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

时间: 新华 三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2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学会了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学会了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够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分数,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了1千米=1000米;认识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了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了1吨=1000千克;认识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了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了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6、初步体验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够长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了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了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按照数学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新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结方面,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每期常规检查都得到肯定。

1、针对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4、加强了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5、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教具、学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6、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7、注重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好练习和复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重视了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不同方式,与家长密切联系,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着重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9、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生习惯,针对这一方面,本学期重点抓了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培养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10、通过一些活动,统计、数据等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是学生有了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5、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6、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7、计算能力差异太大。班中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可是却有大部分学生计算时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没一节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及时辅导学困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4、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5、数学课的开展应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及时家访,家长配合抓好学生的学习。

7、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培养学生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3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准备: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教学准备:课件、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学习方式:观察讨论、亲自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整时的认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小红什么时刻起床了呢?

生:7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师:现在小红都上学去了,丽丽还在睡觉,现在又是什么时刻了?

这时,有部分同学已认识了半时,能说出七时半了。

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认识半时吧。

三、观察发现,获得新知

1.教授8:00—8:30

① 分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8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认的?

师:大家仔细观察,分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再看一遍,看仔细了,分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以前指着12,现在指着6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多请学生说一说分针现在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对半时的记忆)

师:当分针指着6时。我们可以用几时半来表示。那到底这是几时半呢?再接着观察时针的变化吧!

②:时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时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时针指着几呀?(时针之前是指着8,现在指着8和9的中间)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谁能说?(多让学生说一说,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准确的认出半时)

师:是呀,指着8和9的中间,那这是8时半,还是9时半呢?(有人会说8时半,有人会说9时半)

师:过了8没有?到了9没有?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就是几时半哦?

师小结: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它就是8时半。

③:半时的两种写法

师:说着说着,8时半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中间,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师:8时半时,分针指着几呀?(6)时针过了几呀?(8)就是8时半。(边说边把相应的文字贴在黑板上)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全班齐说。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先用汉字来写8时半(学生书空)

师:再用电子表的形式来表示,8:30(强调:它和我们学过的整时不一样,我们用两个0来表示整时,用30来表示半时)怎么读呢?听清楚了,8时30分。(齐读8时30分,书空8:30)

小结:8时半和8:30都是表示当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8的这个时刻。

三.知识巩固,动手操作

1. 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三个钟面)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别是什么时刻?并说出你是怎么认的`?(同桌合作讨论)

生汇报。

2. 动手拨一拨

(课件了出示三个不同的时间)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件的时间,分别拨出三个不同的时间,请拔的时候注意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动。

四.联系生活,讨论合作

1. 师:经过上一次的迟到,丽丽也不敢迟到了,丽丽学会了每天都是按计划做事的,什么时刻做什么事情。看看,她现在是怎么合理安排时间的。(课件出示做一做丽丽的作息时间图)

先请学生说出第一幅丽丽上学图的时刻及认钟方法,课件出示两种写法。

2. 师:请你完成书第93页的做一做,根据钟面写出相应的时刻。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五.拓展应用,升华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数学 - 3的认识。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提问:

"这是几?"

"2和1比,准大?2大于几?"

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

1.数数量是3的物体。

(l)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提问:

"图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图上有几位工人阿姨在生产电视机?"

"图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是3?"

(2)学生操作。

提问;"拿出3根小棒,举起来给我看一看。"学生拿出以后,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师出示绒板,上面贴好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三角形。提问:

"谁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摆。

"数一数,你摆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教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主题图画,数出画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台电视机;又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这些人和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板书"3"。

2.认数字3。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问:

"谁认识这是几?"

"我们一起来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师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领读两遍3字。

3.教学3以内数的数序。

①出示计数器。教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3的认识》。提问:

"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一共拨了几个珠子?"

"2个珠子添上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3个珠子去掉 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②学生操作。先摆2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一共摆了几根小棒?请一名学生回答:"2根小棒添上几根小棒是3根小棒?"

③出示绒板。教师在绒板上贴点子图,先贴1个点子,提问:

"这是几个点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个点子的图的下面写1。

再分别贴出2个点子和3个点子的图,并在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2和3。

教师:现在这3个数排好队了,请一个小朋友按顺序把这3个数读一读。再提问:

"按照数的数序, 2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2添上几是3?"

"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 3去掉几个是2?"

4.比较2和3的大小。

①出示方木块。左边摆3块,右边摆2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有几块?"板书:"3 2"

"3和2比,谁大?"

教师:3和2比,3大。也就是3比2大,那么我们可以在3和2中间写一个大于号,开口朝着3,边说边写出"3>2"。提问:

"这个式子表示3大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式子就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两遍。

②出示方木块。左边摆2块,右边摆3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呢?"板书:"2 3"。

"2和3比,是2比3大还是2比3小?"

教师:2比3小,那么我们在2和3的中间也可以写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尖的一边对着较小的数2,边说边在2和3的中间写一个"<"。指"2<3",这个式子表示2比3小,读作"2小于3"。领读两遍。

5.3的组成。

让学生摆出3根小棒。提问:

"你能把这3根小棒分成两堆吗?"学生动手分,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同时说明每个人分的不一样没有关系。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当学生回答左边摆2根右边摆1根时,教师板书"2 1";当学生回答左边摆1根右边摆2根时,教师板书"1 2"。

教师:刚才大家分小棒分得很好。从分小棒可以看出,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也就是2和1组成3,1和2也可以组成3,同时把前面板书写成和。

领读,3可以分成2和1,2和1组成3。

领读,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

6.写数字3。

教师边说边在四字格中示范"3"的写法。3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里,要一笔写成,3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上半圆稍小些,下半圆稍大些,口向左开。

带领学生照着黑板上的"3"字书空两遍。

让学生在桌于上用手指空写3,把笔顺练熟。

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写数字练习格里练习写3。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1、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着猫图,然后问学生:图里画了几只小猫?学生回答以后,再让学生在图下面的括号里写1。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每个括号里应该填几,再集体订正。第2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第及题的做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建立1秒及几秒的时间观念.

3.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的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具

钟面、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学具

口算练习纸每人一张、自备水彩笔、剪刀、白纸、蜡光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新课

(一)钟面上的秒

1、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你仔细观察,把看到的告诉大家.(秒针走5小格)

揭示: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2、(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

(从数字6走到数字8)这一次表示经过了几秒?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看的.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上来指一指.

3、(播放动画“60秒”)这次表示经过多长时间呢?

(1分=60秒)

从钟面上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呢?你是怎么看出来1分=60秒的?

4、1分就是60秒,那我们平常说的"半分钟"呢?(30秒)

(二)体会1秒

1、1秒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2、请小朋友来做一个拍手练习,每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先自已试一试.

3、谁来试一试?谁还能不看钟,来拍一拍,其他小朋友可以提醒他.

4、每秒数一数,看看数到10的时候,是不是正好10秒?又相差了多少?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比一比.

5、刚才哪些小朋友数得比较准,你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吗?

6、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就是1秒,拍下手是1秒,数一个数也是1秒.你能做一动作来表示1秒吗?(小组讨论)

7、1秒钟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1秒钟却能做很多事情呢.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一秒钟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个零件.有的电脑一秒钟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等等.

所以,你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呀,几个1秒钟连起来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啦.

(三)体会几秒

1、现在就给你30秒钟,请你测一测你的脉搏跳了多少下.

2、我们平时每天都要来做口算,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半分钟口算比赛".比一比谁作对的题最多,我们将评出今天的"口算之星".

3、其实呀,做每一件事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就连我们在不经意间作一次深呼吸,也要花好几秒钟呢,你知道怎样是一次深呼吸吗?

做一次深呼吸,看看用了几分钟.

4、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

请小朋友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你最拿手的事,看看你用了多少秒钟,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5、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播放视频“王丽萍”)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选手王丽萍荣获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军,你知道她夺冠的成绩吗?(1小时29分05秒)

三.总结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

四.练习

1、在()里填上小时.分或秒

(1)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夏天我们午睡的时间是40()

(3)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在一些国际比赛中,竞争就更加激烈了.(播放视频“男子100米跑”)这是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1秒钟都不到,只有0.12秒.

3、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文具整理好,放在文具袋中,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A、300÷5×720B、720÷(300÷5)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1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1.8.2 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小学数学教案《1.8.2 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软硬件一套,视频展示台,钉子板,各种长度小棒若干,七巧板;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3、选择长方形的边要注意什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穿插介绍对边的概念:指着图说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两条边叫做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的这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除了边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你觉得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通过讨论和验证我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师媒体整理知识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5.七巧板(机动):学生分成两大组,每大组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别使用教辅插件中的七巧板拼正方形和长方形,比一比哪组同学拼的快?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4

教案示例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5

教案示例

小猫吃鱼

教学目标

1.通过给小明过生日这个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性趣.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得数是零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造情境

(一)出示图片:生日图1

教师谈话: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给他过生日来了,小明不仅准备了生日蛋糕,还准备了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他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鱼,于是,他就去河里钓了一兜鱼,(出示图片:生日图2)回到家中,把鱼倒进了盆里.(出示图片:生日图3).

二、活动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们猜想到什么?

(二)根据盆里鱼的条数和小猫吃的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列的算式多,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三)小结:我们通过猜想画面的意思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那么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算式,利用减法我们解决了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四)教师:每一组同学都有×-×=0这个算式,这个算式表示盆里没有一条鱼了.这时,小明又急又气,只好让爸爸、妈妈到超市再买几条鱼.(出示图片:生日图4)

(五)教师谈话:这时小明和小朋友们下楼做游戏去了.(出示图片:套圈图)

(出示图片:吹泡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在玩游戏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活动三:结合实际巩固启发思维

(一)小朋友们正玩的高兴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把美味餐准备好了,招呼小朋友们上楼吃饭.

(二)老师:我们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出示图片:数学故事)

从这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你们 一样高兴,因为通过给小明过生日,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案点评:

紧密结合学生熟悉实际生活的特点,大胆构思,重新创设课件。创设了给小明过生日生活情节,巧妙地将小猫吃鱼这个课题加入这一情节中,从而形成了这一完整的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学时采取紧密结合画面,让学生观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7

一、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拍手游戏,帮助学生温习乘法中“几个几”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民主导学、自主探究。通过媒体展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信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如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进一步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1倍”的关系,即小白兔的只数与小灰兔的只数相同,所以说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灰兔只数的1倍。其次,通过新知应用的五道习题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学生对倍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拓展思维涂一涂,由图转化到数,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升华,渗透了数形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检测导结:通过对学生学情的检测,及时了解课堂的效率,发现不足及亮点。认真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同时通过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8

1、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开口大小有关系: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分类,按照角的大小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本学期不需要掌握,孩子知道即可,课上讲过)

4、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也就是:锐角<90°(角的度数不要求掌握,了解即可)

直角:度数是90°的角叫直角,也就是:直角=90°。

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叫钝角,也就是:90°<钝角<180°

5、做题时,如果让画出一个什么角,画完后一定要有一个表示角的小标志,即直角是一个直的小折线,钝角锐角都是小弧线

是否标出顶点和边要看题目具体要求。

6、做题时,如果具体到某个角上,一定要用∠1∠2∠3等表示,不能只填序号。

7、在方格纸上画角时,选定方格纸的一个横竖线交叉点为角的顶点,另一边就沿着横线或竖线画,这样画清楚干净,而且直角更好画,不易丢分。

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