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好的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听说)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特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设计意图】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全班汇报。(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作风)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读到这里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满于胸,喷薄欲出了。此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地表达自己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机会。更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一次升华。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10、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为什么?

11、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12、谁来读一读这一句。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的第二个朗读训练点,在朗读中将词语的理解溶入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之中。

13、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生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五、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2、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3、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并举例说明。

5、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六、拓展延伸:

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七、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洗碗》,了解小作者是怎样根据画面内容写出洗碗的整个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1教案设计

2、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看单幅图作文的要领:除了善于观察,还要适当展开想象。

3、能仿照例文的方法看单幅图《浇花》,想象浇花的过程,先说一说,再写一段话。要写清时间,地点和浇花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顺序,连贯讲述。

难点:想象经过。

三、教学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四幅。

2、指导学生参加浇花活动。

四、拟定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启发学生交流“当好小帮手,爱做家务事”的情况。

二、学文明法:

1、指导看图,口述图意。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2、指名读例文。(边读边点评)

第1句:收拾碗筷,做好准备。

第2句:洗碗的顺序。

第3句:小芳认真的洗碗,洗的很干净。

第4句:洗好后收拾好碗筷。

3、小结;这篇短文具体写了小芳是怎样洗碗的,内容具体。

4、自由读“习作要点讨论”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小芳洗碗这件事写清楚的?

5、引导归纳:小作者看图时,看清楚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做什么?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整个过程,把观察和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就比较具体,生动了。

6、指名表演在家里做事的经过。

7、表演后学生说说。

8、指名读作业要求。

9、指导看四幅图,说说图意。

10、小结:小朋友在做些事时,也有一个过程,只不过书上没有全部画出来,在写作文时,我们要加进去。

三、快速成文:

1、任选一幅图,自由练说。(师生点评)

2、同位互相说。

3、投影出示: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3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10图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很美)

3.(板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课件出示11)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板书: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预设一:当我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头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的落下。落下。只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也会跟着它奔跑。

预设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指导带有美好的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谈话过渡: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总结:(课件出示12)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板书:彩色的地毯金色的小巴掌)

(3)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大家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4)有了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读读第二至九自然段,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2.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板书:水泥道真美)

带有赞叹地语气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

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课堂练习

1、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

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

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

(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六、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皮字朋友多》这个识字歌谣中领悟汉字的某些造字规律。

2、积累词语和警句,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训练学生工整、规范地书写6个左右结构的汉字。

4、通过阅读欣赏短文,积累成语,明白道理。

5、练习向同学朋友推荐好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会与人分享幸福和快乐,并能结合活动写一篇习作。

6、学习写毛笔字,学习“竖提”和“横折提”两个笔画。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地积累字、词、句,并能学以致用。

2、通过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系统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课外读物(数本)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生同唱《找朋友》: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在汉字大家族中,它们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忙找找好吗?

二、投影片出示歌谣《皮字朋友多》。

1、学生自读歌谣,小组朗读歌谣,教师趣读(长短轻重富于变化,外加一定表情或动作)歌谣。

2、指名上黑板找出“皮”字的朋友,圈出:坡、波、破、跛……

3、交流怎么识记这些朋友。

4、继续为“皮”寻找朋友(板书):疲、彼、陂……

5、学生趣读歌谣。

6、小结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发现汉字中的趣味奥妙,课后继续练习给其他汉字找朋友,编歌谣。

三、积累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1、过渡:刚才认识了不少新汉字,原来学习汉字也有秘诀。只要掌握了好方法,就能学得轻松愉快。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些词语和句子,相信我们的语言会更加丰富、精彩。

2、小黑板出示词语和句子。

①学生自读词句,同桌间讨论交流对词句的理解。

②指名读,小组读词句。

四、妙语连珠:我会说。

1、指名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相机用词说句。

2、“插花”游戏:小组合作,练说一段话,用上小黑板上的词和句。用得好的小组就给插花。看看哪一组插的花最多,最精彩。

3、小组派代表交流练说的话,教师相机指导并鼓励。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练习。

1、给其他汉字找朋友编歌谣。

2、把自己所在小组练习的说话内容修改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1、练习规范工整地书写汉字。

2、阅读欣赏两则成语故事,理解内容领悟道理。

二、比比谁写得好。

1、出示写字板,学生观察写字板中的范字。

2、认识并分析六个汉字

3、教师指导书写要点: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穿插避让,体现汉字的形体美;“愣、情、摇”均为左窄右宽;“顿”字第四笔写作竖提。

4、学生描红后再书写,教师巡视,规范书写姿势。

5、投影出示学生书写作品,讲评书写情况。

三、阅读欣赏。

1、录音机播放《少见多怪》。

2、学生自读《少见多怪》,同桌间交流对故事的理解: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指名说说成语“少见多怪”的意思。

4、说说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观众,你想对那个把骆驼当成马的人说些什么?

5、齐读短文。

6、举例说说我们身边“少见多怪”的事例。

7、学习《道听途说》,方法同上。

四、自选作业。

1、给这两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并写上自己的忠告。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说给大家听。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小黑板出示名人名言: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无垠的生活海岸。(凯勒)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师:同学们一定读过许多书,那奇妙的神话、迷人的童话、生动的寓言……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美妙的文字、深刻的道理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良书即益友,如果我们能相互推荐一些好书,我想我们拥有的益友更多,我们的营养就会更丰富。

二、好书共分享活动。

1、指名上台推荐好书,教师相机板书推荐者所述说的内容。

2、调查了解推荐的效果。

①以举手的形式了解学生接受推荐的比例。

②让听众说说自己接受推荐或拒绝推荐的理由。

③你对被推荐的书预先想知道些什么?

3、小结推荐要点:

①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③你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可以举例说说你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

4、按推荐要点,有方法有技巧地推荐好书。(还可以手持这本书进行直观演说。)

三、比比谁推荐的书最有吸引力。

1、你认为谁介绍得最生动有趣。

2、你最想看谁推荐的什么书?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好书共分享。

第四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结合上节课的好书共分享活动,以推荐一本好书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叙述要清楚、有条理,语句要通顺、生动,字数不限。

二、习作提示。

1、首先拟题。

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格林童话》

我推荐《一千零一夜》

好书《十万个为什么》

2、结合推荐要点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简要地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读这本书时感受最深、最有意思的地方。

三、自列习作提纲。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富”等11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富”等12个字和“群岛”等27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参”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梳理课文条理,概括各自然段意思,知道一个自然段讲一个中心意思,讲这个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关键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别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4.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5.在教科书中选一幅图,写几句话。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4。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4、5。

教学准备:

教师:“富”等11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富”等11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祖国美好山河的内容和热爱、赞美祖国美好山河情感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要围绕一个意思写。

3.小结:通过对单元导读的学习了解,我们知道,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关于祖国美好山河的内容,以及表达热爱、赞美祖国美好山河的情感的。这个单元有两个主要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要知道什么是关键语句及其在阅读理解上的作用;

(2)习作要尝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入释题。

1.板书课题: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通过课题,你知道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祖国的什么地方吗?(指名回答。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作者向我们介绍的是祖国的西沙群岛。)通过课题,你知道作者想向我们介绍西沙群岛其中的一个什么内容?(指名回答。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作者想向我们介绍西沙群岛其中的一个内容是富饶。)

4.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西沙群岛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西沙群岛的“富饶”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课文除了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还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什么?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饶”“设”“瑰”。

(3)多音字学习。

①副板书出示多音字“参”本课的词语,注本课的读音,个别指名检查读准字音,读字读词。

②指名说出“参”已学过的读音,并组词语,读字读词。

③小结:“参”不同读音的意思及用法。

(3)PPT出示会写字词“浅绿、交错、挺、鼓起、数不清、厚厚的、宝贵”复习认读。

提示: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

预设:

问题1:西沙群岛在我国南海的西北部,是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追问:你是从课文的哪句话知道的?指名回答。预设:我是从课文的第1句话知道的。PPT出示中国地图,简介西沙群岛地理位置,及行政所属。)

问题2:西沙群岛的“富饶”在课文里指的是物产丰富。

问题3:课文除了介绍西沙群岛的富饶,还介绍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追问:你是从课文的哪句话知道的?指名回答。预设:我是从课文的这句话知道: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粗知课文大意。

出示任务:借助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桌议一议,课文讲了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地方?(提示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简单说一说。)

3.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讲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4.小结: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在初读课文时,抓住描写的景或物,用简单句式说说这个景或物怎么样,这样,就粗知写景状物的课文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了。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一个什么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第1自然段: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第2自然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第3自然段:西沙群岛海底景象奇丽。

第4自然段:西沙群岛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或:西沙群岛海里鱼非常多)。

第5自然段: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第6自然段: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3.小结: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西沙群岛在祖国领域中的位置,点出了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然后第2—5自然段通过具体的描写,告诉我们,西沙群岛是怎样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点明了西沙群岛是我国固有的领土,展望了西沙群岛美好的前景——更加美丽富饶,与第1自然段呼应,课文的结构就非常严谨。

四、学习“关键语句”。

(一)感知“关键语句”。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默读第5自然段,联系下文想一想,“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是说西沙群岛的鸟怎么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这句话是说西沙群岛的鸟很多。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后想一想,这个自然段里具体写鸟多的句子有哪些?按顺序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看看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鸟多的?点出有关词语。

个体学习,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这个自然段里具体写鸟多的句子是第2、3、4句(即除了第1句)。

表现鸟多的词语:各种海鸟遍地鸟蛋厚厚的鸟粪

追问:这三句话,围绕这个自然段哪句话写?(指名回答。预设:这三句话,围绕这个自然段的第1句话:“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写的。)

5.小结:(以这个自然段为例说明)一个自然段讲一个中心意思。如果这个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中心意思的话,那么这句话我们叫它做“关键语句”。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这句关键语句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习作时,我们可以利用关键语句来写一段话。

(二)阅读课文,继续了解“关键语句”。

出示任务:默读第2、3、4自然段,根据梳理课文条理的结果想一想,它们有没有关键语句?如果有,用横线画出来,看看其他句子怎样围绕关键语句写的;如果没有,你能写出来吗?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第2自然段:

关键语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接着的句子,例举了具体的颜色,颜色的具体状况以及造成五光十色的原因。

第3自然段:

没有关键语句;可在段首补上:西沙群岛海底景象真奇丽!(追问:如果在这个自然段后补上,可以怎样写?指名回答。预设:西沙群岛海底景象多奇丽啊!)

第4自然段:

关键语句:西沙群岛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第1句话说西沙群岛的鱼成群结队;第2句列举了各种各样鱼的样子;第3句说西沙群岛的鱼多得数不清。

3.小结:同学们真会运用学到的新知来读书!关键语句有时会在一段话的开头,比如第2、5自然段;有时会在一段话的末尾,例如第3自然段。由于关键语句概括了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利用它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利用它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知识——关键语句。谁能说说什么叫关键语句,它有什么作用吗?(指名回答。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体会“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说话练习,感悟主题。

(一)了解“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的?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说一说。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先订正画出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练习。说话评议标准:内容完整,语句通顺连贯。

有关语句: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

第3自然段的语句。

第4自然段的第1、2句。

说话指名2、3位同学汇报,评议后根据评议个体再练说,再指名汇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说一说。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先订正画出有关语句,然后才说话练习。说话评议标准:内容完整,语句通顺连贯。

有关语句:

第3自然段的语句。

第4自然段的语句。

第5自然段的语句

说话,指名2、3位同学汇报,评议后根据评议个体再练说,再指名汇报。

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西沙群岛什么样的情感呢?

指名回答。预设: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西沙群岛的喜爱和赞美。

6.小结:这句话概括了课文全文的内容,所以它是这篇课文的关键语句。

(二)介绍西沙群岛。

出示任务:根据自己的喜欢,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中选择一个方面,用上下面的起始句或结束句,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注意用上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做到内容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提示:可以自己起一个起始句或结束句。)

起始句:西沙群岛的风景是那么的优美!……西沙群岛的物产是那么的丰富!……

结束句:……西沙群岛的风景真优美!……西沙群岛的物产真丰富!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

指名2、3位同学汇报,根据评议标准评议后,依据评议意见个体再练说,再指名汇报。

三、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第三课时

一、运用关键语句小练笔。

(一)看图说图意,形成关键语句。

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关键语句”,及其在阅读和写作上的作用,并且利用课文内容,用“关键语句”进行了说话练习。接下来,我们就要尝试用关键语句写几句话了。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后四幅图画)仔细观察这四幅图画,思考:它们呈现的分别是什么地方?各表现的是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怎么样?然后用一句话说说每一幅图画的图意。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图1:海底礁石上,一群黑黄相间的鱼在游来游去。

图2:海底珊瑚丛中,红黑白相间的小鱼在穿梭。

图3:在海底,一只海龟伸长脖子在觅食。

图4:海面上,一群海鸥在飞翔。

(二)选一幅图,用关键语句,先说后写。

1.出示任务:选其中的一幅图仔细观察,根据关键语句,想象动物是怎样活动的,然后用关键语句为起始句,说几句话。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提建议:

(1)是否围绕关键语句的意思说;

(2)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3)可以怎么修改或补充。

2.反馈指导。

指名2、3位同学汇报,根据小组评议标准评议后,依据评议意见个体再练说,再指名汇报。

3.出示任务:根据两次评议的意见,自己再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个体操作。写完后读给同桌听,互相提建议,再改一改,然后誊抄下来。

二、总结。

通过《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是指能概括表达一段话主要意思(或全文内容)的句子。它可能在一段话(或课文)的开头,也可能在一段话的末尾(或课文的结尾)。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或课文全文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把一段话或习作写好。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四、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优(优美)犹(犹有)浅(浅绿)钱(金钱)挺(挺威武)蜓(蜻蜓)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挺”,右边不是走之底“辶”,是建字底“廴”(音:yǐn)。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五、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六、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你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的话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使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孙中山是怎样学习的呢?让我们听读课文,了解一下。注意:在听的时候,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画出新鲜感的词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刚才在听读和自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8、老师找到了这些词语,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你可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或者是造个句子。

出示词语: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糊里糊涂咿咿呀呀连连点头私塾戒尺

学生根据词语进行解释或造句。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背”的用法。

2、课文中具体写孙中山读书的情况的是哪一部分?圈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读书流程图。

孙中山背诵学过的功课。

先生圈出要学的新内容。

先生教读要学的新内容。

孙中山回座位练习背诵。

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怎么样?枯燥乏味。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圈”的意义和用法。

3、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孙中山有没有放弃学习?他学得怎么样?

预设:

从“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等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勤奋好学。但是孙中山学得不明白——糊里糊涂。根据上下文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4、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相关内容。

预设:

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做: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5、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预设:戒尺,以前做错事或者不会背是要用戒尺打手心的。

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6、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

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会背,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7、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8、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开始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重点思考关联词“既然……就……”的关系。

出示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是……”“无论……都……”“因为……所以……”等四组关联词,看看哪一组可以替换文中的“既然……就……”。体会“既然……就……”的因果关系。

9、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五、能力提升

读书是有方法的。我们来想一想,读书都有哪些方法?

预设:

1、课文中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2、本文是略读课文,略读的意思就是了解大意,不必深究。

3、读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大胆地去跟别人交流,也可以去问老师或者其他人。

4、读书时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大胆地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测,也可以大胆地猜测故事的情节。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可以查看工具书。

5、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六、拓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读书秘诀》,回答问题。

1、阅读成果,鲁迅先生少年时用得到的金质奖章做了什么?

预设:卖掉奖章,买了几本书,买了一串红辣椒。

2、鲁迅先生靠什么度过寒冷的夜晚?

预设: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不懂就要问》”,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8

教学要求: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

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

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请学生读1、2两段。

4、评议。

5、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交流自己的收获。

6、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知目标: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6、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9

课型:

新授。

教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重点:

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

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搭”什么意思?想想,不知道可以查工具书,乘、坐的意思。组词,“搭船”是什么意思?“顺便乘坐船”的意思。揭示课题“搭船的鸟”,这又是什么意思呢?顺便乘坐船的鸟。想不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那我们就去学习今天的课文吧。

板书:风铃草

二、初读课文

1、明确这堂课的要求: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自由读两遍课文;读第二遍的时候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

3、将画出的生字再在课文中读两遍。

4、分组读课文,评出小组里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读。

5、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全班评价。

6、自愿读课文,看谁想读,勇敢地站起来读。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小黑板,齐读生字,先读带点的字,再读词语。

2、指名读生字。

3、读生字卡(单个字)。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自由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1.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好处。

2.阅读语段,通过品味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想象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复习巩固。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船的鸟》。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都有哪些人?他们要干什么去?途中遇到了谁?(文中讲了“我”和母亲坐船去乡下外祖父家里,途中遇到了一只搭船捕鱼吃的翠鸟。)

2.齐读第1自然段。教师相机出示“小船”的图片。

三、品读第2自然段,体会观察

1.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这样的鸟吗,为什么?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出示第2自然段。

3.指名学生读。

4.交流读后的体会。

师:在你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这只翠鸟有哪些特点?请在文中画出来。

6.教师板书这只翠鸟的特点。

羽毛——翠绿

翅膀——带着一些蓝色

嘴巴——长、红色

7.交流讨论,作者抓住了翠鸟的什么特点来进行观察和描写。

8.教师总结: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展开想象和与同类事物作比对翠鸟进行了描写。

四、品读第3自然段

师: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中的问句。

师:那么这只翠鸟到底要干什么呢?(学生自由想象,小组内交流。)

五、品读第4、5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说说翠鸟捕鱼的情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描写翠鸟捕鱼时的动词,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3.从这些动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作者观察得十分仔细。)

4.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指名学生回答这只翠鸟搭船是要干什么。(捕鱼吃)

六、回归整体,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1.这次旅途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呢?是什么使这次旅行发生了变化?(指名学生说)

2.一次普通的平常之旅,因为翠鸟的出现,使得整个旅行充满了快乐,这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自己也应该像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七、升华主题,出示小狗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想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幅图片怎么样?你喜欢这样的情景吗?你们能像作者那样仔细观察,然后写下来吗?(学生书写)

搭船的鸟

翠鸟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确想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从文中找有关的词句,发现作者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并再次通过体会描写翠鸟捕鱼的动词去引导学生感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用上这么准确的动词。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39;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动客情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1

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大自然的声音》讲述的是大自然中风、水、动物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讲述了父亲知鸟爱鸟的情感;《带刺的朋友》写一只小刺猬偷枣的经过。都是与大自然的景、动物相关的。让我们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小动物的可爱,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内容简说

大自然的声音本文以清新鲜活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父亲、树林和鸟本文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上的树林边走过,亲身感受到父亲非常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事,表达了作者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记述作者仔细观察刺猬偷枣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注意“奏、聚”的读音,“琴、器、敲”的写法。正确读写词语“茫然、凝神静气、惊愕”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2~3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解小鸟、刺猬的生活习性。

4.学会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

2.划出重点词语、注意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如《大自然的声音》中的拟声词,《父亲、树林和鸟》中的叠词,《带刺的朋友》中的动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声音的美妙,读出父与子的对话,读出小刺猬的聪明与可爱。

4.总结各文章内容,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多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发现。

21.大自然的声音……………………………………………………………………2~3课时

22.《父亲、树林和鸟》……………………………………………………………2~3课时

23.《带刺的朋友》…………………………………………………………………2~3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

围绕本组专题内容“细心观察”,按“讲读课文——留心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收集故事——口语交际——习作”的顺序进行。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真观察,并依据课文合理想象,理解课文。学习《大自然的声音》中的声音写作特长,积累词语和句子。分角色朗读《父亲、树林和鸟》,感受父亲知鸟爱鸟的感情。朗读《带刺的朋友》,体会生动的语言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总而言之,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观察、多想象、多说、多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21.大自然的声音

课题

大自然的声音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本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太美妙了”贯穿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前准备

1.收集风声、水声、各种动物的叫声。(教师)

2.课文内容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课文。

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语。

学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2.收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教师)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播放各种声音,把你听到的声音说出来是什么声音。

2.小结,板书上课题。

1.说说自己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2.齐读课题。

1.列举你知道的大自然中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22分钟)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交流识字方法。

3.认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1.读课文。

2.注意“奏、聚”的读音,“琴”不要多一笔点,“器”不要少一笔点,“敲”的右边不是“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演奏()轻柔()

乐器()敲打()

3.写近义词。

美妙()温柔()

激动()汇聚()

三、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学习、再读课文,了解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课文中写了哪些大自然中的声音?

1.学习、再读课文,了解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课文中写了哪些大自然中的声音?

4.写出下面事物的声音。

流水声:________________

下雨声:________________

狂风声:________________

鸟叫声: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

1.本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书写生字。本节课,认识了本课生字、通读课文,了解到课文是按总分的结构写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准备充分,用直观的声音吸引学生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课文,对内容有大致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这些声音。

2.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背诵第2、3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背诵第2、3自然段。

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用时:4分钟)

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有很多音乐高手,今天他将带领大家去欣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齐读课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5.读拼音写词语。

yǎnzudǎjī

()()

jīdnɡmínɡjiào

()()

二、入境想象,美读感悟(用时:26分钟)

1.学生自读第2~4自然段,找出文中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呢?

2.细读第2自然段,体会微风和狂风的声音。

3.找学生读第3自然段,体会不同的水声。

4.出示小雨滴汇集到海洋的句子。

5.你喜欢这些风声、水声吗?试着背一背这两个自然段。

6.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它们也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自然段。

1.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风声、水声、动物的'声音。

2.读写微风和狂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找出文中的象声词,想象这些不同的声音。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5.学生试背这两段。

6.第四自然段写了鸟叫,虫鸣和蝈蝈歌唱。

7.齐读第4自然段。

6.仿写象声词。

丁冬丁丁冬冬

嘀嗒___________

哗啦___________

7.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声音呢?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用时:5分钟)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配乐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用时:5分钟)

总结: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发现,把你觉得有趣的发现写下来吧。写一写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妙的声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此文,学生听到了大自然中风、水、动物在大自然中形成的美妙的声音,并学习模拟这些声音,学习兴趣浓厚,并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观察,说、写出更多奇妙的大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片段

大胆想象,美读妙悟,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教学重点)

师: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

(播放手风琴的变奏曲)

师:你们听出了音乐的变化了吗?

生1:我听出了一段音乐非常舒缓,一段音乐非常高亢。

生2:我听出了音乐有时很悠扬,有时很激昂。

生3:我知道舒缓的音乐是微风的声音,而高亢的音乐是狂风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是认真,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微风和狂风的句子。

(课件出示)

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呢?读时注音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狂风的雄厚读得急、猛。

(学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正因为这样,所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下面的话)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赏析:随着手风琴的响起,时而舒缓的小夜曲,时而雄浑的交响乐,把学生带进了如此美妙的大自然,去享受大自然的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读起课文来,情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有观察了解大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释疑探究。

1.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2.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子。引导学生与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读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3.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夏暗躲藏喳案就猜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

你选择第几好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二、诵读。

1.教师示范,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

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演读。

1.老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

四、讨论。

1.课文里提了多少“为什么”?

2.“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天到晚我都在心里猜”是什么意思?我心里猜出了些什么?

五、拓展探究。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由练写,小组评议。

3.老师小结,指导重点。

板书设计:

为什么

为什么不知道

弄明白想知道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生互读。)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

1、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刘景文菊花残枝君子橙色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交流。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生评价老师。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模仿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

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师在黑板上一边进行简笔画──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师放古典的轻音乐。)

4、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

⑴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

⑵生自由练背。

⑶比赛背诵,看谁背既准确又有感情。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6个生字。(生自由认读,抽读,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马上就动笔写?对,要先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它是什么结构,观察它的重要的笔画,观察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吧,呆会儿看谁观察的仔细,提醒大家的。(生观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示。(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乐于写字。)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三个多音字。会写“旅”等16个字,会写“旅行”等19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的词句,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词语。

2、找出能体现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关键句子,借助提示语读好。

3、借助简单的思维导图,讲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篇童话故事,感受一场特殊的旅行。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画出故事中,红头在牛肚子旅行路线的有关词语或句子。

2、认读生词。

出示第一组生词:咱们

偷偷

牙齿

悲哀

眼泪

贮藏

喷嚏

笑眯眯

。(强调平翘舌音的词语:咱们

牙齿

贮藏)

出示第二组生词:答理

回应

一骨碌

细嚼慢咽

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是呀这些都是多音字,你还知道它们另外的读音吗?

3、指导书写:“细嚼慢咽”的“嚼”字。讲解书写要领,强调笔画比较多的字写时要注意看清每一部分。书空笔顺,出示书写口诀:口字立于左上方,爪字收紧有力量。中间部分扁又长,下半部分要紧靠。伸出手跟老师一块写。

4.寻找路线图,感知文章内容。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你画出哪些词或句子(教师巡视并板画牛)指生回答,教师板书:

嘴——

第一个胃——第二个胃

。你能不能用上一些关联词语比如:先然后

接着最后

。说说红头的旅行路线?

(介绍反刍,牛一共有四个胃,当他进食一段时间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第二个胃里再返回到嘴里,再次咀嚼,然后再将食物送到第三个胃,然后再返回到嘴里进行咀嚼,牛这种进食的现象就叫反刍)。孩子们借助路线图我们就可以把故事讲清楚。(板贴:路线图)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故事中的红头最后出来了吗?谁救了他?(他的好朋友青头救了他)

2.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1

捉迷藏预设2

红头拼命叫起来(1)我们先来看红头怎样叫,出示句子。指生读此时红头的心情怎样?(板书:着急或害怕)

请你读出你的害怕,着急(2)此时青头是怎样表现的?指生读句子孩子此时你又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板书:着急)请你读出你的着急和担心。

小结:孩子们看这些在句子前面或后面,表示人物动作心情的词语我们叫它提示语(板贴:提示语)

在朗读时关注他们就能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3)红头在哪呢?出示句子指生读。如果让你加上提示语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叫?请你读出你的感受。(4)听到好朋友在牛的嘴里青头是怎样做的?出示11段自读,找出青头的心情动作的提示语圈出来。青头心情怎样?(吃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加上这些动作(点红动词)来读这句话。

3、总结:孩子们,刚才我们借助这些提示语,体会着人物心情,就读好了课文,接下来也请你用这种方法,自学12-16段,并画出表示红头和青头心情、动作的词语,借助提示语读好课文。(1)孩子们通过你的朗读你体会到了红头怎样的心情?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板书:悲哀)出示:“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牛肚子里,红头似乎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2)教师引读:是呀牛咀嚼的`声音,如此巨大,如此可怕,红头的身体被黏糊糊的东西包裹着,都快喘不上来气了,所以它哭着说——,它悲哀的说——(3)此时红头不仅悲哀还感受到——(板书:绝望)(4)看到好朋友如此悲哀绝望,如果你是青头你会怎样想?(5)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红头经历的是一次怎样的旅行?(6)男女生分角色读再体会刺激的旅行。

4、真是一场惊险的旅行,所以当红头它牛肚子里出来再次见到自己的朋友时高兴的流下眼泪(板书:高兴)出示句子: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孩子们如果你是红头,除了感谢,你还会对好朋友说些什么?请你写在研学单上。

(四)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借助路线图,加上提示语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你能不能借助思维导图把故情头救助后头的过程讲清楚,自己先来试一试。指名讲。

2推荐你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感受童话的魅力。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做成思维导图,然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年级上册的教案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39;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6、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5、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7、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8、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9、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10、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1、试着默写《赠刘景文》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1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