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指导。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菠萝、气味、加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感悟含蓄艺术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可到田野、到果园参加秋收活动,还可以搜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

2、教师准备一些与秋天有关的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色寓情导入

1、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展示师生搜集制作的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和课件。

2、唤起情感:秋天的景色美吗?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鼓励、点评。)

3、师:是啊,秋天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4、读题质疑。(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可做个“?”。

2、指名分段读,正音释词。

3、认读生词,质疑解惑。教学多音字“扇”。

4、练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

5、说一说: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三、再读思考理清思路

1、默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结合交流情况课件出示相关内容。(每段的第一句话)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小结:像这样,后面几句都是围绕段落的第一句写的,可以称作“总分关系”的段落。第一句叫做“总起句”。

4、赏读句子,感受秋雨的特点。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记忆字形。

注意不要与形近字的读音相混淆。

“趁”与“赵”,“喇”与“刺”,“衔”与“街”,“裳”与“常”的区别。

2、指导书写。

“枚”的右边反文,不是“文”,“柿”的右边不是“市”。

重点指导“爽、紧”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2、交流。

3、小结。

4、过渡:同学们想看看秋雨的颜色,想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想听听秋雨的声音呢?

二、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将自己的读书感受与组员交流。

2、感悟“五彩缤纷”。

(1)导语:喜欢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一讲吧。

(2)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4)回答:秋天的雨把这些颜色都给谁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课件。

(5)播放秋景课件,显示图片时教师或学生作适当配说。

(6)重点体会喜欢的句子,指导美读。

①学生轻声练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②指名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多媒体显示相应句子及画面、师分别作朗读指导。

(7)仿写练习:

秋雨还会带来哪些色彩又会赐予谁呢?让我们当一回小作家,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写吧!

出示:它把()给了(),()。

(8)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可真多!有黄的、红的、紫的、金的……秋雨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啊!(领悟词义)。

(9)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3、体会“气味的香甜”。

(1)导语:秋天的雨不光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哪位同学被那诱人的香味勾住了?

(2)指名读。

(3)谁还知道秋天的雨里藏着什么香味?

能仿照”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来说一说吗?(说中扩展)

(4)想象交流:假如你就在果树下、花丛中,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入境感悟)

(5)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4、表演朗读。

导语: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颜色和好闻的气味,她还是个热心人呢!瞧!她正拿起金色的小喇叭在喊话呢!听听,她在说些什么?

1、师生互动,以演促读。

2、除了这些小动物和植物,她还会对哪些动物、植物说话呢?(边说边演)

3、你们真是出色的小演员。这么快乐的景象,快大声地读出来吧!(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三、回归全篇升华情感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3、激情朗读: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4、让我们再次看看这秋天的美景,再次感受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神奇吧!(课件播放秋天的美景)

5、配乐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四、背诵积累指导方法

1、导语:读着读着,你脑海中一定留下了很多很多美妙的画面了。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抄下来,多读几遍背下来。

2、各自准备,教师相机指导背诵方法。

3、检查。表扬抄写工整,背诵得多而且充满感情的同学。

五、拓展延伸交流展示

1、你还知道秋天的那些美景?给大家讲一讲。

2、自选作业准备展示

(1)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描写秋天的词句,抄写下来。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心目中的秋天。

(3)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寻找秋天,并把你看到的秋景写下来。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体会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

2、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话。

3、在练说的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编写童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练说的基础上,编写童话。

难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童话编写得生动有趣。

【课前准备】

1、例文的录音。

2、教材插图的放大彩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教师知道你们都爱听故事,今天,教师就请小朋友来吃故事大餐。

二、读懂例文

1、听例文录音。

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请小朋友听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学生自由读例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学编童话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觉得编这样的童话故事很难吗?那我们也来编编童话故事吧!

2、指导看图练说。

(1)编点什么呢?我听说最近幼儿园的老师很苦恼,有一些小朋友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如我们就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觉得老师的提议怎么样?

(2)(出示挂图小兔怎么了)小朋友,你们能看懂这幅图的意思吗?小兔他怎么了?

①小组讨论讨论。

②指名说。

③师生共同想象、评议、补充。

(提示:小兔的表情?小兔会说些什么?小兔该怎么办呢?结果怎样?)

(3)依照例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完整地编一个童话。

①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互相补充。

②大组交流、评议。

(4)自由选择情境编写童话。

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着这些图还可以编好多的故事呢。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觉得有内容写的图来编故事。

①学生自由练说。

②交流评议。

3、学生练写草稿。

4、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誊写。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品读中要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

2、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本文的朗读录音,安徒生的资料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

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写作背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

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二、教学设计

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

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

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

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境。

(4)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

(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饥饿食物……烤鹅寂寞欢乐……圣诞树

孤独慈爱……奶奶痛苦摆脱……飞走……

(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

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好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说明社会的不公平。

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

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

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5、结束语。

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卖火柴的小女孩》录像片段,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段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段)

老师过渡: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设计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

2、分析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最后,作者让小女孩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4、赏析全文。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赤着脚叫卖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实与虚的对比,交替描写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流露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并继续关注小女孩的命运;直至最后写小女孩跟奶奶一起飞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幸福”地死去了。小女孩的生活是这样的痛苦,小女孩的幻想是这样的美好,小女孩的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辛酸与悲愤,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寄予的深切同情。

5、升华情感。

同学们,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上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当新年的太阳高高地升起来的时候,小女孩却再也看不到了……想必同学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我还看到有的同学眼中闪动着泪光!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小女孩说吗?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可以让他们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课本剧再现故事情节。这一课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困难,课后的拓展延伸,不仅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还能锻炼说话能力,一举两得。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对读、赛读感受一家人对大海的爱,理解海的气息塑造了“我”的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ppt课件

视频短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大海的视频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引入课题《海浪》

二、新授

1、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观察诗的格式和以前学习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2、向学生介绍阶梯式诗体。

3、学生自读诗歌,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4、课件出示4个生字,指名认读、组词说识记方法。

5、指名读文,同时思考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诗歌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海浪的喜爱?”

6、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师相机板书:爸爸、妈妈、我。

7、爸爸用了什么方式?(录音)那你能说说爸爸喜欢的是海浪的什么吗?(声音)

过渡语:是啊,那海浪是个多变的家伙,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波涛汹涌,巨浪滔天。爸爸怎能不喜欢呢?下面我们伴着海浪声,读第一小节来感受爸爸对海浪的喜爱之情。(出示配有海浪声的图片)

8、那么妈妈用了什么方式?她又钟情于海浪的哪个方面呢?(把海浪曝光在软片里。说明妈妈喜欢看海浪)想一想在妈妈的照片里会看到些什么呢?(生自由说)师:同学们说的很美,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海景图,些看吗?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向学生展示海边图片)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美)那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指名读)我们还可以把海浪装进什么里呢?(课件出示“把海浪在他(她)的里。”)让学生说句子。

过渡:那么作者呢?(齐读3、4、5小节)

9、谁能说说作者喜欢什么?海浪带给他哪些好处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呢?能抓住几个词语说一说吗?

经过同学们的回答,相信你们都感受到了大海的宽广,并从中得到了勇气。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读出你的斗志昂扬,独处你的远大理想。(指名读3、4、5小节)

三、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读诗歌(男1、3小节,女读2、4小节,齐读第5小节)

2、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3、试着背诵全诗

4、理解加点词的意思(课件出示课后题)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写大海吗?(生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你们愿意记住他们吗?(出示词语)让同学们抄写到积累本上。

小结:大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分享,现在让我们乘着海浪,再次感受作者对大海的深深眷恋。有感情地齐读诗歌。(伴随海浪音乐)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些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海浪

爸爸——“录”妈妈——“照”

我——“学”

深沉、坚毅、无穷无尽······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令你感动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幻想的事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出画面,议出感悟,读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重难点、关键

1、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凄美”的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凄美”的意思。(凄惨而又美丽)

3、教师导读:人们都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说它凄惨,我们能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可是,为什么说它是个美丽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这个问题的一句话。

二、再读,鼓励读文了解幻象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反馈:为什么说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教师追问: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这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4、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最后蜷缩在了墙角里,她太冷,太饿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就是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把她带入了美好的幻象。

三、研读,了解五次幻象的内容

(一)总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女孩幻象的段落。

2、指名反馈: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小女孩的幻象?她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

(一共五次)

(二)研读第一次,指导学法。

1、教师导读:五次的幻象内容各不相同,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

2、指名反馈: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女孩的表情:想想此时的小女孩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幸福、满足)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子。

5、教师:这是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想象到的,这对她来说是这样的美好,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联系该段以及前文反馈:冷,她的小手几乎冻僵了;小脚冻得红一块紫一块;她冻得哆哆嗦嗦,蜷着腿缩成一团)

6、学生边反馈边画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

7、教师小结:小女孩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渴望温暖,哪怕是一根火柴的火焰,她也觉得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这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并不容易。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教师出示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8、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艰难和矛盾。

9、指名反馈:小女孩只是擦燃一根火柴而已,为什么却显得这样艰难和矛盾?

10、教师小结,导读:是呀,火柴是她们一家的救命绳,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就要挨打,更何况是擦燃一根火柴呢!可是这么艰难擦燃的火柴很快就灭了,美丽的幻象也不见了……

(学生读:她刚把脚会伸出去……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1、教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女孩太可怜了;小女孩多么渴望温暖啊;穷人的生活太悲惨了……)

12、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怀着对可怜的小女孩的同情、怜爱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的矛盾、害怕;看见美丽幻想的喜悦、激动;幻象不见了的悲伤、失望。

1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1)找出描述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

(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三)合作学习,迁移学法。

1、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四次幻象。

2、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集体反馈,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幻象,现实

第一次,火炉,冷

第二次,烤鹅,饿

第三次,圣诞树,没有欢乐

第四次,奶奶,没有人爱

第五次,和奶奶一起飞走,寒冷、饥饿、痛苦

4、指名反馈,你们从这四次的幻象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5、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6、教师: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当她擦燃了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教师出示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7、指名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语句的意思的?(学生说一说)

8、教师小结: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这一切只能靠死来实现。真是太悲惨了!我们一起把这一感人的语句读一读。

9、教师:这四次的幻象中还有不少感人的语句,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读一读。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

四、探究,深化文本的主题

1、教师: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凉而美丽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是那样的凄美。

2、指名读一读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

3、指名反馈:小女孩又次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上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因为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教师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女孩死前所看到的美丽的东西。可这“幸福”该怎么了解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7、教师:同学们,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8、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天气寒冷,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沉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安徒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的对比,反衬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六、布置作业

1、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2、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仿照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精彩"、"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璀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吗?香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早在1842年香港被英国占领,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谁知道香港又被人们称为什么?(生答"东方之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9、"东方之珠"

2、解释课题:人们把香港比做东方的一颗明珠,表示人们对香港的喜爱。

3、香港为什么值得人们的珍爱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那几个地方?

2、学生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舒服、观赏、倾听、店、焰火)

指读生词,指点学生从边音、翘舌音、后鼻音方面指导

(2)开火车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五、自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板书:祖国的南大门)

2、这段告诉我们香港有什么?(学生答:有沙滩、公园、街市)师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沙滩是什么样?公园是什么样?街市是什么样?(学生答:迷人繁华)

3、指导读第一段。(强调"迷人繁华")

六、教学生字字形

1、开火车认读

2、同座位讨论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回答。

3、重点指导倾--耀--焰

4、指导书写,师范写

七、作业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到美丽的香港去游览一番(假想旅行,进行情境)

2、复习生字词。帮助正音、解词。

3、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什么?(生答:迷人的沙滩、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4、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导入:你知道香港的历史吗?(收集到的资料在小小组中交流)派代表介绍香港的过去。

你们想知道香港的现在是什么样吗?(想)看过之后请用一句话来形容香港。(看课件介绍香港的录像片)

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方面呢(小小组读完后讨论)

生说,并上台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

你们小组最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那一个自然段再读一读。

2、你们最想去哪里?(课件随机链接沙滩、公园或街市)

3、第二自然段

⑴指读。

⑵看课件图片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⑶联系实际说说感受: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想象),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感觉),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闭上眼睛听课件中海浪声),体会舒服极了的感觉。

⑷女生齐读。

4、第三自然段

⑴讨论并划出有几句话。

⑵指导读。(重点是读好句群,并在读中想象情境)

⑶拓展:联系实际,想象动物的表演和游客的反应,感受当时热闹的气氛。

⑷看课件中录像深化。

⑸齐读。

5、第四自然段

⑴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南京的闹市口在哪?)

⑵香港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高楼非常的多。学生介绍:楼大约多少,多少层?

⑶链接网页,看图片。

⑷书上用一个词来形容楼多--鳞次栉比(读)

⑸闹市口除了楼多,还有什么多?(商品多,理解琳琅满目)

⑹还有什么多?(人多,理解人流如潮)

⑺指读第四自然段。

⑻练习:南京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

1、香港的夜景是什么样的?(板书:夜景)

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课件配上音乐)

3、生自读。

4、出示图片。(理解车灯像长河)

5、你觉得那句美就读哪句。

6、再指读第五自然段。(配乐)

(四)复习巩固

1、你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哪个自然段读一读、背一背。

2、香港这样美丽,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去香港游览过,你能给他当小导游,向他介绍一下香港的一个景点吗?(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带着自己的准备的图片、资料为小伙伴们进行介绍。注意要指导好学生做导游的一些术语和礼仪。)

(五)实践练习

1、(课件出示)香港这样的美丽,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你能为香港设计一个旅游广告,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吗?

2、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作业

1、仿照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2、小小组合作编一份与香港有关的小报。

板书

迷人的沙滩

的公园无比璀璨

繁华的街市"东方之珠"

美丽的夜景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8

一、导入:

1、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横祸非常的开心,当然难免也会有磕磕碰碰。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争吵的课文(板书,齐读),看到这个课题你又哪些疑问?(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然后读读黑板上的字词。

2、领读字词,这些词在读时你有要提醒大家的吗?(点拨读音:嫉二声,哼hng,服侍shi,挨到放学二声)自己读一读生词,前后同学检查读词,老师检查读词,看谁反应的快。(点拨:嫉妒什么意思,挨还读什么,哼,你们在发这个音时有什么感觉?还读什么?)

3、指读,其他同学继续思考(手指黑板)

4、谁来说说(手指黑板说)(总结: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知道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根据课题提问并回答)

三、精读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和克莱蒂争吵前和争吵后各是怎么表现的?然后说一说。

2、汇报:

____师:下面我们先来一起具体的看看我和克莱蒂争吵前的表现。默读1~4自然段,边读边批画出,能反映出我和克莱蒂表现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

师:从你批画的语句中你认为克莱蒂和我各有什么特点?(回答)具体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1)“他只微笑着说……(我从只微笑看出克莱蒂对这件事并不在意)

师:谁知道,刚才他是抓住人物的哪一方面来理解的?

2)心想:哼,得了奖……(从这句话看出我对克莱蒂得奖有点嫉妒了)

师:因此,我想……(报复她)刚才他是抓住人物的哪一方面来理解的?

3)“脸都红了、举起手”看出生气,都要打人了。

师:刚才,他是抓住人物的哪一方面来理解的?

师:就这样,原本不该发生的争吵却发生了。

4)师:刚才,我们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理解课文的?

就用这种方法,我们来学习我和克莱蒂争吵后的表现。

默读5~14自然段,边读边批画出有关的语句(手指黑板),然后说一说从中体会到了克莱蒂和我各有什么特点?(回答)具体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5)第五段:“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看出我确实知道错了。

师:“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克莱蒂说,我在外边等你,他一定是想打我,因此,我不安)我又“很后悔”,“后悔”什么?(不该和克莱蒂吵架)

师:还因为什么后悔?联系下文说说。(克莱蒂是个好人……种种情形来,说明他是个好人)师:说明他是个好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帮父母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全家欢迎他、特别父亲是那样的喜欢他等)

师:过去的种种情形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决对不会故意弄坏我的笔记本的。都怨我嫉妒克莱蒂得奖了而报复了他,才吵架的。我真后悔啊!(引读:阿,要是……)我当时真是后悔死了,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指读一个。

师:接着汇报,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出示)齐读,什么意思?(知道自己错了,要想别人道歉)而我这是却怕丢脸死要面子。

“我用眼角偷偷的看他……(说明我知道他是好人,自己做错了)

师:为什么是偷偷的?(自己错了,不好意思正眼看克莱蒂)

“暗暗说。”(怎么也说不出口,说明我想去道歉,但又没有勇气)

师:父亲说,应该知错认错,可我觉得说不出口,太丢脸,我心中真是很……(矛盾)这种矛盾的心情你能读出来吗?这一段自己练习读一读,谁能读一读?就像他这样来读一读。自己再练练,谁能读一读?想读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接着往下汇报

6)第六段:“瞟”是用眼睛怎样看?(斜着眼睛看)为什么是用眼睛瞟我?(并排坐着,克莱蒂还在生我的气,不愿意用正眼看我)

师:在他眼里表示的不是仇恨的愤怒,却是悲哀,这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嫉妒方面,爱面子等),于是他会接着怎么想呢?(……)所以他接下来是怎么表现得?(克莱蒂对我说……,我回答……旁边的泡泡问,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两人想的一样吗?(不一样。克莱蒂要原谅我,点拨:我是怎么理解克莱蒂说的这句话的?因此我说,我也等着你,我想干什么?(打架)谁能把这两个“我在外边等着你”的不同读出来?

师:这一段还有要说的吗?(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描写?(心理描写)于是,我有了决定了吗?(防御)从哪看出来的?通过什么描写告诉了我们他的决定?

师:男女同学一起把7、8自然段读一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作者想起的父亲的那句话,女同学读我和克莱蒂的话。在男女交换读。

往下汇报我和克莱蒂的表现。

7)第九段:“终于挨到了放学”(泡泡告诉我们……”我也认为挨用的好。点拨:换成“等”不行吗?(“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而等没有困难度过的意思。)

师:那你能不能用挨的这个意思也说句话?(点拨:只要是困难的度过某一段时间就可以用挨,因此有时好的事情要来临时,我们也可以用挨)

接着汇报

“他走近我,我举起戒尺”我为什么举起戒尺?

师:但出乎意料,克莱蒂是怎么做的呢?读10~13段,边读边想一想,克莱蒂见到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宽容、友好)说明他确实是个……(好人)这宽容、友好的风格从那些地方表现出来的?(微笑着,温和地,从神态和语气表现出来;用手拨开,两只手搭在,从动作上看出宽容和友好;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从语言上看出他宽容、友好)前后同学分角色读一读10~13段。

师:文章通过神态、语气、动作、语言等告诉我们,克莱蒂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用父亲的话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高尚的人)

(出示父亲的话)齐读,什么意思?(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这是一种勇气,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师: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父亲的话。

这一段还有要说得吗?(说着父亲从……,)文中连续描写了父亲的几个动作,哪几个动作?(夺过,折成,扔)父亲想告诉我什么?(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和朋友友好相处)

师: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也让我们深受启发。你们想不想把它记下来。

师: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同学间也会发生像父亲所说的这样的事情,你能不能说一说。

四、总结

1、由组长组织,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缘,读,扩词,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怎样写老师范写。

六、练习:32页选择正确读音。

二课时

1、快速默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生么事?

2、再读课文,回顾我和克莱蒂各自有升么不同的表现?在课文中作一下标记。

点拨哪好?以便积累。

3、把你认为挺好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语句积累下来。

4、作者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把一件争吵的小事写的那么生动,那么,我们在写生活中其他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这些方面来写。

5、仿写:出示:今天上第三节可是,我们班进行了数学考试。考试结束后,老师拿着卷子一脸严肃的走出了教室……(接下来,大家都是怎么表现的呢?)

6、扩词

7、形近字组词。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教学重点:

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39;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侯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教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习任务:

a.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b.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c.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d.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e.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a.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b.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思”是平舌音,“很”是前鼻音,“着(zhe)、要(yao)、背(bei)”是多音字。“着”是轻声。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认识“心字底(心)、双人旁(ㄔ)、言字旁(讠)”。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课文都读得正确、流利。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本组选择的段落之外的三个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四、朗读全文,巩固生字。

1.同桌练读;各组练读。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比比哪一组读得最正确、流利。

2.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创设情境,做“摘果子”游戏。(复习生字和词语)

五、指导书写,重点:“要、很”。

1.学生观察范字,然后分别描红,再试写一个。

2.对照范字评一评。选择出现问题较具普遍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对照范字评议。

3.教师范写,提示要点:“要”字下部的“女”中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以下,写得稍长。整个字形的特点是形态稍长、上窄下宽;“很”是左窄右宽的字,第七笔竖提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练习。

六、布置作业

1.跟好朋友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想一想:孙中山提问的时候害怕吗?那他为什么还要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流利”、“鼓起勇气”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一愣、解答”。

接着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教育与今天教育的不同。)

5.学习第四自然段。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是害怕也要鼓起勇气,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但是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刻苦,背诵非常流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别人都不敢问时,孙中山为弄清道理,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为了学知识,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10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

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11

教材内容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教学时要通过自读自悟——移情体验——朗读品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难点:学习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带入情境。

1.数量词练习:一()新大衣一()面包一()生命一()爱

2.谈话:这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承载着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感动、中国人的自尊,也承载着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其中一个发生在中国留学生的身上的有关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3.播放课件,师生共同回顾“我”遇到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是数量词的学习,为了后面的三次选择做铺垫。然后,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并采用课件引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从三次选择中,悟爱国之情。

当“我”饥肠辘辘的走进面包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朗读课文第4至12自然段,找找你最有体会的句子,写写感受。

(一)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品读句子。

▲饥寒交迫,首次选择。

1.品“我”首次选择的句子。

2.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相机减少板书)

(设计意图:当“一件新大衣”从黑板上消失时,让学生体会失去的滋味,这种递减的是心情的逐渐沉重,是无法承受的选择!从不公平的交易中,感受“我”当时的饥饿和无奈。)

▲面对国旗,取舍两难。

1.品读“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

①理解“犹豫”,结合动作词,感受内心的挣扎。

②指导感情朗读。

2.品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理解“愣”、“久久地凝视”。

②揣摩“我”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悟隐藏其背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突显人文性原则。)

▲最终选择,令人敬佩。

1.品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①通过“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动作词,感受“我”身体的虚弱。

②仔细品读,领悟作者选择时态度的坚定,爱国情感的深厚。(相机减少板书)

③体会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心灵,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经过几次思想挣扎后最后保留的精华,带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从中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回归整体,配乐深情引读关于描写红旗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朗读更有效。)

三、从态度变化中,感敬重之情。

1.默读课文,找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对比体会。

2.小组交流,品老板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品读、对比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引出重点作好铺垫。)

3.出示老板态度变化句子,感受敬重之情。

4.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究、品读相关句子,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努力创设扎实的语文课堂,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

四、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总结谈话,文情交融,感悟升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又曾经在哪里看到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2.课件再现五星红旗在各地高高飘扬的图片。(背景音乐《红旗飘飘》)

3.小练笔。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随笔练习,在学生真正地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后,从而生成自己的爱国情,既可以提升情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六、作业。

1.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五星红旗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的习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渗透爱国之情。)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呈逐层递减的态势,黑板上剩的内容愈来愈少,突现课文中震撼心灵的爱国之情。我力求突出课文重点,用国旗和心形图案形象地展示“爱国”的主题。)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生词,注意积累,赏析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和想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每当春姑娘到来的时候,她的使者──燕子(板书课题)就会从南方赶来,你看到过吗?在你眼中,燕子像什么呢?

2、我们再来看看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眼中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了课文之后,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

你想不想看到更多的东西?请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自读要求:

⑴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个生字。

⑵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⑶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

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⑷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组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三、小组研读

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出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

⑵你们小组最想研读那一方面的美?

(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

⑴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⑵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⑶小组交流补充。

⑷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并参与研读。

四、汇报交流

1、汇报交流外形美:

⑴研究外形美的小组汇报:

① 燕子的外形美在哪儿?

②你们从哪些词句读出了这种美?

③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④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成员评价。

⑵练习:

出示:一身()的羽毛,一对()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2、汇报交流春之美:

⑴研究春之美的小组汇报:

①这一节通过哪些景物来展示春之美?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你们认为哪些词句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③最后一句写小燕子对表现春之美有什么作用?

④这一节的四句话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⑤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⑥推荐一名成员朗读这一节,其他组成员评价。

⑵练习:

出示:这一节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来表现春天____的特点。

3、汇报交流飞行美:

⑴研究飞行美的小组汇报:

① 燕子飞行时美在哪儿?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②你们认为这一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③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④推荐一名成员读本节。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⑵练习:

出示:在()中,在()中,燕子()在天空里(),唧唧地叫着,有的(),()飞到了();有的(),尾尖()水面,就看到波纹()荡漾开去。

4、汇报交流歇息美:

⑴研究歇息美的小组汇报:

①你们觉得这一节中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美,为什么?

②作者打了哪些比方,把什么比做什么?

③其他组成员补充或质疑。

④推荐一名成员读,评价。

⑵练习:

说话: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抓住文中有新鲜感的表达,品读感悟积累语言,并尝试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关了门做功课”“地下的学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等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2.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链接诗人,激趣导入

(一)谈话引入

(屏显)“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我会……”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假如你变成了金色花,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二)链接诗人

1.出示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读句子。

(屏显)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交流读后感受:把人当作花来写,想象奇特。

3.揭题引入

如果把花当作人来写,又会是怎样有趣的事情呢?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花怎么会有学校?花的学校是怎么样的呢?

(二)检查朗读

1.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字音字义

读准多音字“假”:让学生联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放假”的意思是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读第四声,如“假期”“假日”“度假”;表示不真实,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

读准轻声词:“衣裳”读音“shang”,拟声词:“簌簌”读音“sù”。

2.指导读好长句子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读好短语

先指导学生读好“无人知道的地方”“一群一群的花”“突然跑出来”等短语。

(2)指导把短语连成句子读。

(三)了解大意

1.读文后,引导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示范圈划词语:跳舞狂欢

3.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说画面,圈划词语:关门做功课、放假了、扬起手臂。

4.自主概括,串说大意,连起来说说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三、情境朗读,想象画面

(一)情境创设,想象“狂欢”

花孩子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呢?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一: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1.字理识字:舞

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

2.根据“舞”字的意思,交流:花孩子们会怎样跳舞呢?(摆动身体、摇晃手臂)花儿们会从哪里跑出来?周围环境如何?

3.雨中“Party”:儿歌律动

抬起头,向上看,对着天空招招手;低下头,地上看,对着草地抖抖手;

抬起头,向前看,对着蝴蝶点点头;转过身,向后看,对着蜜蜂握握手。

4.想象画面

情境创设:小朋友们,我是一只爱睡懒觉的小蜜蜂,刚才没赶上舞会,谁能向我介绍一下刚才花宝宝们开舞会的情景啊?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描述看到的画面。

5.朗读品味。朗读重音指导:突然、跳舞、狂欢。

预设二: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从哪里感受到花孩子们在“狂欢”?(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

借助图片理解:白色的是谁?紫色的是谁?黄色的是谁?从哪里冲出来?出示梨花、薰衣草、紫云英、紫藤、迎春花、油菜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开在树丛里、草地上、墙上、田野里的花朵。

2.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画面。

3.朗读品味。读出“快乐兴奋”的心情,朗读重音指导:冲了出来。

(二)引导发现,关注表达

1.再读句子,联系生活,思考:作者写的是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植物生长,花开了。)

2.讨论:作者是怎么写的呢?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把花当作人来写的表达特点,感受这样的表达特别地有意思,特别有新鲜感。

3.尝试仿写。

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清风一来,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蜜蜂一来,他们……

……,他们……

你能学着诗人的样子,写一写花孩子们的表现。

学生练习,交流小结。

四、学写生字,积累词句。

1.“荒”“笛”书写指导

根据形声字特点识记,如“荒”字声旁是“亡”,所以没有一点;“笛”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

2.积累语句。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huāng()野,在竹林中吹着口dí()。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wú()狂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积累运用

回忆雨中“Party”的情景,用文中的词句填一填。

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来参加舞会了。

花孩子们(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来参加舞会了。

设疑:还有谁也来参加舞会了呢?

二、想象品味,关注表达

(一)想象品味,体会把万物当作人的写法。

1.划出描写“雷云、树枝、东风、绿叶”的句子,读一读。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2.划出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联系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吹着口笛”

“互相碰触着”“拍着大手”的意思。

3.情境朗读,想象雷云、树枝的动作,读出轻松快乐的心情。

4.思考:这样写为什么让人觉得特别有意思呢?

5.交流:把自然万物当作人来写。

(二)联系生活,体会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1.质疑问难,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交流。

预设1:

他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学生质疑:花孩子们做什么功课呢?

(1)联系植物生长知识,想一想。通过交流,明白花孩子们做的功课是吸收营养、吸收阳光雨露、努力往上、顶尖冒出、努力往下,扎根生长……

(2)通过朗读指导体会花孩子的心情:植物从种子到开化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呢,有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这么漫长的时间,花宝宝们都要待在黑黑的泥土里,心情怎么样?(厌烦、想透口气、想偷偷溜出去玩)

(3)结合生字“罚”的教学,体会花孩子厌烦的心情。

上面的四:就像一张网,表示逮捕,抓住;言字旁:表示审讯;利刀旁:表

示用刑惩治处罚。

(4)联系自己经历,说说被罚的滋味。老师顺势引导,做功课时不能贪玩。(5)再读句子,体会作者奇特想象。

预设2: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的妈妈一样。

(1)提出疑问:花孩子的家为什么在天上?他们的妈妈是谁?

(2)联系自然现象理解:他们的妈妈可能是阳光、雨露、大自然,所以他们的家在天上,是在天堂里。

(3)联系自己放学后找妈妈的情景,进行想象写话:花宝宝们会怎么找妈妈呢?请学着诗人的样子,写一写。

(4)渗透母爱教育:在小朋友的笔下,花孩子们也和我们一样,爱自己的妈妈。有妈妈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再读最后三段。

(5)再读句子,体会作者奇特想象。

三、回顾写法,聚焦想象

(一)着眼全文,回顾写法

提问:你觉得花的学校有意思吗?你知道泰戈尔成功的小秘诀是什么吗?

(二)交流总结,聚焦想象

小结:把花当作人来写,把花想象成人,让它们具有像人一样的动作、行为、心情,多么富有想象力呀!我们以后要像诗人那样,多观察大自然,当我们的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这种智慧,就叫想象力!

四、链接文本,推荐阅读

(一)链接文本

出示泰戈尔散文诗《榕树》片断,读一读,体会奇特的想象。

妇女们常到池边来汲满水罐,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蠕蠕而动,仿佛睡眠挣扎着要醒过来似的。

(二)推荐阅读《新月集》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14

《狮子和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奋力脱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头饰,课件等。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欢快的音乐声起,一只漂亮的鹿从丛林里出来,蹦到池塘边。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放音,出示句子)“唉,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3、学生朗读句子,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2、划出不懂的词句,通过互帮互助方式,师生共同解决,把词的理解放到句子中去。

3、学生合作朗读,检查彼此的正误。

4、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再读“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请学生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找找。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我就把这美丽的鹿角戴在他的头上。(用头饰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找找相关内容。

1、学生朗读句子,齐读。

2、谁能读好这一句,带着怎样的表情?(皱眉)

3、练习: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②.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4、过渡: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又有什么缺点?

②通过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四、师小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三年级教案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懂得做好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生活的好事,懂得做好事就是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教学准备

1、调查生活中的好人好事。

2、制作相关卡片和相关课件。

3、学校好人好事登记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立足生活,引出思考。

1、播放课件动画,再现文中“三个小朋友思考想做好事”的情境,引发思考:他们想做好事,那么怎么做好事呢?从而导出单元课题:“怎样做好事”。(板书单元课题)

2、评一评,你觉得小明这样说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播放课件:老师叫同学们每人做一件好事,小明就想着要做什么好事。放学回到家,小明的妈妈让他去扔垃圾,小明却说:“妈妈,我正忙着想做好事呢,别打扰我!”观看完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觉得小明这样说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3、在学生交流中,总结出:做好事不一定要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像帮妈妈扔垃圾就是在做好事,做好事就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揭示课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悬念,谈话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对后面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并初步感悟到“做好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联系生活,发现“好事”。

1、阅读书本P47页,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好事自己能做到,让学生明白做好事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

2、谈谈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你所能做的好事?

(1)出示你在家里做好事的卡片,谈谈你在家里常做些什么事?在这些事中,你认为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好事?

(2)讨论:“为自己洗洗袜子、整理书包”是不是好事?

(3)总结:实际上帮自己洗袜子,妈妈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点别的事情,这也是为给妈妈提供方便,这怎能不算是好事呢?让学生体会做好事就是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3、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边讨论边填写卡片:在学校里和公共场所中,能做些什么好事?

4、汇报交流,成果展示。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充分地感受到“好事时时有,好事处处在,做好事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设计意图:我充分利用学生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由学生经历过、熟悉的事情,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对“好事”与“小事”进行体会,进行教育,认识在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步提升。

三、模拟场景,导之以行。

1、设问思考:生活中有许多小朋友可会做好事呢?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好事的?

2、说一说。先出示课件:课本第47页的内容,在组织学生交流:看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事,你做过吗?当你做这些事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跟同桌说说吧。

3、汇报交流,并在学生回答的同时,采访他当时做好事的心情。如果学生没做过的事,老师先做榜样,带领学生们师生共演,现场进行模拟表演,为下面的表演作铺垫。

4、创设情境,模拟表演。我准备了图画纸、彩笔、红领巾、围巾、脸盆、洗衣粉,设计了以下几种情境(出示课件)让同学们自由组合,选其中一种在小组内进行表演,最后再让学生汇报表演,在表演的同时随机采访,让学生谈谈自己做好事的感受。

情境:

(1)上艺术课时,同桌忘了带彩笔……(图画纸、彩笔)

(2)星期天,妈妈不在家,看见自己的红领巾脏了……(围巾、脸盆、洗衣粉)

(3)放学了,教室的电灯没有关……

(4)假日里,陪爷爷奶奶……

(5)表演自己想到的力所能及的好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看看,想想,说说,演演,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做好事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幸福,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帮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到做好事的意义,并获得做好事的真实体验,真正达到导行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延伸,养成习惯。

1、加深体验,引导升华。

(1)播放濮存昕的工艺广告感受文明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2)播放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引导学生深切体验,领悟到只要我们用心去帮助别人,做点对社会有利的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一种贡献。

(3)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做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红领巾歪了就动手系一系”、“书包乱了就整理整理”、“地上有纸就捡起来”、“书桌歪了就摆整齐”……这样入境体情,以做促学,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感受到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2、联系实际,课堂延伸。

(1)观察学校好人好事登记本,表扬做好事的同学,给学生树立榜样。

(2)总结延伸,激情鼓励。“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好人好事登记本上,已烙下这么多学生成长的足迹,还有这么多的空白留给我们去填,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天都来做好事,看看谁做的好事多。”

设计意图: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只有把课堂引向真正的生活天地,构建和谐统一的教与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内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真正落实品德教育的目标。

4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