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简单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什么样的初一语文教案简单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初一语文教案简单,方便大家学习。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句(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句(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品读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千世界,一草一木总关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种花,它的名字叫紫藤萝。先看几张紫藤萝的图片,说说你眼中的紫藤萝。
(PPT示紫藤萝图片)
生:像瀑布,芬芳淡雅,灿烂。
过渡:紫藤萝花的美丽让我们惊叹,作者那卓越细腻的笔触也让我们折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2、语言品析
思考: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紫藤萝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角度提示:修辞,用词,情感。
(学生思考3~5分钟,然后进行回答)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明确: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气势非凡,灿烂辉煌。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盛,也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明确:“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的使用,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写出了花的生机与活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
(3)“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4)“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明确:用“帆”与“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且用“忍俊不禁”拟花朵含苞欲放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花朵美丽妖媚的特征,更显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思考:将“帆”换成“小铃铛”、“伞”是否合适?
明确:不合适。“帆”代表作者扬帆远航、拼搏奋进的精神。后文出现生命的长河与之呼应。
(5)“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明确:运用通感手法,使无形的香味化成有形的颜色,具体地表现了花香带给作者那种缥缈轻柔的感受。
思考:紫藤萝的花语是什么?
这是一树_____的紫藤萝花,她向我们昭示了生命的_____,我___她。
(如:经历了不幸依旧绽放顽强敬佩)
小结:品析语句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从字词的凝练、传神、修辞手法的使用、语言富含的哲理等方面品析感悟。
3、写法探究
阅读宗璞的《丁香结》,看看它与《紫藤萝瀑布》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宗璞:丁香结(节选)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分析:
《紫藤萝瀑布》:由于家庭遭受_迫害,小弟也因身患绝症而死,所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当她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时,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从而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鼓舞。
《丁香结》:作者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思考:通过以上分析,大家能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吗?怎样写好这类文章?
明确: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1)写景是前提基础,抒情是自然升华。
(2)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例如整体—局部—整体。
(3)富于表现力的句子,多种修辞手法。
小结: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
4、拓展迁移
人们往往赋予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如《短文两篇》中作者借助陋室和莲花这两个物,来寄托自己品德高尚,超凡脱俗的品行。“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捱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赏图言志,畅所欲言:
请你欣赏某一种植物,发挥联想,想想产生哪些感悟,写成一个小片段。要求:托物言志;100字左右。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彭荆风的资料,雷锋精神的资料,南宋诗人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关于梨花的诗句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东坡)
红袖织凌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李商隐)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
2、雷锋精神
雷锋(1940-1962),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着(zháo)急露(lù)宿喷(pèn)香菌(jùn)子
麂(jǐ)子撵(niǎn)走修葺(qì)花丛(cóng)
晶莹(yíng)避(bì)风驿(yì)路立即(jí)
竹篾(miè)火塘(táng)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四、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
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点拨: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五、略读课文,深入探究梨花精神
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深入探究驿路梨花的含义。
略读方法指导: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做好事的时间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瑶族老人送粮食,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尽力补上,方便,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
一群姑娘照料小屋向解放军和姐学习,接姐姐的班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
梨花照料小屋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解放军盖小屋后
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点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
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
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
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3、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点拨:“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七、联系实际,发扬梨花精神
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点拨: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雷锋精神在祖国的边疆生根、开花,我们的人民群众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相信,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九、布置作业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课外背诵有关梨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这是谁的房子?(悬念)
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误会)梨花
主人家到底是谁?(悬念)雷锋精神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误会)
解放军为什么要盖小茅屋?(悬念)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读通全诗,理解诗的内容
2.体会诗的表现手法
3.以诗为媒介,扩展阅读,了解秦观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集体朗读。
2.讲讲哪些句子或词语你能够理解,哪些你不能理解。
3.尝试解释一下本诗的具体内容。
整体感知
1.给出有关秦观的资料。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皆接受过苏东坡的指导和培养,在文学思想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创作风格大相径庭。以词作闻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文字精细工巧情韵皆美。
2.逐句解释。
3.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无一怨字而写春怨。
4.体会古代文人伤春悲秋的心理特征。由于宦途的艰险而多愁善感。
5.《春日五首》金屋旧题烦乙子,蜜脾新采赖蜂臣。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春禽叶底引圆吭,临罢黄庭日正长。满院柳花寒食後,旋钻新火爇炉香。裌衣新著倦琴书,散策池塘返照初。翠碧黄鹂相续去,荇丝深处见游鱼。幅巾投晓入西园,春动林塘物物鲜。却憩小庭才日出,海棠花发麝香眠。
作业:抄写全诗逐句解释诗的意思。阅读5首《春日》,说说你觉得哪首最好,为什么。
反思:实际上根本没来得及讲秦观。学生对对偶基本没有理解,有的把对偶和对比混为一谈,临时换讲对偶,作业改为寻找使用对偶的古诗句。
《春日五首》赏析
《春日五首》其一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解释
一声轻雷过后,顷刻落下了如丝般的春雨,
雨过天晴后屋顶上的琉璃瓦如碧玉般浮光闪闪。
雨后的芍药如惆怅的女子含着点点泪珠,
雨打后的蔷薇,也似乎绵软无力,其实枝条正悄悄攀枝蔓延着。
万丝:指春天的细雨。
霁:雨过天晴。
瓦:琉璃瓦。
碧:碧玉。
碧参差:指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
芍药:草本之首,与牡丹形似
卧:攀枝蔓延
赏析
《春日》这首七绝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的景致。丝,喻雨。浮瓦,晴光照在瓦上。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无力蔷薇卧晓枝,也有的版本写作,无力蔷薇卧晚枝。芍药,牡丹。春泪,雨点。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
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春日》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人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惧,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就被金代的文学家元好问讥为“女郎诗”,因为它格调比较柔媚。
柔媚也是一种美,经过风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以“春泪”喻水珠,以“卧”字象征“无力”,用辞工稳而又自然。
《春日五首》阅读练习
春日五首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①。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②。
[注]①万丝:指密蒙的雨丝。葬光:雨后初晴的阳光。参差:指层叠的瓦片。②春泪:指雨珠。
9.(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景物:雨丝、浮瓦、芍药、蔷薇(任意写出两种即可给1分);画面:雨中春光图(雨后初晴图)(1分)。
(2)描摹传神是这首诗的特点。请从最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用得妙的字作赏析。(2分)
答案:(任选1个赏析即可)
①“含”字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芍药的娇弱状态,表达7诗人的惜花之情。
②“卧”字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蔷薇的娇弱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4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教学经验的核心。在讲授《春》一课时,应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自学讨论和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主动的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与练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应该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都热爱春天,向往春天。这里我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出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春天描绘出来吗?(教师多媒体展示)
生:(口头描绘)。
(学生的口头描述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自然的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春》,体会一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板书课题和作者,并用投影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观察、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2、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
二、学生自学,尝试感知与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的思路。
(范读课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助于整体的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出示第一组尝试题,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理清思路:
⑴全文由几个部分组成?
⑵文中哪些词语最能突出盼?
⑶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表现在哪里?
⑸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这一组尝试题,能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
3、出示第二组尝试题,学生深读课文后分组讨论,重点分析春风图。
⑴作者抓住了春风的什么特征?体现在哪里?
⑵作者调动了人们的哪些感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⑶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运用的最好?好在哪里?
⑷在对春风的描绘中抒发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先朗读,再讨论,后背诵。教师加以精讲点拨,并指导本段的朗读。
(学生的朗读、讨论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为读写结合打下基础。)
三、反馈练习
学生分四组讨论其余四幅图画,教师适当点拨,并用投影出示要求:
1、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
5、重点分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
(这是一次集中的反馈,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查漏补缺,使学生全面、牢固的掌握知识。)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春天的绚丽画卷,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全文充满着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能不能总结出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及时启发后,出示投影。
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倾注感情,选取景物
细致观察,找准特点
调动感官,展开联想
顺序合理,语言优美
(师生共同对所学知识做出归纳,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思维加工能力,同时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个很好的检验。)
四、限时作文练习
题目:秋
要求:
1、描绘有代表性的一种景物即可。
2、运用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3、字数在150字左右。
用投影出示几幅秋天的图画,供学生参考。
(片断写作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学为所用,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锻炼他们快速立意、构思、成稿的能力。)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总写一切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新)千姿百态(美)青春活力(力)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5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6
一、教材分析
《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②乞药:求医问药。乞:求取。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④明德:光明的德行。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⑥病:损害,祸害。
2.引入《世说新语》,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阅读课__释一,结合PPT补充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指导学生批注“志人小说”,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二)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考虑文中涉及哪几个人的言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朗读完后,可以在课文上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批注你认为朗读相应词语或句子时应注意的方面。(指导学生做朗读批注时要注意断句,注意批注声音的轻重、长短和语调。)
2.请大家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同前)
3.全班分小组担任不同角色齐读。
4.我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同位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请学生在班级讲这个故事。
(三)比较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结合课文评价谢太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的很是生动有趣,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兄子的比喻还是兄女的比喻,为什么呢?
我们发现,在比较比喻句的时候,要关注本体的特征状态,喻体的特征状态与本体越吻合越恰当。此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仿佛与这个故事无关,就是交待兄女的具体情况和后来发展情况。这部书的编者在这里看似闲笔,其实是更为关注谢道韫的,也说明了编者是更为欣赏谢道韫的比喻的。
2.刚才我们已经比较分析过两个比喻句了,也关注到了编者的态度,你们觉得谢太傅听了这个两个句子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答案判断?但是他是怎样反应的,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作出评判呢?
结合全文,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世说新语》另一则有关谢太傅的材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垂覆手即“挂着手巾”。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补充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创作的长辈。
(四)作业
1.熟练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试着根据本课所用的朗读批注对这篇课文进行批注。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诗歌常识与象征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
1、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学准备】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检查学生的学案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是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童年的生活经历,他童年时一直没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善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三、检查字词、扫通障碍:
凝成、诱惑、隐秘、喧腾、痴想、一瞬间
教师强调:扎下,不读zā应该读zhā,让学生动手查词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2)各自练习朗读(3)领读(4)齐读
五、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理由。或有哪句诗不理解,划下来一起探讨
六、小组展示,教师指点
参考:1、山的那边是海。大海象征理想、信念。群山象征重重困难。爬山象征坚持不懈奋斗。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艺术符号的运用。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3、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历尽千辛万苦,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4、可能有以下问题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七、总结与提升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小组讨论交流几分钟,让学生围绕诗歌内涵,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教师寄语: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心灵齐诵最后几句诗,让好诗伴你们健康成长。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8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nǐ)遨游(áo)
严谨(jǐn)稠密(chóu)瞬间(shùn)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_
(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勇敢有毅力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9
教案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案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案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案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卜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一)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字词注释
1、谋死:谋杀。
2、隐鼠: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不是很畏惧人的小老鼠。
3、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4、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5、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6、元旦:这里指农历正月初一。
7、辟头:开头。
8、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恢复留发的传统,用以对抗清朝剃发留辫的律令,所以当时被称为"长毛"。
9、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
10、远房的叔祖:指周兆兰,字玉田,是个秀才。
11、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12、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三国时吴国吴郡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解释《毛诗》中动植物名称的书。《毛诗》即《诗经》,现在的版本相传为西汉毛亨、毛苌所传,故称《毛诗》。
13、《花镜》:即《秘传花镜》,清代杭州人陈淏子著,是一部讲述园圃花木的书。
14、全体:全身。
15、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这里是震惊的意思。
16、深不可测:形容极其深奥。
17、执干戚:拿着盾、斧。干,盾牌。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
18、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19、《尔雅音图》:宋人注明字音并加插图的一种《尔雅》版本。《尔雅》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著作。
20、《毛诗品物图考》:把《毛诗》中动植物画出图像并加明考证的书。日本冈元凤作,共七卷。
21、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22、聚族而居:同一家族聚在同一处居住。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概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尝试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辩证地认识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导入新课(5分钟)
创设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的图片情境。请学生辨识这些动物,讨论这些动物是否都属于哺乳动物?并说出理由。学生可能会说出这些动物都是胎生、哺乳的,体温都是恒定的等等。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识别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哺乳动物,初步讨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25分钟)
1.刚才同学们初步说出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从体表来看,哺乳动物与其他类群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我们学过的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体表都有什么特有的结构?哺乳动物呢?
【设计意图】总结不同类群动物体表的特有结构,可以使学生对各个类群的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便于从体表特征的角度初步区分各主要类群。
2.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体表被毛,但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动物体表的毛还是不同的。
准备生活在非洲等热带地区的河马和生活在北美北部的灰狼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及其生存环境,思考:河马和灰狼分别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河马几乎无毛发,而灰狼在寒冷的冬季有厚厚的体毛到夏天则变薄?哺乳动物的体毛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能更深入地理解并认同“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这一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环境中的哺乳动物皮毛不同,理解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的主要作用是保温。
3.除了体表被毛这一外在特征之外,哺乳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请学生看“想一想,议一议”,思考: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为什么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准备奶制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数据照片,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奶水可以为幼崽提供最好的营养?补充考拉、袋鼠等有袋目的哺乳动物,加深学生对哺乳动物“哺乳”这一重要特征的理解。为什么说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补充鸭嘴兽卵生的例子,说明其虽为卵生,但是用乳汁哺育后代,属于“原始”的哺乳动物。使学生对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提高后代成活率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设计意图】和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突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可提高后代成活率的优越性。
4.与其他类群的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可以用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它们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参与教材38页的“观察与思考”活动,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比较兔、狼的牙齿,思考教材上的讨论问题。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请同学互相看一下同桌的门齿、犬齿和臼齿,想一想门齿、犬齿和臼齿各自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会想到门齿啃咬或切断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犬齿主要是撕裂肉食。牙齿的分化使得哺乳动物能更好地摄取和消化食物。
【设计意图】对比草食哺乳动物和肉食哺乳动物牙齿分化的不同,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提供捕食者猎豹,被捕食者牛马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哺乳动物灵敏的动作,请学生思考哺乳动物是靠哪个系统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反应的?学生会想到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此外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都很发达。
【设计意图】观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灵敏的动作,体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三)辩证看待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
哺乳动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想一想,哺乳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用途?同学们首先会想到我们吃的猪肉、羊肉、牛肉等都来自哺乳动物。各种各样的宠物猫、宠物狗都属于哺乳动物。警犬、导盲犬等帮助人们破案和照顾盲人生活等。野生动物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野生哺乳动物由于其皮毛特有的经济价值,成为人们猎取的对象,疯狂的捕猎导致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种类数量锐减,有的已濒临灭绝。我国很多林区新建了自然保护区,人们选择人工驯养、养殖的方法,如养殖狐、貂等。有些动物对人类生活有害,我们是否应该彻底消灭它们呢?我国洞庭湖曾爆发人鼠大战,想一想鼠害成灾的原因有哪些?人类应该怎样将有害动物的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为什么国家禁止施用“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灭鼠?你认为是否应该将鼠类彻底消灭?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哺乳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综合和概括动物的主要特征(5分钟)
引导学生关注技能训练,认真思考还有什么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引导学生从细胞结构、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对动物部分的学习进行提升和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概括动物的基本特征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和提升。
六、板书设计
第七节哺乳动物
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5.体温恒定
二、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11
散文凝炼质朴,蕴藉秀美,生动有趣。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习价值。文学作品的阅读题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文学作品里面现代散文又占了更大的分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师着力探究的问题。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进行了情境教学和合作探究教学,如:歌曲导入、真情访谈、激情辩论等。
【要点:研修主题的切入点和课例】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质量吗?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以“爱”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所以,我想让自己、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一道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为了上好《散步》这课,我准备了很久。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几首歌曲,决定用中央电视台20__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让爱住我家》的FLASH来激情导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流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赏读文本”、“互动感知”、“分享体验”、“回报亲恩”五个环节。
进入“互动感知”环节时,我对学生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纷纷作出了抉择。余娇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远、更好。甘萍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是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张琼辉同学却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陈小梅同学说:“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其他同学们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因为从学生的抉择中,我感受到他们正在正确抉择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有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
学生很配合我,加上我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教学用语,以及学生“现场访谈”、“赏读文本”、“回报亲恩”的精彩表现,我对这节课比较满意。
【要点:课前预设】
前一天上预习课时,我发现“赏读文本”环节,很多学生能找出优美或精彩的语句,但因为缺乏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朗读时语气、语速、重音把握不好,赏析也不到位。“回报亲恩”环节,学生的思路不开阔,只一味想到怎么做,形式太单一。反复思考,我忽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要点:课堂实际效果】
第一、不切实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对于末尾一句“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必强求,可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之间“爱”的角度进行点拨。第二、平时授课,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致使思路不开阔,解决问题形式单一。在“回报亲恩”环节中,我提示学生可采用绘画、唱歌、写感恩话等形式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第三、教学手段的使用还不够丰富。对于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钻研和使用不够。
【要点:教学反思】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就我而言,比较满意的是在处理美点时,我原来的想法是每个小组一一展示,可实际操作时,我发现可能时间不够,于是,我就临时决定,第一组具体说,其他组说出不同的和没有的,这样既保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课堂的完整性体现的很好。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我喜欢音乐,所以选了几首乐曲,《让爱住我家》、《相亲相爱》,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对一个老师的多元要求,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要点:理论支持】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储备。
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固定的知识,如每课的生字词、文学常识、作家生平、课文的写作背景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课前运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来加以解决,教师可制定一套有效的检查方案,如小组检查并记录完成情况,教师抽查,督促学生及时有效的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把学生的预习作业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的预习效果形成互补,共同提高。这些固定的知识,属于积累型的知识,学生只要愿意做,是能有效的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固定知识的学习就会有较好的保障。
总的来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为进一步开启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关键。
【要点:感悟与反思】
从全局来看,整个课堂上对于营造一种和谐活跃互动的气氛,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措施还需要努力挖掘。这一堂课对我自身来说是一种新模式的尝试,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检验;希望在不断地深入思考、反思自我的基础上,自己的实践经验会越来越丰富,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12
一、疏通句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自读过程中有疑问则举手提出)
2、请学生试读课文。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文义、探究深层含义
1、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讨论)
2、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词: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欣然,高兴地。
⑵空中撒盐差可拟
拟:比,比拟。
⑶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⑷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乃:才。
⑸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会,约定。
委:舍弃。
⑹元丘入门不顾顾:回头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
⑴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⑵“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
⑶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⑷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
⑸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⑹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⑺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来。
4、总结: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炼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先看看苏轼的两首词,都与飞雪有关,都表达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这两首词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的雪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为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⑴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的内容。
⑵陈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亲有无功德吗?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一、读春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
1.寻美句:
《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示例:
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让人产生遐想。
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写出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细、密。
我推荐:第⑦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3.品好词: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⑶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学生品味,明确:
⑴“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⑶“卖弄”贬词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情态,表现了鸟儿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三、悟春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急切
3.朗读“迎春图”。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4.朗读末尾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描春
1.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学生自己谈谈,不要求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
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结束语: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14
一、教材分析
《带上她的眼睛》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的想象奇妙又合理。全文通过对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赞美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精神。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制造了“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学生在初中学段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科幻小说。七年级的学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利于对科幻小说的阅读与理解。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应基本掌握了“浏览”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了解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并通过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单,理解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小说达到“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效果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浏览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小说文本,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
2.设计“游踪图”任务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引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过渡到主要环节。
(二)、整体感知,把握科幻小说特点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结合旁批浏览课文。浏览后说说小说中哪些科学幻想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学生所得,教师引导讨论,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浏览成果,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结合任务单,体会作者构思
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浏览后完成“游踪图”任务单,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后文揭示真相时让读者不感突兀的。围绕学生所得,明确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设置伏笔、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大胆想象,合理表达
作者的想象合理而又富于新意。请学生也尝试想象,以《带上_____的眼睛》或《带上他的______》为题,创作一个故事。课上可以口头交流,课下形成文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科幻小说
奇妙合理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初一语文教案简单篇15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