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怎么写出优秀的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这里给大家分享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方便大家学习。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1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涂色笔练习卡片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4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要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去旅游,请同学们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出发。

二、玩中学。

1.森林食品店。

(1)同桌之间进行游戏,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2)明确游戏规则。

(3)根据游戏规则,同桌之间开始游戏。

学生可以先解决“我要买松果和蘑菇,需要多少元?”和“30元能买哪些商品?”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在游戏中起到裁判员的作用。

2.纪念品商店。

同桌互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游戏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三、学中做。

1.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走进生活寻找小数,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的独特的发现。

四、做中得。

1.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的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2.记录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可以用数学日记记下自己的感受及节省开支的建议。

3.数学活动,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五、总结。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______,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 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习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39;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7

教学中,我采用了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30×2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9

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因此,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1.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

教学时,在学生列出乘法算式之后,教师不急于强调统一的计算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在小组中讨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在探究中进一步明确算理,为提炼出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2.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展示出各种计算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是怎样想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多种计算方法,更通过多种算法体会算式的意义,沟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开拓了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小树苗的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师:对,这一天是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每年的这一天,园林工人都会忙着把各种小树苗运到全国各地,让这些树苗把我们的环境装点得更美。

师(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们看,淘气和笑笑也忙着帮园林工人清点要运走的树苗呢,我们看看他俩给大家带来了哪些信息。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师:请大家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寻找数学信息并汇报。(杨树每捆20棵,每车装500棵)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的特征,然后照样子提出问题,注意把数学问题叙述完整。

预设

生1:杨树每捆20棵,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2:每车装500棵杨树,3车能装多少棵?

……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2.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课件出示问题:3捆一共多少棵?

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呢?列出的算式能用口诀直接算出得数吗?如果不能,你能想出别的方法来计算吗?

请学生尝试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在小组内与同伴互相说说各自的算法。

(2)集体交流20×3的算法。

师:大家列出的算式都是20×3,你们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呢?

预设

生1:我是用连加来算的,20+20+20=60。

生2:我是用列举法算的,1捆是20棵,2捆是40棵,3捆就是60棵。

生3:我是先算2×3=6,那么20×3就等于60。

师:为什么可以用连加来算呢?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生:因为20乘3就是求3个20相加是多少,所以可以转化成连加来算。

师:20乘3为什么可以先算2乘3呢?

预设

生:因为20里的2表示2个十,2×3=6,6表示6个十,也就是60。

师:刚才计算20×3的几种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预设

生:我更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能很快算出得数。

(3)解决问题:4捆一共多少棵?5捆呢?

师(出示问题):你们能接着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能口算出得数吗?

请学生独立列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4)集体交流,理解算法。

师:请把你们的计算结果展示一下吧。

(20×4=80,20×5=100)

师:你们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怎样计算的?(学生汇报交流)

(5)总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出示算式:20×3=6020×4=8020×5=100。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11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的书的末尾要和第二个因属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的活动

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授。

1、小树有多少棵?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学生完成本道题

4、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20+20+20=60

2、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挂图

20+20+20=6020×3=60(2×3=6)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14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1000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千克,8吨=()千克,5000千克=()吨,7000千克=()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千克,()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一只羊重大约45()

一个苹果重200()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拖拉机能装2000千克石子,也就是()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简单的数学教案三年级篇15

一、我会算。

1、直接写得数。

300×5=810÷9=96÷3=88÷2=

420×2=380×0×25=240÷6=18×3=

2、用竖式计算,带※号的验算。

282×7=160×6=403×8=

※657÷3=※736÷6=

3、估一估,算一算。

102×4≈396÷2≈495×6≈604÷3≈

4、脱式计算。

76+24×5376-96÷8(47+25)×4

86-26×3453÷3+94(258-123)×7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学校买了13个足球,买的篮球比足球的5倍多8个。买了多少个篮球?

2、水果店里有梨5筐,苹果比梨多25筐。苹果的筐数是梨的多少倍?

3、三年级二班教室图书角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平均每层能放20本书,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4、有一根铁丝,用它可以围成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5、把94个橙子装到盒子里,每个盒子装8个,想一想,需要准备多少个盒子呢?

3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