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写好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供大家参考。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篇1
《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后编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的书的末尾要和第二个因属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 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 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 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 试一试。
第(1)题: 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 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 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反思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______,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 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习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