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生物教案 >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

时间: 新华 生物教案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写好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性状的调查和图片、图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运用调查、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

2。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

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DNA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存在与染色体上。

提出问题: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间有什么关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3、认识基因与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4、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父母相同呢?

分析图21—3基因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示意图。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只有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由于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

A.染色体又叫基因B.染色体位于基因之中

C.一条染色体上由许多基因D.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

2)每个人都是由________发育来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见,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___________遗传给他们的&39;子女的。

3)基因的作用是()

A.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状

C.遗传给后代D.发生变异,产生新物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也有46条染色体

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是要彼此分开

C。受精卵内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

D。生物的遗传现象多与变异现象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2

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同点: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3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难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设计: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举例:

1、化石

化石: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以上事实告诉我们,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距今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所以说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也是最直接的证据。

2、始祖鸟

通过比较发现,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点及和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与鸟类有相同之处,由此可以推断始祖鸟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的中间产物。

3、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科学家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则大一些,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因为蛋白质在基因的控制下合成,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状,由此可以推测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果蝇、向日葵的的亲缘关系最远。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读p55页进化树

动物: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植物:藻→苔→蕨→裸→被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新的物种产生,也有一些物种灭绝,如恐龙。各种生物在进化中形成了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历程:

动物: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植物:藻→苔→蕨→裸→被

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课后巩固:

1、生物进化的直接的证据是()

A化石B比较胚胎学C解剖学D陨石

2、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B种类越丰富C越复杂、越高等D越简单、低等

3、与始祖鸟相似的生物是()

A鱼、鸟类B鸟类、爬行类C爬行类、哺乳类D鱼、哺乳类

4、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

A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B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D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

A古代鱼类B古两栖类C古爬行类D鸟类

6、如果两种动物的化石在同一岩层中发现,由此可推测两者()

A血缘关系很近B生存年代很近C生活习惯很相近D个体构造很相近

7、物种A化石比物种B化石在较晚地层中出现,由此可推测两者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可能是较晚形成的

C物种A由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由物种A进化而来

8、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9、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可学家通过分析比较马、驴、兔、蛇、龟和鲸6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马的细胞色素c和其他五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一些差异,其中马与驴有1个氨基酸不同,与兔有6个不同,与蛇有22个不同,与龟有11个不同,与鲸有5个不同。

(1)基于这些数据,与马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驴,最远的是蛇。

(2)你认为以上资料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3)你认为这种方法能确定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吗?为什么?

答:能。通过比较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即物质组成越相似,说明他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4

 1、教学重点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教学难点

基因的本质。

3、解决办法:

(1)强调基因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引起学生重视。

(2)加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举例与解析。

(3)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

(4)对遗传效应的内容要举例解释清楚。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dna分子是怎样控制遗传性状的呢?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56"资料分析",看懂图a、b、c,分析强调: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测定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的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讲述: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这说明dna必然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

引导学生"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然后设问: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出:脱氧核苷酸。

又问:有几种脱氧核苷酸?

学生回答:4种(它们分别是:略)

1、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例如:白花基因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这样特定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白花的遗传信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是遗传信息而不是白花的本身,在下一代就可以将白花遗传信息表达为白花。

2、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举例说明)

3、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银幕显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教师最后归纳: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小结: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板书设计】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

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碱基序列。

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1、基因的化学组成

2、基因不同的实质

3、基因的位置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5

课前检测:

1.昆虫的生殖方式属于,发育是--

2.有些昆虫如蚕的发育经过--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为发育。

3.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三个时期,属于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辅助呼吸。两栖动物常见的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

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两栖动物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鸣囊,有婚垫,雄蛙的&39;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使受精更加容易。

2、发育:变态发育

青蛙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很想鱼,用鳃呼吸,所以青蛙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注:蛙卵团状,蟾蜍卵带状。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资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数

两栖动物发展状况

环境条件

3.45亿~2.25亿年

种类繁多,是两栖动物发展的繁盛时期。

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食物丰富。

2.25亿年至今

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小。

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气候干燥。

上表说明,两栖动物由繁盛到衰弱,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而成体需要在潮湿的陆地上生活,随着气候向干燥方向的变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缩减,这直接影响了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鱼缸中培养,应当为蛙卵的发育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答:①蛙卵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等条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环境应是水质清澈,向阳温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发育成蝌蚪后,应用一些碎饭粒或碎菠菜饲喂蝌蚪。还应饲喂煮熟的蛋黄和水蚤等动物性饲料。还应经常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③当蝌蚪长出四肢时,应在水中放置一块石块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陆到陆上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有性生殖鸣囊、抱对

2、发育:变态发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上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后巩固:

1.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

A.乌龟、青蛙、鳄鱼B.大鲵、小鲵、乌龟C.蝾螈、大鲵、蟾蜍D.蟾蜍、鳄鱼、水獭

2.下列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水中发育B.体内受精,土中发育

C.体外受精,水中发育D.体外受精,土中发育

3.两栖动物是指()

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⑵.所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必须在水中发育。()

③.所有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鸣叫。()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上生活的动物,就叫两栖动物。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7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等等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处。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肯定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强调。

指出物镜、目镜镜头上标有的.数字为放大倍数。为后面介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准备。

4.用显微镜观察毛发

课前已调好的两台示范镜放在讲桌上。按小组有秩序地到前边观察毛发(其他同学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结构)。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不清楚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在学生观察时,可尽快在学生实验台上再多调几台显微镜,并指导观察。兴趣浓厚,观察认真。学生没使用过显微镜,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好焦距。

提出问题: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肉眼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踊跃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指出: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5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认同显微镜的作用。

请一名同学到示范镜前计算毛发被放大的倍数。告诉其他同学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并计算出毛发被放大的倍数。

5.显微镜的用途、发展史

创设情境:半个多世纪前,许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从第一台显微镜发明后,人们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条件。

显微镜为人类开启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实验室中显微镜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还用到显微镜吗?

你知道显微镜的发展史吗?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发散思维,举手发言,互相交流。

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通过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展示图片或通过投影等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中几台典型的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播放录像。认真观看图片、投影或录像。感受显微镜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小结

用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总结,并互相补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结构化、条理化。

四、讨论题

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生物学问题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探究生物学问题,除在实验室进行外,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呢?请同学们思考,举例说明。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五、结束语

鼓励同学们掌握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青蛙的叫声有什么意义?青蛙是什么动物?等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青蛙的受精是在        中进行的,发育方式是          。

2、青蛙的幼体用      呼吸,成体用       呼吸,      辅助呼吸。

3、青蛙幼体与鱼相似,通过      的摆动产生运动,适于在水中游动。成体      强大,前肢短小,适于陆地上跳跃。

(三)合作探究

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方面有哪些特点?

(四)达标训练

1、辛弃疾的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实际上是指 (  )

A.雄蛙的鸣叫                       B.雌蛙的鸣叫

C.雌蛙和雄蛙的鸣叫           D.蝌蚪的鸣叫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如果寻声找去,你会发现池塘中的青蛙正在抱对。不久,如果你再来,会在水中看到小蝌蚪。继续观察下去,你还会看到青蛙那魔术般的外形变化过程。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试分析回答:

(1)雄蛙的鸣叫是为了                                                ;

(2)雌雄蛙抱对有什么意义?                                        ;

(3)小蝌蚪长得不像“妈妈”,而像一条小鱼。猜猜看,小蝌蚪在水中用什么进行呼吸?                  。

(4)小蝌蚪经过魔术般的变化,最后成得和“妈妈”一样了。你能写出青蛙的发育全过程吗?(请用箭头和发育阶段名称表示)                                                     。

3、下图1为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两种出血的处理。

板书:(1)内出血

教师: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所以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板书:(2)外出血

教师: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我们可见到血液的流出。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实际上外出血又可以根据血管类型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几种。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血液、血管和人体循环系统时将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呢?根据动脉及静脉的血液和血管壁的特点来归纳出动脉和静脉出血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内容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对于外出血的处理,也正是根据这三种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活动三:

(播放多媒体课件“外出血的处理”)

学生练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药和急救的常识,了解这些生活中的常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同学们不但要学好课堂知识,同时还要多向医生、医务工作者等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询问和请教,多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让我们更有把握应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拓展深化]

[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书86页第2题,练习册

●板书设计

二、急救

1.“120”紧急呼救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1)内出血

(2)外出血

八年级教案生物电子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 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 切断 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互动训练P56第一题 P58第九题及调查当地的传染病。

5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