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生物教案 >

2025生物教案模板

时间: 新华 生物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2025生物教案模板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2025生物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学习。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八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应用生物,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态度和情感,使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综合概括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动物的运动﹑动物的行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生殖和发展﹑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共6章,内容比较多,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与思考以及活动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并且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也对遗传和变异充满好奇,所以第六单元的内容刚好可以替学生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能真正认识自己,了解生命是怎样延续的。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注意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力争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等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

5、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小组活动,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具体措施:

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进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略)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2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进化论的观点,知道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上节课内容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

2、具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只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同种),通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通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他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这里,假设可以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同,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

关于“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可以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的原因,并通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形成。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教师应强调,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定义: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得基因传给后代。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特点:频率可变。

4.结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结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第二课时

(一)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概念及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3

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成长变化的&39;学生,期望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本学期我主要调整了以下几项工作方式:

1、依据考试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发现学生是我们教师上课讲的不如他们课外练的,课外练的不如考试考过的效果好。据此我们采用上课少讲多练,课外少做多考的方式,如为了提高学生解选择题的能力,我们备课组连续5周左右每周1-2次(每次10题)给学生随堂考试,并且评分给予反馈,表扬得分较高的学生和进步较大的学生,期望提高学生解选择题能力。

2、有些作业少批(但我们学生还是要检查有没有完成),要求他们自己批改,更多时间留给自己选题上,资料备课组全部共享。

3、最近我采用先学生做,他们问了问题之后再统一讲评,有利于节省学生的时间,但自己的工作量加大了,学生成绩能提高那是最好的。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了解内分泌腺的特点和种类,介绍激素的主要种类、作用及分泌异常时的症状,掌握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及其所分泌激素的主要种类和作用,并能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2.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2.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养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主要种类。

2.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4.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说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2.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三)情感目标:

1.关爱和帮助自己周围一些激素分泌异常的患者。

2.关爱自己,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

三、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探讨法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调查激素分泌异常患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疾病多种多样,我相信大家对其中某些疾病的情况肯定有所了解。那么,范文,你们是否清楚这些疾病呢?(展示几种疾病的名称: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增加)

这几种疾病虽然表现出来的症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与激素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探讨学习:第四节激素调节。

(二)讲授新课

1几种主要的激素

(1)生长激素

展示几张侏儒症和巨人症患者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侏儒症和巨人症患者的表现症状(侏儒症: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巨人症:过分生长,身材过高),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两种疾病跟生长激素有关: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巨人症,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生长激素的主要作用。(教师提问:大家猜想一下造成这两种疾病的跟生长有关的激素会是什么名称呢?生长迟缓和过分生长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人到什么时候基本停止生长了?这说明引起这两种疾病的生长激素是在什么时候分泌出现了问题?)

通过“出谋划策: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来改变“侏儒症”的命运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能否给成年侏儒症患者注射生长激素?引出肢端肥大症(展示肢端肥大症患者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直观了解并说出其表现症状,再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资料:肢端肥大症为垂体前叶机能亢进症之一,发生于青春期后。巨人症常继续发展为肢端肥大症。分泌生长激素旺盛。病因不明。起病缓慢,一般自20~30岁起病,表现为手足厚大,口唇厚、耳鼻大、舌大而厚,下颌、眼眶上嵴、前额、颧骨及颧骨弓增大,四肢加粗。以后身体状况逐渐衰退。),从中寻找分泌生长激素的器官——垂体。接着展示垂体的图片,由垂体又名脑垂体,学生猜想其位置:大脑的下部,同时学生总结回答垂体分泌的激素名称:生长激素等,生长激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2)甲状腺激素

展示科学家验证甲状腺激素作用的三个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资料:科学家为了研究甲状腺的功能,破坏了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停止了发育,不能发育成蛙。科学家在饲养缸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发现破坏了甲状腺的蝌蚪又发育成蛙。在饲养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则蝌蚪提前变成蛙,但蛙只有苍蝇大小。),共同讨论分析三个实验的目的,得出结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分析资料,学习科学的探究意识与方法,自己尝试设计对照实验来证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实践活动材料:一些小蝌蚪、甲状腺激素、两只相同的玻璃缸、饵料、清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并写出探究计划。有兴趣的话,不妨亲手试一试。)

通过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激发学生回忆地方性甲状腺肿,教师提问:为什么缺碘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资料: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患者表现为脖子肿大,呼吸困难,劳动时心跳快、气短等。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以致甲状腺激素不足,甲状腺增生肿大。推广食用加碘食盐和常吃含碘丰富的海产品是很好的防治措施。),从中寻找答案。由大脖子病的发病部位引出甲状腺的位置: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同时学生总结回答甲状腺分泌的&39;激素名称: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根据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依次介绍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过少)和甲亢(甲状腺激素过多),让学生试着说说各自的表现症状,注意区分呆小症与侏儒症。

(3)胰岛素

由“你了解糖尿病吗?”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了解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除了糖尿外,还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另外适当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危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初步获知了糖尿病的部分知识后,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患糖尿病?”,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科学家验证胰岛素作用的三个实验(资料:科学家发现,狗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并出现糖尿病病人的一些症状。科学家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了,只有内部一团团的细胞——胰岛活着,并且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科学家推测,胰岛分泌一种能够调节糖的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后来,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了胰岛素,用胰岛素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治疗人糖尿病的新纪元。班廷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学生完成填空的形式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作出新的假设、进一步实验、实验结论)。同时由上述资料可得出胰岛的位置:散布于胰腺中(内部),胰岛分泌的激素名称:胰岛素等,胰岛素的主要作用: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展示胰岛图片)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师生共同继续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注射胰岛素、控制饮食、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适当锻炼身体、定期检测血糖等),突出强调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4)其它激素

对上述三种激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调节特点:

1、含量少,作用大。在此基础上,展示资料:近年来报纸杂志经常报道,一些肉类食品中的残余激素、劣质儿童保健品中隐含的激素,引起儿童的性早熟。根据你所了解的激素的调节特点,试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性早熟的原因(与性激素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第一章所接触过的性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学生此时会领悟到原来人体内有许多激素,它们对生命活动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重用。教师进一步提问:大家还知道人体内其它一些激素吗?(展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图)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介绍胸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图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内分泌腺(产生激素的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由人体内所有的内分泌腺构成)的概念。

2、内、外分泌腺的比较

通过回忆消化腺和观察内、外分泌腺的图,认识两者的区别,由学生自主完成一张内、外分泌腺比较的表格(有无导管、分泌物输送方式、分泌量和实例)。

3、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通过观看足球赛的一个精彩片段,让学生谈谈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教师接着提问:大家为什么会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去了解其原因(情绪激动,大脑皮层兴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从而明白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5

一、教材简析:

《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幻灯片展示:2组同学们熟悉的明星照片,请同学们观察照片中的人物在外貌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以此导入新课: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新课。

知识点一:性状和相对性状

1、性状

1)小游戏:

①猜一猜:这分别是谁的眼睛?

(引出名词——形态特征)

②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引出名词——生理特性)

由以上两个小游戏引出:性状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思考: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相同吗?

3)根据性状的概念说出葡萄的性状。

展示同种生物同一性状表现类型不同的图片,从而引出:相对性状

2、相对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展示4组图片,判断图片中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

2)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讨论:

①在活动最后,有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个体间性状表现是否完全相同?

②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

3)你能行: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对性状和相对性状进行巩固)

知识点二:遗传和变异

1、遗传

1)小游戏:寻找亲人

2)活动: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

讨论:

①《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②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请同学们说说以上两项活动的体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状有相似性,说明性状可以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从而引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展示4组与遗传有关的图片。

4)思考: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性状一定相似吗?展示3组有亲缘关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从而引出:变异——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6

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满了理趣。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指出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似乎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这种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上认识生物的观点,颇具独创性。作者对“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的见解并不是无端的空论,而是蕴含了深刻的科学思想。这里既有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批判,也有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的警示。本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文笔,幽默的语言,令人叹服。阅读时,可以画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如说蚂蚁“是某种活的计算机”,“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细心体味。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鳟(zūn)鱼〕一种背部淡青略带褐色,侧线下部银白色,全身有黑点的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白蚁在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龙,做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蜜蜂同时过着几种生活: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离窠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根据一个跳舞的小蜂给它的指令:“去南偏东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据太阳偏转调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属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营建蜂窠的时候,看上去就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离远一点看,它们像是一个细胞内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分群的时刻来到,老蜂王打算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而去,这时的景象就像蜂窠在进行有丝_。群蜂一时来回骚动,就像细胞液里游动的颗粒。它们自动分成几乎一点不差的两部分,一半跟着要离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着新的蜂王,于是,像一个卵子_一样,这个毛茸茸晶黑金黄的庞然大物_成两个,每一个都拥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组。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阿米巴〕即“变形虫”的音译。变形虫因虫体_、柔软,形体不定而得名。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鲱(fēi)鱼〕一种身体侧扁而长,背部灰黑色的鱼,生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经济类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纽芬兰〕北美洲东部岛屿,属加拿大。近海岛屿的山坡上作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

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3、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4、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分类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5、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7、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8、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展示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9、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及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学生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

10、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并能举例说明。

1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等能力。

12、关注我国珍稀动植物,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分类方法。

2、引导学生在尝试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4、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5、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6、组织学生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7、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8、增进爱护生物的情感,培养多种能力。

课时安排:

参照学期计划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8

一、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七、案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并板书。

多媒体:(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黑色桦尺蠖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蠖的天敌决定桦尺蠖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蠖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注:都是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满意的答复。

教师: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教师: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可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进化原因,是否与这一事例相类似呢?

学生:是。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学生1:通过5代的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红色,因为我们组的布料是红色的。

学生2:我们组的结果是:蓝色数量最多,与布料的颜色一致。

学生3:通过5代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与布料颜色相近的粉红色。

……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近。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公正、鼓励性地评价;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给以补充。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有一种蝴蝶,它的翅膀展开很像眼镜蛇体表的花纹,这样它可以避免它的天敌一种鸟的捕食。

教师:这是一种警戒色。

学生:有一种竹节虫,它的躯体与四肢修长。当爬在竹上,如果不动我们很难发现它。这也许是是它存下来的一个原因。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他天敌发现。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行的原因。

注:可以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

板书: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分析,以及模拟保护色的过程的探究,初步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9

群落的演替

版本:人教课标版

学校: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学科:生物

年级:高二年级

姓名:许华

课型:新授课

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填写学案、阅读图片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归纳)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后者主要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突破)

五、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课前准备: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分析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与教师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九、设计思路:

十、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

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

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

(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

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1.1学生阅读课本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1.2一名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①②③;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1.3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演替的概念,多媒体投影并板书

1.4多媒体投影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④⑤;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并多媒体投影总结。

1.5与导入呼应: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过渡:群落的演替是否只能发生在裸岩上?

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1学生阅读课本P80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思考学案中问题:

2.2一名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

3、演替的类型

3.1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相比较,分析讨论两者的不同点。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区别。并展示相应图片。

3.2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第一小组同学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

学生活动:观察图文资料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到学生说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是否观察过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杂草是怎样分布的呢?课前,我们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了观察,现在请他们来给大家说一下观察的结果。(学生上讲台展示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活动:观察并分析讨论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

2.1第三小组展示课件相应信息

2.2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3、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负面影响。

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

4、师生共同总结以下两点: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10

城西中学 李伟文【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这节内容主要介绍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及进化理论的演变过程,教材设计时力图利用科学史的素材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生物进化思想和进化理论的形成过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要使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就让学生懂得一种假说的提出需要证据的支持,而随着新证据的不断发现,原先被认为是正确的假说会不断地得到修正和补充,甚至被否定。【学情分析】多数初三学生对生物内容较忽视,常造成中考失分,这是不利的方面。但可喜的是,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较轻松地接受本章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不同环境中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认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②说出化石形成的过程;③区分神创论与进化论,列举生物进化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了解生物进化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物进化学说的学习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重难点】了解化石与物种进化观点的形成。【教法分析】这一节课的知识本身难度比较大,若通过讲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将处于被动的视听地位,不能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不高。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模式构建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让学生在互动和探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本,查阅有关达尔文进化理论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图片,查阅并详细了解有关进化理论的资料。【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短片赏析 走进自然1、出示《人与自然》片段,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情境。2、设疑:以上这些生物存在哪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列举各种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动物的保护色只是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方面,例如警戒色、拟态等也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二、敢于思考 探索新知1、是谁对生物进行了如此合理的设计呢?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尊重学生的思维进行简单点评,并引出神创论让学生分析。2、你如何看待神创论?神创论和进化论有何不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事实的论证需要一定的证据——引出进化论(可对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斗争进行简单的讲解)。师生共同对神创论和进化论进行对比。3、生物进化论的证据有哪些?图片展示:生物进化论的证据所在——化石。教师讲解: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进化论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学生阅读p16内容,了解动物化石形成的过程4、地球上曾出现过种类繁多的生物,许多与今天的生物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有时在高山上会出现海洋贝壳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在历史长河中,生物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现在的高山在过去可能是海洋,说明着地壳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教师讲解:化石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一种证据但是要想使证据更为直接有利,我们就要总结出生物逐渐演变的一个过程,寻找同种生物在不同年代形成的化石。5、读图分析:读图p17根据始祖马和近代马的特征,你能描述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吗?将一系列年代不同的马化石进行比较后,你能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的外形在逐渐地发生着什么变化吗?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通过进一步讲解植物的进化过程,明确生物进化的方向: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缓慢演变。6、学生探究:列举其他生物演化的现象或证据(可安排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解释“活化石”现象的原因。教师讲解:如今可通过发达的技术手段来对生物进化观点进行论证。三、课后继续探究,实现课堂延续假如你是一位生物学家,你应该如何向别人介绍生物进化的历程?查阅资料探究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并能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四、板书设计第5节 生物的进化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以自然风光视频及图片情景和别致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通过学生对神创论的讨论,无形中对学生以后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师生协作,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师生情感,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及教学平等的原则。通过设疑导学、点拨导议、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从问题中来,以回到问题中去,实现课堂的延续性。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11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ò?¢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t?¢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èy¢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12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_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_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_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⑵实验用具选择:

_水槽选择(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_鱼体大小选择;7—10cm(由学校提供)

_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播放投影,检查所学知识。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种的鱼,身体的背面和腹面颜色是否一致?这有什么作用?

2.鱼的身体两侧有一排鳞片上有小孔,这些小孔连起来构成一条侧线,它有什么作用?

3.鱼的身体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吗?

4.鱼体内有个白长囊状结构叫做鳔,想想看,鳔的作用是什么?

[推进新课]

继续探究,鱼除了用鳍游泳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特征。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各种鱼放在小组水槽中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分组观察。

观察鱼的呼吸时,先观察鳃的颜色和鳃丝的形状,鱼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鳃上布满毛细血管,所以人们买鱼时可以从鳃的鲜艳程度判断鱼是否新鲜。鳃丝在水中呈舒展状态扩大了与水接触面,离开水鳃丝互相粘结、破坏了气体交换的功能。鱼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而是通过鳃获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鱼儿不是离不开水”而是离不开水中的氧气,所以养鱼缸要经常换水,养鱼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间要打冰眼(结合书中实践活动)因此,若水域污染对鱼及其它水生动物十分不利(渗透环保意识)。

得出结论:鱼的呼吸靠鳃来进行,鳃的结构包括鳃弓和鳃丝,这些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交换氧气。

本章还开设了新的实验内容——“模拟实验”,详见书第四页,这是一个新的实践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视,让学生动手去模仿着做。训练学生的悟性。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

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及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并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我采用的教法是:

①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法(各种图片、视频)

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

④谈话法

三、说学法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

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情况。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3、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

(1)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的图4-14“发生在岩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

然后学生板书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①光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④⑤视频: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种间关系最紧密。

(4)与导入呼应: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过渡:演替只能从岩开始吗?

(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的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并回答问题。

(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并展示相应图片。

(7)第一小组同学汇报,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视频。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①第三小组展示相应信息视频。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②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四小组汇报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视频。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直观形象地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巩固新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七、说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主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2.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应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2.关注基因工程的进展。

3.认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在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2.教学难点

基因治疗。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基因工程,先复习一下什么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类的要求,把基因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操作和加工,然后再把它导入一个新生物体;使其遗传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我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这种生物我们可以称为转基因生物。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植物是1983年品质培植成功的,具有抗生素药物的烟草;那么第一种转基因动物是什么呢?

师:〈投影片转基因鼠〉

这两只小老鼠大家是否熟悉,请看一下教科书的封面。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

是1982年诞生的!美国科学家把一种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一种小鼠的受精卵

中,然后培植成功了一种转基因鼠、它的生长速度要比一般老鼠快50%,大1.8倍,

这种基因现在已经转移给它的下一代了。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我们说转基因生物现

在已经到各处都有了,在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每个学习小组把查找到

的相关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图片已存入电脑由我来控制,放映到哪张图片,请

这一组的同学解答。

师:(放投影片)

下面我们看一下屏幕上的这只牛。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头不是一般的牛,它有两个地方比较特殊:一个是它来之不易,芬兰科学家通过1~3次实验才把它培育出来的。这头牛所挤出的奶牛含有促红细胞素,也就是它能帮助人生成红细胞,而这种药品在世界上是比较昂贵的所以说有了这头牛,只要喝它的牛奶就能治疗某些缺少红细胞的疾病,所以这头牛也由此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牛。

第一个上市转基因工程产品——不腐烂的番茄,在果实的成熟过程中它是直接受控于呼吸作用。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呼吸作用发展的趁势,分为两类:一类是越变形果实;一类是非越变形果实。我们知道越变形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高峰。而非越变形果实则没有这样的高峰,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越变形果实它在成熟中因为它的呼吸作用往往是突然的又无法控制。所以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摸失。传统的技术往往是通过乙烯催熟在还没有成熟时就把它采摘下来,然后在出售时用乙烯催熟,虽然这样有它的好处,但实际上不能真正起到保鲜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更好的方法来对果实进行保鲜。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个过程。

S—腺苷酰丝氨酸(ACC合成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乙烯合成酶)乙烯

我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就是科学家们发现的乙烯(ACC)合成过程,从这个过程上我们可以看到ACL是乙烯合成的直接前体,而ACL又直接受控于ACL合成酶,那么我们知道ACL合成酶是通过植物体内的RNA转译形成的产物,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降低RNA的含量来间接地降低乙烯的含量。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那就是反义RNA技术,反义RNA技术就是通过向细胞内补充与mRNA互补的RNA,然后使它与mRNA形成双链达到很不稳定的结构。从而容易降解,通过这样的方法,科学家就对番茄进行了实验。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比较可行而且经济的途径来真正对水果进行保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大家的餐桌上会出现这样一些转基因番茄。我们有理由坚信,转基因技术在将来有进一步的发展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基因转移到动、植物基因组中去。1997年经各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在申请环境释放的实验报告中,98.25%为转基因

植物,而在这些转基因植物中80%左右都是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作物。如1996年以来美国研究人员一直种植一种转基因改良棉花,这种棉花含有一种从细菌中提取的对棉铃虫有致命作用的基因。目前科学家还在创造含天然杀虫剂基因的玉米和马铃薯。而在中国,在科技部国家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863项目支持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根据植物偏爱的密码子成功合成了B2B,并转入了适合我国生态条件的棉花品种获得了高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植物,成为了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转gene抗虫棉的国家,现已获得农业生物gene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批准商品化生产。1998年在安徽、陕西、湖南等地试种15万亩,估计在2000年可达到500万亩左右。

由于基因工程在农业上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美国的一些基因工程公司特别重视基因工程作物的种植。1999年,全球有了200万公顷的基因工程作物,其中美国大约占了2000万公顷。在美国的超市里60%的加工食品里含有转基因成分,但在欧洲好像不是这种情况。大家看一下这张照片。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在希腊雅典的一个加工转基因食品的工厂外面,悬挂标语牌:gene危险。

课后小结

第一,可能表现在一些转基因食品有毒,一些科学家认为对基因进行人工提取时,当人们达到了某些目的后,同时也增加了其微量的毒素,而这些微量毒素的累计也可能对人体有害,第二,过敏性问题,一些人本来对某些食品过敏,但是他吃了转基因食品之后,对本来不过敏的食品,也过敏了,其原因就是食品中的蛋白质发生了转移,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基因转入小麦中,那么对玉米过敏的人吃了这种小麦后也会过敏。

2025生物教案模板篇15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39;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子解孟德尔遗传规律,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组合所产生的子代所表达的相关性状。本课还安排有一个学生实验,一是观察与思考,二是分组讨论。鉴于本实验比较繁杂难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三、学情分析:

实验课是对原有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以及实际操作等手段把整个实验流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结合实验参考书进行了自学,自学过程中一定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示实际操作的成果,提出并解决疑惑,在了解学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课前自学获得的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五、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