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希望对大家写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有所帮助。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3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感悟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调动爱护植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2.理解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淀粉)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养学生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这是一节以实验为主的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让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讲实验,画实验。学生也不能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而应利用这个实验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技能。

1.课前准备

(1)给学生留下思考题:在这个实验中,你要弄清楚哪些问题?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利用各种渠道如书籍、网站等寻找答案。

(2)将班级分成小组,每小组四个人。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建议、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植物,如天竺葵、蚕豆、银边天竺葵、秋海棠、锦葵等。

(4)让学生先尝试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然后对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指导,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不足,找出实验指导中的疑难。

实验之前,各小组进行交流。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进行实验之前,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

3、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通过今天的实验,你就会自己找到答案。

(二)新课学习

1、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交代给学生。

2、做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先请同学们展示他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前期准备材料:经过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的绿色植物叶片。

继续下面的实验步骤。

学生取来自己准备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解决下面的疑难问题。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选做实验用的植物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④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随着实验的进行,再依次解决如下问题:

⑤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⑥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⑦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然后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等做补充说明,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除了光以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哪里呢(提示学生以银边天竺葵做材料设置对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呢?产物除了淀粉等有机物还有什么呢?

3、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这两个问题通过问答式,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解决。

4、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让同学们列出知识网络图

(三)巩固练习:(略)

(四)布置课外探究作业: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探究。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组织学生课前自己设计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通过实施实验方案,对比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寻找实验过程中需要弄清的不懂问题,并且课前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很容易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必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

本节课灵活运用、扩充教材的实验内容,探究程度加深。让学生课前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尤其是选择银边天竺葵做实验材料,不仅能够完成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验证光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还可以说明叶绿体也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一举两得。如果学生在自选材料时没有选择这两样材料,可以建议、安排部分学生选择这两样材料。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4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4、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②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现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5

一、教学总目标

1、认识生物的主要分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植物的生殖大多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二)学生情况

生物知识、现象与人类密切相联,学生对生物现象产生疑问多,但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学年对生物学的学习,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大部分对本科的学习兴趣浓厚。七年级学生对生物知识还是新知识,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二)方法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获得结论--氧平衡(第19周)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20周)

总复习(第21周)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6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__

五、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P58。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

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2.√。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7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设计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方案一: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能够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

3.科学价值观方面: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分成四组,明确组长及组员名单

2.布置调查任务:

①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

②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

③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

④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

⑤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⑦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3.每组选两个标题(彼此不重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灯片(最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内容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将下一课时的调查内容也纳入本节课,每个小组选做其中两项内容,负担不会太重,再通过堂上的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将课外阅读(⑥⑧)也纳入查阅范围,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引入:

通过大屏幕展示组图:

青山—绿水—蓝天—小鸟天堂—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密集的厂房—高高耸立的排污烟囱—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挣扎的小鸟

教师: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先请出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发言。

学生堂上展示阶段:

学习活动:由每组选派发言人1~2人,用ppt展示资料收集结果

第1组汇报: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第2组汇报: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第3组汇报: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4组汇报: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收集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生生互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提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学生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堂上教师要提醒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或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点出,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将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加以补充。

无论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还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引导着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讨论阶段:

讨论内容: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学生:各抒己见,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学生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结束:

表扬各小组成员作业完成得很好,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9

液泡※、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叶绿体※(打※为植物专有)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地流动着,它的流动能够加快细胞与外界化境的物质交换。

叶绿体: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实现物质的转化。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撑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任意的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

线粒体: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分裂及细胞生长过程

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细胞核先分为两个→随后细胞质分为两份→最后细胞分为两份

生长过程:吸取营养、体积增大→液泡逐渐减少→最后形成一个中央大液泡

7、什么是细胞分化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发生了分化。

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8、什么叫组织、器官和系统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9、植物常见组织的功能

输导组织(运输功能)、保护组织(保护)营养组织(贮存营养物质)分生组织

10、动物的主要组织功能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保护)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神经组织(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11、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收集管、伸缩泡、纤毛、口沟、细胞膜、食物泡、胞肛、细胞核、细胞质

12、什么是趋性(应激性)及趋性的意义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排出体外

文本框:物残渣排除食

消化食物

呼吸

摄取食物

旋转运动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0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蓝色

教师: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看到了。

教师: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1)略

(2)略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A、叶片全变蓝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和学习,认识什么是仿生,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4、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仿生,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解人们在生物的

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仿生产品的信息资料

教师准备:

实验材料:葱叶、纸、双面胶、剪刀等。

观察材料﹙新鲜葱叶,剪刀,苍耳,粘扣,蛋壳,铅笔﹚、分组实验材料(每组棋子若干,卡纸一张,钩码若干,木块、表格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蜘蛛侠》片段。学生欣赏,谈谈蜘蛛侠,从蜘蛛侠的秘密武器---吐丝,得出人们正是受到蜘蛛的启示,根据蜘蛛的一些特性创造蜘蛛侠这个科幻人物形象。

2、观察苍耳。发现它的特征(有刺、刺前有小钩),猜想利用它能做什么(防身用,造这样的衣服扎手,小偷不敢偷),试一试能不能粘到衣服上(很容易粘在衣服上)。

谈话:有人受苍耳特性的启发完成一项发明,他就是瑞士的乔治?迈斯楚先生,利用它发明尼龙搭扣(出示实物),想不到吧,一个不起眼的生物竟引起一项发明!这就是生物带给人们的启示!(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

生活中有很多受到生物的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人们发明哪些东西以及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生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葱叶的启示

谈话: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作调味的植物,你(转载于:的高度自由下落,撞击蛋壳,猜猜它能不能碎?如果把蛋壳的凹面朝上,让铅笔从同样的高度自由下落,猜猜又会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发现,班上交流。

预设:凸形的蛋壳不容易扎破,凹形的蛋壳很容易扎破。

蛋壳虽然很薄,但是凸形的蛋壳却很结实。

3、大胆猜想

谈话:刚才我们玩的两个游戏,葱叶为什么吹不弯?而剪开的葱叶为什么容易变弯?凹面朝上的蛋壳容易击碎,而凸面朝上的蛋壳不容易击碎。你们猜这是为什么?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谈话:通过我们观察葱叶和蛋壳,发现筒形结构不容易变弯,拱形结构承受能力强。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大胆的推测如果得到科学的验证,同学们将会像科学家一样获取科学的结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活动二: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使学生感受仿生的过程

(1)设计方案

设疑:是不是用其它的材料制成的筒形或拱形也不容易变形呢?你们想研究吗?怎么证明?(做实验)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成葱叶模型或蛋壳模型?(把一张纸卷成筒状)

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并把它记录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其中。

(2)学生讨论,班上汇报,集体评议。

预设:

①我们组准备用一张白纸(平面形)吹一下,看能不能吹弯?再把它卷成筒形试试,能不能吹弯?

②先将一张白纸展开,代替剪开后的条形葱叶,将钩码放在白纸上,观察结果,再将白纸卷成筒形,用胶水粘好,代替筒形葱叶,然后挂上钩码,观察结果。这样就能对比出哪种结构的白纸承重能力更强。

③我们组准备把一张白纸放在两个木块之间,往上面放棋子,直到变弯,然后再把它变成筒形,放上同样的棋子,看能不能变弯?

小结:同学们的主意都不错,我发现咱班同学真聪明。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

我发现大家设计的都是对比实验,通过葱叶模型对比出平面材料和筒形材料各自承重能力的差别。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叫它《葱叶模型实验》吧。我们再看看本次实验中还应该注意那些问题。(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3)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探究

小组长领实验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谈话:刚才同学们做的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学生汇报。

预设:

①我们组发现筒形结构不容易弯曲。

②我们组发现筒形结构承受能力强。

③筒状的白纸比展开的白纸承重能力更强。

④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较强。

(5)得出结论:

谈话:通过我们前面对葱叶结构性能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较强)

通过实验同学们都发现与平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弯曲,圆筒形结构的承受力比较强。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活动三:研究产品的开发

1、学生交流:

生活中,很多产品就是利用这种特性开发出来的。葱叶的这种性能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举例(电线杆、钢管、笔杆、窗帘杆、红旗杆……)

2、教师总结提炼

你认为做成筒形有什么好处?(比较轻、薄、节省材料、承受能力强、坚固)根据葱叶的这种性能,依据制作的模型,你打算设计什么产品?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2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39;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3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4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爱花习惯教育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初一生物教案电子版篇15

探索生命

1.显微镜:

⑴反光镜:反射光线,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⑵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⑶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

⑷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因此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

⑸粗准焦螺旋:粗略调节,找到物象;

⑹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物象更清晰。

2.临时玻片的制作过程:擦玻片→中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若为动物细胞滴0.9﹪的生理盐水)→取材料→放水中,且展平→盖盖玻片→染色、吸水(染色用稀碘液)。

3.实际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4.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5.怎样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像偏什么方位,就把玻片向什么方位移(如从显微镜中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6.显微镜中污点的找寻(转动目镜,污点动,在目镜上;或者移动标本,污点动,在玻片上;或者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7.低倍镜换用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应换大光圈、凹面镜。

8.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让光线能透过。

9.科学探究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即实验变量是的)。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是全透性的。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围墙和门卫”。)3)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是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4)细胞核:(贮存并传递遗传信息。——“管理和调控部门”)。

5)叶绿体:(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的场所——“生产车间”,是能量转换器)。

6)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把有机物的化学能释放出来,是能量转换器)。

7)液泡:(内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

2.动物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4)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

4、细胞核: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它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