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那要怎么写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
负数的大小。(2)、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绝对值的意义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运用“”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达到发展学
生抽象思维的目的(2)、通过探索求一个数绝对值的方法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通过
观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3)、通过对“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用语言
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用绝对值或数轴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尝试评价两种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数轴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形成“脑中有图,心中有数”的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问题的思考及回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发展学生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组长学案学习情况,组长检查组员学案学习情况。(约5分钟)2.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约5分钟)3、小组分任务展示。(约25分钟)4、达标检测。(约5分钟)5、总结(约5分钟)
四、小组对学案进行分任务展示
(一)、温故知新: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轴和数轴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什么?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下图,回答问题:(五组完成)
大象距原点多远?两只小狗分别距原点多远?
归纳: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一个数a的绝对值记作:.
4的绝对值记作,它表示在上与的距离,所以4=。
2、做一做: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四组完成)-1.5,0,-7,2(2)、求下列各组数的绝对值:(一组完成)
(1)4,-4;(2)0.8,-0.8;
从上面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议一议:(八组完成)
(1)+2=,
1=,+8.2=;5(2)-3=,-0.2=,-8=.(3)0=;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正数的绝对值是它,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0的绝对值是。
4、试一试:(二组完成)
若字母a表示一个有理数,你知道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吗?
(通过上题例子,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的关系。)
5:做一做:(三组完成)
1、(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1
(2)求出(1)中各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你发现了什么?
2、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1)-1和–5;(五组完成)(2)?
(3)-8和-3(七组完成)
5和-2.7(六组完成)6五、达标检测:
1:填空:
绝对值是10的数有()
+15=()–4=()
0=()4=()2:判断(1)、绝对值最小的数是0。()(2)、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3)、一个数的绝对值不可能是负数。()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的绝对值一定相等。()(5)、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越近。()
六、总结:
1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2.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因为正数可用a>0表示,负数可用a<0表示,所以上述三条可表述成:(1)如果a>0,那么a=a(2)如果a<0,那么a=-a(3)如果a=0,那么a=0
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七、布置作业
P50页,知识技能第1,2题.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1.1地位、作用
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有理数的运算是初等数学的基本运算,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重要前提。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1.2学情分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兴趣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因此,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其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围绕这一点,在教学中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为导、学生为主,充分认识初一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过分依赖直观;意志薄弱,缺乏毅力。
另一方面,课本知识的传授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在前期段,学生已经储藏了两个正数的加法,较大数减较小数的减法,引入了负数,有必要再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然后过渡到有理数的其它运算,再到式的运算、方程、函数的运算;同时,负数、数轴、绝对值的学习又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
1.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法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及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1.4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我把有理数的加法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准确进行两个数的加法运算;第二节课学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并能准确进行多个数的加法运算。
2.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而不是简单地记忆法则)。
2.2教学难点:异号两数加法的实际意义及法则的归纳。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人物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欲;通过层层铺垫,引导学生利用已学数学工具探索新知;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在法则的提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归纳和概括的学习能力。
在本节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了一道开放性习题引出课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充分跨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生活情境]刘翔是世界男子青年锦标赛110米栏的冠军,是中国人的骄傲。从他的体育精神中我们应该学习他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激励学生爱国、立志。将跑道抽象为数轴,起跑点为原点,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说明:这种从生活到数学的建模,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出发,为创设下文的探索情境作一个兴奋点的刺激,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并且能够积极尝试、探索。
4.2体验进程,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数学是问题的心脏”,是教学的出发点,由问题引入课题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未知欲。
[开放式探索]刘翔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往返跑步进行训练,他连续跑了两段路,共跑了80米。问刘翔两次以后的位置可能在哪里?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条件不唯一,结果也不唯一的开放性题型,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它的优点在于:只要理解题意,任何一个学生都能答对至少一种正确答案;同时它的答案又分多种情况,学生由于思维的不完备性,很容易丢失答案,并且这种错误在别人的提醒中能马上恍然大悟。这是一道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及答案适用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题。在本题中,包含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及探索有理数加法加数的几种类别(从正负性上区分),在求和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从实物模拟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转化。
教学方法:用课件帮助学生思维从“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并优化思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弱势因势利导。
预计困难:①学生直观思维理解“共跑了80米”就是在离出发点80米远的地方。这是一个距离与位移的概念混淆并且教学中不宜新增概念。②条件中的“两段”和“80米”分别对应加法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可能放弃。
处理方法:①教学中学生思维上的弱点也可能会成为他这堂课思维的亮点,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实物操作”思维方式,自己突破思维瓶颈。②在学生正确理解80米的条件使用方法后,再让学生比较80与加数的绝对值、和的绝对值的关系,在理解能力上更上一层楼。③区别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列式子”,“列等式”,问“为什么”逐步递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尝试最近发展区。
教学注意点: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对开放题的探索浅尝止,不深究问题的所有可能性,剪辑学生答案尽快引出课题。
4.3探究规律,让学生的思维“跳”起来
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规律的归纳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得出的学习发现组织语言,减少指示或命令性语言,争取把课堂静止或学生不理解时间减至最少。
在答案的汇总过程中,要肯定学生的探索,爱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陈述自己的结果。对学生的不完整或不准确回答,教师适当延迟评价;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的闪现,这一瞬间的心理激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充分挖掘潜能的有效途径。
预先设想学生思路,可能从以下方面分类归纳,探索规律:
①从加数的不同符号情况(可遇见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数+0)
②从加数的不同数值情况(加数为整数;加数为小数)
③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分类(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同0相加)
④从向量的迭加性方面(加数的绝对值相加;加数的绝对值相减)
⑤从和的符号确定方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异号两数相加符号的确定)
教学中要避免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数学教学的浅薄与贫乏。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3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一、在备课方面
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4
内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P58-59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习难点:对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a2b)?(2ab)3=
(2)(-2x2y)2?(-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问题: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am长,第二天修筑长bm,第三天修筑长c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m2.
因此,有=。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计算:
(1)(-2x)(-x2?x+1)(2)a(a2+a)-a2(a-2)
2、练一练
(1)5x(3x+4)(2)(5a2?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习
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练习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6a2-8ab()
(2)(3x2-xy-1)?x=x3-x2y-x()
(3)m2-(1-m)=m2--m()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A.-1B.0C.1D.无法确定
4、计算(20__贺州中考)
(-2a)?(a3-1)=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8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个数的绝对值,能利用数轴及绝对值的知识,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绝对值概念的形成,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习绝对值的必要性,促进责任心的形成。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创设情境(幻灯片或挂图)
1、两辆汽车,其一向东行驶10km,另一向西行驶8km。为了区别,可规定向东行驶为正,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但在计算出租车收费,汽车行驶所耗的汽油,起主要作用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而不是行驶的方向。此时,行驶路程则分别记作10km和8km。
再如测量误差问题、排球重量谁更接近标准问题……
2、在讨论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时,只需要观察它与原点相隔多少个单位长度,与位于原点何方无关。
B、学习概念:
1、我们把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 value),记作︱a︱(幻灯片)。因此,上述+10,-8的绝对值分别是10,8。
如在数轴上表示数-6的点和表示数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都是6,所以,-6和6的绝对值都是6,记作︱-6︱=6,︱6︱=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同)
2、尝试回答(1)︱+2︱= ,︱1/5︱= ,︱+8.2︱= ;
(2)︱-3︱= ,︱-0.2︱= ,︱-8.2︱= ;
(3)︱0︱= 。(幻灯片)
思考: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幻灯片)
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
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上述性质可表述为:
当a是正数时,︱a︱=a;
当a是负数时,︱a︱=-a;
当a=0时,︱a︱=0。
解答课本P19/7及P15练习,由P19/7体会绝对值在实际中的应用,由练习1体会上面的三个等式,由练习2中提到的绝对值大小、数轴,引出问题:
在引入负数以后,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尤其是两个负数的大小?
3、让我们仍然回到实际中去看看有怎样的启发,引导阅读P16(幻灯片)。
显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不难得到:-4<-3<-2<-1<0<1<2……。
因此,在数轴上你有何发现?生讨论后发现:从左往右表示的数越来越大。
再找几个量试试是否如此?这些数的绝对值的大小如何?(可利用P19/6,8为素材)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得到: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师生活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P17例,P18练习。
5、师生小结归纳(幻灯片)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1、 幻灯片
2、 师生板演练习P15/1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P19/4,5,9,10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激发训练
三、作业巩固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0
一、教学要求
1、七年级(上)数学教材是全套教科书的基础内容,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把握,注意好与小学知识的衔接,初中数学教学计划。教材虽然淡化了有关概念的教学,但教师要注意分寸的把握,了解教科书的变化及用意。要抓住方程这条主线,带动有关知识的学习。相关整式知识要根据需要把握。对“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要求也应突出基础性,要注意丰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要注意“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的利用,适时安排,加深认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运用能力。练习要适当、适度、适时,如有理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列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些基本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不同几何语言的相关转化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注意掌握,打好学生基础。对课本中练习题,“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要把握练习的时机,对一些情境性强,建立模型要求高的习题,要注意培养兴趣,不搞一刀切。计算器运算使用要求学生学会,但不能代替笔算能力。总之,要打好基础,防止分化,落实目标。
2、八年级(上)人教版教材,要求教师尊重教材的编写体系,对一些七年级学习过而掌握起来有难度的内容[如不等式(组)的应用问题],在八年级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加强必要的练习,要加强数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加强“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等图形的认识与了解。注意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意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数学问题。要妥善处理好落实基础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对把大部分练习留在课外,加重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对单元练习与检测,要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及时地查漏补缺。教师要研究各种课型的上法,限度地大面积巩固学生基础,且使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3、九年级(上)数学教学,要努力处理好落实双基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系,处理好学科知识内的逻辑联系,处理好学科知识与科技、社会生活、学生实际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本学期要上完上册的六章内容,这六章内容要注意基础性和应用性,在课时安排上充分保证新授课的时间。防止偏、怪、难的重复训练,部分九(下)内容,如“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二次函数”部分内容适当提前,让出时间给下学期的全面复习。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加强指导,让其更好的发展。对大面积而言要注意降低起点,加强基础,加强主干知识的练习与巩固。
二、教学进度
七年级:期中考试前可授完第二章第三节。一般不落后于第二章第二节(考虑假期),期中考试后授完本册全部内容。
八年级:期中考试前可授完第十三章第二节或第三节,期中考试后授完本册全部内容。
九年级:期中考试前根据各校进度授完九(上)三分之二左右内容,期中考试后授至九(下)第二章部分内容(具体以市调考进度为准)。
三、教研专题
1、数学教学目标分解与活动单元的设计与研究。
2、课型研究。
3、教学模式与复习效益研究。
4、中考数学命题研究。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3. 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4. 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
5.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教学设计]提问
复习题: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
(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
(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
3.如果 a∥ 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
新课:
直线平行的条件
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
如果∠4+∠2=180°, a∥ b吗?
三种方法可以简单地说成:
例题 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
解:因为∠1=∠2,
所以 AB ∥CD.
又因为 ∠3+∠1=180°,
所以 AB ∥ EF.
从而 CD ∥EF (为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
B. 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
C. 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
D. 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
2.如图:(1) 已知∠1=65°, ∠2=65°,那么DE与 BC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65°, ∠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
为什么?
(3) )如果∠4=60°, ∠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3.
4.如图所示:
(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
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 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 第5题图
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 AC;
(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 BC;
(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
(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
6.
7.
课后作业:习题5.2 第1,2,4题.
补充练习:
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 AB、CD
于 E、F,EG平分∠ AEF ,
FH平分∠ EFD EG与 FH平行吗?为什么?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你能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吗?
(1)│-3│与│-8│
(2)4与-5
(3)0与3
(4)-7和0
(5)0.9和1.2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交流由以上各组数的大小比较可见:正数都大于0,0都大于负数,正数都大于负数
思考若任取两个负数,该如何比较它的大小呢?
点拨若-7表示-7℃,-1表示-1℃,则两个温度谁高谁低?
【总结】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或说,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反而大
注意
①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又多了一种方法,即: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异号的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先比较它们的绝对值
③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要小,即:利用数轴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4
一、本班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负数、有理数、数轴、乘方、科学记数法、整式、一元二次方程等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性质和法则,整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建立空间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掌握线段和角的比较方法,能进行一些推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_=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三、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36人。从毕业成绩来看,90分以上的只有3人,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在60~85分之间,还有一部分不及格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虽不明显,但已有了这个趋势,而升入初中后,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和学潮的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
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书写凌乱、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四、方法设计
本学期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六步达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6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懂得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生成、应用,体会相反数的意义,简化数的符号,学习观察、归纳、概括的策略与方法;
情感态度: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激发兴趣。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A、准备活动:
1、师生游戏“唱反调”:我们知道在小学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就是负数。现在我说一个正数,你们给它添上“-”号说出来,我如果说一个负数,你们反过来说出对应的正数。+3、+1、-1/2、-18.4、0.75,学生很快说出-3、-1、1/2、18.4、-0.175。
2、上述“唱反调”的两个数3与-3,1与-1,-1/2与1/2……,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的位置如何?可建议生择两组在数轴上表示以后作答(在原点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真可谓从原点背道而驰“唱反调”)。
提问: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
归纳: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B、学习概念:
1、像3和-3,1和-1,-1/2和1/2这样,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名称合适呢?生:互为相反数,师:很好,我们把上述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也就是说3的相反数是-3,-3的相反数是3。可见: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
一般地,a和-a互为相反数。“-a”可读成“a的相反数”。
2、在数轴上看,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关于原点对称)
3、从上述意义上看,你看如何规定0的相反数更为合理?
商讨得:0的相反数仍是0,即0的相反数等于它本身。
C、应用举例:
1、两人一组,一人任说一个有理数,请同伴说出它的相反数。
2、如果a=-a,那么表示数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a=?(a=0)。
3、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同样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如:-(+5)=-5,-(-5)=5,-0=0。
结合前面相反数意义的量的学习,还可赋予-(-5)怎样的意义,从而帮助自己理解-(-5)=5吗?
4、化简下列各数P124练习,你愿意继续尝试化简下列各式吗?
+(-2/3),-(-2/3),-(+2/3),+(+2/3)
你能试着总结规律吗?(括号内外同号结果为正,括号内外异号结果为负)。
5、若a=-5,则-a=;若-x=7,则x=。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题应用举例中的2
活动引例应用举例中的4(学生练习),5
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1、教科书P18/3;
2、如图是正方形纸盒的侧面展示图,请你在正方形内分别填上6个不同的数,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写出满足条件的一种情形即可)。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关于七年级数学的教案篇18
学习目标:
理解多项式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运算。
学习重点:
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运算法则及其探索过程。
一、课前训练:
(1)-3a2b+2b2+3a2b-14b2=,(2)-=;
(3)3a2b2ab3=,(4)=;
(5)-=,(6)=。
二、探索练习:
(1)如图1大长方形,其面积用四个小长方形面积
表示为:;
(2)大长方形的长为,宽为,要
计算其面积就是,其中包含的
运算为。
由上面的问题可发现:()()=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
三.运用法则规范解题。
四.巩固练习:
3.计算:①,
4.计算:
五.提高拓展练习:
5.若求m,n的值.
6.已知的结果中不含项和项,求m,n的值.
7.计算(a+b+c)(c+d+e),你有什么发现?
六.晚间训练:
(7)2a2(-a)4+2a45a2(8)
3、(1)观察:4×6=24
14×16=224
24×26=624
34×36=1224
你发现其中的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一规律吗?
(2)利用(1)中的规律计算124×126。
4、如图,AB=,P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P,BP为边作正方形。
(1)设AP=,求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S;
(2)当AP分别时,比较S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