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接下来给大家分享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希望对大家写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有所帮助。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略)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896≈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2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1000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千克,8吨=()千克,5000千克=()吨,7000千克=()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千克,()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一只羊重大约45()

一个苹果重200()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拖拉机能装2000千克石子,也就是()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3

编者按:

北师大教材为准备暑期(上册)教材培训,需要几节案例。6月15日,在青年教师连续作了二节《可能性》的试课以后,老师们普遍感受第五册教材内容太朴实、平淡、传统,无创新点,学生兴趣不高。对青年教师怎样来引领呢?刘校长决定以身试教,上了一节“两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小树有多少棵》(这是老师们选后剩下的内容,三年级上学期第一课时,因为提前试验,只能用二年级的学生试教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同学们的乘法口诀掌握的怎么样呢?现在来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答下句:四八(生答:三十二),七八(五十六)、六九……

不错。好,上课。

生: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下。

【听说校长要到班上课,学生自然心存期待,精神饱满。加之已不是第一次在本班上课,所以不必过多的营造气氛便直入主题了。】

这是六年级的大姐姐为我们画的三捆小树。(边说边将图片挂在黑板上)

生:老师,这不像小树?(有一个学生发言)

是呀!我也觉得不是很像小树。不过,我们把它当作小树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干扰信息,刘老师立刻做出了必要的反映,避免了对学生注意力和思维的负面影响。】

每捆20棵。(板书20棵)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一共有60棵。

生:有三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60棵。

同意吗?

生:同意。

都说有60棵,但是60是怎样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写得快的同学我们请他写到黑板上。

一分多钟后,陆续有几个孩子上台写了自己的算法:3×20=60,20+20+20=60,4×5+4×5+4×5=60,2×3×10=60。

现在请这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同意的就点点头,不同意的话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谁先来?

生:(有一个孩子主动出来站在讲台前)我是用3×20就等于60。

有要提问的吗?(学生没有反映,显然对刘老师这种畅所欲言的方式还不太适应,一双双迷茫的眼神回望着老师。于是老师不得不让发言的孩子再叙述一遍,这时,有三五个孩子举手了。)

生:你没有讲出3表示什么,20表示什么。

生:3表示有3捆,20表示每捆有20棵。3捆有多少棵是3个20。3×20不好算,就先算3×2。因为3×2=6,所以……(比较长的停顿)3×20后面要加一个0,就等于60。(边讲边用手指示)

刚才他用了一个“因为……所以……”来说明,有谁听明白了?(有好多的孩子举手)好,你来复述一遍吧。

【借用孩子的语言巧妙地将关键点加以强化,而不是靠教师的简单说教来重复。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一种信任感,这种感受将迅速怂恿他们主动地思考问题,挑战可能的一切……】

(刚才的小男孩又复述了一遍,老师相机板书“2×3=6”。其他同学没有异议,于是第二个学生讲解。)

生:(用手指着20+20+20=60)因为每捆20棵,有3捆就是20加20加20等于60棵。

生:你是对的,但是这样太麻烦了。(刚说完一个孩子就马上主动站起来发言)

生:这和前面的差不多,一个是乘法,一个是加法,乘法的还要

简便一些。如果有10捆小树你就用10个20加起来吗?(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

(老师俯下身对着讲解的孩子)你应该说什么?(那孩子立刻显得尴尬、局促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对吗?

生:当然对啦!(非常小声)但是我的太麻烦了,没有这个简单(指着乘法算式)。

是呀,当然是对的啦(边说边画了一个红勾)!只是不简便。好,快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

【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于是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尤其重要。】

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全班同学鞠躬敬礼(以前没有这种意识,反复作了三次才成功)后很体面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脸上不乏光彩。

生:我是用4×5+4×5+4×5也等于60。

生:你还麻烦些了,你还把20分成了4×5……(口欲言而未能,思路不清晰,问题抓不住要害。)

有谁明白他的问话了?(没有同学呼应)

生:我来问,请问你的4和5是怎么来的?

生:四五二十,就是4×5等于20……(说着说着,明显的底气不足了)

生:(又一个孩子站起来,理直气壮的)请问你的4表示什么,5又表示什么?这几个数字各代表什么意义?

被问的小孩看了看黑板,又用手指了指算式,想要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于是抓抓脑袋,看了看老师。

孩子,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

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闭嘴无言。

哎,这个同学真会问,问得他不知怎么回答了。题目中并没有4和5,解题要根据题意来,要有根据,不能想这样凑数。你应该怎么办?孩子吐出了舌头,在老师的提醒下马上弯腰(模仿上一位同学的样子)给同学们敬礼回座位了。

生:我的是2×3×10=60。

生:2和10是哪里来的?2表示什么?10又表示什么?

生:因为20×3不好算,所以先算2×3等于6。

生:那你不是和(第一种)一样吗?

生:哦!(吐了吐舌头,马上敬礼回座位了。)

【老师已经退出了课堂教学的主宰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高度投入和积极思索,是学生的自主交流和表达。学生在相互的对话、交流、质疑、碰撞中思辨和构建新知,他们获得了一种迅速成长的力量,在课堂上他们不是“小孩子”,他们头脑中的许多都在膨胀,他们在这个“莫名其妙”的力量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大胆起来、脚步迈向了最前沿,最终他们占领了课堂的主阵地,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们来瞧瞧,刚才……(突然冒出了一个声音打断了老师的话)

生:老师,我这么做对不对?6×10=60。

还没等老师发话,一个小男孩马上站了起来。

生:嗨!你这不就是2×3×10吗?和第一种一样。

【正是有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作基础,学生才敢于、善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才能在“不自觉”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活生生的他们展现着“活生生的课堂”和“富有生机的个性”。】

我们来看看,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几种方法……

……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些方法归纳为三种,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如果要你来解答的话,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别人看起来最清楚?

停顿一会儿后,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选择,纷纷、举起了手?

好,请用手势表示出你选择的方法。(学生用手指的根数表示第几种方法?

各种的都有,行,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把例题中的3捆换成了4捆,求4捆小树有多少棵。约10秒钟后学生陆续举手。)

生:我是用20+20+20+20=80。(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生:4×20=80。

生:4×2×10=80。

生:3×20+20=80。

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将上述四种方法归纳为三种,加法、乘法和根据例题得到的算法(3×20+20=80)。

老师接着统计各种方法的人数,结果是用第二种方法(乘法)的最多。接着就组织学生说选择乘法的理由。

生:因为它简便。

生:乘法最清楚和简便,别人一眼就能明白。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是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体现了“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自己介绍自己选择的方法及理由的同时,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自主优化自己的算法。】

按照课前准备的应该是教材中的三组(2×3,2×30,2×300;……)同类型的练习题。但是教师此时没有用了。而是即兴出了几道题,让学生解答。

3×5得多少?

生:十五。(师相机板书)

3×50呢?

生:一百五十。

生:老师,那3×500呢?对呀,得多少?

一千五百。

生:3×5000呢?

生:十五千。

生:一万五千。

究竟是多少?下课后问问听课的老师吧。我们继续,来一个大数,90×5。(四百五十)

7×800(等于五千六百)。

600×8(四千八百)。

【在比较选择算法后,来一道练习很有必要。但是这里的练习没有用预设的书中的(因为预设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而是根据教学的实情灵活选择的,是随机生成的。适时根据教学进程、课堂情况和学生需求而调整预设是教师高超教学技艺的表征。】

很好,你们刚才挺棒的。这是什么?(一盒草莓)

看见这盒草莓,你想说什么?

生:一个盒子里有40个草莓。

把你知道的用算式表达出来。

约一分钟以后:

生:我知道一个盒子里有40个草莓,40×1=40。

生:我知道了两个盒子里有80个草莓,40×2=80……

生:8盒有320个,40×8=320。

……

生:我知道了100个盒子里有4000个草莓,40×100=4000。

老师明显的一愣,然后将这个算式慎重的写在了黑板上。然后问同学们,对不对?

生:对。

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同意,大多数人却眉头紧锁。老师没有表态。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时间长达近半分钟后孩子们举起了手。

【此时的停顿是相当难得和可贵的。半分钟的时间,异常的安静。对于40分钟的课堂来说,半分钟是十分宝贵的,安静的半分钟也是相当漫长的。但是,刘老师等了,等的不急不躁,等的心安理得,等的难能可贵。数学课堂除了激烈的活动交流,我们期待多一些类似的思维的宁静思考和高度集聚。】

生:(跑到讲台前)就是这上面有几个零就写几个零(边用手指着算式的前半部分),前面有三个零,后面就应该有三个零,1×4等于4,在4的后面加三个零就是四千(边在黑板上写下4000)。

嗯,你有绝招。(随即转向全班同学)大家懂了吗?

生:我这样想,4个100是400,再在400后面再加一个0就是4000。

哦,你帮他做了解释,讲了道理。

生:10个100是1000,20个100是2000……40个100就是4000。

非常有道理。

生:先把100看成10,10个40是400,再在400后面加一个零就是4000。

……

随后,要求学生听算式写得数:2×100,40×6,8×70,70×3,800×2,2000×4……集体矫正。

【原创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的价值在于鼓舞和唤醒。从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能量。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大胆的退出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搭建一个学生表现的舞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将会有更多不可预约的精彩。】

评析:

1、“追寻常态下的好课。”——这是刘老师所一贯倡导的。“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师应该用一颗平常之心看待每一节课,即关注大的教学环节,更关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的细节,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平常中寻找教育的不平常。”“努力研究常态下的好课,不一定要课上得多精彩,但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体验平等民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合作、探究。”

刘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节课,没有借助任何现代媒体,教具也就只是三幅学生画的小树。没有精雕细刻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随着学情在不断地变化生成。没有刻意的表扬和鼓励,有的只是非常客观中肯的评价。没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景创设,应用的是最常规的课前复习导入的方法……少了一些形式和喧闹,多了对问题的探究和交流。一切是那么的常态,那么的朴实,一切显得那么“随意”,那么和谐,那么的真实。但是,这并没有因此影响课堂效果,相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是那么的专注和投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那么的真实和鲜活。这与刘老师的“大家”的“内力”和“课堂魅力”是分不开的。

这种朴实和丰实的课堂,也应该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所追寻的。平时繁重的教学工作中,不可能每一节可都象评优课一样精心的准备,去施教,更需要的是这种常态的课堂教学。但是要想在“常态”的课堂收到“不常态”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挑战。需要长期的钻研和积淀,增强自身的“内力”,这也就需要我们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

2、“巧妙地把学生推向了前台”。——这也是刘校长上一贯提倡的。“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这节课之前,刘校长是没有很多的时间去准备的。只是从粗线条上大略的考虑了一下,请学生画了两幅图片就走进了课堂。在课堂中,刘老师充分的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谁听明白了复述一遍?”“有谁明白他的问话了?”“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别人看起来最清楚?”……这些语言都巧妙的把学生推向了课堂的前台,智慧的把自己隐藏在了课堂的背后。刘老师对课堂的控制相对而言要少一些。更多的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和获取新知。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围着学生的思维进行的扁平的课堂流程,引导学生交流对话。可以说,在解决一个个知识点时,是学生自己通过互相质疑与对话,从而互相启发来突破的,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瞬间的精彩。

但把学生推向前台,并不是弱化了老师的作用。与此相反的,此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刘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站起来,“刚才他用了一个“因为……所以……”来说明,有谁听明白了?““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几种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些方法归纳为三种,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不仅仅只是对课堂的控制,更多的则是引导,多从线形的教学流程上作了一些宏观的引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了出来。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组织、合作和参与者,淡化了“教”的角色。

3、关注隐性目标和人文关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新领域。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堂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问题。课改初期,我们常常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活泼有趣的活动,夸张的表扬评价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外在的方式让学生确实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这种积极的情感是否完整丰富,是否坚实牢靠,是否持久没有研究说明,这些隐性的目标到底是应该“外显”还是应该“内隐”也是值得研究的。在这节课中,刘老师将这些隐性目标隐藏在了数学知识的背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让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数学课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

在课堂中,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彰显了刘老师在朴实无华的背景中对学生的尊重。“不一定去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刘可钦语)“你的对吗?”“是呀,当然是对的啦(边说边画了一个红勾)!只是不简便。好,快感谢大家对你的帮助。”课堂充满了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关怀、爱护,教导。

思考:

“不一定去追求每节课的完美”。或许,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追求这种完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好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看法。在对这节课的讨论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算理,因此应该总结出几条规律,比如,3×20=60,是因为3×2等于6,所以3乘以20是6个十等于60。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刘老师也试图让学生讲解算理的时候用语言总结出来,但是作了努力后却发现学生对这根本就不感兴趣,学生能“意会”,但很难自己总结成程式化的语言。所以在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理解了算理之后,刘老师没有强求学生去按照“表示6个十”的方式理解。这是否不利于学生后续对笔算乘法和多位数乘法的学习和理解?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式呢?我没有辨别答案的能力,或许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观点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算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话题吧。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用简单推算的方法制作年历。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简单推算的方法制作年历

教学准备:

1、每人收集一份旧年历。

2、学生自行准备制作年历需要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一张一张漂亮的年历。

同学们,看了这些漂亮的年历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亲手制作一份精巧的年历,可以送给老师、同学或父母,好不好?我们还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年历最美观实用。

(板书课题:制作年历)

二、活动

1、调查、展示。

老师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带来的年历,指出年历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

2、讨论、制作。

(1)引导观察单张年历,学生观察交流年历的结构。

(2)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

我们曾经制作过月历,制作年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①要知道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②一年12个月怎样排放。

③要在抬头写上是哪一年的年历。

④设计图案要新颖,有创意。

⑤重要日子,用彩色贴纸或彩笔标出来。如6月1日儿童节,父母或亲人的生日。

(重要日子的标出,可以提醒学生记住自己父母、亲人或老师的生日,从而进行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的教育。)

(3)制定制作方案。

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小组讨论,并分工。

(4)学生制作

(教师告知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提醒注意明年2月是28天还是29天。

3、展示与交流

(1)小组展示制作的年历

小组代表说明自己的制作方案和设计意图

(2)全班展示评价:看看哪组的设计最有特点。

(3)拓展

今天是4月X日,今年的10月一日是星期几?

(教学这一内容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能很快算出某月某日是星期几?这样就可以做出任何一年的年历或一个月的日历。推算方法:即先算出今天与所算日期之间的相隔天数,将相隔天数除以7,把余数加上今天的星期数,就是所求日期的星期数。)

4、运用

制作年历,除了可以查看日期外还能做什么?(了解时间,记录时间,统计出每月出生的人数。)

三、小结:

通过这节制作年历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本节数学实践活动的情况,对积极参与本节活动,认真投入实践,合作精神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27页

2、制作明年的年历

板书设计:       制作年历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6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7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图片)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决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三、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80×46×7

80×46×70

800×4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作业本。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8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涂色笔练习卡片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11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24×10=23×20=40×90=

60÷3=150÷5=800÷4=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14×3935×1961×80

79÷412÷383÷9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11×2545×3486×13

91÷78÷6609÷35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2309÷3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39;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13

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__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__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__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0.094006.575.67.089123.59800.9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l.2米〇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1.8+0.4=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病题门诊。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五、板书设计

教案模板数学三年级篇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1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