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写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下载,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内涵丰富,是启导学习兴趣、发展智能、陶冶情操、训练语文能力的好材料。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环节。朗读应先读通、读懂,进而表情达意地吟诵,也就是用声音来诉说自己对诗句的感悟。这是诗歌学习所应达到的境界。

古诗教学宜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图象如选用得当,使用适时,将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枫”,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思维、想象。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具准备】

配乐录音、课件、幻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看图想: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

在理解“远上、石径、斜xiá”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活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

(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

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

《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赠别》等。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2

单元语文要素: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阅读)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阅读)

3、尝试续编故事。(习作)

目的:让学生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不同于普通阅读单元课文教学。

要将策略教学和课文内容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文中旁析、课后思考题、学习提示等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开展边阅读边预测的教学实践,逐步从学习方法、尝试运用到独立运用。课前不预习,保护预测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确保学习预测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12课流程:

(一)关联阅读经验,激发预测兴趣。(第一课时)

(二)根据文中旁批,学习预测的方法。(第一课时)

(三)借助课后习题,回顾预测思维。(第二课时)

(四)回归课文整体,巩固识字写字。(第二课时)

二、引导学生回顾预测的思维过程。

预测: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自身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等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

例12课,通过旁注提示了预测的线索:文章题目、插图、内容,泡泡总结,提醒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形成新的假设。教师要借助旁批中学习伙伴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回顾预测的思维过程。防止边读课文边读旁批,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思考的空间。

预测的重点不在于猜对或猜错,而在于在不断地假设、验证中去推进阅读活动,是对文本进一步的加工理解。课后思考题,要重视交流思考的过程,通过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预测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老屋助人为乐的品质。

【重难点】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2、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咱们x年x班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早就听说咱班同学特别善于思考,老师想用一则谜语考考大家。出示谜语。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吗?生——。师:他能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猜出谜底,了不起。谜语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线索来猜测,有些文章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童话《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师板题,生书空。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边读边预测,学习方法。

(一)、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快速标出自然段序号。背过纸。

师: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屋?自由读1、2自然段。指1生读。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屋?(片配图)生:——破、老。很久没人住了,里面可能什么样?生——。师:能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吗?

这样古老又破旧的老屋,连他自己都觉得他到了该——(生:倒下的时候了。)

A:老屋真的会倒下去吗?你猜猜。(师板书:用“我猜——,因为——”句式回答。)

3生:我猜老屋不会倒,因为题目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师板书:题目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根据一些线索有依据的猜测,就是预测。板书:预测(红)

(二)、我们继续读故事,第3段,

(1)指名读。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预设:师评:1好:你为什么读得声音这么小?生:书上是小小的声音。师:能抓住关键词朗读,真会读书。2不好:怎样能读得)

生:轻柔。

(2)自由练读。

(3)再指2名读。师评:好可怜的声音!

B:猜猜老屋听到这个声音,会答应他的请求吗?

3生:我猜——因为——。

师:课文第3段做了旁批,也进行了预测,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

他预测的依据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呢?生:依据插图,预测结果是老屋会答应。板书:插图。师:插图也可以做为预测的线索。

(三)师:老屋到底会不会答应呢?同桌合作读4—6自然段。

师:原来那个小小的声音是谁呀?生:老屋答应了小猫的请求吗?生:答应了

你觉得老屋是一个怎样的人?1生:乐于助人。

C:师:老屋的任务已完成,他会倒下去吗?猜一猜。

生:我猜老屋不会倒下去,因为——

师:真棒,会用学过的方法预测了。

D:(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看第7自然段,女生读人物的话,男生读旁白。指名读,猜猜这次谁又来了?

生:我猜是老母鸡,因为课文中说孵小鸡。师:能根据课文内容来预测了,真棒。

(2)老屋这次还会答应吗?3生:我猜——因为——

师:我们看看课文第7段旁批中的预测是什么?指名读【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想一想,这个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呢?生:生活经验。师板书:生活(预设:生答不上,师举例:当你不断被别人打扰可能会很烦。)

(五)师: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呢?默读8—10自然段。

师:这次又是谁?生:老母鸡。看来同学们预测得很准确。

师:老屋又答应了老母鸡的请求吗?于是他又站了多少天?生齐:21天。

E:师:站了那么多天!接下来他会倒下吗?再来猜猜。

生:我猜——还会有别来、因为。

师:课文第10段的旁批也进行了预测,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有没有人和这个预测相同?你的依据是什么?生:我猜——文章内容。师:这是根据文章内容和阅读经验。板指:内容

(六)F师:这几个人物说的话好像挺有规律,请在1—10段中先用直线画出老屋说的话,再用波浪线画出小猫和老母鸡说的话。画完后4人一小组分角色读一读。哪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如果老屋此时还没有倒,你能猜猜接下来的故事可能是什么样吗?会有怎样的对话?

生:我猜——小狗。—片出示填空,逐段回答。

师: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也很善于动脑,已经会用学过的方法预测故事情节了。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七)请同学们自由读11、12段。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我们一起分角色读这两段(师旁白,1男生:老屋,1女生:蜘蛛)。

师:这次又是谁来请求老屋了?生:小蜘蛛。老屋答应了吗?生:答应了。

G:师:真是善良的老屋啊。故事读到这儿,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还能预测到吗?生:——

(八)继续读故事13—16段。

H:师:故事到这儿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预测一下故事的结局吗?生:——

师:你们希望老屋倒下去吗?为什么?生——。师:你们都是有爱心的人。

(九)我们齐读故事的结尾17段。

师:看来作者也希望这是一个(指板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三、回顾总结。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生:预测。

预测的依据都有什么呢?生:题目、插图、内容、生活等。

师:你觉得这样读书有意思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可以运用预测的方法,它会使我们乐在其中。

四、生字书写:暴。

课文中有一个字是要我们既会认又会写的&39;,片出示:暴。

1、理解字义,记忆字形。片出示:小篆和楷体对比。

这个字小篆字形是一双手持着农具在阳光下晒米,本义是“晒”的意思,所以是日字旁。

文中这个字出现在哪个词语里?暴风雨(片)。你把那个词圈出来,再把那句话读一读。师:暴风雨指什么样的天气?生:风雨很大。还很突然。师:“暴”在这里就是:突然而猛烈的意思。

2、指导书写。片田字格出示:暴

观察这个字,什么结构?上下。关键笔画是什么?你能提示大家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下面不是水。师范写。生练写。展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3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司马光》。(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四、积累词汇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

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走迷宫:出示课件,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全部读完方可走出迷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三、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2.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4

教材分析

一百多岁的老屋,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它认为自己到了该倒下去的时候了。然而,因为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请求,它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倒下,只为了满足它们的需求。这篇课文中弥漫着的精神气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读故事的人。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情节简单,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预测故事的发展,学生也许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每一个孩子应该都很渴望在未知的世界里探寻。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本课时,我将“预测”作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课题、插图、文章内容、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中寻找故事发展的“蛛丝马迹”,学习预测方法,带领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感受预测的欣喜,明白预测是要有依据的。

课时目标

1.一边阅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初步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2.感受老屋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品质,明白给予他人的关爱和庇护能让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一边阅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预测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旁批

1.师板书“老屋”,这是什么样的房子?指名说。

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老屋的老。

2.补全课题,质疑,猜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3.认识旁批。

读一读旁批①的内容,和我们一样,看到题目就自然想猜一猜了。【题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了呢?让我们来边读边猜吧。

师读第一自然段并过渡: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站着的意义了,他要倒下来好好休息了。

二、初读故事,随文预测

(一)学习小猫需要躲雨部分(3-6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它自言自语着,准备往旁边倒去。

这时候,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出示第3自然段。猜“小小的声音”是谁?【示画】【贴图:小猫】

2.小猫说了什么?指名读第3自然段。【板贴:安心睡觉】【板书:一晚】

指导朗读小猫的话。

猜一猜:老屋会答应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指导看图,引出预测依据【插图】。

3.理解“凑”,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感受老屋的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第二天,天晴了。小猫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喵喵,谢谢!”

老屋说——

(二)学习母鸡需要孵蛋部分(7-10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他会倒下去吗?有什么依据?【题目】

这时候,又有谁来了吗?【贴图:母鸡】

2.母鸡说了什么?指名读第7自然段。【板贴:安心孵蛋】【板书:二十一天】

指导朗读母鸡的话。

猜一猜:老屋这时候会怎么想?想一想。你的依据是什么?引出预测依据【生活经验】。

3.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理解“墙壁吱吱呀呀地响”,想象“再站二十一天”的艰难,感受老屋的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二十一天后,老母鸡从破窗户里走了出来,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叽叽,谢谢!”

老屋说——(指名说)引出预测依据【前文内容】。

(三)学习蜘蛛需要织网抓虫部分(11、12自然段)

1.“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2.读到这里,你产生了什么想法?请大胆说出来。别的小动物请求什么样的帮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引出预测依据【阅读经验】。

3.这时候,谁来了?【贴图:小蜘蛛】

4.小蜘蛛说了什么?指名读第11自然段。【板贴:安心织网抓虫】【板书:一会儿】

指导朗读小蜘蛛的话。

猜一猜:老屋这时候会说什么?指名预测。【阅读经验】

5.指导朗读老屋的回答,理解“眼睛眯成一条缝”,想象“再站一会儿”的情景,感受老屋越来越老和他的品质。

过渡:接下来的发展会不会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什么变化?

指名预测【阅读经验】

(四)学习学习老屋没有倒下的部分(13-17自然段)

师: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

1.打开教材,默读13-17自然段。【板书:一直】

2.指名读13-17自然段。

3.这个故事的结局和你预测的一样吗?

三、课堂总结,提炼方法

1.整体回顾课文,完善板书。

2.读一读文中出现几处旁批(预测),总结可以从哪里开始预测。

3.看板书总结预测的依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阅读经验、上下文内容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其实作者还写过这另一个的结尾,出示(略)

2.请同学们读一读本单元的另外两个故事,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猜一猜后面的故事情节或结局。

板书设计: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

2、借助绘本阅读,展开充分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和想象力。

3、在阅读中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趣,体验阅读的快乐。

活动准备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PPT,小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猜谜:“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襟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小兔子们最爱他。”其实这胡萝卜啊,不仅好看好吃,他的身上还藏着好听的故事呢!今天老师就带来了这样一本书,这个好听的故事就藏在书里呢!

二、观察封面。

就是这本书的封面,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他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萝卜先生。

胡萝卜先生有着浓密的胡子,必须每天刮胡子。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一边吃着果酱面包一边就上街去了。一根忘了刮得胡子,正好吃到了果酱。果酱很有营养啊,这根胡子会怎样呢?(一点一点地变长)

三、演示PPT,一起看书的引子。

1、胡萝卜先生还在继续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他还不知道呢。这时谁看见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惊奇、有趣、奇怪……)

2、多有意思的长胡子啊!接下来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四、幼儿自主阅读小书,阅读后引导幼儿交流讲述。

胡萝卜先生后来遇到了谁?他的长胡子派上了什么用场?(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演示PPT,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讲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如何帮助别人和自己。

五、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设疑感悟:

(1)是呀,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课件)让我们再来想想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都帮助了谁?

(2)难怪,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3)可是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胡萝卜先生可爱他的胡子了,他把自己的胡子当做了心肝宝贝呢!那为什么当他发现自己的胡子一次又一次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觉得很快乐呢?(指名说)

(4)你们说得真棒!胡萝卜先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别人,让别人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觉得非常快乐,这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课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六、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继续长,他还会继续往前走,一路上,他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用来做什么呢?拿起你的笔来画一画,并写上几句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二、感知古诗大意,吟诵古诗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8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读写“暴、壁、饿”等生字,理解“准备、偶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主要情节。

3.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故事内容,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老屋挂图,引生说感受。

是啊,这是一幢破旧老屋,它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可是它却总也倒不了,难道是被施了魔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总也倒不了老屋》,去找一找原因吧!

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老屋倒底有多老?

3.生自由读课文,读准文中字音,读通句子,注音体会文中感情。

二、初探课文,把握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

(1)我会读:

暴凑喵孵叽饿偶尔

(2)我会写:

洞准备暴墙壁饿蜘蛛漂撞饱晒

(3)我理解

准备偶尔使劲

2.讲读课文。

(1)指生读课文第1—2段,结合文段中词句,说说老屋到底有多老?

师出示相关文字:

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

(2)读这段话,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老屋很老了?

(“黑窟窿”“破了洞”“没人住”可以看出老屋很破旧了。)

(3)出示第2段:

“好了,我到了倒下时候了!”它这样想,便准备往旁边倒去。

(思考:它为什么觉得自己“到了倒下时候了”?

“准备”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3.我来猜猜看:

破旧老屋想要倒下去,它真倒下去了吗?你猜老屋后来会怎么样呢?

生说自己猜测。

引生自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生认读。

2.出示老屋图片,引生观察评价。

指生说话:

这是一个老屋;

这是一个老屋;

这是一个老屋……

(3)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图中老屋看上去那么老,那么旧,那么慈祥……它想倒下去,却总也倒不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在它身上发生了怎样故事?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

1.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老屋总也倒不了,是因为——

(1)小花猫要来避雨

指生读第3自然段。

注意“暴风雨“中暴字法,理解“老花”含义,感受老屋“老”。

指导学生读出小猫可怜语气,。

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回答呢?

指生读第4段。你觉得老屋是个怎样人?

指名男女生分角色读一读第3—6自然段,感受老屋热心助人品质。

师:小猫走了,它们认真道了别,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时候了!”这时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它是——

(2)老母鸡要在这里孵小鸡

①指生读第7段,了解老母鸡困难。你们猜一猜,老屋听了老母鸡请求,它会怎样回答呢?

②生说自己猜测,并说出依据。

③师及时评价,肯定学生思考。

④指生读第8段,

“老屋低头看看,墙壁吱吱呀呀地响:‘哦,是老母鸡啊。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

结合旁批,想想此时老屋心情。

⑤体会“低头”“吱吱呀呀”等词,读出老屋因衰老、体力不支而带来疲惫感。

⑥指生分角色朗读第7—10段,注意读出老母鸡请求和老屋体弱却平静语气。

师:二十一天过去了,九只小鸡从门板下面叽叽叫着钻了出来,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时候了!”你觉得老屋会倒下去吗?会不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呢?

(3)小蜘蛛要在这里织网捕食

①生用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第11—17段。

②指生回答:

A.谁又来找老屋了?它提出了什么请求呢?

B.老屋会怎样回答它呢?

C.老屋最终倒下去了没有呢?

③读了这一部分,你觉得老屋具有哪些品质?

④师小结:破旧老屋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小动物度过难关,它那舍己为人精神让我们感动万分。可是越来越老老屋最终会怎么样呢?

三、想象情节

1.师:老屋听着小蜘蛛故事,过了一天又一天,老屋越来越老了,它会一直站在那里,听小蜘蛛给它讲故事吗?

2.仔细阅读课文,并发挥你想象,老屋还可能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小动物吗?它们又会有怎样对话?和你同桌交流交流。

3.组内交流,推荐优秀同学展示。

4.师:老屋不断帮助别小动物,估计它不会倒了吧?你能来猜一猜老屋结局吗?

5.学生续写故事结尾,师巡视指导学生说出自己创造故事结尾依据是什么。

6.班级展示,评出最具创意故事结局。

四、小结

1.学生谈自己在本节课收获。

2.师:预测故事发展,要有一定依据,文章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当然,预测内容可能跟故事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板书设计:

12总也倒不了老屋

小猫避雨

准备倒下老母鸡孵蛋乐于助人、善良、慈祥

小蜘蛛织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9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

径()疯()霜()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39;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

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师:所以叫秋天的山叫寒山。)

2顺着学生回答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3读好诗句。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

1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哪里呢?我们顺着山路往上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白云。

生:我看到了山很高,都高耸入云了。

生:我还看到在山顶上隐隐约约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那儿。

2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虚无缥缈,就像是人间仙境。

3那几户人家就住在那如仙境般的白云生处,你们想不想到他们家去看看,去做一回客?

生:想。

(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正当我们意犹未尽地赶去做客的时候,我们乘坐的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是什么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诗人?(学生随意说说)

2那我们也下车跟着诗人去看看吧。听!诗人正在吟诵这两句诗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3读了这句诗,教师点拨:在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指的是“比”。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1)诗人是因为喜爱什么才停下了车?(枫林)

(2)秋天的枫叶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不是一片枫叶,也不是一棵枫树,而是一大片的枫树林,红得像火一样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加绚丽,更加红艳。告诉我,看到这么美的枫树林你们喜欢吗?

(3)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会想到春天那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来,与它相比,实在是逊色不少,难怪诗人会吟起这句诗——(学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4)师: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它留住?

生:我要用数码相机把它拍下来,然后放在自己的相框里。

生:我想写一篇最优美的作文来描写它。

生:我想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四、吟诵古诗、加深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吟诵古诗,并谈谈: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2一首《山行》让我们领略到了秋天的美,那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唐杜牧)你还知道他哪些诗?(清明)

3古诗的魅力可真大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杜牧的《山行》。(学生一起吟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0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字17个。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孙、私”。

4.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认字17个。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写字“孙、私”。

教学准备:

孙中山的资料、生字卡片、挂图。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课文的题目是:“不懂就问”。

指名读课题(2人)。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谁预习这篇课文了?你是怎么预习的?(3人说)

2.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3.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主要板书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孙中山是个名人吗?

(3)“先生”是谁?

(4)“戒尺”是什么?

(5)什么是“私塾”?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7)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4.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7个自然段)

5.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的事,谁在课前查找资料了,能给大家讲一讲孙中山。

(学生自由介绍资料,以小组形式介绍、自己向全班介绍。)

老师补充介绍资料。

附:资料

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94年创立兴中会。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图片

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6.了解了这些事情,同学们小组合作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是不是能读懂一些了。

小组合作读课文。

7.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小组一起讨论一下,争取在小组里解决。

各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8.请同学们拿好书,认真读一遍课文。

三、学生字。

1.大家课文学得真好,老师奖励同学们玩个小游戏:生字对对碰。要想做好这个游戏我们先来认认生字,这些生字,如果你认识就大声读出来。

2.请你一边摆生字卡片一边读。

3.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吧!老师说字,学生找,老师说:“对对碰”,学生同桌对卡片。“诵”“思”(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糊涂”“吓”(组词)“鸦雀无声”“拿”(说记字方法)

4.一边读一边收生字卡片。

5.有几个字娃娃特别淘气,刚才跑出去玩,现在又回来了,谁愿意当小老师教一教大家。(“私、段、晃、既、养”)

小组内商量怎样记字。全班交流。

四、写字。

1.课文中有一些字是要求同学们会写的。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孙、私”这两个字。

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3.练习写字。

4.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5.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五、作业:

1.朗读课文3遍,思考: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做?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巩固识字17个。积累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诵、思”等7个生字。

4.继续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写字7个。

教学难点:

1.书写习惯的培养。

2.积累词语。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书、本、词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全班一起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谁愿意读这篇课文?(请7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怎么样?一会儿来评一评。

2.读完之后评议。

先说一说谁读得好,什么地方读得好?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3.出示:“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谁来说说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孙中山养成了什么好习惯?你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样做的?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4.你对这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比较喜欢或者有感想就读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课文。

5.课文中有一个词“一字不错”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不()”的词。

允许学生查词典。

三、巩固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字组词。

2.这节课要求同学们会写的生字有……,老师一边摆生字卡片大家一边读。

3.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怎样写好看。

认真观察田字格,每个字的部件应从哪起笔,到哪收笔。

4.练习写字。

5.反馈写的情况,再写一个。

6.小结。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认字表,组词。

3.写生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侯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教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习任务:

a、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b、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c、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d、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e、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a、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b、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思”是平舌音,“很”是前鼻音,“着(zhe)、要(yao)、背(bei)”是多音字。“着”是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心字底(心)、双人旁(ㄔ)、言字旁(讠)”。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四、朗读全文,巩固生字。

1、同桌练读;各组练读。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正确、流利。

2、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创设情境,做“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和词语)

五、指导书写,重点:“要、很”。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3、教师范写,提示要点:“要”字下部的“女”中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写得稍长。整个字形的特点是形态稍长、上窄下宽;“很”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七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孙中山提问的时候害怕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流利”、“鼓起勇气”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一愣、解答”。

接着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的不同。)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是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2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哪个班呀?对,我们三(1)班是一个团体,我们的班长同学,我想问问你,作为班长你要给其他同学起什么作用呢?(作为班长在严格要求自己,要给同学们做榜样作用)在大自然中,生物也有自己的团体蚂蚁就是这样的生物,它们也有队长,也有纪律,也有人的公正和贪婪。今天我们来学习由一块奶酪引发的故事。(板书,齐读课题)

2.正音:奶酪

3.出示图片奶酪和蚂蚁,让同学说说,看到这些图片,你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式由班级里的班长引出蚂蚁队长的这一形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同时,可以利用此机会培养班长成为更好的班级助手。

二.初读课文

1.那么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生字

①指名读(表扬)

②开火车读(组词)

③指导多音字

3.检查自读情况

教师出示:蚂蚁们一起搬运(一块奶酪),蚂蚁队长不小心弄掉了一块,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蚂蚁队长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了这块奶酪。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童话,并且明确默读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内容,认识生字。

三.合作交流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预习,以及刚才的默读思考我相信同学们都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老师要问题大轰炸啦,你们做好准备迎接挑战了吗?

1.蚂蚁队长宣布了一条怎样的禁令?可以看出什么?

(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只许,不许,处罚等词语可以看出蚂蚁队长是一位严格公正的领导。)

2.一只蚂蚁嘀咕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要是偷嘴的是您呢?)

(说明蚂蚁们有点不信任蚂蚁队长。)

3.听到蚂蚁的嘀咕声蚂蚁队长是怎样回答的呢?

(照样受到处罚。)

(照样一词说明蚂蚁队长能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

4.当他们搬运一块大奶酪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蚂蚁队长叼着奶酪的一角往前拽着,也许是用力过猛一下就把那个角拽掉了。)

5.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渣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认真阅读6-12自然段完成下面表格。

奶酪刚掉下时?

大家牵挂奶酪又不开时

支开蚂蚁后

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时

6.蚂蚁队长命令最小的一只蚂蚁吃掉奶酪渣,这个做法大家支持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支持。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7.你们知道蚂蚁们为什么干劲更足了吗?

8.你喜欢蚂蚁队长吗?理由是?找出相关语句。

喜欢:发布指令,纪律严明,一视同仁,关心弱小,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爱护同伴

不喜欢:过于威严,不够亲切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关键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读懂故事,让学生以问题挑战的形式进行学习,并且借鉴了谢老师的表格形式教学,让学生完成了本课的重难点。

四.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位以身作则的蚂蚁队长的故事。蚂蚁队长下令“搬运粮食,只许出,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当大家齐心协力搬运一块诱人的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大家都非常渴望得到奶酪渣子,包括蚂蚁队长。最后蚂蚁队长通过了考验,命令一位小蚂蚁吃掉了奶酪。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说到做到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五.布置作业

1.角色扮演(改写成小话剧,演一演)

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3.阅读童话《格林童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3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宣、处、诱”等12个生字,理解“争先恐后、七上八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体会他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美好精神品质。

突破重难点:

重点:准确感受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突破方法: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一共四次给蚂蚁们下达命令,从中感受他下命令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并抓住最能反映内心活动的词语“七上八下、生气、犹豫”等,深入体会其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难点:懂得具有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美好精神品质的重要意义。

突破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的不同态度与其他蚂蚁的反应进行比较,感受蚂蚁们因为蚂蚁队长首先做到遵守纪律、严于律己才激发更多的敬重之情;另一方面,还要借助其他关于遵守纪律的小故事进行补充感知,进一步树立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主观意识。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提纲挈领法,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抓住课文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这根主线组织学生进行品读感悟,实现对故事内容及主旨的准确感知;质疑导学法,借助教师精心提炼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交流学习的突破口,引导他们深入到故事中,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深刻主旨,从蚂蚁队长的身上受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法:自主探究与交流延伸相结合学习法,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感知故事内容,并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断深化对故事内涵的体会,再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感悟延伸到生活中,实现认知的内化;想象体验法,感悟蚂蚁们面对诱惑时的表现,学生需要将自己假想成故事角色,从而深入到蚂蚁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纪律性的可贵。

师生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关于纪律的名言警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搜集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小故事。

课时巧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一:

一、谜语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谜语:“忙碌小兵丁,工事勤又精。力气何其大,合作又热忱。(打—昆虫)“引导学生边读边根据谜面的提示,试着猜出谜底。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谜底(补充出示“蚂蚁”),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对谜语的理解,简单说说蚂蚁都具有怎样的精神。教师归纳(勤劳、团结),同时引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勤劳、团结的小蚂蚁。孩子们,你们想了解故事的内容吗?那就赶快打开课本,翻到第11课吧。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题,指导读准“奶酪”(“奶”的声母是鼻音,“酪”的声母是边音)。

【设计意图】利用谜语创设趣味导入情境,不仅遵循了孩子的认知心理,也能够让他们在初步感知蚂蚁特点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了要学习的童话故事。

导入二:

一、话题交流,引出课题

1、板书“奶酪”一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教师适时提醒他们读准字音(“奶”的声母是鼻音,“酪”的声母是边音),同时出示一组奶酪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图感受(特别想吃、感觉非常诱人……)。教师适时激趣:不光你们想吃,小蚂蚁们见到奶酪也会馋得流口水呢。孩子们,小蚂蚁们面对这样美味的奶酪,他们会有怎样有趣的反应呢?接下来让我们到童话故事中去一探究竟吧!

2、补充板书,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再次强调读准“奶酪”的读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直接由关键词语创设话题交流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也让他们瞬间产生了认同心理,进而渴望了解蚂蚁们面对奶酪时的反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边听边试着简单交流自己对故事都有哪些了解。教师及时肯定他们对故事的初步感知,同时引导他们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

2、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字词的朗读提醒,重点范读指导生字:“诱”读“yòu”,不要读成了“秀”的音节;“舔”读第三声,同时引导他们借助动作理解词义;“禁”的韵母是前鼻音,且在文中读第四声;“稍”是一个多音字,在“稍息”一词中读第四声,教师同时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明确词义。

3、指名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课文讲了由“一块奶酪”所引发的故事(重点讲清楚故事的经过、结果),并予以归纳(主要讲述了一只蚂蚁队长带领蚂蚁们在搬运一块奶酪时,面对美味的诱惑,他选择了遵守既定的禁令,从而赢得了其他蚂蚁的敬重的事),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故事的了解,说说故事中的“禁令”究竟是什么,又是谁定下的。

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找到“禁令”的具体内容,同时体会蚂蚁队长宣布“禁令”时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正因为如此,所有蚂蚁才能够争先恐后地参加到搬运粮食的活动中来(随文理解“争先恐后”:文中指蚂蚁们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自主读课,初步扫清了文章认读障碍,也整体感知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更感知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三、探究交流,感知人物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蚂蚁搬运奶酪的内容所在段落(4—13),同时认真朗读课文第4—13自然段,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奶酪?蚂蚁们面对奶酪时又是怎样反应的?

2、学生交流对奶酪的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第5、11两个自然段感知奶酪“味道香”,同时引导他们从蚂蚁队长以及蚂蚁们对奶酪的反应“多诱人啊、淌口水、趁机舔一下、趁机吃掉它”以及“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子”等词句,体会奶酪对他们充满了诱惑,他们每只蚂蚁心里都想偷着吃奶酪。

3、质疑: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喜欢文中的这位蚂蚁队长吗?简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喜欢,因为他虽然想吃奶酪,但是因为遵守纪律放弃了,还让一只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了奶酪渣)。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入:那么,这位蚂蚁队长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够坚持做到遵守纪律呢?孩子们,再认真读一读故事,相信你们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4、引导学生再读故事第4—13自然段,看看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心情都有什么不同变化,找出最能反映其心理活动的词语,想一想自己从中都体会到了什么,简单写出自己的理解。

(1)学生读画、思考,同时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生:蚂蚁队长一开始特别想偷吃掉在地上的`奶酪渣子,但又害怕犯禁令,所以心里十分矛盾。

师:你从哪个地方体会到他的矛盾心理的?

生:我从课文第6自然段对蚂蚁队长想法的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我还从第6自然段中“七上八下”这个词语看出他已经拿不定主意了。

教师板书(七上八下),引导学生随文理解词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并进行同类词语的拓展(忐忑不安)。同时想象自己面对奶酪时的反应,更好地体会蚂蚁队长的感受。

师:再找一找,看看蚂蚁队长的心理接下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继续交流表现蚂蚁队长心理变化的词语,教师适时归纳板书(生气犹豫坚定),同时引导他们随文理解词语(犹豫:心里拿不定主意),引导他们想象蚂蚁队长的心理活动,并朗读几次“下令”的话,读出语气所发生的微妙变化。

(3)引导学生说说,面对这样的蚂蚁队长,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敬佩)同时引导他们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蚂蚁们对于蚂蚁队长的敬佩之情,更加团结)。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蚂蚁队长对于奶酪的态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其他蚂蚁的态度,因而明了作为“领袖”人物对于团队战斗力的影响意义。

5、讨论交流:你觉得文中的蚂蚁队长是一只怎样的蚂蚁?(带头遵守纪律……)教师归纳补充板书:遵守纪律、严于律己。

6、深化巩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故事,然后再选择1—2组班内展示,师生评价,重点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抓主线”法,让学生重点抓住蚂蚁队长的心理及情感的前后变化进行品读感悟,不仅准确感知了人物,还深化了对文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1、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对于“遵守纪律、严于律己”重要意义的理解(也可以说说不遵守纪律、不严于律己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课件适时出示关于“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名言警句(A、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克雷洛夫B、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恩格斯),学生齐读句子。

2、可爱的蚂蚁队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懂得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有魅力的领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要、先、思、很、少、讲、于、气”8个字,会认“那、背、跟、着、答、怕、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

教学重点: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生字词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

学习重点:

1、会读16个生字。

2、会写“要、先、思、很”。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学习1—2段。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

2、同座互相交流。

3、指名回答。

4、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孙中山背得这么流利,可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那孙中山会怎么做呢?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3、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重点:

1、学习3—4自然段。

2、学会“少、讲、于、气”

学习难点:

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卡。

二、学习3—4自然段。

过渡:面对不懂的问题,孙中山会怎么去做呢?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同座交流各自学习的情况。

3、全班讨论读懂的内容。

重点指导: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4、指导朗读孙中山的话。

5、拓展训练: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朗读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

2、出示四个生字。

3、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4、重点字师范写。

5、生描写。

板书:4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勤学好问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提高: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情感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懂得奉献。

教学重点: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现在老师想带领大家看一幅美丽的画面。

一条蜿蜒的小河向前流淌着,瞧,他穿越高山、平原;它浇灌田野、森林。花开了,草绿了,庄稼丰收了,树木更加茂盛了。

师:小河哗哗的流淌,他在唱着自己的歌。他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小河的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你们小声自由朗读诗歌,在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多读几遍,老师会走到你的身边,听一听你读得是否准确。另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师:谁相当校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指名读)

师:这个小老师当的怎样?(读的准确,声音响亮)

师:现在,我们开火车读生词,“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我这儿来”

师:“寂寞”是什么意思?“寂寞---孤单”

师评:用同义词解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干涩---干燥”“崇高---高尚”(指名答)

师评:你真聪明,会及时运用。

师:谁想来读诗歌?其余同学仔细倾听,认真听就等于自己读了一遍。(4人读)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板书:明亮、快乐、绿色、奔跑)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是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一句话就是每一小节的总起句。这是一种概括意思的好方法。

师:刚才,我们大体的了解诗的意思,让我们细细品读,你会发现更美的意境。

三、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师:请看大屏幕(指读题目要求)

要求:读读每一小节,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边读边想:你喜欢的原因。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会走到你们身边,成为你们的参与者。

师:现在我们全班进行交流。谁想来谈。

(一)生谈第一小节:

师:是呀,小河长年累月的奔腾不息,真是不知疲倦。

师:一条蜿蜒、明亮的小河永远又走不完的路,唱不完歌的歌,听,他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出示流水的轻音乐声,填空它唱着。唱着。身边伴着 它山谷里在,不管不管)

师:让我们再自由读一读,感受小河优美、动听的声音。(学生听着音乐朗读)

师:谁想来读?

师:(生互评)你觉得他哪里读的好?

让我们一起唱歌(齐读)

导:再谈谈你喜欢的内容

(二)生谈第二小节:

师评:你的词汇非常的丰富,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你的理解非常深刻,使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不要紧张,想好了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看看画面,听一听小河诉说着怎样的故事:

我是一条小河,我会独自经过险峻的大山,荒芜的沙漠,时常感到寂寞难忍。有时我要忍受着炎热的天气,骄阳的炙烤,常常感到干渴。

但是,令我惊喜的是我会使黄土重新滋润,草儿因我的到来绿了,花儿因我的到来开了,因而我又感到无比的快乐。

师:看完画面,你想对小河说些什么?

师:一条小河,宁愿自己忍受着寂寞,忍耐着干渴,却给黄屠沙石送上清水,给他们带来绿色的生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师:现在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跨跨小河吧。

师:你觉得她朗读的怎样?(我从它的朗读中听出了这是一条快乐的小河)

师:让我们一起夸夸小河。

导:小河听了同学们的夸奖,高兴极了。他说呀,同学们赶快读读后面诗歌,我还想听听你们的夸奖呢。

(三)生谈第三小节:

师:小河流入大海,小河浇灌禾苗,小河分享丰收,这是的小河心情怎样?(快乐、愉快、)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师:同桌读。

“寂寞”“干涩”“崇高”师什么意思?师:想读的我们一起来读。

导:小河是明亮的,不知疲倦的;小河是快乐、幸福的,它给大自然披上五彩衣,个个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因此,小河要对同学们说,“我师一条奔跑的小河”

师:让我们齐诵最后一段。

四、课后拓展。

小河还会诉说哪些故事呢?

五、课堂检测。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进行背诵。(基础性)

仿照《小河的歌》自编一首。(选择性)

3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