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

教学角度:

1、以语用行为之一的“读”为聚会的主要行为,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形成对如何学习诗歌的个性认知。

2、借读之机用圈点勾划做旁批,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以获取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形成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请学生朗读此诗,并做点评。

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读诗?(读出停顿、重音、感情等)

二、听录音范读

1、放第一遍录音,请学生用“/”标出停顿之处。

2、放第二遍录音,请学生用“.”标出应重读之处。

3、生生听读,查找自己所标与同伴之异同,并就不同之处相互讨论,形成一致意见。

4、听学生范读,全班核对所标停顿、重音;师生就不同之处进行研讨,达成一致。全班齐读此诗。

三、析内容,品诗美

1、学生默读全诗,找出诗中所写景物,并用“△”标出。

2、师生就景物进行逐节分析,析诗所用想象与联想之写法和诗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3、就诗中所引民间传说进行研讨

①说牛郎织女故事之原型(点学生讲此故事)

②问题:在诗中,作者将故事做了哪些改变?(小组讨论)

③问题:师生就改变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作者做此改变之动机是什么。

④问题:所改故事之结局一定会实现吗?作者在诗中用哪些词向大家表明?

⑤问题:作者借诗抒了什么样的情怀?我们在读诗时,应如何读出这种情怀?

⑥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诗情。

⑦教师配乐范读(所选音乐为《梁祝》)。然后学生再读,直至能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将本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3

教学设想:

在本文之前,我们已经对诗歌的品读有所了解。《金色花》一文语言生动、活泼,学生很感兴趣。我希望能通过学生自己品读,揣摩情感、语气,从而引入对该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以讨论、合作的方式把握诗的内容,理解文中优美句子。让学生不仅能感悟出诗中浓浓的亲情,也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在生活中默默地关爱父母。

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一首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发生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落实这些内容:

(1)通过各种方式朗读,让学生把握诗的情感。

(2)品析句子: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细细品读诗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3)把握主题:对最后两段的分析,把握全诗的主题,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学了很几篇诗歌,但是大多都由老师引导分析,听受较多,希望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感悟,找到朗读方法,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诗的情感和内容。并且在佳句赏析方面一直是学生感到吃力的地方,如果能在平时教学中加以落实,也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学生总认为父母的关爱与付出是应该的,不能从内心去理解父母,更不要谈回报,本堂课也想让学生能在思想与情感中得到启发。

课题:24、诗两首——《金色花》

时间:20__年12月15日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反复朗读本诗,把握诗的情感,并整体感悟全诗内容。

2、学生品读诗中佳句,仔细分析诗歌,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训练,通过分析句子,体悟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生活幸福的,是无私的

母爱给了你呵护,是伟大的母爱给了你前进的动力。在与母亲的相处中,你是否感受到那母亲的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你学会了珍惜这伟大无私的爱吗?你想过回报吗?我想问问同学们:能清楚记得母亲的生日的同学有那些?

的确,在母亲身边,沐浴着母爱的孩子是何等的幸福快乐,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去感受那份情感。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4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材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目标随堂检测法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出示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焉()

邑()谒()

扳()称()泯()矣()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出示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

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

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1.自读课文

2.自知检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

1.标注注释

2.自品检测

①生字注音:

隶(lì)焉(yān)

邑(yì)谒(yè)

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

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

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

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

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背景音乐响起)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请同学们将你们自己查找的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老师明确: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背景图片闪示)

(二)正课

一、初读诗文,知情节

学生朗读诗文,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表达感情。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里,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陪着母亲,与妈妈三次嬉戏,却不让她知道,一种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跃然纸上。

二、品读诗文,感悟美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节,要求围绕着"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诗文中找到你认为最美、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地方:优美的字词、绝佳的好句、奇妙的想象。然后在四人小组间交流着读,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种美感,演绎出这种美感;我们还要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情感,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在朗读中解决:"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三、研读诗文,创造美

老师发现,这首小巧的散文诗,不仅语言清新,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堪称外国诗歌的佳作,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重新巧排诗句,使之成为一首赋予了我们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请在小组内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改编得又快又好。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四、诵读诗文,积累美

赛读、赛背,积累新知,积累好词好句好诗篇。

五、小结

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这不正是一种永恒的美吗?

如此清新的小诗,只有满怀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才能吟唱得出。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童心去关照世界,改变世界,发现美,追求美,歌唱美吧!

(三)作业

1.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2.比较阅读《纸船》。提示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6

教学目的:

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一、导语: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著名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泰戈尔:《新月集》新月代表儿童,为读者构筑的是一个洋溢着欢乐,倾心于爱的和光明的世界,其中玩具中写到: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我正忙着算帐,一小时一小时在那里加叠数字.我寻求贵重的玩具,收集金块与银块.你呢,无论找到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的游戏,我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东西上.泰戈尔把我们从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纯洁、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天真和美好。

19__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吉檀伽利》中,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他的作品因为有爱,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和真诚。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她一生的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

她在1923——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和感受以及对往事的回忆,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读者的信,集结为《寄小读者》后来又相继出版了《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都是写给孩子、宣传爱心的。

她的作品中渗透出爱的哲学。

晚年,把自己的稿费20余万,捐给孩子和希望工程。非常富有爱心。

冰心的一生,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敢于揭露黑暗、腐朽的东西,无私无畏。

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纸船》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纸船

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纸——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

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1、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

2、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

3、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

4、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2、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3、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4、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5、结合背景,

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__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6、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7、------(自己再谈)

纸船:

1、执著让人感动,对感情的执著,对爱的执著,即使纸船并没有流走,但仍然要叠。

2、对母亲的思念极深,很浓烈,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有感情的读出来。“一只一只”所叠纸船数量多,“从不肯”写对母亲思念之情由来已久。

3、叠纸船是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纸船不一定要漂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要漂到母亲的梦里。

4、意境很美,在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忧郁,写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寂寞,永远也不停止对家的思念。你会想到一个女孩儿坐在船上,正痴痴的盼望纸船能够带走她给母亲的心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会在叠着一只只纸船的。

5、你在诗中体会到一种忧郁,这种忧郁从何而来呢?

来源于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爱。尤其是,这时他背井离乡去美国求学,爱的更深切,更热烈。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冰心爱的三大主题。

无论你喜欢哪一首,毕竟你都从作品中读出了深深的母爱,母爱也会很快乐,也会很深沉,当诗人把自己对母亲的爱寄托到金色花和纸船上的时候,你会用一种什么形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呢?

以下两题任选一道,讨论。

1、关于母爱的作品你可能接触过很多,根据你所知道的诗句(语句),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泰戈尔和冰心为自己建立了一座爱的殿堂,告诉我们爱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在这座殿堂里,我们不是来膜拜上帝和真主的,而是来寻找真实的自己,此刻,任何喋喋不休的评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默默步入这座殿堂,在爱的星空下,我们除了勇敢的追寻,别无选择。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3.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4.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并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教学难点】

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情。(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教师提示:《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二、介绍作者

甘珠尔扎布(1903年7月17日1970年),别名韩绍约、川岛隆良,蒙古族,辽宁彰武人。《猎人海力布》是甘珠尔扎布整理的。民间故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从这两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发现:民间故事往往因为时代久远、又是口头传播,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作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流传、宝库、珍宝、焦急、叮嘱、崩塌、发誓、迟延、后悔、酬谢、牺牲、谎话、扶着、催促、避难、震天动地(重点指导生字“珍”为前鼻音音,“叮、”为后鼻音;“酬、珍、嘱、誓”为翘舌音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难(nán、nà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②读一读:面对这些逃难(nàn)的同胞,即使再困难(nán),我们也要帮助他们。

学习多音字:传(chuán、zhuàn)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chuán)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②选一选:从他的传(chuán、zhuàn)记里,我们知道他母亲是得了传(chuán、zhuàn)染病而死的。

(3)理解词语

练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珠玉宝石的总称。()

崩裂而倒塌。本文指的是突然分裂开后而倒塌。()

从头到尾完全照原样。本文指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鸟商量,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别人的经过从头到尾说一遍。()

各种鸟兽的总称。()

形容非常真实。、()

震动了天地。本文指大山崩裂的响声巨大。()

①指名回答。②拓展“原原本本”,说AABB式的词语,并积累。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猎人海力布的几件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海力布平时热心助人。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海力布救了小白蛇,得到龙王的宝石。

第三段(第7、10自然段):讲海力布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

第四段(第11自然段):讲人们永远纪念海力布。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理清全文写了几件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用简短的话说说整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串联段意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四、学习“会写字”

酬、焦、珍、叮、嘱、延、悔、誓、扶、塌、谎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酬、珍、叮、嘱、悔、扶、塌、谎”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延”半包围结构,“誓、焦”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酬、悔、嘱”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延”,学生练写。

酬:酉字要窄、里边有一短横,州字第二笔是竖撇、稍长,中竖要短,右竖最长。

嘱:尸字要窄长,禹字上窄下宽、各部分都要扁、中间一竖贯穿到下框。

悔:母字竖折和横折钩下边都稍往左拉、末端要交叉,中间一横左右都出头。

延:左边是廴与辶不同,右边不是正字、上边是短撇、末笔竖折是一笔。

誓:折字要扁宽、扌的一提和斤字的横稍长,言字的上横最长、下边都要窄。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优美的句子,并积累:

(1)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2)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3)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2.练习运用:

根据课文中的主要信息,参照板书,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快速默读,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猎人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分角色演故事。

2.认真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介绍“海里布”石头的来历。(重点、难点)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读和写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围绕猎人海力布写了几件事。继续阅读课文,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猎人海力布在你眼中是一个怎么的人?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特点: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三、品读释疑

出示:他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1)从哪些词中能看出,他的热心助人?(理解感受:每次、总是、只、很少)

(2)学生朗读积累,引出下文的学习

(一)研读“救小白蛇得宝石”

1.师生分角色朗读:猎人海力布、小白蛇、老龙王

2.设疑:这些都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中用了很多“问”、“说”,但是怎么问,怎么说?没写。大家试着在“问、说”前面加点词。

出示: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

(1)指名学生填空、交流。(同情地、关心地)

(2)请填空的学生根据填写内容演一演,演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3.请学生照着样子给“救小白蛇”部分的内容加词句,可以加神态、心情、动作等。(学生自由加内容)

4.分享,并三人一组,进行分角色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热心助人。

(二)研读“救乡亲变石头”

1.分角色读“救相亲变石头”的内容。

2.提问:有什么发现?(与“救小白蛇得宝石”有相同点有很多人物描写,并进而回顾学习方法)

3.用学习“救小白蛇的宝石”的方法,学习“救乡亲变石头”

4.三人小组,演一演。

5.上台表演,提倡不拿书。大家评价,引导学生在演一演和评一评中感受海力布的舍己为人。(注意引导学生区分:“热心助人”与“舍己为人”的异同)

(三)整体感知,加深感悟

1.全班分角色自由准备演一演“救小白蛇得宝石”和“救乡亲变石头”两部分内容。

2.指名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3.现在,哪位同学知道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吗?谁来简要地说一说?

(四)小组表演展示

1.仔细阅读课文,三人小组自由选择一个片段,试着分角色演一演。

2.方法指导:人人都喜欢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在触动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生活、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全新的东西。表演故事也是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还能让学习富于情趣。表演时要有一定的夸张些的动作,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

要求:表演故事要求有以下几点:

熟悉表演的内容,表演时脱稿演出;将课文中叙述性、简单的内容根据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点进行丰富,可以给人物加上动作、语言等,但切记东拉西扯;几个人合作要做好分工,互相配合;表演要戏剧化。别怕过火,表演时要配上丰富的手势、面部表情和戏剧化的身体语言。

3.三人小组继续展示表演。

四、读写训练,拓展延伸

1.我们在猎人海力布身上感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文中,还有很多省略的地方没有具体写。

出示: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你们想他会怎么说?说什么呢?请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一下,写一段话。

(2)三人小组合作完善这段话,并以文中人物的口吻演一演,全班分享,评议。

【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文中海力布的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六、当堂检测(必做)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教材课后题小练笔。)

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其实就是缩写课文,将一篇长课文压缩成一段话。

七、课后作业(选做)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8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描写,并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鲜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写法。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

3.细读,分析课文。

第二课时

1.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3.反复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拨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

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出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往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__的冬(春天)》的短文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改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凹(ao)凼(dang) 门槛

(kan) 涎(xioan)水 揩(kai) 嘎

(ga)筹(chou)划黏(nian)尴尬

(gan ga)撬(qiao)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

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

思考题:

a.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c.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

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

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

法形容。

c.父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议一议。

思考题:

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

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

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1、2、5、12、14、20、22、25、28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合乎情理。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拓展延伸

思考题: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

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

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

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

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写成“研讨与练习”

调查附近农村的经济现状。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

发展。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丰富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4、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感悟作者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味作者笔下四季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设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

【教学方法】

自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的“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字词预习检查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的字词,弄清字词读音、字形以及含义。组内练写,互相检查。)

注①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

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

②掌握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三、朗读训练

1、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和停连。

四、文本分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析)

1、文章的写作思路。

《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2、用两三个词语概括每个季节的&39;雨的特点。

春雨的特点:美丽而娇媚

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

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

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作者的情感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4、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2——5段。

五、难点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组讨论结果)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2、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

3、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W

4、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用第二人称称呼雨,显得更亲切感人,更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修辞分析

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的语句,并选出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

七、作业

1、有感情并准确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到积累本上。

3、以“风的四季”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或者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

【教学反思】

《雨的四季》一课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重点为欣赏文章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诵读和积累,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二、过程与方法:

(一)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分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领会人物感情

通过独立阅读,发表有独创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

2、美读课文

3、重点字词

4、走近老王

5、品味老王

6、怀念老王

7、感悟老王

8、关注“老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2、难点: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分析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过程: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爱的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补充: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__”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2、教学导入:杨绛的自述

1966年__开始,我和默存也在劫难逃1966年8月9日,我被“揪”了出来,3天后,默存也被“揪”了出来那时候,他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同属学部,命运也相同每天上班,各自挂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牌子,我原来是个“资产阶级学者”,自幸级别不高尖顶高帽都需缴还帽子上的名目经过规范化,我就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和默存一样自己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等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一天,默存在被揪斗中,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头,我赶紧将他的“学士头”改为“和尚头”,抹掉了“十”字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发号施令的是一个“极左大娘”——一个老革命职工的夫人;执行者是一群十几岁的男女孩子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

有一家的大娘却狠,口口声声骂“你们这种人”,命我爬进铁丝网拦着的小臭旮旯,用手指抓取扫帚扫不到的臭蛋壳和烂果皮押我的一个大姑娘拿一条杨柳枝作鞭子,抽得我肩背上辣辣的痛

那是八月二十七日晚上剃了“阴阳头”的,一个是退休干部,她可以躲在家里;另一个是中学校长,向来穿干部服、戴干部帽,她可以戴着帽子上班我没有帽子,大暑天也不能包头巾,却又不能躲在家里默存急得直说“怎么办?”我说:“兵来将挡,火来水挡,总有办法”我从二楼走上三楼的时候,果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来我女儿几年前剪下两条大辫子,我用手帕包着藏在柜里,这会子可以用来做一顶假发我找出一只掉了耳朵的小锅做楦子,用默存的压发帽做底,解开辫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我想不出别的方法,也没有工具,连浆糊胶水都没有我费了足足一夜工夫,做成一顶假发,害默存整夜没睡稳(因为他不会帮我,我不要他白陪着)

我笑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我自恃有了假发“阴阳头”也无妨可是一戴上假发,方知天生毛发之妙,原来一根根都是通风的一顶假发却像皮帽子一样,大暑天盖在头上闷热不堪,简直难以忍耐而且光头戴上假发,显然有一道界线剪下的辫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我的黑发色泽不同——那时候我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街上的孩子很尖利,看出我的假发就伸手来揪,幸有大人喝住,我才免了当街出彩我托人买了一只蓝布帽子,可是戴上还是形迹可疑,出门不免提心吊胆,望见小孩子就忙从街这边躲到街那边,跑得一溜烟,活是一只过街的老鼠默存愿意陪我同走,可是戴眼镜又剃光头的老先生,保护不了我,我还是独走灵便

他们全所是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七号走我们“连”是一九七0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王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工宣队领导全系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默存烧锅炉,我种菜,第一项是建造厕所,挖井浇菜

“__”结束后,我们获得了自由,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

3、教师结语: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作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本来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一下子成了人人喊打,鄙视的对象,受人冷眼,而这个时期,却有一位朴实的劳动者,给了作者一家温暖,以及力所能及的小小帮助他一位车夫,杨绛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阅读课文,走进老王的心灵并让学生找出生字僻字

伛 yǔ 攥 zuàn 惶 huáng 恐

荒僻 pì 塌tā败 取缔 dì

骷髅 kūlóu 翳 yì 滞zhì 笨

愧怍 kuìzuò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3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做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3.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4.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正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任务形象,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意的童话装点着我们幸福的记忆,欣赏下面几幅优美的图画,看看熟悉吗?(出示幻灯)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一起分享《皇帝的新装》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感受。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一)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二)介绍“童话”

体裁介绍: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的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四、检查预习:

五、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

引子:皇帝爱新装

开端:骗子织新装

发展:君臣看新装

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小孩揭新装

3.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异的功能?

(任何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骗子的钳口术,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二)整体感知

1.复述课文(采取接龙复述的形式)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抢答)

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活动的?(出示幻灯)

六、精细研读

一篇优秀的童话故事,不仅要有完整巧妙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还要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以及传神,生辉的语言。

1.品味精彩片段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的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朗读时应读出什么语气、语调)。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内容。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炫耀以下他的新衣服,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朗读应读出自然嘲讽的语气,语调平缓,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朗读时怎样读。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朗读时应读出恐慌,傲慢的语调,神情表现出自负)。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传播开来。

小孩的喊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子的性格。“爸爸”为什么称孩子的是声音为“天真”的声音。

(小孩是一个未经世俗浸染的生命,天真纯朴,无所顾忌,他没有什么要维护的,什么也不怕,也没有学会弄虚作假,因此,他的喊声表现出单纯,无私无畏。朗读时应语速要快,语气天真,语调要高,而“爸爸”的话是为了对孩子不懂世事做掩饰。语速要缓慢,语音要低)。

2.小组交流:(分四个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分析,然后提问)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你觉得皇帝、骗子、大臣、小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教师归纳总结:

皇帝:昏庸、奢侈、愚蠢、虚伪自欺欺人

大臣:昏庸、愚蠢、阿谀逢迎、虚伪、自欺欺人

骗子:狡猾、贪婪、善于设骗

孩子:诚实、天真、无私无畏

七、自主探究

骗子的骗术是文章想象最完美的体现,巧妙之处在于有心人一看便知道这是骗术,因为它虚伪得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点影子。而这明显的骗局居然这些大人们没有人敢点透,这是为什么?最后为什么让一个小孩来揭穿?这天真的声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些大人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而小孩天真单纯,无私无畏,他敢于说真话。

天真的声音启示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八、感悟主题: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可笑的闹剧,留给我们了很多的思考,这篇课文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对童话主题作出多元解读:①无情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与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②揭示了受世俗影响伪的性格弱点。要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

九、拓展延伸。

1.大家议一议:有人认为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呢?

2.拓展训练:作家对故事的结局的描写是有局限的,也是无限的,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之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个说真的小孩,还是会厚待骗子,或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象的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发挥想象,给本文写一个续篇,描述游行以后发生的事情)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习作训练,然后找2-3个同学进行习作展示,

写得好的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表扬。

十、课堂总结。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用真诚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吧!

齐读小诗

诚实是涓涓的清泉,洗涤尘世的污__;

诚实是静夜的细雨,哺育万物的成长;

诚实冬日里的炉火,温暖人们的心田;

诚实是盛开的花朵,美丽着整个世界。

如果有人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份欢乐。

如果有人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份银灿。

如果有人二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份丰饶。

如果有人三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中年少了一份悠远。

如果有人五十五岁了,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老年少了一份深邃。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4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感受画面之美。

2、品味诗化的语言,感受想象和联想的魅力。

3、体会文章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潇洒俊逸、风情万种的雨的世界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花苞(bāo)彩棱镜(léng)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lì)吝啬(lìnsè)

淅(xī)淅沥(lì)沥咄咄逼人(duō)池畦(qí)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静谧:安静。

高邈:高而远。

莅临: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

粗犷:粗豪,豪放。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样子。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十分急切。

3、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生于安徽芜湖,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其作品清新空灵,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代表作有《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中国的土地》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的内容。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之情。

2、请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我”对雨的喜欢。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描写各个季节雨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抒发“我”对雨的爱恋之情。

3、这四幅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交流点拨:春雨图:轻柔而娇媚。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我们将五官都调动起来,能看到树木“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夏雨图:热烈而粗犷。夏雨倾盆,丰满大地,展示诱惑,整段文字充盈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秋雨图:端庄而沉静。在这里,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伤感。在这里,秋雨只是轻轻地倾诉和沉思,它纯净了人的灵魂,让淡淡的情思萦绕心头。

冬雨图:自然而平静。冬雨透明,幻化为雪花精灵,给人间带来蜜情,送上一年中的最后一份礼物。

(二)深层探究

作者抓住雨在四季中不同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四季的雨人格化了。请你说说作者把四季的雨比作了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者把春雨比作一个娇媚的少女,把秋雨比作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这样写很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趣味,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语言品析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交流点拨:

(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以及降临时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草比作复苏的蚯蚓,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雨后小草的生机。

(3)“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热爱。

(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一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棵树以及她的每一个部分拟人化、形象化,使之整体富有人的形态;“明亮的眼睛”“手臂也顿时柔软”“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四)技法赏析

作者能把《雨的四季》写得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点拨:

(1)调动感官显色彩。如描写春雨,作者从听觉(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视觉(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嗅觉(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2)巧用修辞绘神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季雨的不同妙趣。

(3)按照顺序分层次。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条理很清晰。

(4)融情入景巧抒情。作者笔下的雨生动可爱、富有灵性,不管是哪个季节的雨,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情厚意。

(五)课堂小结

有人说每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每个人可以诗意地活着。但我要说,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是无法进入那诗意的境界的。所以,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时,只要用心观察自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四、板书设计

春雨:轻柔娇媚

四季的雨(美)夏雨:热烈粗犷对雨的爱恋

秋雨:端庄沉静对人生的追求

冬雨:自然平静

五、拓展延伸

请你抓住某个景物的特征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交流:一棵千年古树,树叶稀疏,枝干粗大,裂痕斑斑,错综复杂的树枝像瘦骨嶙峋的人一样没了活力。它的叶,没有花的陪伴,愈发的苍白;它的枝,没有鸟儿的嬉戏,愈发的落寞;它__露的根,没有雨露的滋润,愈发的干枯。是否像年老的智者一样,它也经历着孤独与衰亡?又有谁能来拯救它将逝去的生命?或许,作为建筑的材料它已经不再合适,徒留叹息在一片篝火之后。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5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斯是陋室()

⑶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注: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7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画面美,搜寻作者赋予“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

2、品读美句,品味本文诗化了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方法。

3、阅读比较,借鉴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抒发“雨”情的技巧。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趣。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画面美,学会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发“雨”情的技巧,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

授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文章画面美,搜寻作者赋予“雨”的信息,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

一、导入

秋天是个多雨的季节,一提到雨,我们就会想到这些词语斜风细雨、狂风骤雨。唐代诗人韩愈就有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同学吟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宋朝诗人陆游也有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同学吟诵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不同季节的雨,各有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二、题目解说

“雨的四季”即不同季节中的雨。

三、作者简介

刘湛秋,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安徽芜湖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

四、初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1、读准字音。

蝉(chán)咄咄逼人(duō)干涩(sè)莅临(lì)....

吝啬(lìnsè)娇美(jiāo)粗犷(guǎng)睫毛(jié).....

静谧(mì)屋檐(yán)淅沥(xīlì)草垛(du).....

2、理解词语意思。

粗犷:粗豪;豪放。

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

高邈:高而远。邈,远。

巴望:盼望。

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作者对雨有什么样的感情?作者笔下的四季的雨各有些特点?

作者喜欢雨。春雨娇美、美丽,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静,冬雨自然、平静。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我”喜欢雨。

第二部分(2-5):具体写四季的雨,表现四季的雨的不同的特点。

第三部分(6-7):抒发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之情。

5、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在结构上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6、作者是怎样写春雨的?

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春雨后树叶的绿、花苞上水珠的娇媚、小草的萌发和空气的芳香来表现春雨的娇媚美丽的特点。

7、作者是怎样写夏雨的?

先总的概括夏雨热烈、粗犷的特点。然后正面描写雨点的大,

再侧面描写雨后花草树木的成长,烘托夏雨的热烈、粗犷,最后从听觉来写夏雨的热烈。

8、作者是怎样写秋雨的?

作者先总写秋雨的端庄、沉静,然后通过写放晴的田野侧面表现秋雨的端庄,再正面写秋雨的沉静。

9、作者是怎样写冬雨的?

作者通过与春夏秋雨的对比,突出冬雨的自然、平静;通过与风的对比,突出冬雨柔和,通过写油菜侧面烘托冬雨的温暖。

10、本文主要用第三人称写雨,但第二段却用第二人称“你”

写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由客观叙述转为面对面地交流,这样写将雨人格化了,便于作者与雨对话,直接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11、最后一段以“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结尾有

什么好处?

从内容上抒发了对美丽的雨的爱恋之情,从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浑圆一体。

五、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美句,品味本文诗化了的语言。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雨在四季中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品味文中诗化的语言。

二、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这四季

之雨,请你找出几个句子来,朗读并细细体味。

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

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39;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暑气被一片绿得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夏雨的热烈。

3、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

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从听觉和视觉来写秋雨的轻柔。

4、远远地望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

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8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出示名言(1)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车尔尼雪夫斯基(2)有时我们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南丁格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__年3月2日在北京“第一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

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