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新华 七年级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写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天(秋风萧瑟)秋天一般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凄凉,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气势。最能体现出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3、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济(jī)南一髻(jì)儿薄(báo)雪伦敦(dūn)贮蓄(zhùxù)水藻(zǎo狭窄(zhǎi镶(xiānɡ)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①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明确: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3、根据下面的结构示意表,理解文章结构。并把每部分的要点,概括的写在文旁的空白处。

无风声有山——小雪点染的山(秀气)

宝地——晌晴——像摇篮(温暖、舒适)

温晴有水——贮满绿藻的水(绿清亮)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③旁批内容明确:

没有风声——与北平比(奇迹)

晌晴——与伦敦比(怪事)

温晴——与热带比(日光毒)

第2自然段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指导学生画出拟人、比喻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即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2、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3、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体会“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句中两个“卧”字的作用。

4、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人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

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三、总结全文。

1、学生默读全文,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2、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①运用对比手法。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后小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2、对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恐龙课件、模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恐龙的种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将本课的十个生字会读,会写、会认,六个二会字掌握。

2、将课文读通、读懂。

3、初步了解恐龙的科类。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生答:喜欢)那我们就来猜一猜吧!(出示第一条谜语:头戴大红帽,身披五彩衣,夜来不叫唤,清早催人起。)请同学们模仿它的叫声告诉我,它是谁呢?(生模仿公鸡的叫声。)原来是公鸡在催人早起呀。

第二条谜语(出示第二条谜语:三瓣嘴,胡子翘,一动一动总在笑。)请模仿它的动作告诉我们吧!(生学小白兔跳。)一只、两只、三只……好可爱的小兔!

第三条谜语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在两亿年前,有一种动物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他们是目前为止地球上出现的最大的动物,既可爱又充满神秘感,这种动物是什么呢?(恐龙!)

2、见过恐龙吗?(学生答:见过)

3、那就让我们再到影片中见见它们吧。(播放视频《恐龙》

4:能说说看完之后的感受吗?

5:那是因为这段影片给你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等会我们一起研读了课文之后,你会发现文字更会给你带来思维和想象的快乐!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从影片中走进恐龙,更要从文字中走进恐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

要想真正了解恐龙,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项准备工作是我们都得必须完成的,这就是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读书,师巡回指导)

2、检查字音:

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吗?

(出示词语,)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沼泽覆盖庞然大物梁龙亲戚锋利无比两亿年漫游

吊桥剑龙脸型轻型望而生畏牙齿匕首谜团

3、理解词语的意思

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或者说你课前已经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指导)

4、检查句子:

老师刚才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觉得有点儿拗口,你们愿意来帮帮老师吗?(出示句子:“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指读)真不错,咱们一块儿来读读。(师生齐读句子)

5、开火车读课文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快就能把这些词语句子读好了。能给你们这么聪明的孩子当老师,可真让我高兴!现在老师要找几位小朋友来开火车读课文,每位小朋友读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听,等他们三位读完我来找同学评价他们读的效果。(指名6位小朋友读课文。)

读后评:哪位同学先来评价他们读课文的情况?学生评价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看来,你们这项准备工作完成得很好,如果想再给老师一个惊喜,让老师感受到我们这个班的同学确实了不起的话,请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师总结:

(1)恐龙生活的年代及数量。

(2)介绍恐龙的种类及形态。

(3)介绍恐龙的亲戚。

(4)介绍恐龙吃什么。

(5)介绍恐龙如何生育后代。

(6)讲恐龙神秘消失为人类留下了一个谜。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问: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呢?

(两亿年以前,恐龙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年代久远,数量大,范围广)

2、那时恐龙住在森林,沼泽地里感觉如何?(自由自在,无悠无虑)

3、指导朗读:现在把你想象成一只恐龙,把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感觉用声音表达出来好吗?

4、齐读: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大家带入神秘而又多彩的恐龙世界。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生字:

1、现在老师想看看大家字写得漂亮不漂亮。(师出示生字“畏、齿、吊、剑、猛、型、亿、漫、谜、匕”)。

2、先仔细地看看这十个字,说说你记这些生字的巧妙方法,或者说说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交流。教师随机出现生字卡片,提醒学生注意。

师范写“型”

3、请拿出你们的习字册,把这十个字先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六):作业

课后请把课文读熟,再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明天我们来交流。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朗读,掌握重音和停顿的要求

2、学习课文抓信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信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朗读,掌握重音和停顿的要求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舍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39;评判。

一、老舍及其创作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二、检查预习

(一)、读准下列字音

济南jǐ:地名。jì周济奇迹(jì):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

暖和:nuǎnhuo:着落:(zhuó)发髻(jì):两鬓(bìn)

看(kān)护妇镶(xiāng)边:狭窄:(xiá)

宽敞:(chǎng)水藻(zǎo)贮(zhù)蓄:澄清:(chéng)

(二)、解题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或信息(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三、整体感悟课文

(一)、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读法指导:字正、有感情、重音

2、学生个人读,学生评价老师示范学生再读

(二)、师生共同探导文本

1、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突出了什么样的特点?文中是如何来表现的?

(“温晴”作者是通过色调对比,烘托形象

北京:冷衬托济南“暖”色(以寒衬暖)

伦敦:阴郁衬托济南“明”色。(以暗衬明)

热带地区:热衬托济南“温”色。(以热衬温)

它是个“宝地”。)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4.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四.关于神话

五.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六.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七.探究品味

(一)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二)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三)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四)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八.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九.拓展运用: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十.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十一.布置作业:

(一)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三)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全文结构和人物性格。

2、学会从文中准确概括关键句、中心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味文章语言清新朴实的特点,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2、结合海伦战胜挫折的经历谈谈海伦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研讨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认识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2、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第28页和课文注释一。

3、完成《基础训练》第二题。(第28页)

三、课文研读,整体感知

以《基础训练》第四题为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仔细阅读1-5段,作者在莎莉文老师出场前作了大量的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下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后,海伦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浏览课文,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

(1)生命的原貌——黑夜(请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海伦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的生活)

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

第3段“安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第11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第12段“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4、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如“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体现她的爱心;“莎莉文老师很耐心地教我”,“莎莉文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指出我的错误”等句子体现她的耐心;从她教育海伦的过程中,又可见她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

5、海伦身上这个奇迹性变化能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二是海伦本人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再次了解海伦

课件,介绍海伦的成就。

海伦·凯勒(HelenKeller,年6月27日-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作品。1968年6月1日海伦逝世,1971年国际狮子会的国际理事宣布将每年6月1日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杰出的人物。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五、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

2、熟读课文,并完成《基础训练》第五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9

《春风》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认识偏旁“几”(几字头儿)、折文儿;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春天景象的图片或动画情景。

学生:搜集春天的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现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哪个季节,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自读儿歌,感知大意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学习生字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提醒要读准的字音。

2.全班交流,提醒同学难读的字音。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导认读。

3.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巩固对生字字音的掌握。

四、朗读课文,学习儿歌

1.抽学生朗读儿歌,说说儿歌讲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要读好儿歌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表示春天特征的词语。

五、诵读儿歌,练习背诵

采取教师引读,学生自读、互读的形式练习背诵。

六、拓展学习,仿写儿歌

1.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校园里的春天。

2.交流搜集的春景图片资料,说说春天还有什么特点。

3.教师出示课文,如:(1)春风给柳树梳头发,梳出条条绿芽芽。(2)春风给风筝梳头发,梳出……(3)春风……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作品。组内同学合作,可以采取作诗、绘画、朗诵等形式完成。

七、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抽读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

2.自主择字组词语。

3.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字形。

4.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提醒学生书写这些应注意写好的笔画。

教师可重点指导书写:朵、条、给。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0

一、导入谈话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最 苦 与 最 乐

梁启超

最苦 最乐

贫?失意?老、死? 知足、安分、达观(不苦) 现象

欠钱没还 如释重负

负 恩惠未报 尽 心安理得

责 得罪人没赔礼 责 吃苦--真乐

任 该做没做 任 (苦乐循环) 本质

勇于责任,不逃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抓住“遥遥领先、甩下、得意洋洋、成天”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上课前,老师给你们猜个谜语,好吗?“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猜猜是哪种小动物?

(板书:蜗牛)

2、说说你对蜗牛的了解?(相机板书:重重的壳、爬得慢)

3、可是,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它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而且飞得很快。(出示带翅膀的蜗牛图)(相机板书:有力的翅膀、飞得快)

4、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其实啊,就和“奖杯”两个字有关,很奇怪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蜗牛的奖杯》(齐读课题),大家赶快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好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指名读,读对了继续,读错了请另一位学生接着读。

3、小组轮流读

二、情境体验,品味课文

(学习第一段)

1、同学们,通过课文朗读,我们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请你们轻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以前的蜗牛的样子。

2、指名读(2个)

3、谁来说说什么是“自由地飞翔”?蜗牛为什么能自由地飞翔?

出示:它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4、(出示图片)看看这只蜗牛,你觉得它是只怎么样的蜗牛?[小卡片填空:(可爱、会飞、自由自在)的蜗牛)]

5、有一天,动物王国举行飞行比赛,瞧,(板贴)蜻蜓、蜜蜂、蝴蝶所有会飞的小动物都来了,小蜗牛也来参加比赛了。

(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自己大声读读第二段,看看它们比赛的结果怎么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点出“遥遥领先、甩下、所有”)

2、所有的对手是指哪些动物?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

3、板贴理解:假如蝴蝶、蜻蜓、蜜蜂分别飞在这儿,那小蜗牛应该飞在哪儿呢?谁来给小蜗牛摆摆位置?

4、小蜗牛比别人领先很多,没有人能赶上它,这就是“遥遥领先”。谁来读读这个词?(3个)

5、连起来读句子。

6、想看看奖杯吗?(出示奖杯图)你觉得这只奖杯怎么样?

7、假如你就是那获胜的小蜗牛,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手里捧着金光闪闪的奖杯,你最想说什么?

8、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只小蜗牛又有怎么样的表现呢?请大家轻轻读一读第三段,找出一个词语来说说此时小蜗牛的表现。

(学习第三段)

1、出示句子:从此,蜗牛得意洋洋。点出“得意洋洋”。谁来表演一下,得意洋洋是什么样子?

2、蜗牛那么得意,心里会怎么想呢?你觉得这时候的蜗牛是只怎么样的蜗牛呢?[小卡片填空:骄傲、得意洋洋)的蜗牛]

3、这真是一只骄傲的蜗牛。(出示句子引读:它成天………………)

4、咦,这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它究竟想干吗呢?能换个说法吗?(想让别人都知道)那它又为什么要睡在奖杯里呢?

在这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它们表示的程度不同,但表示的都是担心害怕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唯恐——生怕)自由读

(1)大家看这个句子,蜗牛唯恐的是什么?(别人不知道它是冠军)生怕的又是什么?(奖杯被偷了去)

(2)你们认为哪个后果更加严重?(奖杯更加严重)所以,唯恐和生怕这两个词语,那个表示的意思更加深些?(生怕)

(3)所以,这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吗?(不能)

5、小蜗牛背着奖杯一定会到处炫耀吧,它会怎么跟别人说呢?

6、小朋友说得真好,仿佛就是一只只得意的小蜗牛。如果你把这几个句子也读得得意洋洋,那你就是我们班的读书大王了。自由练习

7、指名读。点拨“成天”一词(成天是天天,每一天,能看出蜗牛的得意吗?)齐读。

8、谁愿意上来扮演一下蜗牛?全班小朋友都是动物王国的成员,快去跟他们炫耀炫耀吧!(3个)

(1)哎呀,天不早了,小蜗牛,快放下奖杯到软软的草地上睡觉去吧(不,我睡在奖杯里)

(2)小蜗牛说它要睡在奖杯里,你们说说睡在奖杯里舒服吗?什么感觉?(冷冰冰、硬邦邦)

(3)大家都说睡奖杯里不舒服,小蜗牛,你就别睡奖杯里了吧(不,生怕别人偷)

(4)蜗牛就是这样,白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晚上就睡在奖杯里,日子过去了一天又一天,小蜗牛的好朋友们看不下去了,都来劝它了,谁来劝劝它?

(5)看来这只蜗牛实在是把自己的成绩看得太重了,我们再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小蜗牛的骄傲自满

9、(引读第四句——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读到这儿,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蜗牛想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更糟糕的还在后面呢!(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生边听边想:此时的小蜗牛是只怎么样的蜗牛?[小卡片填空:(可怜)的蜗牛)]

2、从哪儿可以看出它很可怜?点出“粘在、退化、沉重的奖杯、坚硬的外壳、勉强、慢慢地爬行”这些变化是一下子发生的吗?(点出“天长日久”)

3、指导朗读:这只小蜗牛多可怜啊,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4、看着这只可怜的,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

1、(板贴)师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蜗牛也老了,有一天,它带着小蜗牛在草丛中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着,忽然,看见空中飞来了一群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和活泼的小蜜蜂,它们正在空中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呢!老蜗牛看在眼里,悔在心头,它叹了口气,对小蜗牛说:“唉,孩子,你可别学我啊……”它会说什么呢?

(请学生本子上写一写。)

这时候的蜗牛又是怎样的蜗牛呢?[小卡片填空:(后悔)的蜗牛)]

2、唉,都是骄傲惹的祸啊!看到了蜗牛骄傲自满的下场,如果下次你也参加个比赛得了冠军,拿到了奖杯,你会怎么做呢?

3、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出示: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们千万不能躺在功劳上睡大觉。

4、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好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蜗牛的变化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插叙的效果。

3、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二、引出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的形、音、义。

2、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四、提出突破口:本次爬山中,作者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马尔和我怎样的不同表现?为什么要不时插入我的心理活动与第一次的登山经历?

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用旁批的形式分析在书上。四人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注:白描这种描写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故要跟学生举例讲清楚何谓“白描”。)

五、延伸突破口: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六、能力迁移

生活中到处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试从生活和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证。

《生命之线》练习题

1.课文写了那个事件?写了几次?这几次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有哪些人物?

登山运动两次

第一次:1985年“我”与西蒙

第二次:1992年“我”与马尔

2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

第二次插叙

3分析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次序[来源:学科同异

合作伙伴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

第一次遭遇险情

生死考验西蒙砍断绳索栽入冰隙

第二次马尔救助、劝慰最终得救

4讨论马尔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

先谈对这篇文章本身的看法。由于这是一篇经过翻译的外国作品,因此译者如何翻译其实给予了作品以第二次生命。就《生命之线》来说,我认为如果翻译所用的辞藻更平实一些,减少一些由华丽辞藻带来的过大信息量,也许能够使文章的主旨更隽永。当然,这一想法主要与我自己比较喜欢冲淡如话的语言风格有关。然而,就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学生往往会把很多时间花在试图搞清楚主人公与马尔先后下落的过程上,甚至花了很多时间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依我看,翻译用词还是平白一些的`好,至于在外国作品的翻译中用上“茕茕孑立”这样的词,就更显得不伦不类了。

从主题上来讲,《生命之线》又是一篇以生死为母题的课文。之所以用“又是”,是因为这样搞不好就生离死别的文章在我们的初中课文中实在是不胜枚举。其实,对于是否需要把那么多以生死为主题的文章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我一直有些个人的想法。初中生处在最绚烂最美好的时节,是应当尽情享受生命馈赠的年龄。总是在课堂上让他们思考《沉船之前》中人们面对死亡时的不同心理,《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为什么放弃逃生,以及在这篇《生命之线》中如何看待西蒙割断绳索自己求生的行为,是非有必要?是否符合他们心灵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否能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这还是有待商榷的。以我之见,该让中学生多读读灵秀的小品文,多从中学得一些生活的乐趣和其中的智慧,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关照生活,年轻的一代人才更有可能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阳光。

最后,关于文章结尾部分写我依旧喜爱探险活动,以及对人类探险精神的赞美,结尾这些的内容与本文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结尾是不是偏离开了前文“生命之线”的题中应有之意。我自觉不甚了了。让我写,最后一节不写或写别的内容也许更好。由于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故而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希望下次上到这篇文章时有新的感悟。

为这篇课文设计的核心问题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驱动性比较强,能够把主题挖出来。

核心问题:

本文中出现的“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授课反思:

程度好的班级的这节课,如果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品读字句,给更多的时间充分阅读反复讨论效果也许会更好。程度弱的班级核心问题不能太早抛出,之前要反复理解内容,搭足脚手架,拉着手往上爬,否则就会像这次的课一样,一下子全班给问蒙了,答不出来,也不愿意多想。

总之,这次这篇课文上得太赶了,有些问题没有说到,有些问题没有说透,有些结论的得出是我为了抢时间越俎代庖,只能在讲练习的时候补充了,真是很不应该。最近的心态太功利,要自我批评!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

【学情分析】

1、感受母爱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重点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揭示课题,铺垫情感

1、(出示轮椅)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生:轮椅)

师: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预设:残疾人、坐轮椅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坐上轮椅?)

(出示史铁生照片)变点击课件,边激情讲述: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遗憾的是,在去年的12月31号,这个被称为“文坛巨星”的他,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

(出示——合欢树片段)(默读)

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看来这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走进他的母亲,走进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师生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秋天的怀念

读课文,指导读书读出味道。

1、请大家先把课文读一遍,在读书时,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课文时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师:有谁想给大家读一读课文,哪一部分都可以。在他读书的时候,我们大家要仔细听,一会儿我们要对他读的作出评价。

师: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读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哪一个层次?

(面向学生):大家觉得他读得好吗?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师:其实,到底什么叫有感情呢?对一篇文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我想就是有感情了吧!

2、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你感觉应该怎样读呢?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师生再读课题)怀念母亲什么呢?

(要求学生连贯表达,从题目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3【活动】探讨母爱的内涵

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作者怀念母亲是当然的,母亲的一句话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板书:儿子、母亲——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那么,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说这句话的?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细致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的脾气暴怒无常?

生:突然、砸碎、猛地、摔

师: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词语都去掉,效果会怎么样?

(课件示:两句话)(学生对比读,选择一处谈体会)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他为何这么对待自己?

生:作者恨自己的腿废了、恨自己变得没用了……

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引导学生设想,没有了健全的双腿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你们多大?21岁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吗?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板书:苦)

如果你是他的朋友,看到他这样的苦你会去劝他吗?怎么劝?(学生发言)

5、那么他的母亲是怎么劝的呢?别着急告诉我,看看母亲当时自身的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6、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落脚点回到“为了儿子着想”)

小结:那么,母亲是怎样强忍痛苦一切为了儿子,给儿子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呢?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走进母亲的“好好儿活”。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母亲

瘫痪肝疼

暴怒无常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我活着有什么劲睡不了觉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瘫痪()憔悴()絮叨()

沉寂()烂màn()jué()别

淡yǎ()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B、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尝尝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D、看着三轮远去,也绝没有想到寻竟是永远的决别。

3、下列语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3)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继续探讨母爱的内涵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为何不说了?(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①母亲“扑”过来,“扑”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跑、走、抓)这里为什么用“扑”?母亲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和儿子在一起。母亲不想看到儿子伤害自己,有轻生的念头。)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②“抓住我的手”,仅仅是“抓”住的是我的手吗?还有什么呢?(好好儿活。抓住我的心,怕我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③“忍住哭声”,母亲仅仅是忍住哭声吗?她还忍住了什么?再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发现呢?(忍住了自己的病痛和儿子的不幸带给自己的双重打击)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出示两段话,对比读)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这个“悄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4、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自己“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瘫痪的儿子,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板书: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总结:读到这,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活动2【活动】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课件出示)“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话没有说完,但后来儿子读懂了母亲还未说完的话,大家懂得母亲想说什么吗?(要好好儿活)

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师引读)又是秋天——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讨论):母亲推我去看花,但终究没有去成,母亲为什么要带我看菊花呢?

师:通过描写菊花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过渡:

4、母亲去世后,作者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精彩,他的一生并不长,但却是光辉的一生。

(课件出示他的作品)

5、现在,儿子懂得了母亲的用意,但母亲却不在了,这让作者陷入了不尽的怀念:

(课件出示一怀念母亲的选段)

师: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儿子“好好儿活”,正是母亲的话语,母亲的离去,才铸就了儿子辉煌的一生啊!让我们再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活动3【活动】学习小结

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带着感动读完了这篇课文,想一想,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仔细的品味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

阅读题。文段全文。

1、根据原文,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白色的花_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_而_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

3、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4、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的划线句子“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么?为什么?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说说“挡”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七年级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讨论人们说谎的根本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故事对人性的虚伪、自私的讽刺和揭露,领会私心和虚伪使人变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3.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4.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到故事对人性的虚伪、自私的讽刺和揭露,领会私心和虚伪使人变得十分愚蠢的道理。

2.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本文是怎样运用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人性当中有一种东西叫虚荣心,如果在私欲的支配下极度膨胀,就会使人失去本心,欲盖弥彰,弄巧成拙,甚至会让人变得滑稽可笑。有这样一个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花掉,为此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皇帝的可笑行为。学生倾听,走进课堂。

二、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学生朗读,摘重点做笔记。

三、检查预习。

1.注音:

炫耀()称职()滑稽()赏赐()爵()士御聘()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勋()章

2.释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精致:精巧细致。

炫耀:夸耀。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钦差大臣:现多指上级机关派来的、握有大权的工作人员(多含讥讽意)学生举手回答预习时总结的生字词。然后大屏幕展示字词,巩固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5

任务分析

学习这篇童话,最终应让学生明白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丰富的想像和极度的夸张所刻画出的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学本文应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荒诞可笑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2能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能大胆地发挥想像,续写童话。

教学重难点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评价性格;发挥想像和夸张续写童话。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根据《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起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课前学习

搜集安徒生的资料及本文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评价性格。

教学流程

导入

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谈谈对“美”的认识来导入。(板书课题)

请你当小老师

请你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

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来介绍安徒生及其创作背景。老师对学生介绍加以评价、补充。

明确: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其中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一生共创作了168篇优美的童话,代表作有《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已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教师补充: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作品主题多为描绘穷苦人的悲惨生活,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鞭挞统治者的残暴、贪婪。

整体感知

整个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展开,如果课文第一段用小标题“皇帝爱新装”概括,请你快速浏览全文,也用类似的小标题给课文故事拟个提纲。

组织学生先自读、思考、归纳、概括,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明确: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教师过渡语:围绕“新装”这个中心,作者创设了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这样一个社会怪圈。

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问题,经过讨论、整合、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提供问题,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皇帝、大臣及老百姓一开始为什么都不敢说真话?作者为什么最后由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

2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虚伪、愚蠢;有人认为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教育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3对于文中的人物,如皇帝、大臣、骗子、百姓等我们大致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你能“另辟蹊径”对他们做一番别样的评价吗?

明确:

1皇帝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自然而然地说了假话。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老百姓们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的影响也不敢说真话。因为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还未被当时不良的世风所影响。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语写童话的具体表现。同时,这“真”“美”的举动也和充斥前文的“假”“丑”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可知,本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从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做一个诚实勇敢的人。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皇帝: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虚伪狡猾、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具体表现:⑴爱慕虚荣、荒淫奢侈、昏庸无能:从故事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⑵愚蠢可笑:从被两个骗子用极其简单的伎俩,上当受骗可以看出。⑶口是心非、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却极力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予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⑷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大臣:虚伪愚蠢、阿谀奉承、自欺欺人、迎合讨好(怕丢官)、缺乏自信。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别样的评价:⑴皇帝被当众揭穿真相但未杀害小孩、百姓,还是有些仁慈。

⑵大臣们也是迫于形势,无可奈何。

⑶骗子不值得肯定,他们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骗子精明,敢于愚弄最高统治者,以毒攻毒。

⑷百姓尽管是无辜的,但他们有着致命的人性弱点,不敢做“出头鸟”。

联系生活

运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有没有骗人和受骗的经历,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过渡语:不能缺乏自信、轻信别人、爱慕虚荣,否则就会被当作弱点被他人利用。我们既然尝过被骗的滋味,觉得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我们自己也不能做这种事,否则我们互相欺骗,那设想一下,我们就生活在欺骗中,谎言从头顶过,从眼前过,从耳际过,在每个角落都飘来飘去,那这个世界还会有光明和温暖吗?还会有爱和团结的力量吗?

迁移拓展

可是偏偏皇帝就生活在谎言的世界中,由于愚蠢、不自信才会在游行时出丑。所以,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放飞想像: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他会怎样演变呢?而那两个骗子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为本文续写结局。

组织学生写作,再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海的女儿》、《丑小鸭》、《豌豆上的公主》等,并讲给附近的小朋友听。

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