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写出优秀的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p34——-p48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五部分内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估计。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2、本单元内容编写编写特点之一是加强了图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等几何初步的教学。特点之二是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从儿童学习数学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的学习。特点之三是充分运用了直观手段来教学,特备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 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它们的周长。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2、建立周长概念。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 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所过程。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写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的安排在不同德学段中,每一段都有相应的目标。

4、本单元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2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习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富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小伞、剪刀、眼镜、小球、红蓝铅笔、五角星、橡片、迷迷转、纸花、米字格作业本、风车

一、导入:

师:大家看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样晴朗的天气人们喜欢去郊外干什么?瞧!今天新蕾小学的同学们正在郊外进行野餐活动呢,在活动之前,小明和小立要把他们带去的食物分一分,这些东西该怎么分呀,谁来帮帮他们。

1、首先看看这四个苹果怎么分?

你能把计算方法和过程说一说吗?为什么每人得两个呢、

2、接下来看看两根火腿肠怎么分?

你能像___一样把方法说一说吗?

3、他们的这些办法好吗?为什么?(你真会思考)

二、引入新课

我们三(五)班的同学不但聪明,而且还特别善解人意,这东西每人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1、这些都还不是最困难的,最难解决的还在呢?只剩下这块饼干怎么分?怎么分才比较公平一些。

2、把这块饼干平均分成两份,这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它的一半,那么这一半怎么用数字表示?还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吗?你有什么想法?

3、是的,我们不能再用整数来表示这一半了,我们要用分数来表示,看看老师怎样来写1/2的,先把这块饼干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写在下面,取了其中的几份就写在上面。(首先要表扬你的勇气,敢作大胆的猜想)

4、跟老师读读:二分之一

5、分数家族的成员可多啦,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几分之一,请打开课本92页。

6、板书:几分之一

7、假如我们手中的小圆片就是这块饼干,你能把它折折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8、都折好了吗?老师想请问一个同学你折出来的这一半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那么这一半呢?这张圆片有多少个1/2?那么这一半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9、这句话最重要了,我要把它写下来。

10、生齐读。

三、折纸

1、圆片的我们会找了,你们会不会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在哪里呢?先把它折一折,再把它的用阴影表示出来?好的,开始行动,看哪位同学动作又快又做得美观。

2、你是究竟是怎样来表示这张纸的的,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他的作品。

3、你做得又快又好,谢谢你。

4、有同学和他的办法不一样吗?

5、哦,这里有不一样的折法,大家看,刚才___是竖着对折,而这个同学是横着对折纸张,你们说涂色部分是不是也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呀,那么空白的地方是不是它的呀。

6、既然可以横着对折、竖着对折,还可以怎样折呢?对呀,还可以斜着折。

7、我们看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的效果都不一样?可是他们都能用来表示?这是为什么呢?

练习

1、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用下面的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对吗?

2、第二个图形能用来表示涂色部分吗?有不同意见吗?哦,没有,可我有意见,它明明已经分成了两份,为什么不能用来表示呢?谁我解答这个疑问。

3、这个三角形为什么不能用来表示涂色部分,如果让你把这平均分成两份,你应该从何下手!

四、学习1/4、1/5

1、听说三(五)班的同学很聪明,孙悟空他很不服气,他想出一道题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他说:我、师傅、猪八戒、沙和尚面前正摆着一块大蛋糕,要想我们四人每人得到的蛋糕一样多,应该怎么分?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几分之一?(生答)

2、板书:1/4

3、这里有多少个1/4?

4、谁又能帮助这个漂亮的姐姐解决下面的这个问题呢?

5、刚才我们把1块饼干看成是一个整体拿来分,现在我们要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那该怎么分呢?(同桌互相说说)谁想好了?

6、板书:1/5这里有多少个1/5呀?

7、不管是分饼干、分蛋糕、分苹果,只要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生齐读)

8、看来大家把分数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下面看你们是不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报出图片上显示的是几分之一。

9、生活当中的物品也时常会出现一些分数,看看老师手中的这把伞藏着哪些分数?

(1)我们把这把伞的伞面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就是它的1/8。

(2)这把伞还藏有哪些分数呢?

10、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数呢?四人小组根据老师准备好的这些物品来观察讨论、说一说,你在什么物品上找到了几分之一。

11、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你还在什么物品上找到了分数?

五、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是不是感到数学无处不在呀,只要你是一个有心的孩子,就会发现数学王国是多么奇妙、多么有趣呀!擦亮你的眼睛,活动你的大脑,你的世界就会越来越精彩。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4

教学内容:第70页“毫米的认识”,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动手得出结论(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课

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线,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长度。

2、认识毫米

(1)提问:在这1厘米中间还有没有刻度线?它们之间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1毫米)

(2)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1厘米是这么长,1毫米是这么长,(教师比划),你们知道1厘米和1毫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借助直尺来看一看。

1厘米是几毫米?我们只要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几毫米。

请同学们拿着铅笔,用铅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一数,看看1厘米等于几毫米。

(学生数,然后回答)

(教师领读一遍)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总结: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学例1

(1)教学例1

a、请同学们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平放在课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这根笔芯的'长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诉老师。

(要求把0刻度线对准笔芯左端,看右端对准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师巡视辅导)

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第70页的例1,你的量法和书上的一样吗?

数一数课本上笔芯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书上。

5、画线段

(指导画线段的方法:先画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一点?要画多长就画到多少毫米为止,最后还要注意什么?)教师示范。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2毫米的长的线段。

让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画的是不是42毫米长的线段。

小结: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和画线段,都要把直尺的哪一刻度对准左边端点,然后看哪边的刻度确定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花边和回形针各是多长,把结果填在括号内。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请同学们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4、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让学生先量然后提问回答。

5、做“练习十五”第3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一毫米有多长?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用毫米作单位量长度或者画线段要怎样做?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4题。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无数条1条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6

课题: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7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时钟、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孩子们,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请你听一听,猜猜它是谁?那它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

2、师:看时钟老爷爷欢迎我们来了!仔细观察你认识钟面上的什么?

同学们喜欢过年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过年时新年倒数钟声敲响的那一刻。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4、观看秒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秒针和1秒

1、认识秒针(课件播放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示钟面)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认识1秒

思考:在一秒钟的时间里你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3、小游戏:拍拍手

4、认真观察秒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几秒。

5、知识应用

(二)认识1分=60秒

1、探究1秒钟与1分钟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当分针走1小格时,秒针走多少?

验证: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2、玩游戏

写数字、口算练习、拍篮球等。

三、巩固练习

1、知识根据地

2、数学高速路

3、一分高下

4、小法官

5、火眼金睛

四、自主评价,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打算今后怎样珍惜时间呢?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展示时间的名言)

五、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欣赏时间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六、作业

1、第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6页练习一第1、3题。

3、第8页练习一第10题。

七、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1秒

走1大格———5秒

1分=60秒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

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

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起床

7:00——7:30吃早饭

7:30——8:00做家务

8:00——9:00做作业

9:00——11: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吃中饭

11:20——11:40饭后休息

11:40——12:40午睡

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游泳馆游泳

14:30——15:20看电视

┈┈

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整时

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16-14=2口答:播放了2小时。

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成人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

二、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

(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生:......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

2、同桌学生讨论。生:求出几个同学的平均数。

3、现场测量台上同学的身高。

4、学生尝试练一练,指名板书。

5、比较结果。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6、小结:看来平均数(板书课题)还真能帮肋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二、延伸拓展,形成统计观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师指着平均身高:这个身高是你们当中__同学的身高吗?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师:现在要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师:是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有什么办法?

生:......

3、选取样本。师:但是现在在课堂里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学生参考选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选取第一组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

4、估计。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第一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会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学生计算。

6、进一步感悟平均数。

师:是__同学的身高吗?我们可以推测全班的同学身高,全校四年级同学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7、小结方法。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

生:先求总数(板书),除以人数,等于平均身高。

三、应用提高,深化统计观念。

1、举例。师:其实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能举个例子吗?......

2、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每根长10厘米每根长15厘米

(1)猜测。师:如果从第一个袋子里拿一根(标上序号),第2个袋子里也拿一根,哪个袋子里拿出的长一些?

(2)举例。师:能举个例子吗?同桌商量一下。

(3)汇报。

3、变式练习。

(1)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87)÷2=63(万张)

②(39+87)÷3=42(万张)

(2)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22万张,下午印23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22+23)÷2=42(万张)

②(39+22+23)÷3=28(万张)

质疑:为什么两个数要除以3?三个数相加要除以2呢?

小结:像这样的天数、人数,我们可以称为份数。(平均每天的张数、平均身高可以称为平均数)

4、读信息,了解最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

(1)你在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计算前,你先估计一下,第二十五届到第二十八届平均每届获金牌的块数?并介绍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课件验证。

(4)根据这幅图的发展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0__年能获多少块?

四、全课总结。

以“比身高”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现场简单的两人比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的量在不断的变化,结果也不断在变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动中,不断寻找平衡,寻求合理的比较方法。

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制造在大范围的情况下,求平均身高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促使学生经历寻求“样本”的过程,致使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突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开放性,变通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开场白: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比赛--比身高。板书:男、女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我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师:你们说谁比较高?

生:男同学。

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谁比较高?

生:还是男同学。(男同学似乎很得意)

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此时学生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这个男同学这么矮?

师: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几年后,他可能会长得比你们高呢。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生:是男同学。

生:是女同学。

生:一样高。

师: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学高的部分“切下来”补到矮的身上,女同学也用这种办法,再比较。(还没等这位同学说完,其它同学就大笑,一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学或女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再比较。

另一学生似乎心领神会: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较,求出相差数,再找第二、第三个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数的办法。

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生:女同学或不公平。

生:还得再叫一位男生上来。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办法了吗?

同桌讨论。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学反思:

1、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郑毓信语)。开课这一情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从第一次、第二次简单的进行比较,学生一看就明白,当出现三人比较时,学生开始犯难了,有的学生觉得男生高,有的觉得女生高,有的认为一样高等,出现意见不一,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切”的办法(当然这种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学生对移多补少的形象化解释)、求和比较的方法(这一方法为求平均数打下铺垫)、还有的学生受到“移多补少”方法的影响,想出了求相差数的方法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通过第四次身高的比较,出现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平均数,从而学生自发解决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比较中迎接挑战,这样一个活动,在平时课堂中可以信手拈来的一个情境,在学生的争论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种以情、趣开路的情境中,学生学得主动。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12

教学内容:教材第25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2、使学生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验算,大家回忆一下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有几种方法,都是什么?

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存在互逆的关系,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老师今天身上带了100元钱,准备买价值5元的寓言故事书,现在请大家帮老师算算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2、现在我如果想用这些钱买7元钱的科普知识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3、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4、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寓言故事书每本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100÷7=14……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科普知识书每本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5、归纳出除法的验算方法。

一起总结一下除法验算的方法,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说: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209÷3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四、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13

总复习(一)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时间单位:年、月、日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名字怎么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探索新知

1、教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过信吗?(拿出已经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2)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的邮政编码。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怎么写教案篇15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 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 12×14 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 或 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 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