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流程,从而增强教学自信心。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使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孙中山是怎样学习的呢?让我们听读课文,了解一下。注意:在听的时候,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画出新鲜感的词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6、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7、刚才在听读和自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8、老师找到了这些词语,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你可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或者是造个句子。
出示词语: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糊里糊涂咿咿呀呀连连点头私塾戒尺
学生根据词语进行解释或造句。
四、读文见义
导学:读了课文,你知道以前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吗?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自读。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读出你的情感来。)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背”的用法。
2、课文中具体写孙中山读书的情况的是哪一部分?圈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读书流程图。
孙中山背诵学过的功课。
先生圈出要学的新内容。
先生教读要学的新内容。
孙中山回座位练习背诵。
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怎么样?枯燥乏味。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圈”的意义和用法。
3、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孙中山有没有放弃学习?他学得怎么样?
预设:
从“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等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勤奋好学。但是孙中山学得不明白——糊里糊涂。根据上下文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4、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相关内容。
预设:
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做: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5、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预设:戒尺,以前做错事或者不会背是要用戒尺打手心的。
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6、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
想象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会背,结果会怎样?
学生大胆发言。
7、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8、既然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一开始不讲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重点思考关联词“既然……就……”的关系。
出示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是……”“无论……都……”“因为……所以……”等四组关联词,看看哪一组可以替换文中的“既然……就……”。体会“既然……就……”的因果关系。
9、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五、能力提升
读书是有方法的。我们来想一想,读书都有哪些方法?
预设:
1、课文中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2、本文是略读课文,略读的意思就是了解大意,不必深究。
3、读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大胆地去跟别人交流,也可以去问老师或者其他人。
4、读书时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大胆地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猜测,也可以大胆地猜测故事的情节。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可以查看工具书。
5、你还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六、拓展阅读
快速阅读《鲁迅的读书秘诀》,回答问题。
1、阅读成果,鲁迅先生少年时用得到的金质奖章做了什么?
预设:卖掉奖章,买了几本书,买了一串红辣椒。
2、鲁迅先生靠什么度过寒冷的夜晚?
预设: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七、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不懂就要问》”,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课前解析】
《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利用童话的手法讲述了两只小蟋蟀在玩耍时有一只不小心被牛吞进肚子里。另一只利用积累的科学知识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故事。这篇课文将科学知识与童话融为一体,贴近生活,语言生动,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吸引读者。
关注文本:本文特别应该关注的就是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而这个路线就是本篇文章所要讲明的一个科学知识:反刍。
关注结构:课文按故事发展“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
段)写两只蟋蟀玩耍时的情景。第二部分(7-19
段)写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三部分(20-21
段)写红头脱离危险后的情形。
关注表达:拟人的表达手法是童话不可缺少的因素。本课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比较多。通过朗读感受两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另外,本课从孩子们熟知的事物着手,素材贴近生活,让读者有亲切之感。
关注实践:心理描写和童话的丰富想象是本课的重要特点。所以,阅读本课,
既要边读对话边感受两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又要边讲边演,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
【教学目标】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
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
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
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
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策略】
识字板块可借助形声字的规律、归类识字法等来帮助认读。写字板块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阅读理解板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表达的效果。在给出一部分难懂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再有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咱、偷”等
10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3
个多音字,会写“旅、
咱”等
13
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
18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按课文故事发展的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如果要出去旅行,你会选择去哪里?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我想去新疆,吃那里的哈密瓜、葡萄干。
预设:我想去延安,看看宝塔山,再到附近看看黄河壶口瀑布。
……
2.
揭示课题:有位特殊的朋友,它的旅行经历可谓是处处惊险。它去了哪里?
发生了什么?它到底怎么样了?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3.
板书并齐读课题:(板书: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4.
因为出现在课题中,所以我们来介绍第一个会写的字:旅。
5.
介绍本文的体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惊险的旅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读课文。
提出默读课文要求,请同学们自读。2.学习字词。
同学们课文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过关了吗?老师要考考大家。
(1)先带音读两遍,再去掉拼音读,然后组成词读。指名读、一条龙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有观察了解大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释疑探究。
1.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
2.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子。引导学生与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读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应该注意的地方。)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3.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三、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夏暗躲藏喳案就猜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
4.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
你选择第几好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二、诵读。
1.教师示范,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
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演读。
1.老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
四、讨论。
1.课文里提了多少“为什么”?
2.“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天到晚我都在心里猜”是什么意思?我心里猜出了些什么?
五、拓展探究。
你能回答课文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自由练写,小组评议。
3.老师小结,指导重点。
板书设计:
为什么
为什么不知道
弄明白想知道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夜秋风、秋雨后,天开始放晴,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梧桐树叶落在了水泥道上,为水泥道增添了美感。字里行间流露着“美的发现”,表达着“美的情感”。教案设计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水泥道之美。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优美画面,体会语言文字使用的优美。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进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鼓励学生观察周围景物,从而去发现美、记录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准备梧桐树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2.寻找能体现秋天的美丽的事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出示梧桐树的叶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叶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片叶子像什么吗?
2.是啊,在作家张秋生的眼中,这梧桐树叶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板书:金色巴掌)那铺满这样叶子的水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
3.板书补全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实物引出,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也可以问问同桌,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与同桌交流,自己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认,交流识记方法。
(3)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是带拼音的。开火车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
水洼脚印凌乱增添棕色雨靴
(2)课件中的词语去掉拼音,请同学读一读。
(3)抽读、开火车读字卡。教师强调:“增、棕”是平舌音。
洼印凌增棕靴
(4)你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认?其他同学有哪些好方法呢?
(5)归类识字:“洼”,可先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娃、蛙、挂”等熟字,通过比较偏旁,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征。
(6)教师适当点拨:“靴”“棕”可以借助插图理解。
靴: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靴子?(课件出示图片:皮靴、雨靴)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学生来读一读。
(1)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2)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4)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从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重生字学习,通过同桌合作交流、互相检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在重点点拨时,通过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字族识字法等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找一找不理解的词语,把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不懂的词语,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重点点拨以下句子中的词语。
①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样的。
点拨: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明朗”的近义词是“晴朗”。出示晴朗的天空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明朗”。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句子。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点拨:出示“熨帖”在字典中的解释:A.舒服;B.(事情)完全妥当。引导学生联系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明确选择“A”,“熨帖”在句子中可以理解为“落叶舒服地粘在水泥道上”。
③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点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上文“排列得并不规则”来理解“凌乱”。同时,请学生找出“凌乱”的反义词来理解“凌乱”。
(3)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观察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________________时,天开始________________,院墙外的水泥道上铺上了很多的________________,就像铺上了一块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寻找近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最后采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铺泥晶紧院印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
3.学生汇报交流认为难写的字,教师重点点拨。
(1)铺: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甫”不要少写一点。
(2)印:左右等宽,不要忘了左边的横,右边是“卩”,不是“阝”。
(3)紧:要写得紧凑,特别注意下半部分“糸”的笔顺。
(4)晶:上边“日”居中,下边两个“日”分别在竖中线两侧。
4.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临写,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5.投影展示,师生评价。
6.出示词语,指名读。
铺满水泥亮晶晶紧张大院脚印
7.练习书写词语。
8.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意图:经历观察、交流、示范、临写的过程,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抽读词语卡片:水洼脚印凌乱增添棕色雨靴
2.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愿意说一说那条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过渡:那是多么美丽的一条路哇!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的笔墨去欣赏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设计意图:由复习词语导入,检测学生对生词的掌握。同时,回顾水泥道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自然迁移到新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
二、诵读感悟,品析语言
1.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画出描写水泥道的相关句子,仔细读一读,看看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美。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美”。
3.重点句1: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1)引导学生抓住“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来谈自己发现的美。
(2)读着这句话,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吗?
(3)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气要舒缓一些。
4.重点句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1)引导学生抓住“彩色”“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等词语体会水泥道的美。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
(3)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什么?(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地毯。)
(4)课件出示:水泥道像()的地毯。引导学生从这段话中,找出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块怎样的地毯,并试着读出这块地毯的特点。
(这是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地毯;这是一块闪闪发光的地毯;这是一块能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地毯……)
(5)指导朗读,语速稍慢,给人以美的感受。
5.重点句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熨帖地”“平展地”“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来体会美。)
(2)课件出示路上铺着梧桐树的落叶的图片,配乐请学生欣赏。
(3)看了这些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
(4)配乐指导朗读。
6.读描写水泥道的句子,升华美的感受。
播放课件,在音乐中教师进行引读。
引读: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第二天,天开始放晴了,你看——(课件出示,指名读)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是啊,那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
了。——(课件出示,指名读)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多么美的一块地毯哪!仔细一瞧——(课件出示,齐读)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7.过渡:多么美的水泥道哇!看到这条水泥道,作者的心情怎样呢?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39;呢?
8.课件出示: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谈体会。
预设:从“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可以体会到作者喜爱眼前的美景,不忍心破坏眼前的美。
从“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可以感受到作者喜爱那铺在路上的梧桐树叶。
从“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快乐。
(2)导引:作者把自己穿的那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喻成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把小雨靴比喻成了两只棕红色的小鸟,更能表现自己对美景的喜爱。)
引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出“我”愉悦的心情。
(3)指导朗读。
9.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
(1)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语言!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很美,聪明的你是否发现了呢?
(2)课件出示开头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开头: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结尾: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结:像这样,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处又写到了,这种写法就叫做首尾照应。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诗意,结构严谨,突出了作者对门前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10.总结:就像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条普通的水泥道,在这些落叶的装扮下变得更美。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发现这些美,并且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来,让我们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美。这体现了观察的重要性,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呀!请你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描写水泥道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到描写水泥道美的句子,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个别读、图文结合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法,感受水泥道之美,感受语言之美。同时,关注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引导学生发现结构之美。引用罗丹的话作为总结,鼓励学生去发现美,去感受美。
三、赏析名篇,读写结合
1.过渡:一些著名的作家就特别善于观察、发现,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所见,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自由读“阅读链接”中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的片段,引导学生圈一圈作者在放学回家路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再对比课文描写落叶的语段,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自报家门》的片段是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罗列放学途中看到的各种作坊、店铺及师傅工作的场景,用较少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景物;课文是围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法上两者不同。
5.过渡:把自己在路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6.学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7.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议。
8.教师点评学生写的话。
9.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双眼去捕捉美,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能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美。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课文及阅读链接内容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笔去写一写路上美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排列规则乱棕迟
2.独立观察生字,然后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
3.教师示范,重点点拨:
(1)规:右边是“见”,不是“贝”。
(2)列、则:左宽右窄,注意“歹”“贝”的写法。
4.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
5.同桌互相评价。
6.出示词语,指名读。
排列规则杂乱棕色迟到
7.练习书写词语。
8.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掌握书写要领。同时,引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五、作业设计,拓展积累
1.找一找: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你从哪里找到了秋天的美?可以选取相关的事物留作纪念。
2.画一画:可以动笔画一画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
3.写一写:为自己的画配上几句话,描写画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美景,欣赏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启发学生有感而发,通过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发现的美。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湿漉漉彩色印着落叶图案
闪闪发光
发现美
记录美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的美,并且借助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来直观感受这种美,从而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注重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寻找近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同时,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联系生活实际,请学生动笔去写一写上学、放学路上美丽的景色,学生写话兴趣很高,再现了自己眼中的美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矗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忖、媚、博、忖、坠、凸”;积累词语“阳光明媚、博士、控制、下坠、荒芜人烟、思忖、如愿以偿、合适、凸透镜”;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失控、失灵、思忖、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这句话的含义;能常识模仿文中的句子用关联词“既……也……”句。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冰点火”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用科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积累好词好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比尔博士在困境中,如何如愿以偿地摆脱困境。
教学难点:
理解比尔博士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遇事冷静。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词语:
思忖:“忖”的字音,并为“思忖”找近义词。
失控:从文中划出相对应的短语
如愿以偿:“偿”查字典
银装素裹:“素”查字典
2.问题:
谁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结果怎样?
你有什么最想问的问题?
3.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时我们是用什么工具点火的吗?(火柴、打火机)
2.那么你们有没有看过用冰点火呢?
3.揭示课题,齐读
板书:用冰点火
说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置悬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昨天回家,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讲了谁用冰点火?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比尔博士(随机指导“博”的字形)
2.那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又是为什么?
板书:(情况?)(目的?)
3.打开书本,默读课文思考: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失控失灵身处困境摆脱困境
4.辨析“失控、失灵”的不同:“失控”就是指——“失去了控制”,那“失灵”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联系这段话来说说吗?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5.你能借助板书连起来说一说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6.教师总结出示:
比尔博士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因操纵杆失灵,飞机失控,被迫跳伞,落在荒山中,为了摆脱困境,他巧妙地用冰点火,向人们发出求救信号,人们看到了火光把营救比尔博士。
学生自读、齐读。
说明:在教学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尤其是“博”字学生很容易写错。教师可让学生在桌子上书空,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独立说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为什么,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一些关键词语,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最后出示完整的句子让学生读,这样使整个练习有坡度。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比尔博士身陷绝境
1.在当时的情况下,比尔博士最大的愿望是摆脱困境?那他究竟身处怎样的困境呢?用括号找到有关句子。
出示: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2.播放视频,感受困境。
3.体会比尔博士处境的危险和艰难
(1)理解和读好“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语
i.银装素裹:出示卡片,齐读。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素”这个字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指——白色。而“裹”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也特别要注意,是一个“衣”中夹个“果”。
你们看,这就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被冰雪覆盖,一片白色。
再读这个词,读好它。
ii.荒无人烟:出示卡片,齐读
荒无人烟指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2)请同学再读读这句句子,并结合“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来说说为什么说比尔博士身处困境?
(3)请同学想想,如果不离开,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谁能说一说?
出示:如果不离开,即使不(),也会()。
(4)再读句子,读出当时的情况的危险。
是啊,看来比尔博士当时的情况真是太危险了,再读句子,读好这些词。
指名读
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
4.此时,比尔博士想要摆脱困境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他不断的——(生)思忖
出示:思忖(正音,开小火车读)
找个近义词
5.他想到了那惟一可利用的生命痕迹——枯枝落叶,想用它们来烧一堆火,这样——,可是那一天,他真是太不走运了,他发现——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出示: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指导朗读,读好“既……也…….”
板书:既……也…….
你能不能用“既……也…….”说一句话。
6.看来,比尔博士真是身处绝境。
板书:绝境
7.师生配合读句子
出示:
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说明:因为课文中描述的那种困境,可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因此让学生观看当时环境的录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加上阅读语言文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感受比尔博士身处的困境,在指导朗读困境的语言时就显得水道渠成。朗读指导,是最好的语感训练,而语感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途径。
四、深入理解比尔博士是如何“用冰点火”的,体会他善于思考,巧用科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1.比尔博士因飞机失控被迫降落在冰天雪的山里,那里荒无人烟,只有枯枝落叶,比尔博士想点燃枯枝落叶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那比尔博士怎么会想到“用冰点火”,从而摆脱困境的呢?读4~~7节,找找有关句子。
出示:此时,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冰面上,明晃晃的。
齐读
2.正是这一现象给了比尔博士启发。此时,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
师适当补充说明“灵光”的意思(这里的“灵光”就是指灵感,指他在脑中突然产生的想法)
齐读句子。
3.在这样的绝境下,居然能够想出这个好办法,真可谓是——绝处逢生(出卡片)
那比尔博士心情会怎样?
再读比尔博士的想法,读出内心的兴奋和狂喜。分小组读。
4.有办法了,比尔博士的办法是什么呢?请同学再读课文4~~7小节,然后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填一填。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
但比尔博士看到阳光和冰块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5.从比尔博士的办法中,从他的表现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1)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2)能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3)遇到问题可以沉着、冷静
可以说他使用知识和智慧摆脱了困境。
6.比尔博士希望用用冰点火的方法摆脱困境,而这一办法终于成功了,真可谓是——如愿以偿。
出示卡片:如愿以偿
再读词,理解“如愿以偿”
说明:语言实践训练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联系:当比尔博士看见阳光和冰块时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读懂的基础上回答。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学过程揉捏地更加流畅与紧凑。
五、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课题中的“冰”指的是什么吗?
原来比尔博士是把冰磨成了“凸透镜”,课题中的“冰”其实就是指用冰磨成的凸透镜。
板书:“凸透镜”(指导“凸”的字形)
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凸透镜,所以在这加上了双引号。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启发?
说明: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检查、反馈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生落笔写一写,学习了课文后,自己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你们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向人们叙述自己是怎样想办法在困境中用冰点火,使自己获救的经过。
说明:让学生把了解的科学知道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写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机械地抄写,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勤练笔,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字词。
附:
板书:
44.用冰点火
(“凸透镜”)
比尔博士失灵失控摆脱困境
渊博的科学知识身处绝境
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沉着、冷静
参考资料:
注释: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失重:物体失去重量。是由于物体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变小或由于物体向地球中心方向作加速度运动而引起的。如升降机开始下降时的状态。
思忖:细细思索、考虑。
如愿以偿:愿望终于实现了。
课后反思
一、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立足之本
在教学过程中,导课时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尤其是思想上的准备。这是老师会选择一些语言、图片、影象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上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在《用冰点火》中,老师会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于课文内容的资料选用同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针对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补充,如:文字、图片、影象等资料。在《用冰点火》中,老师选用在冰雪世界的影象资料,让学生感悟当时的情况,感受当时比尔博士所处的困境。
兴趣是成功完成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想做,只有对内容本身感兴趣,才可能用心去完成任何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关注语言文字,品位语言魅力
语文学习是什么?应该就是让学生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我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品位语言文字,还不能忽略最基本的字、词的教学。
1.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部分字词的学习上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如果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忽略字词教学,那么这些易错词将会在学生的笔下一直被写错。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设计的几个字词的教学则显得尤为有效。“博”字的偏旁部首是很容易被小朋友写成树心旁。右上部分也常常会写成横折钩;“裹”字的字型很有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所点拨,效果则会大不一样。
然而,这样的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只有1、2分钟,效果则会很不错。
2.品位文字,感悟内涵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位文本中的语言。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通过老师的指引,理解文字中的内涵。在《用冰点火》中,老师先让学生品位词语“银装素裹”“荒芜人烟”,通过反复朗读,品位主人公的困境。在“既……又……”的句型训练,老师也安排学生更进一步地让学生感悟到比尔博士当时处在的重重困境。
文字的品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平时的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文字背后的内涵。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进行积累,这样的话,学生会在一定的时间“爆发”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五光十色”、“各种各样”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培养学生读懂段落的能力。
2、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童心小广播
主持人:童心小广播开播啦!现在有请__同学上台,请同学们端坐静听。
__同学上台
主持人:谢谢__同学,……(主持人根据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
二、背景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西沙群岛吗?在我国南海距离海南岛33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请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吧!
三、闯关游戏
同学们,喜不喜欢闯关活动,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闯关去!
第一关:我真棒,我会读文
1、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认真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方面?
(3)汇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第二关:细品课文,我能行
请小组继续合作学习交流,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请大家再默读课文,从每个自然段里找一找,圈一圈。小组内再进行讨论。
一、欣赏海水
1、谁来读读描写海水的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海水的什么?
(1)海水有很多颜色。请标出描写颜色的词语,读一读。“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可以换成别的词语吗?为什么?
(2)只告诉了我们颜色吗?还有形状,一条条,一块块,相互交错着。
(3)还告诉了我们颜色产生的原因。是用哪个词语连接的?“因为”
2、原来,这段话不但告诉了我们海水的颜色,形状,还告诉了我们有这么多颜色的原因。让我们再配着音乐,美美地读读这段话。
二、游览海底
1、请同学们用刚才我们学习海水这一段的方法,默读第三和第四小节,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珊瑚、海参、大龙虾,它们都是海底的生物。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请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
3、多有趣的海底生物呀!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喜欢珊瑚的小组站起来朗读珊瑚的句子,海参——,大龙虾——
4、刚才同学们带领老师欣赏了珊瑚、海参、大龙虾,其实在海中最多的还是鱼。
(1)哪些词句写出了鱼很多?(变色:成群结队,各种各样,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2)海底的鱼只是数量很多吗?种类也很多。
(3)图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
(4)海底的鱼只有这一些种类吗?“各种各样”
(5)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段话吧。老师读鱼数量多的句子,你们读鱼的样子。
三、漫步海滩
1.请同学们自读第5自然段,听了作者的介绍,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反馈,预设:贝壳多,颜色多,大小不一,颜色很多,形状千奇百怪。
指导写:“拣”能换成“捡”吗?
3.海滩上美丽的贝壳,有趣的大海龟,多好玩的西沙群岛呀!女生男生合作读这一段。
四、观察海岛
第六自然段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丰富的物产呢?
1.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
2.汇报。你从哪读出了物产的丰富?
3.真不愧是鸟的天下。
第三关:我能读中悟
1.欣赏完这么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8
课文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嚁嚁”,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学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一、导入新课
1、春天有五彩斑斓的鲜花,夏天到处是异常茂盛的绿树,冬天遍地纷纷扬扬的雪花,那么秋天呢?在你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1:秋天硕果累累;2:秋天瓜果飘香;3:秋天天高云淡;4:秋天庄稼大丰收,农民伯伯可高兴了。)(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下来,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裂开了嘴,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
2、同学们,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世界,去听听秋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
这是一首现代诗,谁来读课题?
生:听听,秋的声音。
师:后面的“听”要轻声;注意题目中的逗号,这个逗号提示我们要仔细去听;听听,秋的什么?生:秋的声音师:听听,谁的声音?生:秋的声音(引导学生读好重音)三、初读,听秋声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秋的声音吧!打开语文书第46页,
1.初读。
要求: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在每一小节前标上序号。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这首诗很美吧,诗人运用的词语也很美。让我们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
手臂刷刷蟋蟀振动
歌韵叮咛掠过歌吟
辽阔大厅绽开匆匆
3、通过初读课文,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
(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
黄叶刷刷
蟋蟀口瞿口瞿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
(学生都会说到这四种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而不可闻但可感觉的声音在第5段)
师:秋的声音只有这些吗?还藏在哪儿了?(引导读第5节)
板书: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师:前四种声音是我们可以用耳朵具体听见,后面的声音是我们听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的,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这是秋天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感觉。
四、品读,说秋景。
那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声音呢?为什么?
(预设:1、我喜欢“蛐蛐’的声音,因为蟋蟀的叫声想唱歌一样好听。2、我喜欢刷刷的落叶声,这告诉我们秋天来了。)说得好!
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或默读课文1至4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说说“你仿佛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景象?”
1.读的很认真,谁先来读第一节?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
黄叶和大树在道别时,他们说了些什么话?
(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大树说:黄叶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会想你的。)
(黄叶说:大树,你不要伤心了,我落到地上,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肥料,到时你会长得更茁壮,我也会更茂盛。)
瞧!大树听了黄叶的话乐了,大家也乐了。所以咱们读这一小节时,一方面要读出他们道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还要读出对黄叶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第一节诗。
2、在黄叶和大树告别的同时,看蟋蟀它在干什么?谁来读第二节。
学生: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你仿佛听到了蟋蟀在说什么?
学生:我仿佛听见蟋蟀说:再见了,阳台,我明年春天还回来唱歌给你听。
“歌韵”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1:歌声、歌曲。)
老师知道大家个个都能歌善舞,其实蟋蟀也是动物界一位非常出名的歌唱家,它的叫声非常动听,好像在唱歌。“歌韵”在这里指的就是蟋蟀的歌声。
看,秋天多美好,黄叶不想走,蟋蟀也不想走,我们一起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男女生赛读)要读出它对秋天的留恋,喜爱之情。
3.这时大雁来了,它又在和谁告别呢?谁来读一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大雁对白云说了什么?——
学生1:白云,再见了,我要去南方过冬。
她还要“叮咛”几句什么?——
学生2:天凉了,要加衣裳,别着凉。
这就是“暖暖的叮咛”。白云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
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最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谁来读一读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秋风在歌唱什么?——
它又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
(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1.“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2、玉米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采收吧。3、大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
这真是一片丰收的美景啊!农民伯伯们乐得嘴都合不住了,我们用朗读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吧!
生分两组比赛读课文第三节。
4.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全班朗读。
五、续写,写秋声
1.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其实秋的声音还有许多,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苹果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扑嗵”声。小溪流水的“哗哗”声。收割机的“隆隆”声。青蛙的叫声“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哈哈”是农民伯伯收割时的欢声笑语。“哗哗”是秋风和落叶跳舞的声音。)
2.老师:大家听到这么多声音!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秋天的画面,想不想看看啊?看了这些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3.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模仿诗的1、2、3小节,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每人写一小段。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纷纷落下,
“呼呼”,
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听听,秋的声音,
秋雨落在地上,
“沙沙”,
弹奏出动人的&39;琴声。
听听,秋的声音,
蜜蜂翩翩起舞,
“嗡嗡’,
是它收获甜蜜的欢歌。
听听,秋的声音,
石榴露出笑脸,
“哈哈”,
美丽的籽儿撒下阵阵欢笑。
听听,秋的声音,
小朋友们在郊外游玩,
“哈哈”
是他们欢笑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田野里一片金黄,
“咔嚓”
这是农民收割稻谷的声音。)
六、课堂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板书:17.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刷刷
蟋蟀曲曲
大雁叮咛
教学建议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1)听秋声。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三个多音字。会写“旅”等16个字,会写“旅行”等19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的词句,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词语。
2、找出能体现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关键句子,借助提示语读好。
3、借助简单的思维导图,讲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篇童话故事,感受一场特殊的旅行。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画出故事中,红头在牛肚子旅行路线的有关词语或句子。
2、认读生词。
出示第一组生词:咱们
偷偷
牙齿
悲哀
眼泪
贮藏
喷嚏
笑眯眯
。(强调平翘舌音的词语:咱们
牙齿
贮藏)
出示第二组生词:答理
回应
一骨碌
细嚼慢咽
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是呀这些都是多音字,你还知道它们另外的读音吗?
3、指导书写:“细嚼慢咽”的“嚼”字。讲解书写要领,强调笔画比较多的字写时要注意看清每一部分。书空笔顺,出示书写口诀:口字立于左上方,爪字收紧有力量。中间部分扁又长,下半部分要紧靠。伸出手跟老师一块写。
4.寻找路线图,感知文章内容。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你画出哪些词或句子(教师巡视并板画牛)指生回答,教师板书:
嘴——
第一个胃——第二个胃
。你能不能用上一些关联词语比如:先然后
接着最后
。说说红头的旅行路线?
(介绍反刍,牛一共有四个胃,当他进食一段时间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第二个胃里再返回到嘴里,再次咀嚼,然后再将食物送到第三个胃,然后再返回到嘴里进行咀嚼,牛这种进食的现象就叫反刍)。孩子们借助路线图我们就可以把故事讲清楚。(板贴:路线图)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故事中的红头最后出来了吗?谁救了他?(他的好朋友青头救了他)
2.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1
捉迷藏预设2
红头拼命叫起来(1)我们先来看红头怎样叫,出示句子。指生读此时红头的心情怎样?(板书:着急或害怕)
请你读出你的害怕,着急(2)此时青头是怎样表现的?指生读句子孩子此时你又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板书:着急)请你读出你的着急和担心。
小结:孩子们看这些在句子前面或后面,表示人物动作心情的词语我们叫它提示语(板贴:提示语)
在朗读时关注他们就能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3)红头在哪呢?出示句子指生读。如果让你加上提示语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叫?请你读出你的感受。(4)听到好朋友在牛的嘴里青头是怎样做的?出示11段自读,找出青头的心情动作的提示语圈出来。青头心情怎样?(吃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加上这些动作(点红动词)来读这句话。
3、总结:孩子们,刚才我们借助这些提示语,体会着人物心情,就读好了课文,接下来也请你用这种方法,自学12-16段,并画出表示红头和青头心情、动作的词语,借助提示语读好课文。(1)孩子们通过你的朗读你体会到了红头怎样的心情?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板书:悲哀)出示:“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牛肚子里,红头似乎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2)教师引读:是呀牛咀嚼的`声音,如此巨大,如此可怕,红头的身体被黏糊糊的东西包裹着,都快喘不上来气了,所以它哭着说——,它悲哀的说——(3)此时红头不仅悲哀还感受到——(板书:绝望)(4)看到好朋友如此悲哀绝望,如果你是青头你会怎样想?(5)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红头经历的是一次怎样的旅行?(6)男女生分角色读再体会刺激的旅行。
4、真是一场惊险的旅行,所以当红头它牛肚子里出来再次见到自己的朋友时高兴的流下眼泪(板书:高兴)出示句子: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孩子们如果你是红头,除了感谢,你还会对好朋友说些什么?请你写在研学单上。
(四)学以致用,拓展阅读。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借助路线图,加上提示语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你能不能借助思维导图把故情头救助后头的过程讲清楚,自己先来试一试。指名讲。
2推荐你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感受童话的魅力。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做成思维导图,然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0
这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学生喜欢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学习目标提升到:
①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
②学习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总——分——总或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写一段话。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方面,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第二方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做到了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在写一段话时,大多学生学会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能够围绕一个中心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一段话写通顺、具体、生动。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如能用配乐配画就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又如读“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色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时,如能边朗读边伴有动作,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就会更深,背诵课文就会更快。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有趣的汉字,让学生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中有不同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成语,丰富自己的词语库。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讨论,在讨论中乐于表达,提高分析和说话的能力。
4.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在有趣的小故事中明白标点符号的作用,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6.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7.学习写一件事。
8.学写毛笔字,学习写“弯撇、竖撇”。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构成的特点,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
2.积累成语。
3.正确灵活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生字卡、灯片。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经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今天我们来放松一下,跟老师一块儿去语文乐园玩玩吧!
二、有趣的汉字。
1.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有“鬼”字的词语;“鬼”字在各个词语中的意思都不相同。)
3.: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里意思不完全一样。
4.小组交流,拓展: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汉字也是这样,在不同的词语里面有不同的意思?举例说一说。
三、词语超市。
1.现在我们快乐的小火车开到了词语超市,进来看看吧,超市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自由认读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你能发现这个超市中词语的特点吗?
3.给这个超市命个名吧?说说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4.游戏:我当老板开超市。
提出规则:
可以先确定一个字,以它为首开一个词语超市。如:“百”——百年树人百花齐放……
可以选择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开一个词语超市。如:对牛弹琴画蛇添足……
词语写得最多的小组被评为“优秀超市”。
四、有趣的标点。
1.过渡:大家通过自己开超市又积累了不少词语,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讲一个故事。师讲述《有趣的标点》的故事,出示小黑板:
契约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2.想一想财主和长工各是怎么念的?指名试念。
3.师标注:
财主:“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长工们:“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4.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还遇到过或听过哪些妙用标点的事?说听听。
五、。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出示:要写的字,认读。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教师
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姿势正确的学生。
二、阅读欣赏。
1.读《我给老师当“老师”》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
2.默读短文,想想短文的主要意思。
3.找到不懂的地方和同桌商量商量。
4.理解内容后,指名读短文。
5.小组讨论:这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
a.选材新颖。
b.有概括,有事例。
6.:阅读短文的方法。
三、推荐阅读。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示范,切入主题。
1.教师讲述最近发生的,大多数同学都知道的一则新闻或新鲜事,引起共鸣。你们有同学也听说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报纸、广播、电视)
2.刚才老师是怎么介绍的?你们听清楚了吗?
3.评一评老师刚才播报的新闻(或新鲜事)。(引导学生从表达的态度、声音、表情到内容的选择和事情的叙述顺序进行。)
4.:选材、听、说要注意的问题。
二、实际演练:新闻发布会。
活动安排:
1.热身(初赛):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初赛。每个组员轮流将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的新闻或新鲜事,讲述给组内成员听。评选出一个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教师随机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指导。
2.新闻发布会。每组初赛所选出的代表轮流做新闻发言人。其他同学则是小记者,在发言人发言之后,进行提问。
3.活动评奖。
A.优秀“新闻发言人”:
以“发言是否态度大方,有礼貌,信息正确,表达清楚,条理分明”等为依据进行评选。
B.优秀“记者”:根据“记者”提问“是否态度大方自然,有礼貌,表达清楚有条理,抓住问题关键和观众(读者)兴趣”进行评选。
4.优秀“记者”和优秀“发言人”答“记者”问。(如:你认为该怎样当“小记者”?你获得优秀“发言人”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三、活动。
1.在刚才的新闻发布会上,大家听到了哪些新闻和有趣的新鲜事?
2.指名回答,并说说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其实,把你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就是一了。
四、习作。
1.理清思路,列出提纲。
2.根据提纲完成,题目自拟。
五、作业。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征。
2.掌握弯撇和竖撇的运笔方法。
3.能区别弯撇和竖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正确书写带有弯撇和竖撇的例字。
教学重点:
区别弯撇和竖撇的运笔方法。
教学难点:
运笔的方法及例字的写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范字挂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知识最牢固:激发兴趣。
1.复习出示:“十”“士”“工”,说说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复习横和竖的运笔方法。
2.出示课件:“厂”“斤”“井”三个字,并将这三个字中的竖撇和弯撇,用红色突出,并渐渐从文字中跳出来。
教师介绍:这些淘气的笔画从生字家里面跳出来了,它说如果你能喊出它的名字,并且知道怎么书写,它就乖乖地回家。你们愿意送这个调皮的宝宝回家吗?
板书:弯撇竖撇
二、我的眼睛最亮:找出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征及异同。
1.出示范写的笔画,小组合作交流:找出弯撇和竖撇的形态特点。(指名回答。:弯撇斜而弯,但比斜撇稍直带弯;竖撇上段直,撇尾向左出尖,比弯更直一些,弯处没有弯撇长。)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运笔方法,学生跟着书空。
a.逆:逆锋起笔。
b.折:折笔右下斜顿,以写出撇头的方角。
c.转:稍转向左下或下行笔。
d.提:写竖弯撇笔锋离纸时,借下行之势提笔,形成尖细的&39;撇尾。
把这些运笔的方法步骤说给同桌的听一遍。
3.刚才大家都看得非常仔细,现在老师还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将弯撇和竖撇的幻灯片重叠。观察一分钟,指名回答:重叠后你发现了什么?强调弯撇和竖撇的不同点。
4.你们这些小朋友可真不错,不仅把我的名字叫对了,还知道了我的写法,现在我想回家了,你想知道我回家后跟其他笔画宝宝是怎么住的吗?(课件演示:弯撇和竖撇都回到“厂”“斤”“井”中。)如果你能把我住的位置大声地说给所有的小朋友听,我将会送你一张“智慧卡”。想得到它,就先睁大你的眼睛看清楚吧!
交流:
“厂”:由横和弯撇组成。横在上半米字格的中部起笔,弯撇起横头,在右下框的中部收笔。
“斤”:由平撇、竖撇、横和悬针竖组成。平撇在靠竖中线上段起笔,竖撇紧靠平撇尾,撇尖在左下格中部收笔,竖起横画中部。
“井”:由两横竖撇和悬针竖组成。上横短;下横长,写在横中线上;竖撇起笔比悬针竖低。
三、我的模仿能力最强:书写汉字。
1.复习写字和握笔姿势:“食拇捏笔一寸腰,两指弯成小圈圈;笔杆斜靠虎口上,掌心空虚如握球。”
2.在田字格中书写弯撇、斜撇及三个例字。
3.播放柔和的音乐,教师巡视,根据实际情况指导。
四、我是小小书法家:作品交流。
1.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仔细看看,你喜欢哪一个字,喜欢哪一个笔画?
2.看看自己的字,有哪些地方很漂亮,和别人不一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自己再写一个满意的。
3.评选出字写得最好的“小小书法家”和会评的“评论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要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发展: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相关语言,让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小时候是个不懂就要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会认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孙中山先生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孙中山先生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勇于提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你们怎样处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孙中山先生是怎样做学问的把。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我们来学习小时候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4、把生字词放入句子中,把句子多读几遍,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的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第2~6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他对先生请教使用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
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
5、学习第7、8自然段。
(1)孙中山在当时的环境不敢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2)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小组联系朗读。
2、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保—呆,段—设,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
27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5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的学习方法,去理解体会重点词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模仿声音等手段,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你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麻雀在窗沿唱歌;当一只小狗忙着啃骨头,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风的声音吧?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呼啸着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你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2.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声音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它。片段列举了风声、水声、动物的声音,这些事物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正是我们没用心去聆听,失去了听的兴趣,因而什么声音也没听到。同学们,丰富美妙的声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地倾听生活中平平凡凡、朴朴实实、普普通通的声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我们来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要求:自己试着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
2.教师巡视交流情况。
3.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美妙演奏手风琴感受激动乐器虫鸣翻动歌曲
拂过温柔狂风合奏雄伟乐曲
威力打击热闹窗户雨滴汇聚小溪轻快散步
轻轻柔柔敲敲打打呢喃细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哗啦啦唧哩哩淙淙潺潺
(1)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2)教师指导好这几个字的读音“奏”读“zòu”,不要读成“zhòu”;“喳”读“zhā”,不要读成“zā”。
4.引导学生积累拟声词。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叽叽喳喳”这样的词语。
(2)交流体会: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
(3)在平时的阅读和交流中你都积累了哪些拟声词?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课件出示:
水声:叮咚淙淙滴沥淅沥哗啦滴答咕嘟扑哧扑通
鸟声:布谷喳喳啾啾啁啾叽叽嘎嘎咕刷啦扑棱
动物:唧唧喔喔咕咕嘎嘎呱呱喵喵咩咩哞哞汪汪吱吱
人物:扑哧喃喃哈哈呵呵嘿嘿
树声:喀嚓嘎巴簌簌唰唰
(5)学生阅读积累。
5.指导写字。
(1)师强调并范写“滴、敲、演”等字。“滴”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敲”的右半部分不要写成“支。”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投影展示优秀写字作业。
三、读通课文,熟悉内容。
1.解除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松地把课文读下来了,自由读读课文,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节序。(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节序)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3.指名读(任意选择课文某一小节)教师与同学予以点评。
4.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风、水、动物)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2)指导朗读: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指名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全班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
②教师评议小结:你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
③指名读,教师作适当评价和指导。
(3)谈话过渡:微风是轻柔的,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
(4)指导朗读: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①你们都听过狂风吹起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生模仿狂风吹起的声音:“呜呜呜!”)
②你看,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吗?(学生自愿举手试读,师生评议,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壮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完整的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6)教师小结:这段文字写得真美,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微风的温柔,再写了狂风的雄壮,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写得如此生动细腻,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7)谈话过渡: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水的同学们,你们都勾画了哪些句子呢?把你的感受和我们说一说吧!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这声音多好听,这声音多美妙。像这样描写声音的词,我们叫作拟声词。谁能把小雨滴落在这些不同地方发出的美妙声音,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自愿举手朗读)
②指导朗读:在同学们的阅读声中,我仿佛感觉到这些小雨滴落到树叶上了,声音那么清脆好听。这些小雨滴落到房子上了,多么深沉有力。这些小雨滴落到窗户上了,像风铃一样清脆悦耳。
③自由朗读。
(2)课件出示句子: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朗读。
②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就开始了,滴滴答答,丁丁冬冬,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谁来读一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③个别读,齐读。
(3)教师小结过渡:从一首欢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水真是大自然里的音乐家。快来看啊,大自然的动物歌手们也来了,生活在这充满音乐的自然里,他们多么快乐啊!谁想读读这一段?
3.生自主朗读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句子分角色读。
①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②走在公园里,;
③坐在一棵树下,;
④在水塘边散步,。
⑤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
!”
四、诵读课文,背诵积累。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小组合作,互相检查。
3.小组代表,展示背诵。
五、拓展延伸:
现在正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的春天,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大自然,走进公园里,去倾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它的美妙,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请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写下来。好吗?
板书设计:
21大自然的声音
风呢喃细语
美妙水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动物唧唧喳喳唧哩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