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要怎么写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供大家参考。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进一步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对地层、化石、始祖鸟、各种细胞色素C的比较,认识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形成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难点:通过完成进化树,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生命的诞生,知道了地球上出现的原始生命是原始单细胞生物。而如今生物圈中我们熟悉的景象却有着丰富多彩的生物。这些五彩缤纷的植物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经过什么样的历程演变而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合作学习,获取新知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分析资料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课件展示不同的化石图片。
2:提问什么是化石?介绍什么是地层?思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在地层中按什么顺序依次出现的?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
师生分析后,小结出:
1.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2.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分析资料2:展示几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的数据,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比较的'原因。
思考: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近,哪种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远?
差别越小,亲缘关系越近。
分析资料:展示始祖鸟化石的发现过程,同时展示始祖鸟化石复原图片。
思考:1、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有哪些相同点?
2、你能对始祖鸟的发现做出什么推测?
将始祖鸟和爬行动物及鸟类进行比较得出: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总结:在这三份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在这三种方法中都用到了同一种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法。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过渡: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在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那么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为了直观,把这个复杂的过程画成一棵进化树。
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完成课本上未完成的进化树,总结并要求记录。
要求学生:归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结构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化水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举例来说明,例如以植物为例)
展示学过的一些植物和动物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展示逐步总结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为突破口,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教学难点是探究活动。例如:关于鱼鳍作用的研究、不同环境中细菌真菌的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和通讯的探究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蚯蚓和家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鸟和昆虫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掌握水中、陆地、空中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其适应的意义。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的关系。
2、通过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行为,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学习兴趣。
3、通过学生调查和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
4、通过与植物的比较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讨论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同时在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学会合作。
5、通过实例了解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的认识自然界中真菌细菌的作用。
四、具体教学
1、严格按照中考说明组织教学,统一进度、突出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2、加强教学研究,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同时完善学习方法。
3、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突出生物实验的教学功能。
4、认真开展”提优补差”活动,特别是转化”暂时后进生”的工作。
5、备好课: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目标;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充分估计学习差异,为学生构建弹性的学习方案
6、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的培养,要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的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协作,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业务素质。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4
一、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七、案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并板书。
多媒体:(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注: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属于自然变异的结果,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突变对其后代的生存是有利的。
学生2:黑色桦尺蠖数量逐渐增加,由少数变为常见类型,主要受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工厂排出的烟煤杀死了地衣,使树皮变黑;另一方面桦尺蠖的天敌决定桦尺蠖的不同颜色的数量。
学生3:桦尺蠖体色变化是由于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且变异的性状传给后代;并且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及天敌的影响下,变异个体逐渐增加的结果。我认为:工厂排放出的煤烟是导致桦尺蠖颜色改变的关键,说到底是环境污染迫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所以,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
注:都是对作答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可倾听多数同学的回答,直到满意的答复。
教师:通过对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基础,而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学生:我们应关掉曼彻斯特周围的工厂,保持桦尺蠖生活区域内清洁的空气,保持天敌的数目不变。这样浅色桦尺蠖便成为常见类型。
教师:由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分析,我们可推想生物圈中不同种类生物的进化原因,是否与这一事例相类似呢?
学生:是。
教师: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模拟。模拟探究有助于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直观印象和深层次的理解。
在模拟探究之前,我们先了解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利用保护色捕食或防御敌害的例子
注:打开多媒体(关于雷鸟、变色龙等体色随环境而变化;或者枯叶蝶、菜青虫、青蛙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体色对比)。
教师:图中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就是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这种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探究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注:教师在做此实验前需强调以下注意事项:
1.全班分组,各组员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不论彩色布料或彩纸颜色必须单一,每小组所选颜色可不一样;彩色应多样化,但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或彩纸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3.提醒学生在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4.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
5.分析探究后面的讨论题。
实验讨论完毕。各小组汇报其探究结果。
学生1:通过5代的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红色,因为我们组的布料是红色的。
学生2:我们组的结果是:蓝色数量最多,与布料的颜色一致。
学生3:通过5代筛选,幸存者数量最多的是与布料颜色相近的粉红色。
……
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2、3、题。
学生1: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彩色纸片颜色种类很近。而到了第五代,彩纸片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与布料颜色相近的几种。
学生2:我们组黄色在“幸存者”群体中没有代表。因为我们组所用的布料是红色的,黄色纸片放在上面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捕食者”最先将黄色捕捉。
学生3:我认为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与它的天敌和周围环境有关系。与环境颜色较接近的就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反之则易被捉住。这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得以繁衍,它的体色便成了保护色。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环境的改变;遗传与变异是基础。
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公正、鼓励性地评价;对回答不完善的同学给以补充。
教师: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除了保护色之外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例子吗?
学生:有一种蝴蝶,它的翅膀展开很像眼镜蛇体表的花纹,这样它可以避免它的天敌一种鸟的捕食。
教师:这是一种警戒色。
学生:有一种竹节虫,它的躯体与四肢修长。当爬在竹上,如果不动我们很难发现它。这也许是是它存下来的一个原因。
教师:这是一种拟态,模拟与周围相似的物体,不易被其他天敌发现。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最后,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请大家总结生物进行的原因。
注:可以让学生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并板书。
板书: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对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分析,以及模拟保护色的过程的探究,初步了解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简单地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即环境的改变;二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即遗传与变异。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与变异。
2.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环境的改变。
3.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5
教案课前检测: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读P58页图24: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
读P58页图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考: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保护色:
1、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内因:可遗传的变异
外因: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后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异,若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生存下来;若变异不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会被自然界淘汰。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但事实上,几万年来,象的数量也从没有增加到那样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远远超过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因此想到了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认为,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
遗传和变异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
适者生存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请按照自然学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答:略
补充:
最先对长颈鹿的长颈作出解释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认识到生物是不断发生进化的,并提出了两条著名的法则: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是生物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了,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没有使用而退化;这些变化了的性状,即后天获得的性状是能够遗传的。拉马克常以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为例,来说明他的进化思想。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环境里,不得不经常努力地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由于经常使用,颈和前肢逐渐地变得长了一些,并且这些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经过许多世代,终于进化成为现在所看到的长颈鹿。
二、人工选择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对自然界出现的生物变异进行选择,形成生物新类型的过程。达尔文认为,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现已成为选育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优良品种的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内因:可遗传的变异
外因:环境的变化
二、自然选择:(自然界)
1、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2、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三、人工选择:(农作物和家畜家禽)
课后巩固:
1、下列属于保护色对生物的作用的是()
A一起敌害警觉而被吓跑B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C有利于躲避敌害D有利于捕食猎物
2、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而美丽的琴鸟,他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兔、蛇等前来偷食他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A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B变异造成的C条件反射造成的D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A产生了可遗传的有利变异B产生了可遗传的不利变异
C产生了不可遗传的有利变异D产生了可遗传的不利变异
4、在以下生物的特点中,是人工选择结果的是()。
A来航鸡每年下蛋200多枚B一条雌蛔虫每天产卵20万粒
C长颈鹿颈长,腿长D鸵鸟有一对退化的翅膀
5、中国是世界上金鱼品种最多的国家。形成众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A水环境的多样性B自然选择C金鱼的适应能力强D人工选择
6、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7、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8、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情况下,可格伦岛上的那些有翅昆虫,要么翅很强大,要么翅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的结果B食物获得有多有少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9、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时()。
A生物具有保护色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D夏天阳光较强烈
10、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B其他生物的影响C气温的变化D人工选择的结果
11、生物生存必然发生生存竞争的原因是()。
A生物好斗的本性B竞争是自然存在的
C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空间等有限D为了产生更好的后代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6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生物进化的顺序和判断依据却不甚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fossil)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他们亲缘关系的研究,可帮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可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生物进化的历程大致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表述交流 看书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分析讨论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练习巩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有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看书 进行资料分析 点拨指导 组织学生看书(生物进化树) 组织学生技能训练 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 课后记:生物化石作为进化证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关于进化历程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也能很好理解,只是要按顺序记起来,有些学生有难度。另外课本中进化树与原来静的进化过程不相符,例如软体动物在环节动物之前,爬行动物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之后,这是什么原因,需要查资料解决。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7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8
一、概述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2节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已有了“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概念,同时学习了“减数分裂”,了解染色体在遗传中的变化规律,本节则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学好基因和染色体的平等关系,为后面遗传的结构基础和功能的关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预计为1课时上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2)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归纳“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基因的物质基础。
(2)参与讨论、探究、分享,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认识科学的本质,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之后,对遗传规律、遗传图解等知识已经比较熟悉,而学习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对于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也已经了解,通过“类比推理”方法的介绍,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得出两种存在平行关系,因此此块内容不存在太大难点。而对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学生存在的难点是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或Y上?抑或是两者都有?此内容正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遗传图解自己探究,既可以突破难点,又可加深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辅为主,顺利地完成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假说—演绎法”为主线,根据“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几个环节,分别解决“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等几个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到与旧知识的联系较多,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列表比较、探究、分组合作等方法展开学习,辅以一定的讲解和课件展示,适时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过度和理解。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已有知识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导入问题: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假说—演绎法”,同学们能说明其中的科学程序吗?思考,回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等程序。复习导入新课,引出本节课的主线。问题探讨
类比推理
一、萨顿的假说
思考与讨论师: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发现很重要的基础。比如本文开篇的“问题探讨”提示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这种“联想”其实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类比推理”。
举例:由“我们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我们都讲中国话”等,能推测出“我们都是中国人”。
问题:
1.类比推理有科学的必然性么?
2.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什么?
师:1903年,美国的遗传学家萨顿在研究蝗虫生殖细胞形成过程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他所用的方法即“类比推理”法。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参考课本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萨顿假说的依据?
师: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答案各式各样,如“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等。
阅读课本“类比推理”的概念及例子,思考回答:
1.没有。
2.取决于两者共同属性的多少。
阅读课本,分析孟德尔的假说中基因(遗传因子)的动态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动态变化,尝试列出表格(从“在体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的来源”、“配子中的数目”、“形成配子时的组合方式”等方面分别比较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特点。)
填图,尝试解释。以“问题探讨”引入萨顿的假说。
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垫定基础。
通过自行设计表格、整理等过程,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萨顿假说的内容。
进一步明晰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材料的选择
果蝇杂交实验
果蝇染色体组成
对果蝇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
师:正因为类比推理的非必然性,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强烈质疑。因此,摩尔根开始了寻找证据之路。
首先是选取实验材料,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后来,他们找到了果蝇作为实验材料。正如孟德尔的成功有豌豆的一份功劳,果蝇也具有跟豌豆一样的优越性,谁能归纳一下?
师: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于是做了下面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2.特殊在什么地方?
3.当时,性染色体已经发现,据此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
展示果蝇染色体组成模式图,介绍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
师:结合刚才看到的实验结果,白眼果蝇都是雄果蝇,大家可能会做出什么推断?
师:现在我们有不同的几种意见,时间关系,不允许每个人都推导一遍,我们可以将全班分成三个组,分别对一种可能性作出判断。要求大家写出遗传图解。
师:指导,个别点评。
师:从大家的探究结果来看,只有一种情况是说得通的:
SHAPEMERGEFORMAT
也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生:1.有多个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生长周期短、繁殖快;
3.后代个体多—统计。
了解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符合。
2.此实验中白眼果蝇都是雄性。
3.果蝇眼色的遗传可能跟性别有关系。联系到前面提到的假说,可得出: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了解。
自由发挥,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白眼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白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
分好组,分别写出遗传图解,并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
明确实验解释。
前后对照。
从实验现象中学会发现问题。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9
今年第一年担任高三教学工作,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家人的支持、学校的信任及学生的期盼给我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兴奋的是有了提高和升华我的教学经验的机会。回顾这一年高三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工作上,以课本为主题,以高考考纲为主线,帮学生系统整理所学知识。
进入高三前,我仔细做了这几年高考考题,大致了解了考题方向,保证复习方向与高考命题思路及范围较好地保持一致。按照考纲,逐个讲解、落实。认真复习基础知识。生物知识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反应迟钝。复习中,把课本梳理一遍,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基本的实验原理,操作,设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39;思路。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认真分析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查找试题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对知识进行网络整理,建立起知识体系,通过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再现知识,让知识在大脑中形成联系,进一步督促学生去理解知识,加强审题,提高正确率,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精练精讲,注重解题策略。平时练好基本功,作好基本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可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争取拿高分;基础较差的同学,以基本题目的练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领略解题技巧,寻求正确的解题策略。
二、教育工作上,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协助班主任做好心理疏导。
林涵(化名)是一个羞涩内向的姑娘,一直因为成绩不好,心理脆弱,心理压力极大,不敢抬头走路。班主任是位男老师,也不敢深说,怕措辞不准就伤害了她,使她精神崩溃。由于科任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跟她从闲聊开始,然后她开始可以和我聊一些学习上的困惑,我没有讲一些大道理,只是一“过来人”身份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开劝导她,使其放松,使其自信。
廖凡(化名)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但学习习惯非常不好。高三了,仍然上课坐不住,一个无聊的笑话要大声的笑半天。我抓住他应试飞行员的机会,先帮他分析飞行员无论从就业、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有明显的优势,让他从试试看的心态越来越认真的对待这件事;随着一轮一轮考试,淘汰的人越来越多,而他顺利晋级,树立了他的自信心,而利用他对胜利的渴望,只需最后高考成绩的成功,帮助他克服自身的毛病,是他的生物成绩已经由不及格进步到及格,并能分析的头头是道。
三、教研工作不放松
本学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参加“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案例研修展示邀请赛”并获优秀奖。继续区级课题《理化生实验课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相关工作的开展,市级课题《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顺利结题。并且论文《模拟探究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获市级三等奖,在本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比赛中获优秀奖,青年教师创新论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复习进度把握不准,速度较慢。
2、补缺补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尖子生特别辅导工作欠到位。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生动的学习的过程。反思这些问题,更有助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10
[教材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这都是“理解”水平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开展的学生活动是“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鉴于细胞分化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从知识层面对细胞分化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本节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先介绍什么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对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有什么重要意义;再介绍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可能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即具有全能性;最后安排“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媒体上经常有号召大家向白血病患儿献爱心,捐骨髓的报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骨髓移植能治疗白血病?只要平时关注媒体报道的学生,大多数能说出“是因为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就此引入细胞分化的学习。
细胞分化的概念,内涵较深刻,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可通过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早期胚胎中彼此相似的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发育为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相同的细胞。从而认同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理解了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后,可引导学生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探究细胞分化产生的稳定性差异是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精神。
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试验,以及学生列举事例来加深理解。掌握全能性的概念、组织培养和克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展开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对新鲜知识的接收与认知程度不一,因此,教
1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生物科学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丰富和发展原有知识体系,在大脑中建构起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不同点。(3)知道干细胞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独立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2)去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教学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2)细胞全能性、干细胞概念及实例。
[教法方法]1.本节课的授课形式以学习分析正确例证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提示作用,是“学与教”的过程模式。
2.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了以下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材料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以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增殖,明白了细胞是通过周期性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来增殖的,那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另外一种方式,细胞的分化。【讲授过程】
师:我们现在看两张图,大家在看图过程中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2、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细胞由少变多,依靠的是哪种细胞增殖方式呢?
3、如果单纯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会不会形成一个独立的生物个体?
生:不能。
师:对。那么个体的形成除了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还要经过分化过程,那么什么是分化,我们看一下书上的概念。
师:(PPT展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什么是稳定性差异,比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红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是来自中胚层。但是,后来红细胞能够合成血红蛋白,
3而心肌细胞则能够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这两种细胞的稳定性差异是不可逆转的。
那么我们现在思考一下,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还是发生在生物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师:(展示PPT)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多种血细胞;当我们皮肤受伤,还会有表皮的生发层细胞能分裂分化成角质层细胞,以补充死亡脱落的角质层细胞,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细胞的分化不知发生在胚胎时期,而是发生在生物生命的整个过程当中。只是在胚胎时期,细胞的分化的最为旺盛的时期。
师:在了解了细胞分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细胞的分化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我们教材的118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8页,归纳细胞分化的特征和意义)【学生讨论教师共同归纳】
师:(展示PPT)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十分普遍的一种生命现象(普遍性);细胞分化发生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但在胚胎发育期最旺盛、最频繁(持久性);分化后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而不会再变为其它细胞(稳定性);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红细胞,红细胞最终衰老、死亡,而不会再形成造血干细胞(不可逆性),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改变(遗传物质不变性)。
师:那么接着我们看一下细胞分化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生:它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师:对。首先,它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在这之上,分化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个体的形成既要有细胞分裂,又必须进行细胞分化。现在我们共同来比较一下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在了解了这个的基础之上,我们再进行思考下一个问题,一个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那它们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吗?
根据细胞分化和分裂的关系,细胞分裂是分化的基础,要想让高度分化的细胞再继续分化,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首先要恢复其分裂能力。)那能否实现呢?下面来看一个实验。
(展示图7-1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图)
师: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概念。就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4能,这种潜能我们称之为细胞全能性。那么细胞为什么会有全能性呢?同时,它有没有在分化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基因呢?
生:。。。。。。
师:(PPT)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中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的全部基因,这也就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再有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中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的全部基因,这也就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
这里插一句实现细胞的全能性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展示PPT)。
学生记笔记
师:好,按照以上逻辑进行分析,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应该具有全能性,也应该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但事实却不尽人意。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的将单个已分化的动物细胞培养成新的个体。我说了这个话,有些同学可能就会提出疑问了,那克隆羊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说一下克隆羊的诞生。
将体细胞植入代孕母羊体内不会产生多利,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全能性。
师:是的。但是我们将体细胞的细胞核和另一只母羊的去核卵细胞结合成新的细胞,再植入代孕母羊子宫内,多利就这样诞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师: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而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设问推测克隆羊和哪只绵羊最相似?推测的依据?(提供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因此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虽然受到限制,而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人们根据干细胞分化潜能不同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总结出受精卵早期分裂出的细胞是具全能性的。随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发育的潜能渐渐被局限,从全能干细胞到多能干细胞,到专能干细胞,最后成为分化终端的细胞。
师:我们现在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展示PPT)。
课堂练习,叫同学回答问题。
师:(展示有关白血病和骨髓移植方面的图文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的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的治疗白血病。此外用化疗、放疗等方法也可以遏制病变的白细胞,延长病人的生命。
1、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
2、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
3、骨髓内有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产生各种血细胞(过渡)
5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健康的,对于白血病患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说,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结】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11
一、考题回顾
高中生物《DNA与RNA的区别》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设疑导入
温故知新导入:组织学生共同回顾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种类有几种?(2种。)
设疑: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核酸的两种模型DNA和RNA,组织学生观察,DNA和RNA的形态特征。提出问题:DNA和RNA有什么特点?
(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教师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教师展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总结: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师组织学生将下发的模型初步拆卸,观察并提问:核苷酸的种类有哪些?
(脱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种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继续追问:核苷酸的化学组成?(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拆卸模型,设置小组讨论,观察其它组成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学生归纳总结后进行对比。
(不同点:DNA特有脱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点:磷酸、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
(三)巩固提高
快问快答,总结2、5、8分别代表的内容。(核酸分为2种,含有5种含氮碱基,共有8种核苷酸。)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
作业:课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DNA与RNA的模型。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简述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运用表格式板书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表格式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清晰直观的进行比较学习,明确DNA与RNA的区别,与其他形式板书相比,更利于学习思路的形成。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免费篇12
一.教学内容
本册编排了≤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组成≥,≤绿色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等七个单元.
二.教材目标
(1)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人与生物圈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应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兴趣不高,应付学习,对学习生物学这科不够重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1.本学期应该注重班级学生成绩的平衡发展,特别关注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发展。对生物学困难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习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的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
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担出探究性的问题;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践。
总之,通过本学期教育教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应的能力,以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尽一切方法,尽一切努力在期末考试的检测中考个好的成绩,给学生和家长一个满意的答卷。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3课时第二章探索生命3课时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课时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3课时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10课时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课时第七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