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写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时参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280÷7300÷5540÷924÷284÷4

93÷3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

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1、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

(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

(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

(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里的编写意图,是以直观为支撑,形数结合。教师要尽量地多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自主探索中运用新知转化成旧知即表内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理解算理。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欢这样说: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这是一种描述的语音,是一种机械记忆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有时容易产生误解。如有学生说出,教师千万不可回避,应耐心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实这种规律的总结是预设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学应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转化为表内除法。只有这样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学习,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总结出来的方法才能真正地为以后的学习服务。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设计意图】在60÷3和600÷3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类推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3、课堂练习

3、1、算一算,说一说。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对比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边这组题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右边这组题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3、2、解决问题。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数相同的9列,再围成人数相同的3个圆圈。

(1)每列多少人?(2)每个圆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个圆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组“智慧岛”习题。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买40枝铅笔。

20÷2=10(本)答:可以买10本。

4、巩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的数。

3、解决问题。

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

请你自己算一算企鹅和鸵鸟的体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90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局部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

口算除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个十,()个一。

(2)46里有()个十,()个一。

(3)62里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个十,()个一。

(2)46里有()个十,()个一。

(3)62里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280÷7300÷5540÷924÷284÷4

93÷3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是和大家初次合作,同学们想了解为什么由我给大家上数学课?这是我们老师抽签决定的,第一次先抽教几年级,一至五年级你觉得会有几种可能性?抽到那个年级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次抽科目,语数英你们说会有几种可能性?哪一科的可能性比较大?

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利用数学课研究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玩一玩:

1、活动一——转盘(五分钟)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转盘)现在老师想转动它,大家猜一猜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学生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转动转盘,验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转盘,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两个转盘,学生观察,判断)

班内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可能性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判断的基础上说明理由,是锻炼孩子判断说理的能力,初步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不同,同时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活动二——抛纸杯(十二分钟)

1)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纸杯,如果老师把纸杯抛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引导学生补充完整三种情况)

2)问: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学生猜)

3)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抛纸杯,验证一下。

活动要求:

A、先独立活动,每人抛5次,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抛纸杯表格中。

B、抛完以后,小组长汇总,把你们小组出现每种情况的次数进行合计。

C、组长统计完以后,观察组长记录的表格,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D、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认真记录。

4)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到小组中,指导学生的活动。

5)班内反馈。

A、请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用出现次数的多少来证明可能性的大小。

B、看到这种情况,你有问题吗?(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问)为什么纸杯躺着的可能性大呢?(让学生说说)

C、与我们的猜测怎么样?看来,同学们的猜测能力很棒!

过渡语:我们平时都玩过纸牌,现面咱们看一看纸牌中有没有我们要研究的可能性。

3、活动三——摸纸牌(六分钟)

第一步:摸纸牌

1)教师出示盒子,内装1黑桃2红桃。“盒子里有1张黑桃,2张红桃,任意摸出一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盒里再加3张梅花。“如果老师再放入3张梅花,任意摸出一张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为什么”

(出现三种可能性与牌的颜色有关)

第二步:讨论

师:大家看,现在盒子里的牌,怎么样?(2黑桃2红桃)如果老师要摸出两张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会有哪些结果,填在表格里。

2)班内反馈:三种情况(黑黑、红红、黑红)“哪种可能性比较大?”

3)摸牌验证。9个人上前抽牌验证,组长纪录。

4)观察摸牌记录,说说发现。“观察你们的摸牌记录,是不是我们猜测的三种结果,哪种可能性最大?”

第三步:练习(四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能有效的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小组探究,学会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与什么密切相关,从而为推理和猜测提供理论依据,弥补各自知识上的缺陷。

4、活动四———抛骰子(八分钟)

师:同学们真棒,都可以当猜测家了。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来读一读这个小知识。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瞧,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可都是有心人,那比赛中,会怎么样呢?下面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当甲、一个当乙,进行比赛,以抛骰子决定胜负,每人抛一次,如果抛到骰子数大于2,甲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小于2,乙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2,重新来一次。

请同桌小朋友一边玩一边填写记录表。

活动结束,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玩的结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你喜欢当甲,还是当乙?并说说为什么?

(甲胜的可能性大,乙胜的可能性小)为什么说甲赢的可能性大,乙赢的可能性小呢?

(甲抛到3,4,5,6就赢,乙抛到1才能赢)

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从实验中发现,甲只要抛到3,4,5,6就赢,有四次机会,乙只有抛到1才能赢,只有一次机会,结果是甲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乙胜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不公平)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们的比赛变得公平?

小结:我们同学多会动脑筋啊,用自己的智慧,使比赛变得公平而有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游戏的公平与否,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基础出发来解决,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人文性,因为学生需要的不是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数学。

三、返回生活,巩固延伸(两分钟)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么?为什么?

师:小朋友今天学到的还真多,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说说生活中摸奖的现象吗?

师:那你想跟周围摸奖的人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你快乐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用数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保持好奇心继续去学习,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数学课堂。

四、思考

1、盒子里装9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闭上眼任意摸出两个球,结果有几种可能,请列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有了充分的感官认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把感官认知与理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是和大家初次合作,同学们想了解为什么由我给大家上数学课?这是我们老师抽签决定的,第一次先抽教几年级,一至五年级你觉得会有几种可能性?抽到那个年级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次抽科目,语数英你们说会有几种可能性?哪一科的可能性比较大?

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利用数学课研究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玩一玩:

1、活动一——转盘(五分钟)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转盘)现在老师想转动它,大家猜一猜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学生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转动转盘,验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转盘,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两个转盘,学生观察,判断)

班内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可能性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判断的基础上说明理由,是锻炼孩子判断说理的能力,初步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不同,同时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活动二——抛纸杯(十二分钟)

1)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纸杯,如果老师把纸杯抛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引导学生补充完整三种情况)

2)问: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学生猜)

3)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抛纸杯,验证一下。

活动要求:

A、先独立活动,每人抛5次,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抛纸杯表格中。

B、抛完以后,小组长汇总,把你们小组出现每种情况的次数进行合计。

C、组长统计完以后,观察组长记录的表格,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D、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认真记录。

4)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到小组中,指导学生的活动。

5)班内反馈。

A、请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用出现次数的多少来证明可能性的大小。

B、看到这种情况,你有问题吗?(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问)为什么纸杯躺着的可能性大呢?(让学生说说)

C、与我们的猜测怎么样?看来,同学们的猜测能力很棒!

过渡语:我们平时都玩过纸牌,现面咱们看一看纸牌中有没有我们要研究的可能性。

3、活动三——摸纸牌(六分钟)

第一步:摸纸牌

1)教师出示盒子,内装1黑桃2红桃。“盒子里有1张黑桃,2张红桃,任意摸出一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盒里再加3张梅花。“如果老师再放入3张梅花,任意摸出一张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为什么”

(出现三种可能性与牌的颜色有关)

第二步:讨论

师:大家看,现在盒子里的牌,怎么样?(2黑桃2红桃)如果老师要摸出两张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会有哪些结果,填在表格里。

2)班内反馈:三种情况(黑黑、红红、黑红)“哪种可能性比较大?”

3)摸牌验证。9个人上前抽牌验证,组长纪录。

4)观察摸牌记录,说说发现。“观察你们的摸牌记录,是不是我们猜测的三种结果,哪种可能性最大?”

第三步:练习(四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能有效的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小组探究,学会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与什么密切相关,从而为推理和猜测提供理论依据,弥补各自知识上的缺陷。

4、活动四———抛骰子(八分钟)

师:同学们真棒,都可以当猜测家了。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来读一读这个小知识。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瞧,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可都是有心人,那比赛中,会怎么样呢?下面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当甲、一个当乙,进行比赛,以抛骰子决定胜负,每人抛一次,如果抛到骰子数大于2,甲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小于2,乙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2,重新来一次。

请同桌小朋友一边玩一边填写记录表。

活动结束,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玩的结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你喜欢当甲,还是当乙?并说说为什么?

(甲胜的可能性大,乙胜的可能性小)为什么说甲赢的可能性大,乙赢的可能性小呢?

(甲抛到3,4,5,6就赢,乙抛到1才能赢)

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从实验中发现,甲只要抛到3,4,5,6就赢,有四次机会,乙只有抛到1才能赢,只有一次机会,结果是甲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乙胜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不公平)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们的比赛变得公平?

小结:我们同学多会动脑筋啊,用自己的智慧,使比赛变得公平而有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游戏的公平与否,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基础出发来解决,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人文性,因为学生需要的不是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数学。

三、返回生活,巩固延伸(两分钟)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么?为什么?

师:小朋友今天学到的还真多,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说说生活中摸奖的现象吗?

师:那你想跟周围摸奖的人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你快乐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用数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保持好奇心继续去学习,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数学课堂。

四、思考

1、盒子里装9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闭上眼任意摸出两个球,结果有几种可能,请列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有了充分的感官认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把感官认知与理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

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1、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

(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

(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

(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里的编写意图,是以直观为支撑,形数结合。教师要尽量地多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自主探索中运用新知转化成旧知即表内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理解算理。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欢这样说: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这是一种描述的语音,是一种机械记忆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有时容易产生误解。如有学生说出,教师千万不可回避,应耐心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实这种规律的总结是预设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学应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转化为表内除法。只有这样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学习,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总结出来的方法才能真正地为以后的学习服务。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设计意图】在60÷3和600÷3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类推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3、课堂练习

3、1、算一算,说一说。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对比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边这组题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右边这组题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3、2、解决问题。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数相同的9列,再围成人数相同的3个圆圈。

(1)每列多少人?(2)每个圆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个圆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组“智慧岛”习题。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买40枝铅笔。

20÷2=10(本)答:可以买10本。

4、巩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的数。

3、解决问题。

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

请你自己算一算企鹅和鸵鸟的体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90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局部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

口算除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是和大家初次合作,同学们想了解为什么由我给大家上数学课?这是我们老师抽签决定的,第一次先抽教几年级,一至五年级你觉得会有几种可能性?抽到那个年级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次抽科目,语数英你们说会有几种可能性?哪一科的可能性比较大?

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利用数学课研究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玩一玩:

1、活动一——转盘(五分钟)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转盘)现在老师想转动它,大家猜一猜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学生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转动转盘,验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转盘,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两个转盘,学生观察,判断)

班内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可能性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判断的基础上说明理由,是锻炼孩子判断说理的能力,初步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不同,同时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活动二——抛纸杯(十二分钟)

1)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纸杯,如果老师把纸杯抛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引导学生补充完整三种情况)

2)问: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学生猜)

3)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抛纸杯,验证一下。

活动要求:

A、先独立活动,每人抛5次,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抛纸杯表格中。

B、抛完以后,小组长汇总,把你们小组出现每种情况的次数进行合计。

C、组长统计完以后,观察组长记录的表格,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D、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认真记录。

4)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到小组中,指导学生的活动。

5)班内反馈。

A、请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用出现次数的多少来证明可能性的大小。

B、看到这种情况,你有问题吗?(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问)为什么纸杯躺着的可能性大呢?(让学生说说)

C、与我们的猜测怎么样?看来,同学们的猜测能力很棒!

过渡语:我们平时都玩过纸牌,现面咱们看一看纸牌中有没有我们要研究的可能性。

3、活动三——摸纸牌(六分钟)

第一步:摸纸牌

1)教师出示盒子,内装1黑桃2红桃。“盒子里有1张黑桃,2张红桃,任意摸出一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盒里再加3张梅花。“如果老师再放入3张梅花,任意摸出一张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为什么”

(出现三种可能性与牌的颜色有关)

第二步:讨论

师:大家看,现在盒子里的牌,怎么样?(2黑桃2红桃)如果老师要摸出两张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会有哪些结果,填在表格里。

2)班内反馈:三种情况(黑黑、红红、黑红)“哪种可能性比较大?”

3)摸牌验证。9个人上前抽牌验证,组长纪录。

4)观察摸牌记录,说说发现。“观察你们的摸牌记录,是不是我们猜测的三种结果,哪种可能性最大?”

第三步:练习(四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能有效的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小组探究,学会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与什么密切相关,从而为推理和猜测提供理论依据,弥补各自知识上的缺陷。

4、活动四———抛骰子(八分钟)

师:同学们真棒,都可以当猜测家了。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来读一读这个小知识。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瞧,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可都是有心人,那比赛中,会怎么样呢?下面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当甲、一个当乙,进行比赛,以抛骰子决定胜负,每人抛一次,如果抛到骰子数大于2,甲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小于2,乙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2,重新来一次。

请同桌小朋友一边玩一边填写记录表。

活动结束,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玩的结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你喜欢当甲,还是当乙?并说说为什么?

(甲胜的可能性大,乙胜的可能性小)为什么说甲赢的可能性大,乙赢的可能性小呢?

(甲抛到3,4,5,6就赢,乙抛到1才能赢)

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从实验中发现,甲只要抛到3,4,5,6就赢,有四次机会,乙只有抛到1才能赢,只有一次机会,结果是甲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乙胜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不公平)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们的比赛变得公平?

小结:我们同学多会动脑筋啊,用自己的智慧,使比赛变得公平而有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游戏的公平与否,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基础出发来解决,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人文性,因为学生需要的不是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数学。

三、返回生活,巩固延伸(两分钟)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么?为什么?

师:小朋友今天学到的还真多,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说说生活中摸奖的现象吗?

师:那你想跟周围摸奖的人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你快乐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用数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保持好奇心继续去学习,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数学课堂。

四、思考

1、盒子里装9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闭上眼任意摸出两个球,结果有几种可能,请列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有了充分的感官认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把感官认知与理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教具: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 晚上9时

师:在9时前面加上:上午或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表示得就清楚明白了,那么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吗?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 中午12时   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 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凌晨2:00 2:00 上午 7:00 7:00 中午12:10 12:10 下午1:00 13:00 晚上9:00 21:00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 )  中午12:00( )

下午1:00( )   晚上7:30( )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 ( )  12:00 ( )

14:00 ( )   16:30 ( )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 )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1) 9时 (2)17时

(3) 9小时 (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 )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 17:00闭馆,每天开放( )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1、小华每天7:00分到校,11:30分回家, 13:00到校,16:00离校,他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多少?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2、同学们,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的时间是永远不会回来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所以,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学们!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时间的小主人,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好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上午9时  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   9时   21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那一位上面。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20÷4280÷7300÷5540÷924÷284÷4

93÷369÷3

提问:口算24÷2时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开始练习,看一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四相关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5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连乘应用题,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