另外布置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期中、期末之前各进行1次单元考试,第10周要进行期中复习。期中考试题不能出得太难,让好学的学生有较好的成绩。期末统考前要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

四、课外兴趣活动

为了加深和巩固本学科的知识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和倡导学生勘察本校园绿化状况,画出示意图,收集资料绘出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示意图。平时注意收集好作品,配合学校进行优秀作品展。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13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39;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14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蓝色

教师: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看到了。

教师: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1)略

(2)略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A、叶片全变蓝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初一生物课件教案篇15

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孢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孢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孢”“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孢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孢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3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