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生物教案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流程,从而增强教学自信心。小编给大家分享怎么写生物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怎么写生物教案怎么写。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_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_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_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⑵实验用具选择:
_水槽选择(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_鱼体大小选择;7—10cm(由学校提供)
_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2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应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2.关注基因工程的进展。
3.认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在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基因治疗。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基因工程,先复习一下什么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类的要求,把基因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操作和加工,然后再把它导入一个新生物体;使其遗传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我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这种生物我们可以称为转基因生物。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植物是1983年品质培植成功的,具有抗生素药物的烟草;那么第一种转基因动物是什么呢?
师:〈投影片转基因鼠〉
这两只小老鼠大家是否熟悉,请看一下教科书的封面。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
是1982年诞生的!美国科学家把一种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一种小鼠的受精卵
中,然后培植成功了一种转基因鼠、它的生长速度要比一般老鼠快50%,大1.8倍,
这种基因现在已经转移给它的下一代了。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我们说转基因生物现
在已经到各处都有了,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每个学习小组把查找到
的相关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图片已存入电脑由我来控制,放映到哪张图片,请
这一组的同学解答。
师:(放投影片)
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上的这只牛。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头不是一般的牛,它有两个地方比较特殊:一个是它来之不易,芬兰科学家通过1~3次实验才把它培育出来的。这头牛所挤出的奶牛含有促红细胞素,也就是它能帮助人生成红细胞,而这种药品在世界上是比较昂贵的所以说有了这头牛,只要喝它的牛奶就能治疗某些缺少红细胞的疾病,所以这头牛也由此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牛。
第一个上市转基因工程产品——不腐烂的番茄,在果实的成熟过程中它是直接受控于呼吸作用。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呼吸作用发展的趁势,分为两类:一类是越变形果实;一类是非越变形果实。我们知道越变形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高峰。而非越变形果实则没有这样的高峰,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越变形果实它在成熟中因为它的呼吸作用往往是突然的又无法控制。所以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摸失。传统的技术往往是通过乙烯催熟在还没有成熟时就把它采摘下来,然后在出售时用乙烯催熟,虽然这样有它的好处,但实际上不能真正起到保鲜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更好的方法来对果实进行保鲜。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过程。
S—腺苷酰丝氨酸(ACC合成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乙烯合成酶)乙烯
我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就是科学家们发现的乙烯(ACC)合成过程,从这个过程上我们可以看到ACL是乙烯合成的直接前体,而ACL又直接受控于ACL合成酶,那么我们知道ACL合成酶是通过植物体内的RNA转译形成的产物,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降低RNA的含量来间接地降低乙烯的含量。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那就是反义RNA技术,反义RNA技术就是通过向细胞内补充与mRNA互补的RNA,然后使它与mRNA形成双链达到很不稳定的结构。从而容易降解,通过这样的方法,科学家就对番茄进行了实验。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比较可行而且经济的途径来真正对水果进行保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的餐桌上会出现这样一些转基因番茄。我们有理由坚信,转基因技术在将来有进一步的发展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基因转移到动、植物基因组中去。1997年经各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在申请环境释放的实验报告中,98.25%为转基因
植物,而在这些转基因植物中80%左右都是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作物。如1996年以来美国研究人员一直种植一种转基因改良棉花,这种棉花含有一种从细菌中提取的对棉铃虫有致命作用的基因。目前科学家还在创造含天然杀虫剂基因的玉米和马铃薯。而在中国,在科技部国家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863项目支持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根据植物偏爱的密码子成功合成了B2B,并转入了适合我国生态条件的棉花品种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植物,成为了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转gene抗虫棉的国家,现已获得农业生物gene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批准商品化生产。1998年在安徽、陕西、湖南等地试种15万亩,估计在2000年可达到500万亩左右。
由于基因工程在农业上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美国的一些基因工程公司特别重视基因工程作物的种植。1999年,全球有了200万公顷的基因工程作物,其中美国大约占了2000万公顷。在美国的超市里60%的加工食品里含有转基因成分,但在欧洲好像不是这种情况。大家看一下这张照片。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在希腊雅典的一个加工转基因食品的工厂外面,悬挂标语牌:gene危险。
课后小结
第一,可能表现在一些转基因食品有毒,一些科学家认为对基因进行人工提取时,当人们达到了某些目的后,同时也增加了其微量的毒素,而这些微量毒素的累计也可能对人体有害,第二,过敏性问题,一些人本来对某些食品过敏,但是他吃了转基因食品之后,对本来不过敏的食品,也过敏了,其原因就是食品中的蛋白质发生了转移,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基因转入小麦中,那么对玉米过敏的人吃了这种小麦后也会过敏。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热爱科学、关注生命的美好情感。
一、情景导入
列举说己的日常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活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想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生物吗?你知道生物仿生的奇迹吗?你了解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创举吗?(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束后,推举部分学生就“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班内展示:
提示:
①食用动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如牛肉、羊肉、鱼类等;
②动物在娱乐和旅游中的作用;
③动物在医药保健中的作用;
④列举一日生活中与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动物;
⑤农村养殖业的意义和前景。
学习任务二: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P50-51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3)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4)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5)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6)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并得出结论,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请列举仿生学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组成员先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三、系统
动物在与人类生活中的关系,你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诊断:
1、选择题:
①下列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能生产一些药品B产品的作用效果显著(或者活性高)
C生产成本低,效率高D设备简单,能减少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②下列属于动物在旅游和娱乐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应器B赛马、打象球、斗牛、演马戏
C仿生研究D蚕吐丝、丝织绸、绸制衣服
③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A生物反应器B仿生
C仪器制造D学习行为
④北京8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被称为“鸟巢建筑”,下列关于“鸟巢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鸟巢建筑”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B“鸟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C“鸟巢建筑”美观但是不够耐用
D“鸟巢建筑”为危险建筑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5
新的学期马山就要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七年4、5、6三个班级的生物教学工作,经过半学期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和识图析图技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接下来这半个学期也是特别关键而忙碌的学期,因为这半个学期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的知识,这部分只是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理解,任务重,所以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特针对本学期七年级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学生分析
初中七年级共6个班,每个班30人左右,学生整体素质尚可,学习态度较好好,有两级分化现象。不过上课认真,课堂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和课堂纪律都较好。目前成绩适中。
四、教学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本市生物现状的教学方法及习题,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定期考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5、疑难问题重点讲解。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总课时为34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8章人的由来(4课时)
第一节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2课时
第二节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1课时
第三节人体概述1课时
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5课时)
第一节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2课时
第二节人体的消化和吸收2课时
第三节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1课时
第10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8课时)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2课时
第二节血液循环2课时
第三节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2课时
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1课时
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1课时
第11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3课时)
第一节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1课时
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2课时
第12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7课时)
第一节激素调节1课时
第二节神经调节2课时
第三节感知信息4课时
第13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2课时)
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的恶化1课时
第二节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1课时
复习5课时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6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与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设计思路:
十、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
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
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
(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1.1学生阅读课本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1.2一名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①②③;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1.3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演替的概念,多媒体投影并板书
1.4多媒体投影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④⑤;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并多媒体投影总结。
1.5与导入呼应: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过渡:群落的演替是否只能发生在裸岩上?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1学生阅读课本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2.2一名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
3、演替的类型
3.1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相比较,分析讨论两者的不同点。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并展示相应图片。
3.2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一小组同学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
学生活动: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到学生说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是否观察过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是怎样分布的呢?课前,我们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了观察,现在请他们来给大家说一下观察的结果。(学生上讲台展示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活动:观察并分析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
2.1第三小组展示课件相应信息
2.2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3、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负面影响。
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
4、师生共同总结以下两点: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3.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问题导学】
一、实验: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
(1)体色:背部色,腹部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呈形,能减少游泳时产生的。
(3)体表覆盖着,具有保护作用。
2.观察鱼的侧线:
轻轻捞起小鱼,观察鲫鱼的侧线,侧线有什么作用?
3.观察鲫鱼的鳍:
(1)对照课本83页,认识鱼的各种鳍。
成对存在的(偶鳍)有:
成单存在的(奇鳍)有:
(2)用镊子轻轻碰触小鱼,观察鲫鱼的运动,是什么提供了鲫鱼前进时的动力?
(3)用皮筋扎住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然后观察鲫鱼的运动有何变化,推断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
4.触摸鱼的体表,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5.观察鲫鱼的鳃:
鳃的结构包括、和。
(1)鱼的口在不停的开合,它是在喝水吗?
(2)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从何处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6.观察鱼的骨骼标本,结合图2.2—7,了解鱼脊柱的构造特点。
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二、鱼类的特征
1.鱼类的主要特征
(1)终生生活在中。
(2)身体呈。
(3)体表覆盖着。
(4)用呼吸。
(5)用游泳。
(6)体内有一条有许多构成的脊柱。
(7)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是动物。
2.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
【归纳整理】
【反馈检测】
1.鲫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因为它的体色是()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水上大世界,动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动物是()A.蚯蚓B.草鱼C.青蛙D.猎豹
3.鱼类游泳时的动力一般来自()
A.胸鳍和腹鳍的摆动B.口不断吞水时的动力
C.躯干和尾部的摆动D.背鳍的摆动
4.侧线是哪一类动物所特有的()
A.环节动物B.昆虫C.鸟类D.鱼类
5.下列动物真正属于鱼的是()
A.甲鱼B.黄鳝C.鲸鱼D.娃娃鱼
6.水中的氧气进入鱼体内的途径是()
A.水→口→鳃→血液B.水→鳃→血液
C.水→鼻→鳃→血液D.水→口→鼻→鳃→血液
7.下列叙述中与鲫鱼适于水中生活无关的形态特征是()
A.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B.身体呈梭形
C.体表有鳞片和黏液D.身体的两侧有侧线
8.鲫鱼侧线的作用是()
A.维持身体平衡B.协助运动C.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D.排泄
9.鱼鳃的组成是由()
A.鳃丝B.鳃耙、鳃弓C.鳃丝、鳃弓D.鳃丝、鳃耙、鳃弓
10.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
鲫鱼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8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
1、概述人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2、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信息的观察分析,增强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2、通过开展游戏,提高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1、概述人的性染色和正常染色体;
2、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难点:理解人的性别决定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前两节内容有一定关联,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出生男生女的奥妙。
1、教师准备围棋棋子、信封(12—14组,每组信封两只,黑色棋子10枚,白色棋子30枚)
2、教师准备有关图片、视频资料
3、学生课前预习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人的性别决定
一、染色体
1、常染色体(1—22对)
2、性染色体
二、人的性别决定
教学后记
1、在游戏过后的讨论和小结中,要注意讲清游戏与生男生女之间的联系,如黑白子的意义,数量分别代表什么。
2、生男生女图解及统计数据时要注意强调男性的精子与女性卵细胞结合机率等。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编号
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染色体
性别决定问:大家都知识小品《超生游击队》吗?述: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片段述:在小品中,黄宏埋怨宋丹丹不争气,连生了三个女儿,宋丹丹却说:“生男生女老爷们儿是关键”述:生男生女的奥妙究竟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一下述:要了解人的性别决定就首先要了解染色体问:我们已经学过,在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展示图片)述:大家可以看到,这两幅图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体内的性染色体。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的文字,思考一下这23对染色体可以分为哪两类?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22对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第23对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述: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展示图片)问:大家可以看到,女性的这一对性染色体在大小和形态结构上一样吗?问:我们将妇性的这一对染色体称为什么?
问:再来看男性的这一对性染色体,这条比较大的性染色体和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一样吗?问:所以我们称它为什么?述:而这条较小的染色体我们将其称为染色体问:因此,男性的性染色体我们应当如何表示?
(思考练习)述:说到这儿,有同学要问了,老师你说了半天染色体,到底人类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呢?不急,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生男生女的奥秘
要求: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游戏,每人每次从信封中随机抽取一枚棋子,每人连续进行10次(抽棋子时不可用眼睛)四人小组进行游戏并进行讨论和统计
2、指定一名记录名,抽到两枚白子记录“女”,一白一黑记“男”
3、统计次数讨论这一游戏和生男生女的奥秘有何关系?
1、游戏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原理一样
2、白子代表X染色体,黑子代表染色体
3、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都只有一条性染色体
4、男性精子可分别含有X、性染色体
5、女性卵细胞只含有X性染色体
6、遗传图解
问:当男性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女性的卵细胞相遇时,受精卵中的性染色体应当是怎样的?述:这就好像大家抽到了两枚白子,这个受精卵将来发育成为男孩还是女孩?述:当男性带有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此时受精卵中的性染色体是怎样的?问:这就相当于抽到了一白一黑两枚棋子,这样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述:由此可见,生男还是生女是由男性的精子决定的。活动:在全班范围统计记录为女和记录为男的次数,并与其他班的统计数学相加,换算比例统计数学述: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比例应约为1:1(思考练习)练习述:我相信现在大家已经完全了解了生男生女的奥秘所在了,我们再来做一个角色扮演讨论交流述:在自然界中,鱼类、两栖类和所有的哺乳类与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相同。在课课练上还为大家介绍了其他的性别决定方式,请大家课后阅读。
观看小品回答23对
阅读思考回答答:一样
答:__答:一样答X染色体
答:X
练习表达交流答__答:女孩答:X答:男孩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9
一年来,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帮助下,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总结起来收获很多。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1、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尽量简洁明了,形成语言专业化,在学生有疑问的同时再以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课上尽量让学生将作业完成,布置的作业求精不求量,并做到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学生也就慢慢开始喜欢学习生物,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后,成绩也能得到明显提高。而高中的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基础太差,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注意旧知识的巩固,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三、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0
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DNA的复制”又是后面变异部分的基础,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点难点
DNA的复制方式的发现虽然是选学内容,但是对学生的学会科学的探究,科学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对DNA复制的过程的探讨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记住DNA复制的概念
简述DNA复制的过程,并分析、归纳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知道DNA复制在遗传上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Meselson、stehl的试验,引导学生观察DNA复制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的思维。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五板书:第三节DNA的复制
一、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两种推测
二、DNA复制方式的探究
三、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学过程:
程序教学活动设计
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发现问题利用DNA指纹技术,请同学们根据犯罪现场提取的血液样品的DNA和怀疑对象的DNA进行比对,判断哪一位怀疑对象是罪犯。且引入新课DNA的复制。思考回答:
1号怀疑对象是罪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复习旧知
展示课件并提问:
1、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
思考回答:
相关资源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
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CAI展示化石图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
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
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讨论:鸟的进化过程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
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
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39;主要历程拼图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
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分析植物以及动物的进化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图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2
课前检测:
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
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资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答: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③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鸣囊、抱对
2、发育: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A.乌龟、青蛙、鳄鱼B.大鲵、小鲵、乌龟C.蝾螈、大鲵、蟾蜍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上生活的动物,就叫两栖动物。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知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2、理解伴性遗传现象(人的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一个家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规律的学习,关注遗传病的预防,初步形成科学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教学标准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内容,学生学习了基因的两大遗传规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也是遗传规律不同形式传递特点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扩展、补充、深化和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教材中利用遗传系谱图和遗传图解,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因此“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原理和规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已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发挥新教材中探究——讨论教学的优势,教学中一是注重创设情景,制造认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体演示遗传图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强学生识图能力、观察能力。三是“让学习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探究,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遗传特点。通过对遗传图解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利用这一规律解决其他案例。
【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导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阅读、思考回答“讨论”引入新课自主学习一、伴性遗传的概念介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
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什么是伴性遗传?(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观察、思考回答:
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明确概念。通过发现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兴趣。探究活动二、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教师展示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问题1:观察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男性占7%,女性占0.5%,发现此病与何有关?
问题2:这种遗传方式的性别比例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而性别取决于什么?
问题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观察道尔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
问题4:根据前面所学的遗传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图形:道尔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人的性别决定图、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
(提示: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只在X染色体上,只在Y染色体上,XY染色体都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三幅图,对三种假设分别进行推理,检验推理结果和现实情况是否吻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推导,获得结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也得出了伴性遗传有伴X和伴Y两种,伴X遗传又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类,红绿色盲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
思考作答:
男、女发病数据明显差距,这种病跟性别有关系。
根据已学知识回答:
性染色体
讨论回答:
控制色盲遗传的基因应该在性染色体上。
根据已学过的基因分离定律答:
“无中生有”所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
预设学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体上,则其父必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体上同时存在,那么红绿色盲患者理论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为1:1,但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体上、XY染色体上都有两种情况。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学生得出结论: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做出可能的假设。
引导学生验证假设。
关注学生的分析、推测能力。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育
得出结论。探究活动三、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问题1:正确写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假设用B和b来表示红绿色盲和正常色觉的基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含有两个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之分,杂合子表现正常,但携带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个色盲基因,没有纯合子与杂合子之分。
问题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父亲致病基因只能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问题3:亲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母亲的致病基因既可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问题探究: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分组写出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探讨规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2)正常男性和携带色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4)色盲男性和携带色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进一步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对地层、化石、始祖鸟、各种细胞色素C的比较,认识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形成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难点: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知道了地球上出现的原始生命是原始单细胞生物。而如今生物圈中我们熟悉的景象却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这些五彩缤纷的植物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经过什么样的历程演变而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合作学习,获取新知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分析资料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课件展示不同的化石图片。
2:提问什么是化石?介绍什么是地层?思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在地层中按什么顺序依次出现的?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
师生分析后,小结出:
1.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2.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分析资料2:展示几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的数据,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比较的'原因。
思考: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近,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远?
差别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分析资料:展示始祖鸟化石的发现过程,同时展示始祖鸟化石复原图片。
思考:1、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有哪些相同点?
2、你能对始祖鸟的发现做出什么推测?
将始祖鸟和爬行动物及鸟类进行比较得出: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总结:在这三份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在这三种方法中都用到了同一种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法。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过渡: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在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那么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为了直观,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画成一棵进化树。
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完成课本上未完成的进化树,总结并要求记录。
要求学生:归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结构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化水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举例来说明,例如以植物为例)
展示学过的一些植物和动物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展示逐步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5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爱花习惯教育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里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的设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事例及其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2、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进化演变形成的。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问:
(1)人类是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2)接受这一观点,需要一定的依据或证据。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各种生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
(3)为什么生物会不断发展,原因是什么?即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这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发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据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认为太行山曾经是海滨。
什么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化石有很多种,有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遗体化石,如骨骼化石、贝壳化石等;有保存植物叶片痕迹的印痕化石;还有遗迹、遗物化石等。为什么化石能够说明生物的进化?地球的地层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层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据存在于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可以判断生物类型和生存的年代。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1)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
(2)从大约39亿年前的地层中开始发现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层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较多;晚形成的地层中陆生生物的化石较多。
讨论:科学家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提问】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供各类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比较分析,哪类生物结构简单,比较低等,哪类生物比较复杂,较为高等,最后总结植物进化的历程。
提问:植物进化的历程可以反映生物进化的什么趋势?
从生活环境看,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看,是从简单到复杂;植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向高等发展。
1.动物进化的历程:科学家采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动物进化的过程。
2.提供各类群动物代表动物的挂图或投影片,比较各类动物的特点,并归纳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趋势。
3.生物进化的趋势: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7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群落演替概念及类型
2.理解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进行分析对比,掌握解释群落演替的原因的系统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从而引起对自然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2.关注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退牧还草的政策,认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演替的过程。教学难点1.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复备栏导入新课
PPT图片展示:1883年8月7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事件
师:同学们都知道,火山爆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火山岩浆温度高达几千度,火山岩上没有生命可以存活,但在火山爆发多年后,发现火山上出现了植物和动物,且随着时间推移,物种数目越来越多。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
进行新课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展示: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生物群落的变化
设疑: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不同群落演替过程相同吗?
学生交流、回答。
展示:光裸的岩石上长出森林的几个阶段的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以下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4.此演替的过程如何呢?
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4.演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一)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展示弃耕农田上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入次生演替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在裸岩上和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有何不同?
怎么写生物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__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qīfānjiù
2.A.√B.√C.√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