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反思
教案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要怎么写初一生物教案反思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一生物教案反思,供大家参考。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1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2
一、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老师的引导,我们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倡导“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课很据新课标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倡导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本节共分五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时内容包含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光合作用的概述、叶绿体中的色素三方面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呼吸”以及理解“酶”与“ATP”的概念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的学习,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功能及细胞内能量与物质转换的理解。由于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和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有一定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但是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光合作用
2、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导学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精加工策略
集体讨论法
七、教学流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摄取食物,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再学生回答之后,说明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并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绝大部分最终都是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学生活动】
理解我们食物中的能量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联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教师点拨】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
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学生活动】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巨大作用。
【教师总结】
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思考光合作用如何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
我们已经学过了细胞呼吸,并且知道无论是需氧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都是以糖为底物。生物界的糖绝大部分最终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问:根据已学,说说那些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哪些
【教师点拨】
精讲:自养生物与异样生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例、判断
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光合作用的概述这部分内容,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回答这个概念包含的反应物、产物、场所及能量转变。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思考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光合作用包含两个阶段。
【教学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通过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15分钟)
【教师引导】
展示:氧同位素标记实验
提问:实验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光合作用中氧的来源。
展示:叶绿体结构,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名称。
【学生活动】
理解光合作用氧的来源,回顾叶绿体知识。
【教师点拨】
精讲:叶绿体知识
【教学意图】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
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胡乱猜测,既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又对各结构进行简单的思考比较。
【教师点拨】
1、教师讲解基粒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类、功能。
2、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谱不同,课本89页列举的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吸收光谱图
【学生活动】
精加工策略运用,观察吸收光谱图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教学意图】
由叶绿体结构引申到叶绿素功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染色体的大变化,
2、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与细胞数目的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3、说出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3
电教手段:投影(幻灯片)
实验教具:显微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
教学过程:
[回顾]
1、播放幻灯片: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问题情境]
播放投影:参天大树,一头老牛
T:参天大树是由一粒种子长大的,一头老牛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那么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到大呢?
S:自由发言,小组讨论
T:(总结)是由于生物体的细胞的数目增多和体积的增大。
[新研究]细胞的分裂(板书)
T: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细胞是怎样增多的
S:(讨论)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就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T:我们来看看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P34
T:请同学们阅读该部分的目的、器材,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的玻片标本。
[指导]
T:1、正确使用显微镜。
2、目镜用16X,物镜用10X。
3、移动载玻片,找到细胞分裂的区域。
4、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5、在实验册上大致画出细胞分裂过程中1—2个典型的图像。
6、小组对照(前后两组),看谁能找到书中的图4—1上a、b、c三个细胞。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4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爱花习惯教育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
②能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③能描述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的作用;
④能解释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2.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看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③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学难点】
观察变形虫;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活动:观察变形虫
1.观看录像,注意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变形虫取食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教师指导
3.教师引导分析交流上述问题
变形虫运动时,伸出伪足,细胞形态不断发生改变。
变形虫取食时,伸出伪足,将食物包住,吞入细胞。
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膜、细胞质的流动、变形有关。
4.引导分析得出:变形虫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生命活动。
5.引入:一个细胞是怎样完成生命活动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阅读课本,识图3-15,思考下列问题:
变形虫细胞内的物质怎样与外界环境隔开?
变形虫进行生命活动时怎样从外界获取所需物质,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教师指导
3.教师引导归纳
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对细胞有保护作用。
细胞通过细胞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且是有选择地吸收和排出。
4.变形虫能进行运动,它运动需要消耗能量,变形虫怎样获得能量呢?引入下一内容。
三、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1.阅读课本思考变形虫怎样获得能量呢?
2.引导归纳:
变形虫从外界获取食物,食物中有糖类等有机物,有机物在线粒体中被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变形虫的身体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它的生命活动却很复杂,那么它是靠什么结构的调节而使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呢?引入下一内容。
四、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1.阅读课本,分析图3-16,思考下列问题
是靠什么结构的调节而使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呢?
2.小组分析图3-16,交流上述问题,教师指导
3.教师引导分析
将一只变形虫分割成无核部分和有核部分,哪一部分能正常生长并繁殖?(有核部分)
根据实验对照原则,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细胞核)
若将无核细胞质中植入一个新细胞核,又有什么现象?(正常生长并繁殖?)
课本实验一、二说明了什么道理?(变形虫的生命活动是由细胞核控制的,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没有细胞核的变形虫不能生活,那么,单独的细胞核能否进行生命活动呢?(不能)
4.小结:完整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五、引导分析多细胞动植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多细胞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细胞,每个细胞都可以独立进行生命活动,细胞也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根据动植物细胞细胞质内结构的不同,了解两者功能的不同。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植物自己和动物需要。这部分知识将在第五章详细学习。
总结: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请你与小组同学交流。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39;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教学方法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3)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示的内容如下:
1.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
2.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二、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形成的动画效果加深了学生对酸雨成因的了解;三组(树林、池塘与鱼、竹林与熊猫)今昔对比图,使学生对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对废电池被丢弃销蚀后,内部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环境的途径的动画及水俣病、骨痛病图片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对废电池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三)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
(四)解读诗句,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通过对著名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诗句的欣赏与解读,对国外有关酸雨情况报道的录像片段的观察与感悟,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能够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开展课外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
3.科学价值观方面: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分成四组,明确组长及组员名单
2.布置调查任务:
①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
②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
③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
④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
⑤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⑥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⑦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⑧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小组讨论: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3.每组选两个标题(彼此不重复)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灯片(最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内容每个同学都要做好发言的准备。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将下一课时的调查内容也纳入本节课,每个小组选做其中两项内容,负担不会太重,再通过堂上的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里将课外阅读(⑥⑧)也纳入查阅范围,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学引入:
通过大屏幕展示组图:
青山—绿水—蓝天—小鸟天堂—繁华的都市—拥挤的人群—密集的厂房—高高耸立的排污烟囱—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挣扎的小鸟
教师: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了,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人类在制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前同学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先请出我们第一组的代表来发言。
学生堂上展示阶段:
学习活动:由每组选派发言人1~2人,用ppt展示资料收集结果
第1组汇报:人类破坏森林的实例,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实例
第2组汇报:人类活动引起沙尘暴的实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实例
第3组汇报:各种野生动物被捕杀的实例,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第4组汇报:结合广州珠江水的污染状况,收集我国河流、湖泊被人类污染、破坏的实例,收集酸雨、废电池产生危害的实例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
生生互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提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学生课前资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学生将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汇报,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组内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个方面,其他同学给予补充,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堂上教师要提醒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学生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也要认真聆听,并对汇报的小组作出质疑或提问,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内容点出,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将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加以补充。
无论是学生的展示环节,还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环节,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引导着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调查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发言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达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师生讨论阶段:
讨论内容:这些现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的行为?
学生:各抒己见,具体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作起。
设计意图:
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完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发言,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学生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
结束:
表扬各小组成员作业完成得很好,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⑵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不同点,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能力目标
⑴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细胞分化的学习,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⑵通过细胞全能性的学习,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养成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社会热点等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那么这个细胞是如何发育成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呢!
出示:哺乳动物个体发育过程图、组成人体细胞的200多种细胞图片学生讨论1:在-基础上就能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吗?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多细胞生物从小长大,不仅有细胞数量的增加,还有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
学生讨论2;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
教师讲解:在成熟的个体中,仍有一些细胞具有产生不同种类的新细胞的能力。
(2)出示学习目标
2、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1)出示细胞-和分化模型图片
观察思考:从细胞-和分化模型图片中我们能发现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细胞-是细胞数量的增多,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同形态结构的细胞。
(2)出示植物细胞分化图片
观察思考:同一个植物个体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细胞类型?
学生回答:细胞-是细胞数量的增多,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同形态结构的细胞。
教师讲解: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
(3)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①细胞分化概念:教材P117黑体字(略)
对分化概念思考:发生细胞分化的时间?细胞来源?结果?
下列事实说明细胞分化具有哪些特征?
a.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说明细胞分化持久性
b.黑色素细胞在体外培养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离体培养的上皮细胞,始终保持为上皮细胞,而不会变成其他类型的细胞。说明分化的稳定性
c.哺乳类红细胞在晚幼红细胞阶段,排出细胞核。人的成熟的无核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生活120天左右即死亡。说明分化的不可逆性
教师讲授: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渐变过程。
②细胞分化的意义。教材P118第二自然段
老师讲解: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细胞。
③学生讨论:细胞分化,各个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吗?
生:各个细胞来源于同一个细胞,其遗传物质相同
资料分析: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肌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授:细胞分化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导致,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细胞的全能性
(1)问题探讨: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细胞生物体吗?
出示:1958年斯图尔德[美]实验,阅读课本“胡萝卜韧皮部的组织培养”,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其它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
(2)引导学生分析:
①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组织培养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细胞全能性概念:(略)
a.用其它器官实验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
b.细胞为何其有全能性?
②观察多媒体动画: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举例说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上的广泛应用。并组织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补充。
讨论:a、关键步骤是什么,为什么?
b、利用这种技术培育植物有哪些优点?
C、动物细胞具有这样的能力吗?
③多媒体展示克隆羊多莉的产生过程,思考:利用了什么原理
④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大小和细胞分化程度高低的比较及关系、
课后小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板书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根本原因:不同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3、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直接原因: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5、特点: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
6、意义:a、是生物体个体发育的基础。
b、使细胞趋向专门化。
c、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
3、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克隆羊多莉
4、干细胞
三、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比较
比较项目
细胞分化
细胞全能性
原因
结果
大小比较
关系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10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知识与技能: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难点: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们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二、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吗?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
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滥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生:(观察、讨论、交流、回答)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栖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师:我们对森林古猿的一支转变成人类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对此是否有什么证据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资料:(课件展示)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11
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_”“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初一生物教案反思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用具
多媒体、食品标签、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滴管、试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
(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
(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
(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
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讨论: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
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
小结: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
(1)作出假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即将检测的食品作出假设。填入下表。
(2)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小组讨论: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
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
(五)课堂练习
第2课时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复习提问
1、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
2、怎样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习。
三、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
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后记
本节课采用阅读、实验活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