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写好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方便大家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文言文必须读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3.初步熟悉几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弄清实词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背诵,所以大家要多读,读熟才能背。
正音: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哉(zāi),
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大家读过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和孔子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曾担任过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领读全文。
诵读前四章,教学步骤如下:
①齐读1~2遍②颂读并划分停顿③疏通文义④自由练习诵读(抽查个别学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③]
〈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2.“温故而知新”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章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贡”章
这章形式与其它各章不同,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在封建时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据他生平的功业给他一个名字叫“……”,孔圉的谥号是“文”。
“谓”叫做,称为。“敏”聪敏。“耻”以……为耻(意动)。
“是以”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作业]背诵全文六章,前四章会默会译。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前四章的内容。
5.“默而识之”章
“识”记。“之”学习所得。“厌”满足、厌倦。
“诲”教导。(“厌”同“餍”满足)“何有于我哉”
〈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又知厌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背诵课文
[练习]一~四
(要求):把课文间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写字义,两行翻译。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2
【训练目标】
1、回忆自己的暑假生活
2、了解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意义
3、作文要写的具体,写出情意。
【写作导航】
(1)假期生活,是一个老话题,怎样才能写出新意?
回顾自己的假期生活经历,什么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因为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写得具体、生动、有感情。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能绘声绘色,生动描述。文学是脱离不开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经历的,即使是作家,也只有写他们最熟悉的事物,才能写出好作品来,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
(2)怎样写好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感受。一件细微的小事,一句动人的话语,一个细致的动作,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有再现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意的能力,所谓再现客观事物,就是把所见所闻的客观事物,如实地再现出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的状貌,清楚顺畅地表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的过程,
让读者也有所感知。表现主观情意,就是要写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意旨。凡是优秀作品,都是感于物而动于情的有感而发之作。文章不是无情物,人们说,没有情意的作品好像是泥胎、木偶、纸花,这是不无道理的。
想到了一些事后,确定自己要写的一件或几件事。想清楚具体情景。
整体把握事情的过程,当时自己的情况,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把要描述的地方捕捉住,就像这篇文章所写的那样。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意结合起来,写出来的事情才有动人之处。
【素材积累】
(优美句段一)在暑假里,同学们像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没有学习沉重的负担,没有母亲断续地唠叨,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飞翔,到游泳池边尽情地嬉戏,任由晶莹的水珠在四处跳跃,到风景如画的东湖,体会那湖水浸湿群衫的别样风情,走进热闹的超市,品味那空调所带来的那份清凉,坐在电脑桌前,让电脑键盘在指间奏出“噼哩啪啦”的美妙乐章。
(优美句段二)炎热的夏季往往是考验人毅力的`时候,每个人的毅力不同,但求知的大门永远敞开。就看远处的你我愿不愿走进。走过了炎热,也就代表你走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优美句段三)游泳是我在夏日中必不可少的运动,在碧波里狠狠一个猛蹿,便会让那碧湛湛的、清凉的池水,凉便全身,浸透心田。虽说在游泳池里偶尔喝几口水,但在池里感觉还是很棒、很爽的!在炎热的夏,来几个狗爬式,几下蛙泳,有一种休闲时尚的感觉。
【范文引路】
快乐着,痛苦着
――我的暑假生活
一、快乐章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在白驹过隙间,我们又送走了紧张的一学期,迎来了又一个暑假。
“从今天开始放假了。”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便欢呼起来:“放假了!放假了。”老师还说了些什么,没有谁听清了。大伙像放飞的小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一拥而出,奔向回家的路。
走出教室,我深呼了一口气。我觉得自己犹如一只单色的氢气球,上学的日子里,老师紧紧的牵着我。放假了,老师放松了手中的线,让我飞向我梦想的地方。
放假的感觉真好。早上睡到十点多才睁开惺忪的睡眼。不紧不慢地穿着衣服,不用在担心爸妈的催促。细细地品味那武汉的风味小吃。空调吹来的凉风令我不由得想到同学。他们一定和我一样此时都在家享受着空调所带来的清凉。
放假的感觉真好。抱上一本闲书故意地从爸妈面前走过。他们的脸上挂着笑,似乎原来所反对的闲书,此时再看起来已经不闲了。
放假的感觉真好!
二、痛苦章
好日子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短暂。对于明年即将成为毕业生的我,这样的好日子就更加的短暂了。
为了让我在最后一年里,成绩能有突飞猛进。妈妈给我订下了目标:抓紧假期的每一天。
母命难为。我的好日子迅速地终止了。每天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居然比上学的时候还满。几点到几点学英语,几点到几点完成作业,几点到几点学数学,几点到几点学语文。时间经过妈妈精心的安排,居然连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了。真烦!像这样。我的暑假生活何乐之有。
居然怀念起上学的日子来。平时,在学校只不过多一些条条款款的限制,多一些上课的疲惫,多一些作业但用心地去体会,却可以发现同学之间的友情其实很纯洁,学习生活不仅很有规律,而且那紧张的学习、生活其实很充实。如今,我听不见悦耳的铃声,看不见同学们欢快的身影,只听得见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只看得见爸爸一脸的严肃。我只有满腹的无奈和无尽的烦恼。
每个人在夏天就盼冬天,到了冬天就盼夏天,一开学我就盼放假,可一放假又想上学了。真是一个快乐而又痛苦的暑假。
【作文题目】
假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你可能外出旅游,拥抱自然;可能走走亲戚,会会同学;可能看看奥运会,听听音乐;还可能读了一些你喜欢的书。
也许,假期带给你的不全是快乐,还有些许烦恼、寂寞
请你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习作展示】
七年级作文系列训练之二
围绕中心选材料
【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
【写作导航】
这里所说的中心,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也有人称为主题或主旨。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做“立意”。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在一篇记叙文中,确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鼎说过:“诗文美者,命意必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确立得好,写出文章才能有神。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这篇短文写了一位海外的旧时同窗托付作者从家乡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文中写了这位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垂柳、睡莲、假山石、凉亭、白塔,以及他对家乡枣树的怀念、托带枣核的用意。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中心,即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文章很短,却非常感人。
杨朔的《荔枝蜜》写了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从小时候见到蜜蜂的“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到喝了荔枝蜜后“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再到听老梁介绍蜜蜂的习性后对蜜蜂的赞叹;直到文末“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一系列的描述和渲染,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赞美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品质,并通过这一赞美,歌颂了像蜜蜂一样默默无闻做奉献的劳动者。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要有发光的思想。一篇感人的记叙文在思想见解上总要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立意”要立得好。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没有认真考虑中心思想就忙于动笔,结果写出的文章纵然有千言万语,却缺乏明确的中心,这是文章失败的主要原因。一篇好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除了要鲜明、集中之外,还要做到新颖深刻。文章,特别是考生的作文,最忌千篇一律。这样的作文,容易使阅卷的人感到乏味,甚至于厌倦,是不会得到太高的分数的。反之,如果在“一律千篇”之中突现出一篇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其他方面即使是上等水平,也会得到优良的成绩的。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对圆展开联想。很多人写到太阳、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3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①字词方面: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爱:真爱,留恋的意思。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还红。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39;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②“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③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④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完成本课配套习题。
(七)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自主阅读,区分联想和想象,并学会运用(教学难点)
3.感悟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开创美好未来的决心(教学重点)
课前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圆,谁能来帮我?推荐一个人吧。
学生上来帮忙
画得真好!有些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却最能体现功底。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那你看到的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刚刚同学们丰富的幻想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果然是多姿多彩的。知道我想考你们什么吗?
想像力
只是想像吗?刚才你从这个图形想到了(),是为什么?
有相似之处
这个思维过程被称之为联想
现在能够区分联想和想像吗?
想像是要加工出新事物
2.说到联想和想像,我们语文书上有一首诗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特征。有人知道吗?
出示: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3.接触过这位诗人吗?
结合文下注解
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二、赏析诗歌
(一)朗读体会
1.听读欣赏
播放视频,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诗歌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优美、想像丰富(如果出现在这里就区分联想和想像)
2.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给我们听一听?
其他同学评价,你愿意试试吗?
读得好,那就聘请你做朗读指导老师,大家一起读,你来点评
提出意见或肯定
(二)了解内容
1.看来大家已经进入诗的意境当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
[2.这些景象是如何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借助联想和想像(区分)]
(三)进入情境
1.多么令人神往的世界,想去看看吗?你们不妨默读课文,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张开想像的翅膀,去那天际遨游一翻。最好,前后几个人一起,这样就可以交流看到的景象了。
同学讨论
2.看同学们如此兴致勃勃,谁来做我们的导游,向我们介绍介绍。
同学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
3.可是我所了解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这样的呀
请人回忆神话故事,那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4.可作者塑造的世界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美丽、富裕、自由、幸福
(四)理解主题
1.他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2.很多时候,要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必须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1年,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吗?
那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课前发给大家一篇诗作《死水》,那时与郭沫若同时期的诗人闻一多的作品。他以“死水”比喻当时中国的现状,读一读,体会体会。
同学朗读诗歌
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
黑暗、腐朽、丑恶、令人绝望
那郭沫若描述如此美好的生活是何用意?
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
3.体会到了两位诗人寄托在诗中的不同感情吗?
闻:对社会的绝望
郭:充满希望,渴望新生活
诗人的愿望实现了吗?实现了,因为我们都正幸福地生活着。
4.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郭沫若,感谢所有中国人那份永不放弃的期待。因为期待,才会努力开创新生活!你们有吗?
5.回到课文中来,在朗读中读出向往、读出坚定的信念。
请人读
突出重音
齐读
三、作业
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切愿望,课后,请张开想象的翅膀,以诗歌的形式写下你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5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
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感受独特)(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竹林深处人家--远看:多、广淳朴、恬静、和谐深入竹林:密、美
画家: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重点)
1、学会使用语言、心理、表情、动作的细节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
3、理解童话的特点。
(二)道德目标:
1、培养说真话的品质。
(三)能力目标:(难点)
1、锻炼学生对话朗读的感情。
2、培养复述课文的口才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学习本文巧妙使用语言、心理、表情的细节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特征。
3、了解童话的特点。
4、培养说真话的品质。
5、进行朗读对话训练。
6、对课文某些片段进行复述。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想: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童话,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而且,童话中包含的知识点实际上没有多少所以教学的重点就只有放在学习童话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和童话中包含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认识人性的弱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克服这样的弱点。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是可以加强的,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以及有感情的朗读对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回想一下历史上我们接触的皇帝哪些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啊?(学生会举一些例子如商纣王、周幽王等)好的大家都知道了,这些皇帝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得到应有的惩罚,直到今天还受到人们的唾弃、咒骂和嘲笑。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那在外国的历史上同样也会有这样的帝王昏庸无能,人们于是就以他们为原形创造了许多的民间传说来讽刺挖苦他们,正如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篇以西班牙民间故事为原形的童话什么啊?(学生说《皇帝的新装》)好,打开书我们来看这个皇帝是怎样的昏庸无能让人啼笑皆非,我们从中又能够学到什么。
二、正课:
(一)童话介绍:
虽然在从小就接触了童话,读了不少的童话,那么到底什么是童话?童话有什么特点呢?一起仔细的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习一篇文章认识一位作家都应该了解他的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才能了解作家的思想准确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先来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时代背景。
1、作者: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热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暂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文学的代表作。“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而《皇帝的新装》是他的中期作品。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了解了安徒生的生平就知道了在每个时期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中包含了怎样的思想要说明表达怎样的感情了,那么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具体的课文创作的背景,这样可以更加明白作者为什么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他要讽刺的是什么。
2、背景介绍: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表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生字词学习:
1、单音字:
炫耀xuàn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骇人听闻hài
2、多音字:
称赞cheng1
随声附和he4
称称职chen4
和和面huo2
称杆cheng4
温和he1
和药huo4
(四)理清思路,根据提示找出每部分并简单复述每部分内容。
课文思路:
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思考:
文章是怎样描写老大臣、官员、皇帝去看新装时的样子的,是通过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并思考这几处描写的异同之处。
(明确:课文主要从这几位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语言来进行描写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是详略不同,避免雷同引起读者的兴趣。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这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中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
(六)分析文中人物:
先思考:这部童话有哪些人物?
明确:骗子、皇帝、老大臣、官员、小孩
有这些人物围绕骗子的骗局从中表现人性弱点和优点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骗子:
(1)骗子是凭借什么诱使皇帝上当的?
明确:抓住了皇帝喜爱新装的弱点,告诉皇帝他们可以做出世间最美的新装,而且有一个特异功能。抓住了人性中虚伪自欺欺人的心理弱点。
(2)在做新装的过程中骗子又做了哪些工作使自己的骗局完全得逞?
明确:每天夜里点灯赶夜工,在空织布机上装模作样的织布,在每次官员来看布料的时候先下手为强的诱导他们上当紧紧抓住了人们虚伪懦弱的本性。
(3)找出描写骗子的词语句子看看从那几方面描写刻画了骗子。
明确:“摆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急迫的请求、忙忙碌碌、整夜点起十六只蜡烛、‘这些衣服轻柔的像蜘蛛网一样……’为他系上…”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形象生动。
(4)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总结出骗子的特点有哪些?
明确:奸诈狡猾、善于行骗、手段高明
总结:故事以骗子设下的骗局展开了情节引导出了后来的故事发展、高潮、结局,在这些情节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各种写作手法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写作方法。
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的特点,大致了解课文的思路,认识了两个重要的人物——骗子。童话的情节就是围绕他们的骗局展开的,那么剩下的人物在这个骗局里的表现又如何?下节课大家一起认识他们,大家思考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性又是怎样的?
(七)作业:
1、生字词解释的抄写
2、自己总结其他人物形象特征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性怎样的弱点?
三、板书设计:
人物行骗人性
骗子奸诈狡猾、贪婪
皇帝
大臣
百姓
小孩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骗子了解到他们是狡猾,贪婪的人物,那童话中其他人到底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上当受骗了呢?在他们身上又可以看出我们人性的弱点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行一次人性的洗礼看清人性的弱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时时提防,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正课:
(一)检查复习童话的特点、生字词。
(二)分析童话中剩下的人物形象:
1、皇帝:
(1)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皇帝有怎样的嗜好?这样写的好处在哪?
明确:十分喜爱新装,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了自己有漂亮的衣服穿。为骗子的骗局成功打下基础,开头这样写可以使人相信皇帝会被引诱上当的情节会发生。
(2)在做新装的过程中皇帝自己想去看布料却派了几个大臣先去看,为什么自己不去?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文章怎样刻画的?
明确:因为皇帝自己心虚,怕自己看不到岂不是万万不可,所以先派人去做试验,先找几个替罪羊,避免自己的王位不保了。体现了皇帝狡猾的特性。文章通过描写皇帝的心理刻画了他这一特性。
(3)童话是怎样描写皇帝自己亲自去看布料的?表现皇帝的什么性格?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这种描写的方法。
明确:童话通过描写皇帝的语言、动作、心理刻画皇帝看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不愿说出什么也看不见、赐给头衔、封为爵士、授予勋章…….”
表现出了皇帝虚伪,自保的特性。
(4)皇帝穿新装的过程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最引人发笑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刻画他的形象的?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这样的描写方法。这些又强烈的表现了皇帝怎样的性格特征,从皇帝身上看到了人性什么弱点?
明确:作者通过皇帝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特别突出了动作描写如“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表现了皇帝昏庸无能、愚蠢透顶、虚伪自保的本性。
(5)皇帝展新装时听到有人议论事实的真相时,自己似乎已经意识到上当了可是又为什么还坚持游行?进一步说明皇帝的什么本性?
明确:皇帝已经意识到上当了可是他仍然坚持游行,说明了他自欺欺人,虚伪,为了自保皇位维护自己可怜的尊严一错再错反而使自己完全失去了人的尊严。
总结:从作者刻画皇帝的片段我们可以学习到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在平时我们就应该注意时时克服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人性的弱点来克服这一点。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拟人化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的巧妙构思。
3、品读优美生动且富于哲思的语言,体会变换人称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说明: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上的写景抒情散文,记叙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把这次“山中访友”理解成是一种孤独与欢欣之旅。文中写道:“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所谓“朋友”是古桥、树木、山泉……一些客观上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便可以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但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与大自然万物可以心意相通,用心灵来进行无声的交流,这种“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其次,我们还可以把《山中访友》看作是一次精神回归与洗礼之旅,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很容易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间迷失自我,而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正是以自然为镜,反思反省自身,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鉴于上面的思考,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可深可浅;但作为七年级教授内容,我们不必探讨太深,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只要能引导学生在朗读探讨中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亲近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即可。
本单元主题为“亲近自然”,而该文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访友的欢欣愉悦之情,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并且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再加上优美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构思新颖,这也是学生们应该在学习中必须领悟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营造的童话世界及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对3、4、5、7等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研读,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想象和抒情的写作特色。
2、难点:
(1)多角度探讨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
(2)体悟作者在第6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
该文作为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应该在充分听读或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听一听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议,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在探讨中理解作者对景物特征的抓取与描写。
作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回归大自然,必然也流露出他对待生活、待人接物等等的积极态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时品评,不必拘泥于一定之规。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哲理导入)
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 “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 “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 “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二、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妥当分外滑稽陛下御聘头衔爵士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板书:
皇帝爱新装成癖——骗子做新装——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三、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一、合作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二、拓展探究
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腐败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三、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涵。
2、通过朗读,推敲品味真正语言。
教学辅助手段
电脑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说“犟”
1、以问题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吗?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它是谁呢?
2、对,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只特别的小乌龟,大家一起来学习童话《犟龟》。(亮课题)
3、这只小乌龟特别在哪?(众答:犟)对,同学们真聪明,把这个字的读音“jiang↘”念对了。
4、但“犟”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犟”下面的偏旁,是“牛”。平时我们爱说,“某某真是牛脾气”,其实是说这人——(让学生解释“犟”的意义)
5让学生谈自身“犟”的经历。
二、读“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三、问“犟”
1、学生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和生难字词。
2、申明上述问题在以下的学习中来解决。
四、析“犟”
1、由学生所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引入分析(灵活对待)。
2、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
3、表演和分析
(1)蜘蛛
A、朗读;B、朗读分析;C、再找一个同学来读,前后比较;D、点拨,找准角色特点,就能读出味道;E、分析蜘蛛特点:a、退多、灵巧、不自信;b、哈哈大笑,充满同情,傲慢,轻视小乌龟;F、劝阻内容:路远,走得慢,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G、小乌龟的反应:决定不可改变;H、出一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尽力与人争辩,心力不能存在一点委屈;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先不下定论,让学生自行感受,以下同)
(2)蜗牛
A、朗读;B、简评;C、分析蜗牛特点:a、迷迷糊糊,懒,没精神,没劲头,b、难过,不信任小乌龟;D、劝阻内容:方向走反;E、小乌龟的反应:调转方向,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乐于听从正确意见)——小乌龟调转方向,回家了吗?(回答:没有),这说明他的决定仍是——(齐答——不可改变)F、做第二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
(3)壁虎
A、朗读;B、简评;C、分析壁虎特点:a、打瞌睡——懒,b、狮王高级官员——不负责任;D、劝阻内容:婚礼暂时取消;E、小乌龟的反应:(齐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乌鸦
A、懒得;B、简评;C、分析乌鸦特点:闷闷不乐,穿着丧服;D、为什么?狮王去世;E、为什么让乌鸦来报丧而不选喜鹊?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F、小乌龟的反应(学生一起回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G、做第三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a、继续努力;b、放弃努力。
五、辩“犟”
1、小乌龟赶上了婚礼吗?但这是谁的婚礼?(众答:狮王二十九世的)
2、那么,大家来辩一辩,小乌龟的“犟”值得吗?
学生分正反方展开辩论,教师总结,不做定论。
3、为什么其他动物没去婚礼,小乌龟却去成了?
六、议“犟”
1、小乌龟的“犟”有什么新的含义?
2、你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什么时候也需要这般的“犟”?
七、布置作业
发《阅读记录卡》,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一只乌龟的生活智慧》一文,写下所思所想。
八、结束语
成功是甜蜜的牛奶,困难则是苦涩的茶。要调出一杯美味的生活奶茶,两者缺一不可。祝大家都能喝上一杯属于自己的好奶茶。
教学思路简介
《“犟”龟》是新教改后语文出版社的七年级课文,我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揭示的真、善、美。在这个阶段,我以有乌龟的一些小知识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述说对“犟”的理解,使“犟”走近生活,然后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接着进入“领悟”阶段。盲目追求面面俱到,反易浅尝辄止。以为我扣住了朗读和讨论两大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还设计了三道“心灵的选择”题,力求学生往深处学。
在接下来的“发现”阶段,我干脆放开来让学生自行辩论,学生激活了思维,往往涌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便显得水到渠成。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最后推荐学生到新浪网上阅读有关文章,写读书心得,把“写”落到实处。
总之,我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尊重并展示学生的个性,对问题研究不随便下定论,围绕“犟”,说“犟”——读“犟”——问“犟”——析“犟”——辩“犟”——议“犟”,一线贯之,尽力做到新教改的要求。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__(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背景音乐响起)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请同学们将你们自己查找的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老师明确: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处处可以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背景图片闪示)
(二)正课
一、初读诗文,知情节
学生朗读诗文,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及表达感情。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里,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陪着母亲,与妈妈三次嬉戏,却不让她知道,一种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跃然纸上。
二、品读诗文,感悟美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诗节,要求围绕着"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在诗文中找到你认为最美、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地方:优美的字词、绝佳的好句、奇妙的想象。然后在四人小组间交流着读,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种美感,演绎出这种美感;我们还要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情感,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责备、薄怒、疼爱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天真、欢快的语气。)
在朗读中解决:"我"和妈妈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三、研读诗文,创造美
老师发现,这首小巧的散文诗,不仅语言清新,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堪称外国诗歌的佳作,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重新巧排诗句,使之成为一首赋予了我们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那么,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做这个游戏。请在小组内讨论完成,看哪个小组改编得又快又好。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情节的完整性。
四、诵读诗文,积累美
赛读、赛背,积累新知,积累好词好句好诗篇。
五、小结
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象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这不正是一种永恒的美吗?
如此清新的小诗,只有满怀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才能吟唱得出。让我们敞开心扉,用童心去关照世界,改变世界,发现美,追求美,歌唱美吧!
(三)作业
1.学习这首散文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模仿这首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
2.比较阅读《纸船》。提示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4
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兴趣。
2、知识能力目标
品位诗歌语言,理解诗中所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提高诵读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选取适当的角度,品位诗歌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品位语言,感悟诗情;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启发想象,导入新课
1、(出示星空画面)
师: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你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那深邃的夜空,面对繁星点点,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画面自由想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师:夜空是神秘的,是亲切的,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就对浩瀚飘渺的夜空情有独钟。他不仅用眼睛去眺望夜空,而且还用心灵去感受夜空,他以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融天上地下为一体,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天上的街市》。诗中描画了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位探究,体会诗情
有人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就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课件展示欣赏诗歌的四个步骤)
第一乐章:朗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课件展示配画配乐的诗朗诵)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边听边看,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提问:诗中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绪?
2、学生活动:带着自己的理解,集体朗读全诗。
第二乐章:研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美
1、教师引导:
a、帮学生确立研读本诗的三个角度:精当的用词、诗句的含义、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b、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了解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
2、学生活动:
a、根据教师提供的三个角度,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读品位诗歌的精妙之处,印象深刻的地方可做记号,写体会。
b、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包括疑难问题。
c、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研读成果。
第三乐章: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
1、教师引导:(诗歌画面回放)
美丽的语言,会把人带进美妙的意境,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诗中的画面,静思片刻,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你心中的“天上的街市”。(可依诗歌想象,也可自由想象)
2、学生活动:
根据诗情画意,联想与想象自己心中的“天上的街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写,可画,可唱,可演,并向全班同学展示。
第四乐章:吟诵品位——表现诗歌内涵美
1、教师引导:经历了诗歌欣赏的三个阶段,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其中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你能饱含深情的朗诵这首诗吗?
2、学生活动:配乐朗诵,自由结组,明细分工,共同完成整首诗的朗诵。
3、集体吟诵,与前面的集体朗诵做比较。
(三)延伸拓展
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郭沫若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下节课交流自学成果。
(四)结束语
(五)作业
朗诵并背诵《天上的街市》。
七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优美的诗文,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关注自然”为主题,《秋天》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采用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根据本人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深情导入
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出示秋天的风景画)【师】(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秋天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生简介作者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①字词识记(各小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听写。)
丁丁(zhēng)背篓(bēilǒu)肥硕(shu)撒(sā)下青鳊(biān)鱼
乌桕(jiù)叶归泊(bó)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②释义:课前查资料批注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并识记展示在黑板,其余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语文课代表针对展示作讲解和总结,再留2分钟时间记忆)
3.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过渡】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1.两分钟速读课文,划分全诗节奏(投影出示):
由小组完成节奏划分(老师投影出示):
再请两个小组展示朗读。然后播放《秋天》朗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zhēngzhēng)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2.【过渡】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zhēngzhēng)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3【过渡】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四)、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1、【过渡】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在学生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2、播放【百度视频搜索】《秋天》配乐朗读
【师】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的第一句,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清晨空气非常清新,在幽谷里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认为露珠被伐木声震落的一瞬间很美
“肥硕”因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节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因为牧羊女做梦都想到了秋。
蟋蟀声响说明是清晨
蟋蟀声的回荡感觉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和渔民做游戏
【师小结】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六)、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播放《秋天》
六、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七、课后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