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生物教案 >

生物创意教案

时间: 新华 生物教案

教案的编排以教学过程的步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如何撰写优秀的生物创意教案?这里分享一些生物创意教案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生物创意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主要针对分析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阐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总体教学思路就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典型例题贯穿于本堂课中,以题促教,以教促学。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学情分析:

作为步入高中学堂快一个学期的高中学生,对生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授课时关注以下几点:

(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

(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4)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三、说教法

本堂课采取的导学案教学形式,提倡学生预习在先,教师教授在后,教师要少讲精讲。因此,体现设计好导学案下发至每位学生手中,针对本节内容提炼出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的能够消化的基础知识,结合重难点内容为主导思想的练习题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控。

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的氛围是最理想的,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能够轻松的完成本堂课教学内容,通过练习检验出学生掌握程度,遗漏或不能及时吸收的知识点及时补充,与下节课光和作用的过程链接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的联系时必要的。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始终灌输生物实验的设计思路,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如英格豪斯的实验)。

四、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生物创意教案篇2

20__—20__学年度我在高三A组担任高三(2)班、(3)班和(5)班的生物课教学任务。并担任学科组长的工作。高三的学生面临高考,全面复习是高三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和付出,现将复习情况总结如下:

1.复习时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前提,没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解题效率、综合能力就不可能提高的提高。我们的复习以“教材”为本,以不脱离教材为原则。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是有目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发问和引导思考分析,然后跟上典型题目的`练习,通过典型题目来训练和巩固,加深记忆。以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并能成功迁移的能力。不搞题海战术,不追求学科间的综合,步步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从20__年的北京的理综生物题来看,考试内容紧扣教材,注重基础,没有偏题、怪题,基础性强,学生感觉难度降低。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复习方向是正确的。

2.整个复习过程中要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简单重复式的复习,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复习过程中要努力进行创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把握基础知识是点,构建知识体系,是贯穿整个复习中的主线。我们以每节考点知识为起点或平台,联系穿插相关章节内容,使知识结构合理化,让学生在消化记忆中构建知识框架,这种通过教师的引导,由个人融会各章节内容而完成的知识网络,便于迅速准确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科学的解决问题。

3.严格把关、精选习题

复习时我们也选用了复习资料,但在每做一节练习时,我们之前都要经过认真挑选排除一些所谓的原创题、试题严重超教材,甚至有科学性错误的题。每一次检测,我们也要经过严格挑选,保证每次考试的质量,同时也保证了知识覆盖面的广度。06年北京理综生物试题中知识点的分布及所占分数如下表:

题号考查知识点所占分值所占比例1生物工程68.3%2光合作用68.3%3微生物的代谢68.3%4DNA复制、细胞分裂68.3%29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代谢类型1216.6%30遗传变异1825%31人体的物质代谢及调节1825%可以看出试题全部考查的是考试说明中的主干知识,同时也说明复习过程中我们挑选习题的做法是正确的。

4.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基础实验的复习一方面要求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能将这些实验、实习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复习时我们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实验题的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与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实验类试题的基本技能。试题最后一道题给出了:“从突变植株中获得了高蛋白显性纯合体,为验证该性状是否有一对基因控制,请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设计题非常新颖,可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理解了基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同时还考察两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的特殊现象,学生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得高分。

今后高三的复习工作,我会依然本着这几点原则努力的做好高三的复习教学。

生物创意教案篇3

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担任七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必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自成教育

本学期将继续彻底贯彻落实初一年级的"迈好青春第一步,自信---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初一年级以自信成功为主体,鼓励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关注学生心灵花园的耕耘,唤醒学生内心的自尊与自信。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去年上一学期年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班与班差别比较大,班内两极分化严重。

(2)每个班的人数太多,有时候老师无法估计到所有学生。

(3)优秀率不很突出,一部分同学成绩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争取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新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每一章内容之前设置学习导语,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每单元末尾又有信息库,进一步深化及强调基础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基础知识的学习。

五、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l、钻研课程标准,做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和难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2、写好教案。

(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教学反思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突出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及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

5、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青春期教育。

6、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生物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将实验、观察标本等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四个能力(观察、分析及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和理论联系实际)。

(3)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特有的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讲授与实验、观察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7、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每节课一般应包括: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连贯、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可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

1、作业内容要根据中考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4、根据教材内容,可适应提前或课后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小实验,标本采集等。

(四)生物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初一学生的好动及主观能动性,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践能力。建议活动相对条件较苛刻,而一般活动简单易行,学生容易做,并且容易付诸实施,因此需布置力争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以利于学习及活动内容的开展。

2、本册教材对人体的基础知识较为注重。章前有引言,章节后又有信息库。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理解、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而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每章之前做到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章节结束做章节小结回顾,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内容。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做好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应用资料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本册教材有丰富、色彩鲜艳的插图,对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本内容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丰富教材教学法,也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4、应注重课本中关于科学发现及发展史资料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明确科学发现的方法。从而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一般科学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初一生物应在学习基础、发展能力(包括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及形成科研意识及科研方法上均有所长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生物创意教案篇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知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2、理解伴性遗传现象(人的红绿色盲)遗传原理和规律。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一个家族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推导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2、通过遗传图解的学习,明白伴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的规律特点,初步运用遗传规律解决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伴性遗传规律的学习,关注遗传病的预防,初步形成科学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认识遗传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增强优生意识。

教学标准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内容,学生学习了基因的两大遗传规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也是遗传规律不同形式传递特点在对比、分析遗传系谱中得以扩展、补充、深化和综合运用,显然,抓住这部分的内容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教材中利用遗传系谱图和遗传图解,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因此“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原理和规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已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发挥新教材中探究——讨论教学的优势,教学中一是注重创设情景,制造认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体演示遗传图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强学生识图能力、观察能力。三是“让学习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探究,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遗传特点。通过对遗传图解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利用这一规律解决其他案例。

【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导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阅读、思考回答“讨论”引入新课自主学习一、伴性遗传的概念介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

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什么是伴性遗传?(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观察、思考回答:

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明确概念。通过发现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兴趣。探究活动二、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教师展示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问题1:观察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男性占7%,女性占0.5%,发现此病与何有关?

问题2:这种遗传方式的性别比例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而性别取决于什么?

问题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

观察道尔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

问题4:根据前面所学的遗传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控制的?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图形:道尔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人的性别决定图、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

(提示: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只在X染色体上,只在Y染色体上,XY染色体都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三幅图,对三种假设分别进行推理,检验推理结果和现实情况是否吻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推导,获得结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由此学生也得出了伴性遗传有伴X和伴Y两种,伴X遗传又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类,红绿色盲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

思考作答:

男、女发病数据明显差距,这种病跟性别有关系。

根据已学知识回答:

性染色体

讨论回答:

控制色盲遗传的基因应该在性染色体上。

根据已学过的基因分离定律答:

“无中生有”所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

预设学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体上,则其父必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体上同时存在,那么红绿色盲患者理论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为1:1,但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体上、XY染色体上都有两种情况。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学生得出结论: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做出可能的假设。

引导学生验证假设。

关注学生的分析、推测能力。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育

得出结论。探究活动三、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问题1:正确写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假设用B和b来表示红绿色盲和正常色觉的基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含有两个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之分,杂合子表现正常,但携带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个色盲基因,没有纯合子与杂合子之分。

问题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父亲致病基因只能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问题3:亲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母亲的致病基因既可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问题探究: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分组写出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探讨规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2)正常男性和携带色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4)色盲男性和携带色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

生物创意教案篇5

一、主要措施:

1、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倡导探究性学习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4、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1)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要求。

(2)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改过去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材安排了丰富多采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活动。

(3)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5、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有很大作用。

应重视以下五种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学生学习。

(1)实验探究法:明确探究课题-->引导探究-->获得结论-->测试反馈

(2)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3)识图学习法:

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可读性强。它形象、直观、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有关知识讲清楚,而且利于学生理解内容,便于记忆。

(4)比较、归纳学习法:

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归纳,可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知识间的关系更明了。

(5)综合学习法: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

二、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第一单元

第二周——第三周第二单元

第四周——第五周第三单元

第六周——第七周第四单元

第八周——第九周第五单元

第十周到一调第六单元最后

第十三周——-期末复习

生物创意教案篇6

篇一: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教案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四、教学时数:3节五、教学过程: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什么叫做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练一练,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D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2、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一个种群都有它的基因库,种群的个体一代一代地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3、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4.基因频率的计算: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1)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此种基因的个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的总数此种基因的个数=纯合子个体数X2+杂合子个体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的总数=个体总数X2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A=AA+?Aaa=aa+?Aa

5、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练习:1、从某种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D)

A.24%72%B.36%64%C.57%43%D.60%40%

2、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人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

A0.64和0.36B0.36和0.64C0.50和0.50D0.82和0.18

3、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C)A.4.4%B.5.1%C.6.8%D.10.2%思考与讨论: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假设讨论题2中的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AA、Aa、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上述计算结果是在满足五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计算的,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五个条件都能成立吗?特别是如果第⑤点假设成立这与前面我们所学的基因突变的哪个特性相违背?

遗传平衡定律:p+q=1(p+q)2=p2+2pq+q2=1AA=p2Aa=2pqaa=q2

思考:如果该种群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频率又会如何变化呢?

练习:

1、在某一个种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占16%,那么该种群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概率分别为:(A)A.0.36、0.48B.0.36、0.24C.0.16、0.48D.0.48、0.36

2、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Aa:aa的比值是(B)A.3:2:1B.4:4:1C.1:1:0D.1:2:13、(09广东20)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A)A.10/19B.9/19C.1/19D.1/2

解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丈夫正常,为隐性纯合子,假设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或Aa,发病率为19%,可知正常概率为81%,a基因频率为9/10,可推出妻子为AA的概率为1%/19%=1/19,Aa的概率为2×9/10×1/10/19%=18%/19%=18/19。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几率为1/19+18/19×1/2=10/19(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桦尺蠖形成了不同的体色。

某海岛上的昆虫出现残翅和无翅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突变

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为什么还能够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

例如: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那么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呢?

2×104×105×108=2×107

个体种群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现在我们用数学方法来讨论一下桦尺蠖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10%;Ss20%;ss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后的几年内,桦尺蠖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呢?

(3)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生率有影响吗?

变黑的环境使控制浅色的s基因频率减少,S基因频率增加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4)在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

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得体色(表现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从宏观(性状)上来看进化过程: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2、从微观(基因)来看进化过程为: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原因:淘汰不利变异基因、积累有利变异基因。结果: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结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练习:1.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C)A.生物个体B.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C.种群D.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2.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3.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A)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不同物种特点: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生殖隔离)3、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4、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形成例子原始地雀各地雀种群出现不同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种群间无基因交流不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同变化各岛屿环境不同,自然选择导致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有所差异长此以往,不同种群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最终产生生殖隔离,物种形成

2、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由地理隔离发展到生殖隔离是大多数物种形成的基本因素,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3、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

1)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篇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福建师大附中陈丽芳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1/7

篇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说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自己对这一节课的认识。一、说教材

本章课程的核心就是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上一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由于历史和当时科技条件的限制,而体现出来三个方面的不足,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这几个方面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的修正和完善。本节内容包括: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以及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其中重点和难点是自然选择通过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二、说学情: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认识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以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上节课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从而进一步探究修正发展了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情感目标: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生物进化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解决方法]

⑴通过具体的实例和计算来理解相关的概念。

⑵通过探究活动的教学理解综合因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基因频率的概念。

⑵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⑶隔离在物种形成的作用。[解决方法]

⑴通过练习计算基因频率掌握此概念。

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117的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⑶以桦尺蠖为例讲隔离的作用。五、教学策略

第1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该学说的基本观点,分析下面的情境:

“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基因型为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易被捕食。那么,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

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质疑:

该绿色个体能很好生活下来,它体内的.A基因怎样才能传递给子代呢?如果Aa与其他个体交配生殖,后代还会是绿色的吗?

讨论发现,出现有利变异个体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

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人们为什么要提出“种群”这个概念呢?归纳出:自然界的物种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种群存在的,种群是物种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物种的变化带来了方便。

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如何分析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呢?由此人们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什么是基因库?基因频率的含义是什么?请学生计算下面假设的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

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褐色翅的基因为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0、60、20,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计算得知,该种群基因A的频率为50%,基因a的频率为50%,如果让该种群随机交配,依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一代、子二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又会怎样呢?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如果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世代稳定不变,生物将无法进化,显然与事实不符。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显然,同时满足以上5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即使前4个条件可以满足,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总会发生的。为什么?以上5种因素中哪些因素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8练习一1、2。(五)板书设计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2、基因库

概念3计算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第2课时

导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一地区的两种颜色的桦尺蠖是同一物种还是两个物种呢?我们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呢?

一、物种的概念

以生活在一个草原上的全部驴、马为例,设问:

1、驴种群个体间、马种群个体间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吗?2、马和驴能相互交配吗?3、骡子可育吗?4、什么是物种?

5、为什么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学生阅读教材P119相关内容回答之。教师: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阻止基因交流,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

隔离常见的类型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分别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辽阔地带就起到了地理隔离的作用。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教材P119两幅假想情境图。提问:

1、在一个山谷中,有一个鼠种群在“快乐”地生活着。雌鼠和雄鼠之间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这说明了什么?

2、当这群鼠被大河分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3、几千年后河流干涸了,两个鼠种群又会合在一起,它们之间还能自由交配吗?4、是什么原因造成它们分化的?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显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提问:教材P120[资料分析]中的4个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三、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三)总结

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的概念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四)作业布置

教材P121练习,P122技能训练(五)板书设计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1、物种的概念

地理隔离2、隔离生殖隔离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篇四: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2

1

2

3

4

5

篇五:生物: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四、教学课时:4

-1-

-2-

-3-

-4-

-5-

生物创意教案篇7

总体目标:

按照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学教研计划的精神和内容。

具体目标:

根据现初二级的生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优化课本知识结构和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学学习中,愉快地获得知识,并能运用到实处,在卫生保健方面让学生终生受益,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评价途径和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发展性评价。按教学进度计划有序地组织教学工作。在学年度的全市统一考试力争使总体成绩与往年水平持平。

一、设置形式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质,在生物学习压力不重的情况下,设计多种多样的形式,以激励为主,惩罚为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

1、前五分钟“知识就是力量”的问答游戏,向学生明确游戏的规则,其中题目设计涉及到生物知识在内许多生动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身边,做学习的有心人和主人,知识的构成和人的发展特性是多样化的,学会互相尊重。同时让学生出题,初步体验收集、筛选信息的经验。为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逐步采用奠定基础。

2、用直观的奖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出“开心愉快学生物,努力积极争印花”的活动,活动办法:每两周推出一款印花,一个学期集齐十款印花,将获得神秘大奖(奖品或考试加积分),印花数量越多,奖励越丰厚。

获得印花的办法多种多样:认真做好笔记;上课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回答问题;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出色完成好生物实验;单元测验获得85分以上;考试90分以上;积极阅读课外书,并能向老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积极参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其他受到表扬的表现;

二、在课堂教学和阶段性考核中实践“开放性考试”模式和发展性评价

本学期参与市教研室关于“初中生物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借此机会,继续开展“开放性考试评价”,研究发展性评价中部分环节的模式。把理论及时转化为教学效益。计划采用“成长日记”和“学习资料袋”的形式,老师、同学、自我三方面评价结合的形式。克服以往一试定终生的考试的单一功能,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采用粗细结合的大评价方式,如采用“学习能量”的模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态度,管理的力度和效果。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气氛中既放得开,又收得来。

三、课堂教学中寻找新教材中的突破口

新教材与旧材料在课程体系上、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基本上相同,但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内容增多了,在去年的新教材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忽略了这种变化,因此把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到新教材的实验和探索活动的研究中去。因此本学期内要着重研究设计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实践、实验。在教学探索中能做到教学相长。此外要认真学习和参照新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在过渡教材中如何体现出来,开出有研究价值的公开课。

生物创意教案篇8

生物教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通用2篇)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篇1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教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篇2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生物创意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条件温和、效率高);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我们为了让一些化学反应更容易地进行,会使用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呢?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

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方案一:学生进行实验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1.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

(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让学生画概念图

练习略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

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

(四)小结及例题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例题略

第3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略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填写相关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为例子,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

(六)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讨论。进行讨论,或者自由发言,利用无氧呼吸的知识,解释教材中相关的实例

(七)小结及练习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39;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生物创意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进一步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对地层、化石、始祖鸟、各种细胞色素C的比较,认识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形成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难点: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知道了地球上出现的原始生命是原始单细胞生物。而如今生物圈中我们熟悉的景象却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这些五彩缤纷的植物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经过什么样的历程演变而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合作学习,获取新知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分析资料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课件展示不同的化石图片。

2:提问什么是化石?介绍什么是地层?思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在地层中按什么顺序依次出现的?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

师生分析后,小结出:

1.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2.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分析资料2:展示几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的数据,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比较的'原因。

思考: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近,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远?

差别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分析资料:展示始祖鸟化石的发现过程,同时展示始祖鸟化石复原图片。

思考:1、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有哪些相同点?

2、你能对始祖鸟的发现做出什么推测?

将始祖鸟和爬行动物及鸟类进行比较得出: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总结:在这三份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在这三种方法中都用到了同一种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法。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过渡: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在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那么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为了直观,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画成一棵进化树。

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完成课本上未完成的进化树,总结并要求记录。

要求学生:归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结构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化水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举例来说明,例如以植物为例)

展示学过的一些植物和动物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展示逐步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生物创意教案篇1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学生主体理论,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变经典遗传教学为探究性教学,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展开对红绿色盲、血友病等伴性遗传病的探究,以激发学生课前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以较小的知识密度换取学生更多的能力训练;通过对红绿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其遗传的特点和最本质规律。从而做到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兼顾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力求体现主体性、过程性、发展性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伴性遗传之前,已学过减数分裂和性别决定的知识,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教学条件分析我校是辽宁省重点高中,省模范高中,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及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做到高效教学。

(四)、教学重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特点

遗传系谱图的识别和判断。

(五)、教学难点

伴性遗传的机理和传递规律

遗传系谱图的判别。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绿色盲的遗传现象

2.理解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

3.理解伴性遗传的原理和遗传规律

(二)、方法与能力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伴性遗传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红绿色盲家系图谱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2.在了解常染色体遗传病及伴性遗传病传递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近亲婚配对人口素质产生的危害。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利用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等抽象、理解困难的知识。

2.通过师生互动、采用探究、讨论想结合模式,利用资料分析遗传图谱,共同探究有关性别

决定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3.让学生完成习题后,进行教学反馈。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

课前

准备

二、

对现象的解释

三、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一)

各种婚配方式分析

(二)

遗传特点归纳

1、指导读书P39:色盲症的发现。

2、指导学生设计相应调查表。

3、指导学生调查中注意色盲和色弱区别。

色盲:就是不能辨别色彩,即辨色能力丧失。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

色弱:能辨别所有的颜色,但辨认能力迟钝或经过反复考虑才能辨认出来,

4、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

教师把调查的汇总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被调查人数为750人(男性450人,女性300人),其中色盲患者为11人(男性11人,女性0人),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2.4%,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

提出问题1:红绿色盲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

提出问题2:我们能否推断红绿色盲基因在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请作出合理性假设.

复习性别决定的知识,引导学生注意调查报告中男女患病的比例,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

提出问题3:色盲基因和他的等位基因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

引导学生讨论X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分布情况。

对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为了让学生加深红绿色盲基因位置的印象,教师分析下图:

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

X染色体特有区段

Y染色体特有区段

色盲基因

让学生明了红绿色盲基因只分布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因为缺少与X染色体同源的区段,而没有红绿色盲基因。

1、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可能存在基因型与表现型情况。教师和同学一起规范正确书写要求。

强调:书写时应注意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写法,先要写性染色体,将基因写在性染色体的右上角。

2、不同基因型的随机婚配方式有几种?

3、写出XBXB、XBXb、XbXb、XBY、XbY各产生几种类型配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B、b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分离规律吗?

复习减数分裂的知识,引导学生注意XY也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XY也会分离,红绿色盲的遗传实质上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具体体现,把红绿色盲遗传规律转化为简单的分离定律。

4、除XBXB×XBY、XbXb×XbY外,写出其余4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计算每种婚配方式中男女患病的概率。

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分组写出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每组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其余同学讲评纠正。

强调遗传图解由亲代(P)、配子、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五部分组成。纠正学生书写不规范的不良习惯。?

5、男性色盲发病率为什么会高于女性?如果已知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该如何计算女性色盲患者发病率?

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答。

生物创意教案篇12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较为枯燥,尤其摩尔根的实验课本介绍并不清楚,关键实验没有具体介绍,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研究相关资料,将知识优化组合,帮学生理清实验思路和方法,让他们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和艰难收获的乐趣,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二、学生分析我教的三班四班是实验班。学生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喜欢挑战自我,享受探索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已养成讨论合作学习的习惯。而且三四班的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并做好对应意外生成的准备。

从我校教学特点分析,我校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的,每个小组均有学优生和学困生,可以有效完成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式学习。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标注图解,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推导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观察果蝇杂交实验现象,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

2、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本节使用了会生会影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photoshop图形处理、PPT多媒体技术。

在导入环节,采用会生会影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制作“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的微视频,通过科学发展史中的趣闻轶事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讲述摩尔根实验证据时,使用photoshop处理果蝇图片整合到果蝇特点介绍的视频中,再结合PPT课件分析遗传图解,让学生认识到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掌握果蝇性别决定的方式,了解X一Y染色体的结构差异,尝试分析杂交实验过程,提高遗传图解的书写能力。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播放录制好的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有关视频,引出本节问题“基因在哪里”。观看视频,了解科学发展史中的趣闻轶事。采用会生会影和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制作“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的微视频讲授展示任务:完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产生配子的图解”、画出“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示意图”。

提出问题:1)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单个?)存在?染色体呢?在配子中,二者又如何存在?

2)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非等位基因会?

同源染色体会非同源染色体会?

3)比较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你有什么发现?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务。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任务单。探究引入摩尔根实验的介绍,讲述一段摩尔根实验的趣事,摩尔根为什么一定要用果蝇来做实验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播放果蝇资料介绍。(包括其材料优点,染色体组成及性别决定方式。)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生物创意教案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力求使生物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二工作目标

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与现代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掌握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

三具体工作

1.教研组建设

加强组内建设,组织本组教师深入学习教育理念,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物学科备考体系。每周组织学习并严格实现学校制度汇编中关于教学与科研的相关规定,参加教研组建设评比。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提高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教师教学常规的“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编和评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查)和学生学习常规的“五认真”(认真预习、认真听课、认真复习、认真作业、认真应试)。

3.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学研究氛围

(1)学校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也是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活动基地,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工作和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各备课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改试验、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效果、有记录。从本组的实际出发确定集体研究课题,注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挂图、模型、标本的使用使教学更直观具体,减少枯燥的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3)组织高三备课组的教师对高考进行研究,认真学习和研究《考纲》,研究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理综——生物高考的复习对策,注意尖子生的培养工作。高二备课组做好高二生物会考备考工作,各教师要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现状及需求,关注学困生,培养尖子生,做好指导学生的复习、组织学生参加会考等工作。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争取获得好成绩,达到示范性高中的要求。

(4)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共享教学素材资料,提倡组内教师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音像、课件等资料来丰富生物信息库和课堂教学内容;继续补充生物高考、会考试题库。

(5)每人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每年撰写1~2篇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各种论文评比活动。

4.抓好实验室管理工作,要求每位教师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1)每位教师在实验的前一周要将所需实验材料、药品、仪器列出清单,交给实验员。

(2)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做好课前教育,配合实验员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爱护公物,认真实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实验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要配合教师做好每一个实验,并可提出自己的建议、要求,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4)由于本学期实验多样,班级数多,因此实验员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5.本学期从初中部调入一位青年教师,老教师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备课和上课的指导,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业务,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地成长起来。青年教师也明确要求,在教学常规上下功夫,不断取得进步。

6.其它

(1)组织高二学生参加全国生物奥赛,做好报名工作,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竞赛辅导工作,争取获得好成绩。

(2)结合学科特点,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本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安排如下:

生物创意教案篇14

一、考题回顾

高中生物《DNA与RNA的区别》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设疑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组织学生共同回顾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种类有几种?(2种。)

设疑: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核酸的两种模型DNA和RNA,组织学生观察,DNA和RNA的形态特征。提出问题:DNA和RNA有什么特点?

(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教师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教师展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师组织学生将下发的模型初步拆卸,观察并提问:核苷酸的种类有哪些?

(脱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种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继续追问: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拆卸模型,设置小组讨论,观察其它组成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学生归纳总结后进行对比。

(不同点:DNA特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点:磷酸、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

(三)巩固提高

快问快答,总结2、5、8分别代表的内容。(核酸分为2种,含有5种含氮碱基,共有8种核苷酸。)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作业:课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DNA与RNA的模型。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简述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运用表格式板书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表格式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晰直观的进行比较学习,明确DNA与RNA的区别,与其他形式板书相比,更利于学习思路的形成。

生物创意教案篇15

【学习目标】

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

2.理解酶的性质(主要是高效性、专一性、酶需要适宜条件的特性)。

3.用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1)如何理解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2)如何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

(3)如何理解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解题障碍(1)用酶的作用特性去解释和说明一些生物学现象。(2)解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因素的图表题。

(3)解有关的实验设计题。

【学习策略】1.理解障碍的突破(1)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观点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生命系统既是一个需要维持稳态的系统,又是一个瞬时就会发生一系列合成、分解的运动着的系统,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新陈代谢中的各种化学反应是在温度、酸碱度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不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可是又要迅速、高效地进行反应,怎样实现生命系统的这种功能?因此就必须有一种结构或物质存在,来行使其功能。这就是生物催化剂——酶。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据估计,人体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的频率约为几百万次/min。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更新的速度通常为200万/s以上,大约60d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d左右要更新一半;皮肤、肌肉等组织中的蛋白质,大约150d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000kg,糖类为10000kg,脂质为1000kg,蛋白质为1600kg。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所有这些复杂的代谢活动,只有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迅速有序地进行。因此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所组成的反应网络,这就是功能与结构的和谐统一。

(2)用“迁移法”来帮助理解酶的特性。酶是生物催化剂,因而它既有与一般催化剂相同的性质,也有与一般催化剂不同的特点。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是:第一,酶在催化反应加快进行时,在反应前后酶本身没有数量和性质上的改变,因而很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质发生反应。第二,酶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而不能使本来不能进行的反应发生。第三,酶只能使反应加快达到平衡,而不能改变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因此,酶既能加快正反应进行,也能加快逆反应进行。酶促反应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取决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酶与一般的催化剂相比又有其特点,最突出的是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生物化学理论的迁移

A.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理解酶的高效性

酶具有强大的催化能力,酶的催化能力远远超过化学催化剂。例如,碳酸酐酶能够催化下面的反应: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经知道的催化反应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个碳酸酐酶分子催化CO2水合作用形成相同数量的H2CO3的速度通常为6×10个/s。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应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速度快10倍。如果没有这种酶,CO2从组织到血液,然后再通过肺泡呼出体外的过程只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远远不能满足生物体生存的需要。酶具有这样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用酶的中间产物学说来解释:酶在催化某一底物(被酶催化的物质)时,先与底物结合成一种不稳定的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极为活泼,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成反应物,并且放出酶。按照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需酶催化的反应)可以写成下式:

57B.用“酶的诱导契合学说”来理解酶的专一性: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这就是说,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底物,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酶的这种高度的专一性,可以用“诱导契合学说”来解释: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酶和底物结合时,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补的形状。这种方式如同一只手伸进手套之后才诱导手套的形状发生变化一样。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这就是科学家们普遍支持的“诱导契合学说”(见下图)。

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的这种互补形状,使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这就是酶作用的专一性。用来说明酶专一性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学说还有“锁和钥匙学说”,见本节教材复习题二图示,在此不再赘述。

(3)用“内外因法”来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pH影响的机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用此方法可以找出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酶起催化作用所需条件虽然不象一般催化剂那样苛刻,如要求高温、高压,但它还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外因,主要是温度与pH;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内因是由酶本身的性质——蛋白质所决定的。我们主要研究其外因。①温度:酶的催化效率又称酶的活性或活力。酶促反应与普通的化学反应一样,一般说来,环境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随之提高,但不是无止境的。随着温度升高,酶的稳定性也越来越低,表现为酶的活性急速丧失。某种酶在某一温度下能表现出最大的活性,这个温度称为该种酶的最适温度。就大多数酶来讲,最适温度在40℃左右,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会显著下降,以致完全丧失催化能力。这是因为酶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加温到70℃~90℃就会变性沉淀,如鸡蛋清在开水里一煮就凝固成白色固体一样。各种酶能忍受高温的限度不同,绝大多数酶在60℃~70℃的溶液中即受到很大破坏。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图。

②酸碱度(pH):酸碱度对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种酶在不同的pH下活性不同,如上图。二是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过酸或过碱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例如胃蛋白酶在酸性(pH1.5)环境下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在微碱性(pH8)环境下活性最高,大部分酶在中性环境下活性最高。

[例1]在酶法生产葡萄糖时,pH先调到6,后调到4.5。这是因为最初以一种淀粉酶溶液为原料时,该酶的____________,继后以糖化酶继续作用,该酶的____________之故。

解析:用“内外因法”解。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据题意,催化淀粉最终水解成葡萄糖最先需要淀粉酶后需要糖化酶,pH先调到6,后调到4.5,可见这分别是两种酶的最适pH。

答案:最适pH为6最适pH为4.52.解题障碍的突破

(1)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来解有关酶的特性的问题。

按系统化方法将酶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下图。

具体化(对号入座)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例2]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B.分解酶C.水解酶D.蛋白酶

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题目告诉我们这主要是考查酶的功能特性,根据我们已建立的上述知识网络将问题对号入座,很明显题目具体是考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分解酶是具有分解作用的所有酶的总称;水解酶是催化有机物与水作用形成各类分解产物的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蛋白酶是只能水解蛋白质的酶。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的特点。因此,促使其水解的酶只有蛋白酶。答案:D[例3]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请回答:

(1)放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沸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较长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号入座)法”解。玉米的甜味是由某些单糖引起的,放一段时间后甜味便降低,显然是单糖减少的缘故;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保存,甜味会保留较长一段时间,即单糖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单糖这种变化与温度有关,综合分析,不难看出这是酶的作用。

答案:(1)在酶的作用下,单糖分解或转变成淀粉(2)高温使酶失活,抑制了单糖的分解或淀粉的合成(3)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可使酶失活

(2)先用“图文转换法”,再用“层析综合法”来解图表类问题。

在解图表类问题时,先进行图文信息转换,再对其分析。具体分析时,用“层析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