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每节课制定的教学方案,其中包括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内容。如何撰写优秀的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这里分享一些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三年级 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七、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认识会写“滨”这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讲解法。

学生: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激趣导入

古代的一个春天,宋代理学家、大诗人朱熹,选择了一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专程来到泗水之滨去游览观光,并瞻仰埋葬孔圣人的遗址,想探求一下孔子成为圣人的道理。当他到达那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时,看到那无边无际的美丽动人景色,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耳目也为之一新。于是脱口吟出了脍炙人口的《春日》诗。

二、扫除障碍、朗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交流自读收获。

(1)认读会写生字“滨”。

(2)注意节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三、品读全诗,想象意境。

1、品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教师引导:假如是你自己去游览观光,当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心情会怎样?

(2)朗读,读出诗人临水观景时的心情。

喜悦、兴奋、舒畅、得意……

2、品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1)引导学生思考:诗句里的哪个词语强调了“春色”随处都是?(等闲)

(2)引导学生发现春的色彩: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用哪些颜色去描绘春天呢?(从而引出“万紫千红”这个词语)

(3)引导学生想象:“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4)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点拨:因为春色随处都是,所以在春游踏春时,用不着花费什么力气就能感到、闻到、看到、听到春的存在,真是春满人间。此外,“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总是”,是“总归是、全都是”的意思,突出了在大地上,春色无处不在,无处不美丽。这两句诗非常准确地概括地反映了春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6)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春、对大自然勃勃生机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背诵,互相评价。

2、和同学们交流在课前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积累语言。

五、课堂小结

小结一下本堂课的收获吧!

六、板书设计

春日

时间——————胜日

地点————泗水滨

事件——————寻芳(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通过找近义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早晨、穿戴”等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并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篇章页”,明确学习目标。

(一)课件出示“篇章页”。

(二)引语:同学们,打开三年级的语文书,你会发现:与以往一、二年级的语文书相比,在每个单元前多了这么一页学习提示。我们管这一页叫篇章页。

1.指名读。

2.老师引导概括。适时板书:校园生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看图片说场景,引发阅读期待。

(一)看图片,说场景。

1.课件出示学生生活、学习的图片;

2.学生描述场景;

3.揭题,板书课题;

(二)设疑,引发阅读期待。

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其特别之处。

(一)根据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你认为这所学校比较特别的地方,用“——”划下相关句子。

(二)反馈预习作业,以学定教,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

2.学写难写的字;

(操作步骤:反馈预习—学生观察、交流—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评价)

3.运用“七彩云南风光片”介绍云南,帮助学生认识不熟悉的事物。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的云贵高原上,那儿四季如春,景色宜人。这里的竹子,形同凤尾,我们把这种竹子叫做凤尾竹;在山与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大片宽阔平坦的空地,这就是坪坝;这里的山猫,有豹般的花纹,叫做山狸;这里的铜钟响亮而清脆。云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

(三)交流反馈,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1.学生反馈;

2.教师引导,逐渐形成如下板书:

上学路上,绚丽多彩,多民族学校

上课时,安静,小动物们听课

下课时,热闹,动物们看热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聚焦“新鲜”,感受其表达效果。

(一)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交流。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1.学生自由说说带给你新鲜感的地方;

2.引导比较;

原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改句: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⑴比较不同;

⑵引导思考:作者把表示地点的3个词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有什么用意?

(把3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在句首,强调了小学生是从四面八方走来的。)

3.想象:学生还会从什么地方走来;(预设:田野里、马路上、小溪边……)

4.引导思考:这个句子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新鲜之处呢?

⑴学生交流;

⑵思考:作者连用了四个“有……的”用意是什么?

(连用4个“有……的”突出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

5.迁移运用

_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走来许多小学生,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

6.想象画面

⑴老师范读。

⑵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示例:我看到了在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坡上,在一片绿油油的坪坝里,一群群孩子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有的蹦着跳着,有的唱着歌儿,有的津津有味地聊着,还有的翻着跟头向学校走去。

⑶齐读。

(三)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一)课件呈现。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二)老师小结。

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的三个“从……”感受到了孩子们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连用了三个“有……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开心愉快地学习。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安静、热闹与可爱”。

(一)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二)反馈交流,课件呈现。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学生自由说;

2.思考: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

3.课文是怎么写出安静的呢?

参考: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

4.朗读指导

5.迁移运用

晚上的广场上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一)借助板书,学生练说。

(二)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更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一)引导: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二)提出要求: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4

预设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会背诵古诗,根据《春日》所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3、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兴趣。

预设过程:

一、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是鲜活的。

根据先后提供的汉字“夏”、“春”发挥想象说说所想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得出:想像是无止境的!

二、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收万石谷。

1、课件出示《春日》释题,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春日》,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诗人找到了没有,从哪里看出?

③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3、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4、你喜欢哪一句诗?

5、体会诗人的心情?

6、想像几幅画面。

7、背诵。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

1、改本诗为记叙文。

2、运用文中的名句。

3、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春日名句运用。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菠萝、气味、加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感悟含蓄艺术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可到田野、到果园参加秋收活动,还可以搜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

2、教师准备一些与秋天有关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色寓情导入

1、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展示师生搜集制作的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和课件。

2、唤起情感:秋天的景色美吗?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鼓励、点评。)

3、师:是啊,秋天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可做个“?”。

2、指名分段读,正音释词。

3、认读生词,质疑解惑。教学多音字“扇”。

4、练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5、说一说: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三、再读思考理清思路

1、默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结合交流情况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每段的第一句话)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小结:像这样,后面几句都是围绕段落的第一句写的,可以称作“总分关系”的段落。第一句叫做“总起句”。

4、赏读句子,感受秋雨的特点。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记忆字形。

注意不要与形近字的读音相混淆。

“趁”与“赵”,“喇”与“刺”,“衔”与“街”,“裳”与“常”的区别。

2、指导书写。

“枚”的右边反文,不是“文”,“柿”的右边不是“市”。

重点指导“爽、紧”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2、交流。

3、小结。

4、过渡:同学们想看看秋雨的颜色,想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想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二、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将自己的读书感受与组员交流。

2、感悟“五彩缤纷”。

(1)导语:喜欢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一讲吧。

(2)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4)回答: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都给谁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课件。

(5)播放秋景课件,显示图片时教师或学生作适当配说。

(6)重点体会喜欢的句子,指导美读。

①学生轻声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②指名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多媒体显示相应句子及画面、师分别作朗读指导。

(7)仿写练习:

秋雨还会带来哪些色彩又会赐予谁呢?让我们当一回小作家,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吧!

出示:它把()给了(),()。

(8)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有黄的、红的、紫的、金的……秋雨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啊!(领悟词义)。

(9)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3、体会“气味的香甜”。

(1)导语:秋天的雨不光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哪位同学被那诱人的香味勾住了?

(2)指名读。

(3)谁还知道秋天的雨里藏着什么香味?

能仿照”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来说一说吗?(说中扩展)

(4)想象交流:假如你就在果树下、花丛中,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入境感悟)

(5)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4、表演朗读。

导语: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颜色和好闻的气味,她还是个热心人呢!瞧!她正拿起金色的小喇叭在喊话呢!听听,她在说些什么?

1、师生互动,以演促读。

2、除了这些小动物和植物,她还会对哪些动物、植物说话呢?(边说边演)

3、你们真是出色的小演员。这么快乐的景象,快大声地读出来吧!(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三、回归全篇升华情感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3、激情朗读: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4、让我们再次看看这秋天的美景,再次感受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神奇吧!(课件播放秋天的美景)

5、配乐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四、背诵积累指导方法

1、导语:读着读着,你脑海中一定留下了很多很多美妙的画面了。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抄下来,多读几遍背下来。

2、各自准备,教师相机指导背诵方法。

3、检查。表扬抄写工整,背诵得多而且充满感情的同学。

五、拓展延伸交流展示

1、你还知道秋天的那些美景?给大家讲一讲。

2、自选作业准备展示

(1)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描写秋天的词句,抄写下来。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心目中的秋天。

(3)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寻找秋天,并把你看到的秋景写下来。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6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的海南海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鲜艳、服装、招引”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4、借鉴课文第3自然段的形式,说说校园里的一个场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分享资料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各民族图片),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选择一个你最了解或者最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向大家介绍一下。

2、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在我国西南的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习。你知道他们共同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吗?——(生齐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这所小学去看一看。(板书课文题目:大青树下的小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有怎样的乐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能读通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独特的魅力。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美丽、团结、欢乐、祥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阅读引导。)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丽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出示课件: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2)“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意思。(颜色鲜艳,色彩多)

(3)“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出示课件:相关语句和背景图)引发学生思考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范读: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

4、指导朗读,品味校园的美丽。

师: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大青树粗壮,凤尾竹婀娜多姿,还有身着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你能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评价。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小学呢,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2、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指导。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说明各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老师范读,把重音放在“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4、教师小结: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一起体会他们的团结。(生齐读)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安静)

(2)你认为这个词语用得准确吗?(引发学生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再适时引导,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呢?这是从侧面烘托孩子们学习认真。)

2、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怎么能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让我们带着对这所小学的赞美再读一读这段话。

(对于“祥和”这个特点,学生不一定能很准确地概括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课件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校园里的同学多么有礼貌,在民族小学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感受吧!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3、指导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还会有谁来这里凑热闹?

用下面的句式来说说:

大青树下多热闹啊!有(),有(),还有()。他们的欢笑声把()都吸引过来了。

4、课文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乐、活泼的气氛。)

三、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师:这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多少自豪和赞美的情感啊!结合我们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填上最能体现你感受的词语再读一读。

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____________的小学。(美丽、团结、祥和、欢乐)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入合适的词语。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3、指生带着自豪、骄傲的情感读这句话。

4、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5、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的图片)

师:“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让我们一起唱响《爱我中华》这首歌吧!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外延伸,鼓励实践

1、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也很想了解你们的学习生活,课后我们可以把我们一周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整理好邮寄给他们。

2、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其他民族的一些资料,准备参加班级将要开展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民族文化展览活动。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8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教学要求:

1.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红点闪烁显示小兴安岭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1)默读2~5自然段,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划出有关的词句。

(2)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

【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

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

•野花

学生自由读写野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读出野花的美。

•树木

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树木长得这么密,怎么样能把它读出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请小老师给他评一评。指名读。

②观看展示夏天美景的视频。提问:看了视频,你想什么了?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

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这个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鹿的句子。

•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②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看着屏幕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配乐读该段。学生齐读,能背的站起来背。

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

①看一看,4、5自然段描写了秋、冬季节的哪些景物;

②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用“_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

③抓住划“________”的词反复读句子,体会景色的美。

④读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要求:有不同意见的,一起讨论,看看哪种意见;在自学过程中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请小组内同学帮忙。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择机请喜欢野果、小动物的同学站起来读有关的句子,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总结,深化认识。

1.学完课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带着赞美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继续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

分述春夏秋冬

总结:花园宝库 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9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 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 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习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又看见 ,所以知道 ;

因为老人还看见 ,所以知道 。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1、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⑴“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⑵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⑶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2、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⑴“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⑵“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⑶“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1、“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2、“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3、“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二、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二、品读课文

1、紧扣主线,研读课文。

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2、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⑴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⑵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⑶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3、上下联系,整合课文:

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4、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5、熟读成诵,内化课文: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拓展活动

1、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2、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四、提示综合性学习

1、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2、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五、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赵州桥》教学反思

《赵州桥》一课着重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和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了切实落实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渗透到每科的教学中去,配合我校开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讨活动,我一改往日传统的逐段分析、讲授的教学模式,在《赵州桥》一课上大胆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达到多方位训练的目的。

一、收集资料,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让全班同学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赵州桥或其它一些桥梁的资料。可查找课外书籍,上网查询等,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待上课教学时用。

这一次的课前预习,我一改往日的让学生做单调的查字、组词等练习,而是尽可能地去收集自己所需的材料。看科普书、上网等都是孩子们喜欢做的事,于是,我就投其所好,通过这些渠道将资料收集好,并加以整理、归纳,无形中就给了他们课外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的锻炼。

二、质疑解疑,轻轻松松学习课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教学时,一开课,我就说要带他们到赵州桥去玩玩,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赵州桥的全景,这样马上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完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待学生七嘴八舌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同学们纷纷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归纳。随后,我就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看看能用自己现有的资料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相互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予充足的时间讨论后,接着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进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知道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设计上的最大特点——拱上加拱,这样的构造既坚固,又节省石料。

课堂上的教学要求,以及重难点,就在同学们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当然,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来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难题和纠正学生在问答中不对的地方。

三、激发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赵州桥的一个特点──美观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几幅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我们描述一番,当他们感到的确很美时,再问:这么美的图案,我们该怎样读出来呢?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一个个是读得有滋有味,连老师也被他们所感染。又如,当介绍完赵州桥的概貌和特点时,我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当学生都表示从内心中涌出一种自豪、骄傲的感情时,“水到渠成”,我便要求学生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给桥取名,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

《赵州桥》一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给赵州桥取名的教学环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赵州桥是以地名而命名的,请同学们再为这座桥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话音刚落,学生情绪激昂,踊跃举手:

──李春桥。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为了纪念他,取这个名字。

──光荣桥。这座桥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尚光荣、无比骄傲。

──“拱上加拱”桥。这是李春在设计上的一个创举,也是这座桥构造的主要特征。

──奇迹桥。赵州桥能一直保存到今天,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还有“智慧桥”、“坚固桥”等等五花八门的答案,听着同学们娓娓道来的理由,我心里真是有着说不出的惊喜。我想,这一次教学上的改革,总算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五、新闻发布,让学生增长课外知识

我把《赵州桥》一课的教学延伸到了课后,在第二课堂时间里,我专门开展了一个“桥梁新闻发布会”,由同学向大家介绍有关赵州桥和其它桥梁的知识。大家把收集到的各方面资料,都在“发布会”上向班上同学发布,有关赵州桥的由来,赵州桥的传说,卢沟桥等等。有些资料是我闻所未闻的,在同学们面前,我也只得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了。看到他们一个个得意的模样,我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他们。

以上就是我对《赵州桥》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它主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对问题主动地去进行探究,去领略自行解决问题的喜悦,让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件乐事。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感染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与角度,提高观察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以厦门为例,说说自己熟悉的海滨小城,谈谈她的景色之美。

2、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课文,遇到容易读错的字词要注上拼音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画出有关的词句。

3、交流

〈三〉、学习、讨论

1、理解“海滨”

2、读1、2段,说说这2段描绘了海滨的什么样的景色,用什么方法来写的。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仔细读一读。

3、交流阅读收获,品味优美词句

4、作者又是如何来介绍小城的?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

5、小结:海滨、小城各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6、文章结尾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2

《我们的教室》:

教学目标:

1、体会小作者对良好学习环境的喜爱,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宽敞、崭新、优秀、苗圃”等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找出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它们的意思。能用“又……又……”造句。

4、初步知道按方位顺序写的段的特征,认识方位词,了解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方法。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能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教室的某一地方。

教学重点:

学会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教室的某一地方。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大黑板就像一方土地,老师带我们在这里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反馈课前预习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说初读课文后对“我们的教室”的了解。

1、交流字词自学情况。

(1)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读、记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着重正音:敞崭

●重点分析:敞、崭、喇、圃

(2)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宽敞、优秀、苗圃、栏目

(3)当堂听写生字,校正后请学生将写错的字上黑板订正,再强调。

3、通读课文

●给尽量多的学生读的机会。

●及时纠错。

●难读的几个长句重点跟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读“我们的。教室又宽敞又明亮”,理解“宽敞”,找找近义词。

2、这句话总的写出了教室的什么?

3、带着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2、交流。

●这一段写了教室中间(方位词,明白是什么方位)的课桌椅。(板书:教室中间,课桌椅)

●“教室里最多的要数课桌椅啦!”这一句把第一段和第二段很自然地连起来了。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

●积累好词:崭新(反义词:陈旧)

整整齐齐、闪闪发亮(写出了教室的“明亮”)

4、用自己喜欢的语调读读这段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1)中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方位顺序写的段的特征,了解读懂这样的段的方法。

2、能自己找出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并明白句意。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自己教室某一处的陈设。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良好学习环境的喜爱、珍惜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按什么顺序写的段落?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

(1)这一段话也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写的吗?

(2)想想每句话在写什么?哪几句是写同一方面的?用“∣”分开。

2、怎样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1)先看看写了哪几个方位?用“”划出方位词。(板书:课桌前面的墙上、黑板的左上方、黑板右上方)

(2)再看看每个方位写了些什么?用“△”标出。

(3)用“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式说说这段话写的内容。

(4)读懂写出来的几句话,重点读懂比喻句。

A、让学生自己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B、引导学生质疑:“一方土地”、“播撒希望的种子”各指什么?

在学生了解了把“大黑板”比作农民耕种的“一方土地”后,启发学生联系本段第2句,理解“播撒希望的种子”,播撒下去知识的种子通过耕耘者的辛勤劳动,将会发芽、开花、结果。学生们通过黑板,接受老师的教育,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作贡献,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5)带着这种情绪读整段话。

(6)结合“单元学习提示”小结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①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②每个方位写了些什么?

(7)把表示方位的几个词写到插图的相应位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段内容。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用学到的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分别用“——”和“△”标出方位词和写的内容,交流。(板书:课桌后面的墙上学习园地)

2、找出比喻句,说说意思。

把什么比作“美丽的花”?“优秀作业”与“一朵朵美丽的花”有什么相象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同学们喜欢这些栏目吗?从哪里看出来?为什么喜欢?朗读。

4、提供“左边、中间、右边”三个方位词,把这一段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1)自由说(2)指名说(3)同桌说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读这一段,再一次感受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幸福。结合说说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珍惜这样幸福的学习生活。

五、小结

小作者介绍自己教室时,介绍得很清楚。先写教室中间,再写到前面的墙上,最后写后面的墙上,全文也是按方位顺序写的。

六、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1)中的第3—7题。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借助课文联系自己的校园生活,展开想象说一段校园生活场景。(重点)

3.能借助课文中的语句和资料,了解大青树下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成为知心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团结、美丽、祥和)

三、品读释疑

(一)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

1.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预设: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而且这儿的山林里的朋友都可以到学校听讲……(板书: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

小结:不同民族的学生,尽管穿着不同,但是大家一起聚集在大青树小学,快乐学习,尽情玩耍,没有任何隔阂,是真正的融为一体。

2.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了什么?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从”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小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运用“有……有……有……还有……”句式,体现了这所学校的民族特色,表明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因为这句话说明各个民族的孩子,虽然“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从本段中,你找到的新鲜词句分别是什么?

(新鲜感的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新鲜感的句式:排比。)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老师为什么要读重音?(这几个词说明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3)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课下玩耍的情景。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说明孩子们生活得很幸福,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同时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

(4)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大家在大青树下是怎样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的,并选择其中一项写一写当时的情景。

预设: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跳得可精彩了!一会儿像是孔雀在林中散步,一会儿像是在小溪边喝水、梳理羽毛……一只只小孔雀美丽极了。

(5)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写一写。

预设:操场上,“丢沙包”的同学玩得可真起劲。两头丢包的同学密切合作,向中间的同学发起猛攻。中间躲包的同学非常沉着,眼睛盯着沙包飞来的方向,左躲右闪,蹦来跳去。沙包飞来了,只见一个同学轻巧地一抬腿,沙包“嗖”地从裤腿边飞了过去。沙包从背后飞来了,他猛一转身,来个海底捞月,抓住了沙包。躲包的同学胜利了,他们蹦啊跳啊,心里多么欢畅!

小结:这所学校学生来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穿戴不同,却在一起上课、一起读书、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

(二)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这还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美丽的学校)从哪儿看出来?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你从哪儿读出了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从“绚丽”一词读出。“绚丽”的近义词是“美丽”。不同民族服装各具特色,读到“绚丽多彩”眼前就出现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这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你们认为校园里还有哪些景物?想象画面。

现在我们闭着眼睛,一边听老师念,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挂着古老的铜钟。校园的四周是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凤尾竹的脚下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阵风吹来,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小结: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高大粗壮的大青树,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千姿百态的各种野花,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在校园里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三)这是一所祥和的小学

在课文中用笔画出你觉得新奇的词语或者句子。

(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小组交流:读到这些词句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边读课文边想象,在脑海中就会出现学生不同方式向小鸟打招呼,有的……有的……有的……向老师问候的画面,以及敬礼的样子。)(新鲜感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窗外景物的描写,突出了“安静”二字,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听所吸引和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感受到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

方法指导:朗读课文时,书上的文字进入眼睛的同时好像变成了一幅幅画,出现在眼前。这种方法就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到将来你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想到这些句子。读课文时想画面可以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想与描述画面一样的生活场景、可以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

小结: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真是一所祥和的学校。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板书:民族团结友爱)

五、学习写作方法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排比手法的运用。)请找出相关语句。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2.使用排比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读起来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比如上句写出了学校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深化了民族小学团结欢乐的特点。

3.运用排比的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1)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2)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4.照第1自然段的样子,用上“有……有……有……还有……”写一个排比句。

预设:公园里的人真多,有玩耍的小孩、有锻炼的老人、有认真看书的少年、有热恋中的情侣还有热衷于摄影的摄影师。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文中的写法,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练笔,读写结合。】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

七、主题延伸

1.边疆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什么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欢乐?(因为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请同学们学唱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重点】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策略】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小事”,借助图片链接学生的生活场景,

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产生对发生事情的想法,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本课应充分地为学生创设倾听、表达和应对的情境,通过组织小组活动,

为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从而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答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我看见一个小同学把被风吹倒的自行车扶起来,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预设

1:这位小同学做的很好,让人感觉很温暖。

预设

2:我也发现过这样的小事,有一天咱们班的小红捡了楼道里的碎纸片,

他们做的都是好事。

教师总结:这些小事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有的时候一些小事也会给别人带来温暖,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身边的“小事”。

2.教师板书课题:(身边的“小事”)。

(设计意图:借助身边事和图片把生活的场景引入课堂,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回忆,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后面关注具体场景、表达看法打下基础。)

二、逐层引导,表达看法

1.观察图片,说想法。

教师提出看图要求:仔细观察,看看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

1: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开门。

预设

2:把自己家狗狗拉的粪便及时清理掉。

预设

3:公交车来了,有人插队。

预设

4:在墙上乱涂乱画。

教师引导思考:我们看完图后,说说图中的人做得对不对。如果对,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如果不对,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先小组内交流,再由组长汇总,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第1小组汇报。

预设

1:这种行为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令身边的人感到很温暖。

预设

2:事情虽小,但是让人敬佩,是文明的行为。

第2小组汇报。

预设

1:狗主人的行为非常文明,这样做,我们的环境就保持整洁了。

第3小组汇报。

预设

1:这个人太不文明了,别人辛辛苦苦等了半天,他不用等就上车了,太气人了!

预设

2:如果我在场,我一定阻止他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太自私了!

第4小组汇报。

预设

1:这种随意跑到大树上拍照的行为太不文明了,不光会损坏大树,还很危险,一旦出现意外,害人害己,后悔都来不及。

预设

2:旅游时,在墙上留下字迹,是非常自私、不文明的行为,留下字迹,美好的景物会变得面目全非。

教师总结:

1.有的小事温暖有力量,给我们指明方向;有的小事,就像一面镜子,时刻警醒我们。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向别人传递正能量。

2.小组合作,讲述身边的“小事”,互相评价

教师提示:在生活当中我们表达看法时,先简单把事情说清楚,再表明自己的观点,把看法说得清晰简洁,让人一听就明白。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说说身边还有哪些文明或者不文明的行为,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稍后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1)小组长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补充,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一要注意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二要记住其他同学说的主要信息;三是可以记录几个关键词;四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追问;五是汇总时,每个同学的看法都不要有任何遗漏。

指名小组汇报。

预设

1:上楼下楼梯靠右,排队不会发生拥挤和踩踏,这是一种好习惯。我们在公共场合都要这样做。

预设

2:随手捡拾垃圾是一种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这样做不仅让环境变得干净了,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预设

3:在公共场合打喷嚏不用手遮挡,是一个不礼貌的行为,还会传播疾病,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大家都不要这样做。

教师小结:大家说的都非常好,只要我们有做好事的意识,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仅会让别人感到温暖,还得到大家的尊重。相反不文明的行为是自私的表现,是被大家厌恶的行为,害人又害己,大家都不要做不文明的行为。

(设计意图:书上的四幅插图,上面两幅图讲述了同学们身边文明的小事,

而下面两幅图则介绍了一些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却能让别人感到温暖。本节课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插图的价值,在看、听、说的过程中,

让学生表达得更加生动。通过小组和全班集体交流,锻炼学生汇总信息和综合表达的能力。)

三、课下实践,体验生活

教师过渡:同学们,“小事”虽小,但是意义却很大,因为每件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汇总几位同学的发言,回家转述给家人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请你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一颗“爱心”,表达出文明礼貌、携手前进的心意。

(设计意图:课后进行实践延伸,目的在于将这份口头表达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明礼貌的快乐,进而指导生活、影响生活,使教学更有意义。)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生动的图片导入,创设了模拟生活的真实情境,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深入思考,为学生充分发表看法提供了素材和思路。初步感受图片内容之后,再将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看法,锻炼口语表达和倾听能力。然后选取小组长全班汇报,交流时重点关注倾听和追问,关注主要信息和信息汇总时,其中既有独立表达,又有意见交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中的遗憾是教师的点拨比较少。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增加教师的点拨。

【课后作业设计】

请你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一颗“爱心”,表达出文明礼貌、携手前进的心意。

三年级的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

认识生字。

【难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儿歌、古诗。但你读过寓言吗?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7课的两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认读字音。

教师手指题目问,这四个字中哪个不认识?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读,其他生跟读,再指各读。

⑵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借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两则寓言中选一则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

⑵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3、学生预习,老师指导。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检查第一则:

指名读生字,读不准请同学帮忙。

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长》中的人的办法是什么?

⑵检查第二则:

方法同上。

过渡:如果大家肯努力,用心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份礼物,分别放在三层楼房的三个房间里,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想)那大家快点练一练吧!

三、送礼物

1、幻灯打出第一份礼物是个玩具熊。

要求:先默读词再读带点字音。

⑴寓言焦急巴望喘气总算白费一大截

⑵守株特兔窜出来撞树桩从此丢下锄头肥

2、第二份礼物是,机灵猴:我会说。

要求:理解词义,找出本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意思。

⑴巴望焦急地自言自语终于一直筋疲力尽揠苗助长

⑵忽然窜出来撞死又肥又大乐滋滋地从此丢下

3、第三份礼物是,美丽的孔雀:我会读。

要求:读准字音(可选一段读,可全读,读好)

⑴学生练读。

⑵小组内指名读,读的不准的地方,同组同学帮助直到读好为止。

四、小组合作讨论

1、默读课文:

同选一则寓言的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朗读课文:

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五、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形成擂台赛看哪组学的好)

1、看图讲故事。

2、读文中带讽刺性的句子。

六、作业

想想现实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的中间是“目”不是“日”。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

2、写美观:

“守”字的横不要超过“宀”。“丢”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横却要与写长。“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

3、描红。

三、读读想想

幻灯逐次出示三个句子: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边等着。

读一读句子,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和准确性)

四、朗读比赛

两组比赛朗读。

五、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六、拓展运用

从文中找出你新学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4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