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怎样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这里提供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分享,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
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1、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
(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
(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
(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里的编写意图,是以直观为支撑,形数结合。教师要尽量地多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自主探索中运用新知转化成旧知即表内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理解算理。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欢这样说: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这是一种描述的语音,是一种机械记忆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有时容易产生误解。如有学生说出,教师千万不可回避,应耐心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实这种规律的总结是预设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学应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转化为表内除法。只有这样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学习,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总结出来的方法才能真正地为以后的学习服务。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设计意图】在60÷3和600÷3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类推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3、课堂练习
3、1、算一算,说一说。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对比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边这组题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右边这组题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3、2、解决问题。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数相同的9列,再围成人数相同的3个圆圈。
(1)每列多少人?(2)每个圆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个圆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组“智慧岛”习题。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买40枝铅笔。
20÷2=10(本)答:可以买10本。
4、巩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的数。
3、解决问题。
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
请你自己算一算企鹅和鸵鸟的体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90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局部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
口算除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
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1、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
(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
(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
(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里的编写意图,是以直观为支撑,形数结合。教师要尽量地多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自主探索中运用新知转化成旧知即表内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理解算理。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欢这样说: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这是一种描述的语音,是一种机械记忆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有时容易产生误解。如有学生说出,教师千万不可回避,应耐心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实这种规律的总结是预设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学应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转化为表内除法。只有这样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学习,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总结出来的方法才能真正地为以后的学习服务。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设计意图】在60÷3和600÷3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类推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3、课堂练习
3、1、算一算,说一说。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对比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边这组题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右边这组题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3、2、解决问题。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数相同的9列,再围成人数相同的3个圆圈。
(1)每列多少人?(2)每个圆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个圆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组“智慧岛”习题。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买40枝铅笔。
20÷2=10(本)答:可以买10本。
4、巩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的数。
3、解决问题。
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
请你自己算一算企鹅和鸵鸟的体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90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局部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
口算除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在引导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将例题交给学生去自学,探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讲述(故事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互动解疑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7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习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
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
(板书)
(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
(3)(6+4)×2=20(厘)周长=(长+宽)×2
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
(1)5+5+5+5=20(厘米)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2)5×4=20(厘米)边长×4=周长
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
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
三、巩固练习
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
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
它的周长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四、拓展延伸:
课下练习:
一根长24米的绳子
(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并能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导入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小故事。(播放视频) 出示情境: 小兰:小丽你好,我是小兰,明天是星期六,我们明天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好吗? 小丽:好的。
小兰:那明天8时在新华书店门口等,不见不散哦。 小丽:好的,明天见。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她们明天能按时见面吗? 出示情境:(小兰家)
2 第二天,门铃响。
小兰:谁呀? 小丽:小兰,你在做什么啊?你约我8时一起到书店看书,现在都10点了,让我等了2个小时。 小兰:不会吧?我是约你晚上8时,不是早上8时。 小丽:啊! 师:原来她们把上午8时和晚上8时弄混了,这样在生活中经常会引起误会。像这些需要在时刻前加上“上午”、“晚上” 等词才能清楚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计时方法,叫做普通计时法。人们为了计时简便不易出错,就采用一种新的计时方法,知道吗?在哪里见过?(学生发言)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记时法。
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 生:夜间十二点。
(1)体验0时。
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课件演示: 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 (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
师: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
生:1圈。
师:经过了多少小时?
生: 12小时。(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生:下午1时。 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
生:13时。 (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
生:14点30分。
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
生:0时。 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2)感受一天24小时。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3)让学生拿出学具钟,自己拨一拨,想一想。
师问: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
生:两圈。
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生:0时~12时。
师:第二圈呢?
生:13时~24时。 一天一共是多少个小时?
生:24小时。
(4)学习24时记时法
师讲解:用24时记时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时刻(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师生互动:教师拨第二圈,下午1时、2时„„学生依次回答:13时、14时、„„23时、24时或0时。
师说明: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起到晚上12时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分组讨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计时法相同;而时针走第二圈时,就等于用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计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小时。这样,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最后到夜里12时,就是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4)口答。 ①下午3时是几时?(15时) ②早上7时是几时?(7时) ③中午1时是几时?(13时) ④晚上8时是几时?(20时) 请你在钟面上拨出16时、22时30分.(动手操作,集体订正。)
(5)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 上午8时30分 写作8∶30 上午 12时24分 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 写作20∶30 下午9时10分 写作21时10分
(6)学生分组对练。
A一组把下午和晚上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24时记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下午4时 答:16时) B一组把24时记时法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普通记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20时 答:晚上8时)
2.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例1: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下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出示图片营业时间1
观察并思考:上图牌子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同桌讨论: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提示:分上午、下午各多少小时,合起来就是全天的营业时间)
师订正:从上午8时到中午12时是4小时。下午时间从中午12时到下午7时是7小时,全天营业时间是4+7等于11小时。
(师板书)上午营业时间:12-8=4(时)
下午营业时间:7时
全天营业时间:4+7=11(时)
答: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分组讨论: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教师讲解)
教师提问:谁能给这个商店换块新牌子表示的营业时间不变,但更简洁吗?
出示图片营业时间1
学生思考:这块新牌子是什么计时法?该怎样计算开业的时间?
(全班同学动笔列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板书:营业时间:19-8—11(时)
集体评价新牌子和旧牌子,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明确:换牌子后营业时间没有变,还是11时;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更简明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①17时是下午几时?23时是晚上几时?
②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个小时?
③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他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④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5时54分开车,19时5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订正
①17时是下午 5时,23时是晚上 11时。
②有10个小时。
③他上午在校4小时20分. ④路上共用了14小时1分。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①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早晨8时10分上课,上一节课后应该在8时50分下课。( )
②15时就是下午5时。( ) ③计算上午8时到下午5时是多长时间,可以用8—5+12来计算,对吗?( )
订正
①(√) ②(×) 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时数不相同,要把时数加12就是相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13时至24时的时数减去12就是普通计时法的时数,但要加上“上午、下午”等词。
五、布置作业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教后反思: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数),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是几十几除法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60÷3=360÷9=80÷4=
300÷6=2400÷6=4000÷5=
2、想一想,填一填
(1)84里有()个十,()个一。
(2)46里有()个十,()个一。
(3)62里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来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
1、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1)出示例题: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2)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
生:要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3)理解题意并列式
板书:66÷3=
3、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并说明理由,可以借助小棒图。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
生1:66就是6捆和6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捆和2根小棒,就是22根小棒。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和起来就是22。
师用多媒体演示分一分
5、借助图片,理解算理
出示图片1:
60÷3=20
6÷3=2
20+2=2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用个位的数去除以一位数,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商。
6、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96÷3=46÷2=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64÷2=84÷4=77÷7=
28÷2=69÷3=63÷3=
210÷3=350÷5=8100÷9=
420÷6=160÷2=1200÷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作业:第13页练习三,第5题;
第14页练习三,第7题、第9题、
第10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2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来是和大家初次合作,同学们想了解为什么由我给大家上数学课?这是我们老师抽签决定的,第一次先抽教几年级,一至五年级你觉得会有几种可能性?抽到那个年级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次抽科目,语数英你们说会有几种可能性?哪一科的可能性比较大?
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利用数学课研究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玩一玩:
1、活动一——转盘(五分钟)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转盘)现在老师想转动它,大家猜一猜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学生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转动转盘,验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转盘,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两个转盘,学生观察,判断)
班内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可能性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判断的基础上说明理由,是锻炼孩子判断说理的能力,初步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不同,同时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活动二——抛纸杯(十二分钟)
1)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纸杯,如果老师把纸杯抛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引导学生补充完整三种情况)
2)问: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学生猜)
3)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抛纸杯,验证一下。
活动要求:
A、先独立活动,每人抛5次,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抛纸杯表格中。
B、抛完以后,小组长汇总,把你们小组出现每种情况的次数进行合计。
C、组长统计完以后,观察组长记录的表格,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D、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认真记录。
4)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到小组中,指导学生的活动。
5)班内反馈。
A、请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用出现次数的多少来证明可能性的大小。
B、看到这种情况,你有问题吗?(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问)为什么纸杯躺着的可能性大呢?(让学生说说)
C、与我们的猜测怎么样?看来,同学们的猜测能力很棒!
过渡语:我们平时都玩过纸牌,现面咱们看一看纸牌中有没有我们要研究的可能性。
3、活动三——摸纸牌(六分钟)
第一步:摸纸牌
1)教师出示盒子,内装1黑桃2红桃。“盒子里有1张黑桃,2张红桃,任意摸出一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2)盒里再加3张梅花。“如果老师再放入3张梅花,任意摸出一张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种花色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为什么”
(出现三种可能性与牌的颜色有关)
第二步:讨论
师:大家看,现在盒子里的牌,怎么样?(2黑桃2红桃)如果老师要摸出两张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会有哪些结果,填在表格里。
2)班内反馈:三种情况(黑黑、红红、黑红)“哪种可能性比较大?”
3)摸牌验证。9个人上前抽牌验证,组长纪录。
4)观察摸牌记录,说说发现。“观察你们的摸牌记录,是不是我们猜测的三种结果,哪种可能性最大?”
第三步:练习(四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人文性的教学内容能有效的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小组探究,学会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可能性发生的大小与什么密切相关,从而为推理和猜测提供理论依据,弥补各自知识上的缺陷。
4、活动四———抛骰子(八分钟)
师:同学们真棒,都可以当猜测家了。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来读一读这个小知识。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瞧,在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可都是有心人,那比赛中,会怎么样呢?下面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当甲、一个当乙,进行比赛,以抛骰子决定胜负,每人抛一次,如果抛到骰子数大于2,甲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小于2,乙胜,在这里打个钩,如果抛到2,重新来一次。
请同桌小朋友一边玩一边填写记录表。
活动结束,师:哪一桌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玩的结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你喜欢当甲,还是当乙?并说说为什么?
(甲胜的可能性大,乙胜的可能性小)为什么说甲赢的可能性大,乙赢的可能性小呢?
(甲抛到3,4,5,6就赢,乙抛到1才能赢)
师: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从实验中发现,甲只要抛到3,4,5,6就赢,有四次机会,乙只有抛到1才能赢,只有一次机会,结果是甲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乙胜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不公平)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他们的比赛变得公平?
小结:我们同学多会动脑筋啊,用自己的智慧,使比赛变得公平而有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游戏的公平与否,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基础出发来解决,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很好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人文性,因为学生需要的不是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数学。
三、返回生活,巩固延伸(两分钟)
师: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么?为什么?
师:小朋友今天学到的还真多,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说说生活中摸奖的现象吗?
师:那你想跟周围摸奖的人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你快乐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用数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保持好奇心继续去学习,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数学课堂。
四、思考
1、盒子里装9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闭上眼任意摸出两个球,结果有几种可能,请列举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有了充分的感官认知,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把感官认知与理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4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下册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教具: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 晚上9时
师:在9时前面加上:上午或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表示得就清楚明白了,那么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吗?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 中午12时 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 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凌晨2:00 2:00 上午 7:00 7:00 中午12:10 12:10 下午1:00 13:00 晚上9:00 21:00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 ) 中午12:00( )
下午1:00( ) 晚上7:30( )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 ( ) 12:00 ( )
14:00 ( ) 16:30 ( )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 )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1) 9时 (2)17时
(3) 9小时 (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 )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 17:00闭馆,每天开放( )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1、小华每天7:00分到校,11:30分回家, 13:00到校,16:00离校,他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多少?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2、同学们,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的时间是永远不会回来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是很宝贵的,所以,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学们!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时间的小主人,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好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上午9时 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 9时 21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