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教案模板三年级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案模板三年级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教案模板三年级,方便大家学习。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1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36×74×615×460×4

20÷436÷684÷4600÷3306÷3

2、计算

20×3+688-15×372×2-10020-45÷3

60÷3+5099÷3-254×8+3_6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4×7+4×6==52(人)

②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巩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指名回答)

2、过渡语: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尽管肤色不同,可我们象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2)问:你看到什么?有一位美国诗人把我们共同的愿望写出了一首诗——《最美的花束》(板书)。

3、齐读课题(美读)、质疑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3)音(指名读、齐读)、形(学生提示)、义(质疑)。

2.指名5位学生读课文(应注意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分组读课文(一二节男同学,三四节女同学,第五节齐读)。

4、现在谁来说说“最美的花束“指什么?

三、理解诗文,体会感情

1.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先有感情地朗读,再说一说你从中知道或读懂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指导。

3.指名汇报,师生评价,师相机点拨归纳。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评价,“花、花冠、花束、花园“等的含义)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出示课件4)

5、提供句式,指名根据课文意思说话,体会主题思想。(出示课件5)(师相机评价、鼓励)

(1)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6、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发言,让我深深地感动,的确,不管肤色如何,不管是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板书:平等)

四、拓展延伸。学生谈今后同学间、朋友间、邻居间应如何相处。

五、质疑问难。

六、推荐作业。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学数学教案《倍的认识教案》。◆分享好文◆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4

《第一朵杏花》: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一篇课文《雷雨》吗?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雨前、雨中、雨时、天空,地下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关于雨的&39;课文,请同学看看与以前学过的雷雨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反复读几遍。

2.相互检查课文朗读。

3.指名读全文,想一想与《雷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也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4.看看雨前、雨中、雨后分别在哪些段里,在书上标出。

5.默读,看看和《雷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加上了小作者“我”,把“我”加进了文章中。也就是说课文写的小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到的。

(三)抓住重点、深入讨论

1.指读第一段“我”看到了什么?怎样知道要下雨了?

明确:闷热

2.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1)“我”又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雨中的景象的?

明确:从上到下,由天空——屋顶——房檐——地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读一读,看看好在哪里。

4.指读第三段。说说什么叫“及时雨”?想象人们看到这雨流进大田里,流进果园里时的动作、表情,理解“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的意思。

5.自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应该怎样读出雨后空气清新,树木舒枝展叶的美,并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四)总结

小作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形象的文字有顺序地写下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7

教学要求:

1.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3.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位特别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童话乐园里,他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打开课文之前,让我们看看胡萝卜先生给我们布置了哪些任务?

(1)自由读课文五分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读课文,看看在胡萝卜先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本课中出现了几个生字,谁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看。

a.指名学生读。

b.加上拼音读。

c.让我们将词语送入句子读一读。

我们刚才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胡萝卜先生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谁来完成第二个任务呢?能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环节。

1.孩子们,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因为近视而漏刮了一根。这根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疯长起来。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

浓密的胡子令胡萝卜先生很发愁,但这根胡子在别人看来却有着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用处。(大屏幕出示这段内容)

a.读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由练读)

b.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对自己来说是烦恼,对别人来说呢?

c.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什么难题?

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

e.还有可能帮助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想一想,说一说。

所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

4.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可是,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可是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四、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板书设计: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胡萝卜的长

胡子帮助了小男孩→替代风筝线

鸟太太→替代绳子晾尿布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游戏和在玩中会到了哪些乐趣。

2、同学们在自己的玩中体会到了乐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学们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吗?请听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师生动地讲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会认的字:阅、固、调、皇、俄、拜

会写的字:堂、镜、闲、待、阅、腿、随、调、简、拜、访、具

1、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调动)dai(等待)。

2、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

3、注意“拜”起笔是撇不是横,右边是四横不是三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4、比较“闲” 与“阅”、“闭”,“腿” 与“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他们分清楚。

5、同学们在玩中的发现能够谈谈吗?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么人?(职业是什么?)

2、他玩的是什么?

3、他玩出了什么名堂?

四、作业:

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五个自然段)

2、哪几自然段讲了列文虎克玩并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三、四自然段)

4、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

从三个方面:

(1)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

(2)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

(3)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5、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6.引导学生简单归纳中心内容。

7、拓展练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二、小练笔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板书设计: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歌,感受我们对大海的热爱,以及大海对“我”的意志品格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我让奔腾的浪花钻进我黝黑的身体”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浪》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考考你,看你对本课的生字掌握的怎么样?那就让我们开上小火车来读一读吧。

2、指生分节读诗歌。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朗读了诗歌,并知道这首诗和以往我们学习的诗歌有所不同,是阶梯式诗体,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谁愿意跟着音乐读给同学们听?

二、感情朗读诗歌,品析词句,感受诗情。

同学们读的真好,下面就让我们踏着这美丽的浪花走进诗歌,去感受大海的浩瀚与博大吧。

1、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海浪的喜爱的?

学生汇报诗歌写了哪几个人?教师板书:爸爸、妈妈、我

爸爸把海浪装进录音机,你知道他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

师:是啊,大海就象是个调皮而有善变的孩子,它时而轻柔、舒缓,时而又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又怎么能不喜爱它呢?你能读出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吗?(相机指导朗读)

2、爸爸对海浪是如此的喜爱,那妈妈呢,她又钟情于海浪的什么呢?

对了妈妈把海浪暴光在软片里,这说明妈妈喜欢(看海)那请你想一想在妈妈的照片里会留下那些美丽的景色呢?她会看到大海的什么呢?

你们想的真美啊,那就让我们带着美美的感觉去读出海浪的美来吧。朗读第二节。(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发散思维训练:爸爸妈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海浪的喜爱,那你能想像一下: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用谁,把海浪在他的里,说句子。

4、你们想的真好,替那么多的人表达了对海浪的喜爱,那么我呢?文中的小作者喜欢的是什么呢?海浪又给他带来了哪些好处呢?谁来读读诗歌的三到五小节?

5、作者喜欢让奔腾的浪花进他黝黑的身体,想象一下:奔腾

的浪花是什么样?(不断涌起的,向前不断推进)

6、哎呀,浪花怎么会钻进我的身体里呢?

过渡:是啊,小诗人在不断的与海涛的搏斗中,身体练得强壮、黝黑(联系生活实际,黑得发亮)了。于是他有了——,他还有了——

7、查字典理解“坚毅”的意思。

8、什么叫“无穷无尽”?还可以用“无穷无尽”形容什么?

“无”--“无”—的词语都是表示没有的意思,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9、想像:于是,我有了……

小结:在海浪的洗涤之下,小诗人得到了锻炼,他有了强健的体魄,塑造坚韧了品格。让我们带着对大海的热爱与赞美来读读3到5节诗吧。

三、欣赏美丽的大海。

大海是博大的,大海也是宽广的,下面就让我们乘着海浪去感受一下大海的浩瀚无边吧。课件欣赏美丽的大海。学生说感受。

四、欣赏儿歌

五、仿写:模仿本文诗歌的形式,写出你对大海的喜爱。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10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小兴安岭春天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请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____”画出这些景物。(相机板书: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1)“抽出”是什么意思?(长出)那么课文为什么不用“长出”,而用“抽出”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思考、自由回答(只要是感受到树木发芽生长速度快,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

(2)你从“淙淙”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溪水欢快的歌声,生可自由回答)

(3)教师引导:课文中的小鹿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看自己的影子的?(高兴)

(4)你从哪一个词语感受到呢?(欣赏)

二、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过渡:沿着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该走进夏天。(由学生答)

1、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夏天。(学生推荐)

2、一生读,其他同学思考:在夏天这个大花园里,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树木雾太阳野花)

(1)树木这样茂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那些词?(密密麻麻/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

(2)生读“早晨,……整个森林……”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生读“太阳出……草地上。”师: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宿舍的“舍”,读第4声,还有一个读____(让学生说“舍”第3声,组词等)。

师:这里把什么比着什么?(太阳金光比着利剑)

(4)生读“草地上盛开着……”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花儿正在比美)。

三、讲读第4-5自然段

师过渡: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夏天葱葱茏茏,秋天和冬天也各具特色呢,请同学们自读下面的自然段,划出描写秋天和冬天特点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好吗?

(1)师:这里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呢?(“飘落”只表示树叶往下落的动态,“飞舞”则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生动形象)。

师:落叶飞舞让你联想到什么?(彩蝶纷飞)

(2)师:你知道吗,同一个“飞舞”在课文中还出现了呢?请读:“冬天……

师:从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师相机板书:雪花飞舞厚雪没膝)

四、总结全课,留下悬念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小兴安岭这个美丽的大花园,欣赏了这里一年四季的美景,那里的树木、积雪、小溪、小鹿,那里的白雾、太阳、草地、野花,以及那落叶、雪花飞舞的样子,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人们会说这是(指课题,生齐读--美丽的小兴安岭)那么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到小兴安岭中寻宝,在寻宝中领略小兴安岭的另一种美丽。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搜集小兴安岭的资料。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11

【教材简析】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英子的神态与动作。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故事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词意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读熟课文。

理解“忧郁、犹豫、骤然、歧视”等词语。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第29课掌声,请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词、句

出示生词。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想重点来检查一下这几个词语。

点击出示:犹豫、忧郁、刚调来

谁来读?(个别读、齐读2遍。)

理解词义。

师:我们看到“犹豫、忧郁”这两个词语,它们的拼音相同,但声调是不同的。那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忧郁:一个人总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忧郁。

师:这样看来,这两个词语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认识多音字“调”。

“调”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它还读什么?谁来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出词语。

读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因为他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个句子里生字多,谁来读一读?

认识多音字“落”。

指出“落”在句子中读”lao”,它也是本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还读什么?谁能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词语。

齐读句子。

了解小儿麻痹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三、接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接读课文。

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课文中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故事里面都有哪些角色?(老师、英子、同学们)

老师是怎样的?(刚调来的)

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中的句子谈理解)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

师:还有吗?

生:英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引导:你是从哪里知道出来的?

生:我是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出来的。

表扬: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她能从课文的词句中读出自己的理解。真好!(老师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她是一个孤独的小姑娘。从哪里知道的?“早早地、又总是”

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英子不爱说话、孤独、寂寞,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忧郁)

师:后来她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结合课文第四段内容理解)

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引导:还可以说她变得怎么样了?(活泼、开朗)

四、重点探究,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此环节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一)渲染过渡

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你们觉得行吗?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下面就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演英子?

(注: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二)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开个故事会,请同学们轮流上台讲一个故事,老师借此来了解一下大家。

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讲完了故事,下一个,轮到英子了。英子,该你了?(英子表演)

(三)评议表演

同学们对刚才的表演满意吗?谁来评价一下大家演得怎么样?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词句进评议)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英子。

英子,我看到你站起来的时候眼圈红红的,这是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的掌声想对英子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会讲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会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难过,我们不会笑话你。

师:英子以前总是早来晚走,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她走路,今天她鼓起勇气走上讲台,

英子,你是好样的,你勇敢地走上了讲台,战胜了自己!英子,听了同学们的掌声,你为什么流泪了呢

(因为我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用掌声鼓励我,我非常激动。我一定要讲好。)

(四)配乐表演(课件出示第三段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完整地表演一遍这段课文,再现那感人的一幕。(表演略)

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鼓掌。英子鞠躬后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师: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五)朗读课文第三段

在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六)理解两次掌声

我们看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一般)谁能比他读的更好?(个别读、齐读)

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七)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点击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

师: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紧张、害怕;高兴、愉快)

(八)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师:同学们,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他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他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理解、尊重、支持、鼓励、赞扬、夸奖、关爱)

同学们,就是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九)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最后一段。

(十)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在引导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讲述(故事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互动解疑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13

《奇怪的大石头》原文

李四光是我国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3、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14

一、激发情趣,初识课题

师:小鸟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每天都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向日葵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每天都是晴朗的日子,它的果实就能快快成熟。小朋友,说说你有什么心愿?(学生自由表达。)

师:(课件出示:美丽的星空,活泼可爱的月亮姐姐向大家走来。)你们看,美丽的星空,活泼可爱的月亮姐姐向大家走来。她的心愿是什么呢?(板书:月亮的心愿)

指名读课题,指导“亮”的轻声读法。教师范写“亮”,学生观察并交流写“亮”字时要注意秃宝盖儿应托住上部分,盖住下部分,而且写在田字格横中线上。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真朗读,遇到不认识或难读的字请拼音帮忙。

2.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3.画出本课要认的生字和难读的词语。

4.学习生字新词。课件出示:窗帘女背包装着天气另一家照顾生病太累医生悄悄地离开窗户早走去

(1)先独立认读,然后小组成员互读正音。

(2)去掉其他字,只留生字,玩猜字游戏。一名学生读出生字字音,另一名学生指出课件中相应的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穴字头”和“病字框”,在学习“病”字时相机拓展和“病字框”有关的字。例如:“疾”、“疗”、“痒”、“痛”、“疼”等字。)

(4)选择生字新词填入短文,在语境中巩固识字。

出示:月亮姐姐来到另一家,透过窗帘看到珍珍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她悄悄地离开窗户,月亮姐姐真担心珍珍太累了,真想帮珍珍找一位好医生。

①自主练习;②指名朗读(多人);③齐读。

三、创设情境,感悟“心愿”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更流利,同时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

2.感悟月亮的第一次心愿。

(1)指导学生观察文中第一幅插图。

师:月亮看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第1自然段)

(2)指导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月亮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自言自语”。)谁来读读月亮的话?(指导学生读月亮的话时,要读出自言自语的语气,声音不能太大。)月亮要去跟太阳公公商量让明天有好天气,它们会怎么商量呢?如果你是月亮,你打算怎么和太阳公公商量?同桌相互说一说。

(3)表演。教师扮演太阳公公,学生扮演月亮,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引导学生说出月亮希望明天有个好天气是因为孩子们已经做好了去郊游的准备,为了满足孩子们,使他们快乐地游玩。提醒学生用“商量”语气说话。)

3.感悟月亮的第二次心愿,体会珍珍的品质。

(1)指导学生边看第二幅插图,边读与图上内容有关的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珍珍的行动感悟她的品质。

师:谁能根据这幅图来说说珍珍是怎么照顾妈妈的?(板书:照顾)

(3)联系生活,拓展交流。

师:如果你的妈妈生病了,你会怎么照顾她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

(5)表演与朗读。

①小组内表演。4人一组,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妈妈、珍珍、月亮,另一人读旁白。

②推荐两个组上讲台表演。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交流感受:你觉得珍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扩展小结,升华情感

1.学生质疑。(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2.梳理学生还不明白的主要问题:月亮为什么要改变心愿呢?月亮最终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3.学习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解题。

师: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你们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了吗?

4.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的感受。

5.教师梳理并小结:

月亮最初的心愿是什么?——好天气

后来呢?——下雨

最后呢?——一起郊游

6.进行语句训练,感悟全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月亮的心愿是(),她是一个()的月亮。

7.情感升华。

师:你有什么心愿要送给月亮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对着月亮许个心愿吧!

五、指导书写,“训”“练”结合

1.指导写“女”字。

(1)范写,学生认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讲解要点:“女”字第一笔撇点与第二笔撇收笔要在同一水平线上,横要写长,字才显得稳。

(3)学生仿影一遍。

2.指导书写“太”、“气”两个字。

太:关键是要写好竖撇——先竖后撇。最后别忘记写点。

气:着重指导写最后一笔的横折弯钩。

3.指导书写“早”、“去”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写得宽而扁,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一横要长。

教案模板三年级篇15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好朋友黄河啸一起来到了风景优美的二级电站。

一路上,我们引吭高歌,不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我们走上一条好似红色地毯的小路上,妈妈拿来几张报纸铺成一张舒适的小床。爸爸也拿来一把大伞插在报纸中间,接着,我和黄河啸懒洋洋的躺在“床”上,欣赏着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和高高的青山。偶尔还会听到鱼跃出水面的响声,那时,爸爸兴奋不已,因为鱼儿快要上钩了。午餐时间到了“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有烤鸡、面包、馒头等,我们大饱口福,狼呑虎咽地吃起来。没过几分钟,就把它们消灭了。

突然,我们听到了爸爸的叫声:“我钓到大鱼了!我钓到大鱼了。”我们急忙跑过去,可是,为时已晚,鱼已经脱钩了,爸爸心疼的手都发抖了,一直叹息。我让爸爸给我也钓一会儿,过了十几分钟,终于到我了,我先在铁钩上上了鱼饵,使劲地把杆抛了出去,最后终于钓到了两条鱼。黄河啸也跃跃欲试,但他运气不是很好,所以没有收获,但他还是很开心。

大自然真美丽!投身于大自然,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呀!

3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