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用心思考,仔细填写。
1、再算式□÷6=213…当余数时,□里应填上()。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
3、316÷8的商是()位数,708÷7的商是()位数。
4、八、九、十月份共有()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小强是()月()日出生的。
6、一列火车上午6:34从北京开往沈阳,当天下午5:15到达,路上共用了()小时()分。
7、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8、阳光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的人数分别是65人、68人、63人64人。平均每个班有()人。
9、把手表平放在桌面上,用数字12正对着北方,正对着南方的数字是();数字3正对着()方。
10、期末考试时,王红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95分,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6分。王红英语得了()分。
二、仔细推敲,正确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2、0除以任何数相除都得0()
3、和西北相对的方向是西南。()
4、每年都是365天。()
5、小华说“我这个书包是年2月29日买的。”()
6、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2,那么这组数据中的数一定比72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
二、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讨论
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 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索、研究面积比较的多种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方格纸、硬币、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游戏引入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动手实践,感知面的概念
1、物体表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鼓掌时两手掌接触的地方就是手掌的面,请你摸摸手掌表面在哪了?
师:谁来演示一下?好谁再来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在哪了?
(让学生演示)
师:好,现在请你摸一摸你铅笔盒盖的表面,再请你摸一摸你课桌的桌面在哪了?
(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物体的表面)
师:刚刚我们摸了这么多其实摸得都是什么?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封闭图形,理解大小
师:好,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图形。请你用彩笔涂涂图形的表面,男生给图一涂色,女生给图二涂色。现在开始!
师:谁能展示一下你涂的图形?
(将男、女同学代表的图形展示)
师:老师刚刚看到女生普遍涂得比较快,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图形有大有小。(板书:图形大小)
师:那物体表面呢?请你看看你铅笔盒盖的表面和课桌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表面也有大有小。
师:那如果老师把这条线去掉行吗?你还能画出这个图形的面吗?为什么?
师:也就是说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师:那好,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什么是面积。
(引出课题)
三、动手实践,学会比较面积的多种方法
师:那么我们手掌表面的大小,其实就是手掌的什么?
师:现在请大家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右手手掌的面积比一比。谁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手掌的面积大
师:对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板书:看)
师:真棒!那如果你和同桌手掌面积比,你还看得出来吗?
(请两位同学举起手来演示)
师:你们看得出来谁的手掌面积大吗?
生:看不出来
师:那同桌之间想想办法。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比的?
(让学生上前演示)
师:哦,他们是把手掌怎么样?(板书:重叠)最后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师:好,老师现在手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一个是……?你看得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吗?那这样重叠比呢?
师:那好我们就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哪个的面积小!你们可以用手里的工具,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现在开始讨论。
师:好,停!哪组同学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想到的办法?(学生上前演示)
1、摆硬币:你是用的什么来比的?大家看看他是用的硬币的哪?
好,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相当于9个硬币的面积之和。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相当于10个硬币的面积之和
好,那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2、拼摆法:用小正方形。
总结:通过我们同学自己的思考想出了这么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真棒!那你现在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你会不会比较面积的大小了呢?
师:那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道题。
四、课堂练习,深化认知
1、说一说那个图形的面积大,那个图形的面积小?
2、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
3、在下面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他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
我们画的这三个图形是面积相等,形状不同的。
总结:所以我们就知道面积只与面的大小有关,与形状无关。
4、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板书: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1、观察法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重叠法
封闭图形3、数格子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一、我会填,要数细心我第一。
1、一年有()个月,第三季度的月份是(),共有()天。平年全年有()天。
2、一天有()小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圈。
3、淘气从13:50到学校,也就是下午()时()分。16:30放学回家,下午他一共待在学校为()时()分钟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分米,它的。边长是()分米
5、一台冰箱1200元,王爷爷买了一台电冰箱。先付500元,余下部分每月付260元,()月能全部付清。
二、我有火眼金睛,我来判断。
1、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上一条宽的长度,正好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3、3件上衣和4条裤子搭配成一套衣服,共有7种搭配方法()
4、2504积的末尾有1个0。()
5、奇思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她的生日是2月29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电子备课表
课题(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年级(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上/下册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过程
与方法训练学生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路线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
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请用八个方位说明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通过刚才对行进路线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思维训练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板
书
设
计解决问题
行进中以一个地点作为中心来观察其它物体的位置。
(观察点不同,同一物体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填空题。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480×5的积的末尾有()个0,605×5的积的中间有()个0。
3、一个因数是104,另一个因数是7,积是()。
4、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203×5×0的积是()。
5、5个340的和是多少?列式是()。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1×2×3×4×5×0的积比0+1+2+3+4+5的和大。 ()
2、0×9+8=17 ()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或三位数。 ()
4、任何数与1相乘都得1。 ()
5、0与任何数相加都得0。 ()
6、300×5的积的末尾有3个0。 ()
7、在乘法里,积一定比其中一个因数大。 ()
8、计算124×2时,十位上的2×2得4,4应写在十位上。 ()
9、一个因数的中间有0,则积的中间也一定有0。 ()
10、一个三位数乘1,所得的积还是三位数。 ()
三、竖式计算。
238×4=630×7=617×8=
209×5=123×5=201×3=
306×7=210×5=
四、解决问题。
1、每名同学发5本练习本,三年级一班有32名同学。一共要发多少本练习本?
2、一丛棉花苗上有600只蚜虫,一只七星瓢虫每天吃103只蚜虫,6只七星瓢虫一天能吃完这些蚜虫吗?
3、小宁每分钟能打字192个,一份1000字的稿件,她5分钟能打完吗?
4、张村计划挖一条水沟,每天挖124米,挖了7天,挖了多少米?
5、青山小学组织330名学生去春游,租了6辆汽车,已知每辆车上能坐56人,租6辆汽车够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0
简单的推理
例1每种水果都表示一个数,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6=15=
12-=8=
+2=35=
25-=11=
例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7=5+△=17
△=()=()
(2)☆+☆=12☆-△=6
☆=()△=()
例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1△+△+△=9
△=()□=()○=()
例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
△+△+△=12△=()
例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6,△+△=20,
则△-☆=()
例6黑兔、兔和白兔三只兔子在赛跑。黑免说:"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请你说说,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跑得最快,()跑得最慢。
三.达标测试
1、
2、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11+△=16
△=()=()
(2)☆+☆=24☆-△=6
☆=()△=()
3、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
△+△+□=20□=()
4、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4△-○=2
则△=()○=()
5、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10☆+☆+☆=9○+☆=7
□=()○=()☆=()
6、三个同学比身高。甲说:我比乙高;乙说:我比丙矮;丙:说我比甲高。()最高,()最矮。
四.家庭作业
1、每个图形代表一个数,你能算出这个数是多少吗?
※+※+※=9-+※=8
※=()-=()
2、小白猫和小花猫钓了同样多的鱼,送给奶奶一些后,小白猫还剩2条,小花猫还剩1条,()送给奶奶的鱼多。(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面画"√")
小白猫□小花猫□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3
一、说教材
这节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这部分三步式题是在学生学过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的三步式题以及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基础上教学的。例1着重说明乘除法连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这与已学过的1834乘除两步混合式题一样,仍然是从左到右进行。在第三册学过了带有一个小括号的两步式题。这里在一个算式里出现两个小括号,要仿照第四册学过的乘加(减)乘的运算顺序,脱括号要同时进行。
二、说教法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相结合,重点要放在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三步式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说出他们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8+2793+2350-30+24
183-4(440-280)30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订正12053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混合运算,看谁能以前学过的知识,学得又对又快。然后,出示课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这道题里有手括号吗?这道题里有哪些运算?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让学生适当讨论,教师说明并用课件出示运算的步骤,带领学生一步步进行计算。
师把53改成53问学生该怎样计算。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560-28070-30,让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后,再课件演示为:(560-280)(70-30)让学生说说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问:这道题应该怎样算呢?应先算什么?
让学生自己解答,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练习:
课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题改为练习题来做。
4、引导学生小结:在没有括号的式子里应先算什么?如果乘除连在一起应先算什么?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如果有两个括号应先算什么?
(四)、巩固反馈,深化练习
1、我会说!
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65-64238+5673
2、我会做!
课件出示:
(59+21)(968)(220-100)(152)
3、我能行!
课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适当地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会改!
课件出示:判断.(准备)
(1)48+20__(2)320-154+40
=48+20__=320-60+40
=48+1=320-100
=49=220
()()
(五)、小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1-5题。
五、说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20__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5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