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教案生物
编写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中考教案生物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中考教案生物,快来学习吧!
中考教案生物篇1
生物与生物学
教学目标:
1.概述生物学的概念,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图片:
①蚂蚁:好多好吃的哦!
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
③春芽:我也想长高哦!
④蜜蜂:花蜜是我的最爱!
⑤向日葵:我的笑脸总是迎向太阳!
⑥织布鸟:家的感觉真好!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一、生物的概念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小结: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思考:熊猫玩具是生物吗?机器人是生物吗?
活动:火眼金睛辨识生物和非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大多都有细胞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小结:生物体大多都是由细胞组成。
2.生物能生长和发育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葵花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小结:生物能生长和发育。
3.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捕食
小结: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4.生物都能繁殖
多媒体展示图片:我要飘到远方播种喽!
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小结: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5.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小结: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6.生物都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小结: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葵花籽的萌发生长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观察图片,说出植物能够繁殖后代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也要繁殖后代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7.生物也要呼吸
多媒体展示图片:
①伸伸懒腰,喘口气;
②树:我也需要新鲜空气;
小结:生物都能呼吸。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多媒体展示视频:生物的基本特征
说出还有排泄废物等。
中考教案生物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酶的作用和本质》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选自高中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酶的作用和本质》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讨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说教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酶的定义
1、提出疑问: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2、通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第二部分:酶的催化特点
1、为突破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我采用、运用实验与挂图,引导与讲解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并清晰的让学生理解酶的催化特点: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质疑提出问题
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知识梳理
五、板书设计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2、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高效催化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
3、酶的本质
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中考教案生物篇3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
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
(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言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
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
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中考教案生物篇4
一、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浙江省《考试说明》(还未到手),注意研究浙江省与生物高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取得一定的课外知识量.
2.浙江省今年继续生物等科目自主命题,试卷结构、题型比例、难易比例、题型等都有可能微调。
3.本学期生物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知识的再现。
4.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生物复习方式方法的指导,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生物复习冲刺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作为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二、教学安排
合理、周密地安排下学期的生物教学计划。本学期按三个阶段安排教学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9月3日
日至9月21日,完成选修三的全部新课教学。并尽可能的穿插一些练习.
第二阶段:9月22日至月,进行第一轮的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点:一是狠抓“双基”不动摇,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二是以专项复习为主,综合复习为辅,注重能力训练。
第三阶段:5月10日至5月24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考试。
三、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复习时认真分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复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复习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第二轮复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这也是复习时要强调的.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复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复习时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要重视密切联系本人、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培养爱国爱家爱生物爱环境的人文情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中考教案生物篇5
探究问题: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变化吗?
探究假设: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变化(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实验步骤: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两个烧杯,标号1、2。
2)用塑料管向1号烧杯的石灰水里吹气。
3)将塑料管插入2号烧杯的石灰水中,再将洗耳球的吹嘴对准塑料管的管口,然后用手挤压洗耳球,将空气吹入石灰水中。(1号比2号浑浊)
探究结论: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以上对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中考教案生物篇6
经过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也近尾声。在复习中一直思考复习课效率的问题,感觉常见问题主要是:学生做题有思路,但不知如何表达。学生对知识有印象,但对知识的记忆是模糊的,不准确的。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一些复习课做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1、将口头提问转变成笔头填空
把以前复习课“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己“回忆式”的学习为主。就是先引导学生自己回忆已学知识,然后根据回忆情况再重点讲述。在实施中结合填空式的学习案效果比较好。这样加深学生印象,比较来看比学生口头回答记忆深刻,同时对专业术语的记忆也深刻,为书写时表达意思积累了词汇。增强学生的&39;表达能力
2、讲评课上让学生多讲,多问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因此在讲评课上,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同学给予解答,最后教师再总结。对于学生没有找出的易错点,教师再点出,可以用问题式的方法提出,比如这样说:“好,同学们你们的问题解决了,我还有一个疑问A项中的”这样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提供适宜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
在考试中试题与学生的关系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因此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于给学生提供锻炼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方法。根据考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备启发性和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定让学生形成文字。
4、绘制概念图理清知识网络关系
利用概念图可以充分激发我们使用大脑的左右两个部分。通过使用概念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老师的每句话和阅读一串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并和老师积极进行对话。它会自动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概念图还能清晰地表达各知识点的关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中考教案生物篇7
初二生物下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四个班的生物课教学,我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础上,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前期一段时间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北京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其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是重点和难点。
四、解决措施:
1、备课:备课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做到步聚齐全、层次分明、先周备课、节节备课、数量充足。逐步探索落实学校提出的&39;“双思、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备课标。生物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理念,以便指导日常的教学。
(2)备教材。在掌握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通读全册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掌握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分析把握好重点、难点。
(3)备习题。对要求学生做的练习题、作业题,都要认真设置。实验实习的拟定教具,课前要实习操作,掌握操作规程,保证实验实习效果。
(4)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切实按照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进度、深度和教学方法。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学习习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准确地预见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准备相应的措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把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5)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材,围绕重
点,确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易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教学方法。要认真研究技能形成与训练教学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还要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作为重点,并准备好各种教学课件、直观教具、实验器材、仪器设备等。
(6)备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不但在于教,而更在于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方法因素,通过创设合适的情景,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思考和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终身受益的东西————学习方法。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本学期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落实学校提出的“双思、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和要求,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实际出发,灵活的围绕教学目的组织教学,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3、作业与辅导:作业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布置作业,认真进行辅导。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作业设计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和提高专业技能、技巧。作业难度适宜、份量适当。作业内容能找准关键,具有启发性、典型性、针对性和代表性。要指导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养成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批改作业,做到快收、快批、快发、快评。作业批改以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为目的,作业可采用全批全改、重点批改、当面批改、相互检查批改、小组(或全班)交流等形式,讲求实效。在批改作业时有错要标记,批语体现鼓励性原则,富有激励作用和指导意义,每次都署批改日期。
中考教案生物篇8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部的运动。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胸部是怎样运动的?(吸气胸部向外扩;呼气胸部向里缩。)
提问:我们能够感受到呼吸时胸部的变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展示肺部图片,提问:肺的位置、形态特点及生理功能?
(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明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时胸廓和肋骨变化的Flash动画,组织学生观察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提问:在吸气和呼气时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呢?胸廓是如何变化的呢?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增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3.提问:是什么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张和收缩呢?学生无法解释,教师讲解原因: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还与膈的运动有关。顺势介绍膈的位置及组成。
4.再次播放视频,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膈肌怎么运动的,胸廓容积又有怎样变化的?同时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5.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疑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分别模拟胸腔内部的哪些变化?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模拟的是膈肌舒张,胸廓变小,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变小,呼气。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模拟的是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内气压变小,肺变大,吸气;气球没有变化。)
7.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肺与外界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隔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増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三)巩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气球胀大状况示意图,学生判断是吸气还是呼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呼气、吸气成分的变化。
中考教案生物篇9
学习目标:1.减数_的概念和意义
2.图示说明细胞减数_的过程
3.细胞减数_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
4.比较细胞的减数_和有丝_、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细胞的减数_过程中各时期图像的识别
[教材梳理]
一、真核细胞_的方式
有丝_、无丝_和减数_。
二、细胞的减数_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_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4.过程
三、生殖细胞的形成
1.精子的形成
(1)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_。
(2)形成过程及数量变化:
2.卵细胞的形成
(1)形成场所:哺乳动物的卵巢中。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牛刀小试]
一、减数_过程相关概念辨析
1.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染色体。
提示:①同源染色体:指在减数_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如图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②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不相同,且在减数_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什么是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四分体。
提示:①联会:指减数第一次_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已完成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已形成。
②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1和2构成一个四分体,3和4构成一个四分体。
(3)什么是姐妹染色单体?并指出图中对应的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提示:①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粒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a和a′、b和b′、c和c′、d和d′。
②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b(b′)、a′和b(b′)等。
2.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吗?举例说明。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举例说明。
提示:(1)不一定。如人的X和Y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得多,但减数第一次_过程中能联会,仍称为同源染色体。
(2)不一定。如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但由于来源相同,因此不属于同源染色体,一般称为相同染色体。
3.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一定会发生联会吗?
提示:不一定。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前期,而有丝_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内容,探讨下列问题:
1.减数第一次_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后,其数目和形态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一条染色体中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_期?减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3.经减数第一次_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情况下)形态大小一一对应两两相同。
4.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减数第二次_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相同吗?
提示:数目相同,形态结构不同。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5.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_后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说明原因。
提示:两种类型。原因是由于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内容,探讨下列问题:
(1)试从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角度,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相同点。
提示:Ⅰ.行为变化:①染色体复制;②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减数第二次_后期染色体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Ⅱ.数目变化:①减数第一次_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②减数第二次_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2)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_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精子形成过程中两次细胞_时,细胞质均为均等_;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次级卵母细胞_时,细胞质都是不均等_,但极体_时,细胞质是均等_的。
(3)试从产生部位、是否变形、产生细胞数目分析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填写下表。
提示:_卵巢变形不变形41
2.试依据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分析,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1)体细胞含有染色体数为2N,核DNA分子数为2C,填表分析它们在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数目变化。
提示:2N2NNN→2NN2C→4C4C4C2CC
(2)依据上表数目变化,尝试在坐标中画出染色体数、核DNA数目变化曲线。
提示:
3.连线(把细胞_图像与所对应的时期用线连接起来)
[重难突破]
一、细胞_图像鉴别
1.常见的前期、中期、后期的_图像(以2N=4为例)比较
时期有丝_减数第一次_减数第二次_
前期
有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染色体散乱分布,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且有联会和四分体,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无联会,染色体散乱分布,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
中期
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
后期
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一极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开,每条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每一极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一极细胞中均无同源染色体
2.鉴别图像的常用方法
(1)前期的鉴别: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及联会、四分体现象。
(2)中期的鉴别
(3)后期的鉴别
二、减数_过程中,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含量的变化
1.变化曲线
2.曲线分析
(1)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DNA分子含量的变化不是完全平行的,因为复制后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而DNA分子含量已加倍。
(2)在间期DNA复制之前(AB段和ab段)和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之后(FH和fh段),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1。
(3)在间期完成DNA复制之后到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之前(CF和cf段),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2。
(4)BC(bc)段表示间期DNA(染色体)的复制,DNA含量加倍,但是染色体数目不变。
(5)DE(d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_结束时,同源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内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6)ff′段表示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是DNA含量不变。
(7)H(h)点表示减数第二次_结束后,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分到了两个子细胞中。
[考向聚焦]
[例1](江苏高考)如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_图像,着丝粒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1、2、3、4各表示一条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_前期
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
C.染色体1与2在后续的_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D.染色体1与3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解析]图中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因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_前期,A错误。染色体数目以着丝粒数目为依据,图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等,B错误。染色体1与染色体2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正确。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且是随机的,因此1与3可能出现在同一细胞中,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细胞中,D错误。
[答案]C
同源染色体的判断方法
(1)看有无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等现象。配对形成四分体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2)看有无交叉互换的发生。发生交叉互换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3)看染色体的大小、形状,如果不是减数第二次_,则:
①有丝_后期:每一极中,大小、形状相同的为同源染色体(上下对应的染色体不是)。
②其他时期: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一般为同源染色体。
[例2]下面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_和减数_的部分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按先后顺序把有关有丝_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顺序把有关减数_图像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动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细胞核中有________个DNA分子。
(3)在上述_图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此动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一倍的是图________。
(4)在上述_图中,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图________。
(5)在①~⑫中,染色体数和DNA数与如图所示相同的是图________。
[解析]①中含4条染色体且两两配对,属于减数第一次_前期(四分体时期);②中含4条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没有出现两两配对现象,为有丝_中期;③中含4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为减数第一次_中期;④中含2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_中期;⑤⑥都含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移向两极,均为有丝_后期;⑦中细胞的每一极都含4条染色体,细胞膜正把细胞缢裂为两个,为有丝_末期;⑧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为减数第一次_后期;⑨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变成4条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⑩中无同源染色体,含2条已复制的染色体,为减数第一次_后得到的细胞——次级性母细胞;⑪为减数第二次_后得到的细胞——成熟生殖细胞;⑫中染色体散乱分布,中心粒正移向两极,为有丝_前期细胞。
[答案](1)⑫②⑤⑥⑦①③⑧⑩④⑨⑪(2)24(3)⑤⑥(4)①③⑧(5)④⑩
_图像的判别
(1)三看识别法
(2)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图像的判断方法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填充:①初级精母细胞②次级精母细胞③精细胞
④初级卵母细胞⑤次级卵母细胞⑥卵细胞
[关键语句]
1.减数_的特点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_两次,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2.精(卵)原细胞通过有丝_增殖,通过减数_形成精子(卵细胞)。
3.减数第一次_的主要特征: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4.减数第二次_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_,姐妹染色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5.1个四分体包含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6.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区别在于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_是不均等的。
7.1个精原细胞能产生4个精子,而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
8.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
(1)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知识点一、减数_过程中相关结构(或物质)的变化规律
1.一条经过间期复制的染色体,其着丝粒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依次为()
A.2,2,4B.1,2,2
C.1,4,4D.2,2,2
解析:选B染色体复制后有关的数量关系:1条染色体=1个着丝粒=2条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
2.某动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将该动物的精巢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是()
A.N和2NB.2N和3N
C.N、2N和4ND.2N、3N和4N
解析:选C精巢中的细胞有些进行有丝_,有些进行减数_。有丝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或4N;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或N。所以共有三种可能,即4N、2N和N。
3.(海南高考)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_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_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选B在有丝_后期由于着丝粒_,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知生物体的染色体数为20条。减数第一次_结束,染色体减半,在减数第二次_后期之前,染色单体不分开,这时染色体数为10条,染色单体为20条,减数第二次_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0条,无染色单体。
4.假设图A为某动物精巢内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时期1为精原细胞的_间期)
(1)请根据图A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2~4时期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此细胞有__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②图中8时期是减数______________期,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
③图中4发展至5时期,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分离,并分别进入到2个子细胞中。
④图中7发展至8时期,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9时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B的空白坐标上画出该细胞减数_过程中核内DNA分子数目变化的曲线图。
解析:(1)通过识图首先确定该细胞有20条染色体,有10对同源染色体。已知时期1为_间期,即可推导出2~4时期为减数第一次_,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5时期染色体数减少一半。5~9时期即为减数第二次_,其中时期8是由于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_形成两条子染色体,这时处于减数第二次_后期,所以处于9时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2)染色体虽是DNA分子的载体,但在减数_过程中,数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复制的染色体,由于存在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都要比染色体数多一倍,因此有染色单体存在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绘制此曲线注意一定要参照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依据DNA分子数与_过程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按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2a→4a→2a→a),先在空白坐标中确定关键的几点,最后连接各点即可。
答案:(1)①初级精母细胞2010②第二次_后次级精母细胞③同源染色体④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粒_,形成2条子染色体精细胞(2)如图
知识点二、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5.动物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_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_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_形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
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A.②④⑤B.①③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选A准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或可用排除法来解答:①是错误的说法,先排除选项B和D,而③和⑥是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相同特征,可排除选项C。
6.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_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_中期
B.b图表示人红细胞_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_后将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解析:选D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_末期,因为细胞中形成了细胞板且重新出现了核膜和染色质;b图为无丝_,而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进行_;c图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_,且细胞质不均等_,故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_后将产生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d图具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_中期,此时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有8条染色单体。
知识点三、减数_的图像判断
7.如图为某植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正确的描述是()
A.①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②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C.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D.④减数第一次_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
解析:选C①图为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并没有_。②图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③图为减数第一次_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④图为减数第二次_中期。
8.如图甲表示某精子,图乙中不属于该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图像的是()
解析:选BB中移向同一极的非同源染色体只有一条与精子的染色体相同,因此B不属于该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图像。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多选]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
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C.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分离之前
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为1/223
解析:选ABC人体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减数_的间期,DNA复制可能出现差错,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以达到92条;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前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_后期;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精子,且两两相同,故其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为1。
2.以下细胞中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
①有丝_中期细胞②有丝_后期细胞③减数第一次_中期细胞④减数第二次_中期细胞⑤减数第一次_后期细胞⑥减数第二次_后期细胞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③④D.④⑤⑥
解析:选A有丝_后期及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点_,染色单体消失;减数第二次_中期虽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
3.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可能有()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减数第一次_的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_的特点:次级精母细胞内由同一着丝粒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精细胞中,所以由同一精原细胞最终_形成的精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或恰好“互补”。根据图乙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特点分析,图①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互补,图③与图甲的染色体组成基本相同,由此可判断出①③与图甲精细胞可能来自同一精原细胞。
4.(江苏高考)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_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减数第一次_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减数第二次_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减数第一次_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减数第二次_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解析:选A因为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6条染色体,所以正常情况下,在减数第二次_后期的细胞中,每一极中应含有3条染色体且无同源染色体。但据图示可以看出,该细胞的每一极中含有4条染色体,即多了1条染色体,且存在同源染色体,由此推知这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_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所致。
5.图中横轴表示细胞_时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_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_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A.④②①③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无论是有丝_还是减数_,在间期都进行DNA的复制,使DNA含量加倍,据图示分析,图中①、②都有间期倍增现象,因此,图①、②是DNA含量变化曲线。图①的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数目又恢复原状,故图①表示有丝_中DNA含量变化;图②的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数目恢复原状后又减半,说明图②表示减数_中DNA含量变化。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图③和图④应是染色体数目变化图。看图④的变化曲线,在一个细胞周期的某一时期(后期),染色体数目倍增,然后又恢复原状,说明它是有丝_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而图③中始终没有染色体在原有基础上倍增的现象,则一定是减数_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
6.(安徽高考)某种植物细胞减数_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B.图乙中,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C.图丙中,染色体的复制正在进行,着丝粒尚未_
D.图丁中,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解析:选A图甲为减数第一次_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能够发生交叉互换,实现了基因重组,A项正确;图乙为减数第一次_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该植物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则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就会有差异,B项错误;图丙为减数第二次_前期,不发生染色体复制,C项错误:图丁为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D项错误。
7.(上海高考)如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_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A.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②代表染色体
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4∶1
解析:选A分析图示可知:Ⅰ为精原细胞,Ⅱ为初级精母细胞,在减Ⅰ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Ⅲ为次级精母细胞,Ⅳ为精细胞;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DNA,在Ⅰ~Ⅳ中③(DNA)的数量比是2∶4∶2∶1。
8.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_各时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_过程顺序的是()
A.③→⑥→④→①→②→⑤
B.⑥→③→②→④→①→⑤
C.⑨→⑥→④→②→①→⑤
D.③→⑥→②→④→①→⑤
解析:选D整个减数_过程为:
9.Aa、Bb、Cc分别表示三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成为AaBbCc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_形成的配子数目和种类分别是()
A.4和8B.2和4
C.1和1D.4和2
解析:选D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_可产生2个染色体组成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而次级精母细胞的_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形成的4个精子中,染色体组成两两相同,因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_可产生2种、4个精子。
10.(天津高考改编)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_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着丝粒_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着丝粒_一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解析:选C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粒_,说明该细胞正处于有丝_后期或减数第二次_后期。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_后期,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若该细胞处于有丝_后期,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着丝粒_,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B错误,C正确;若该细胞处于有丝_后期,则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体细胞的2倍,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_后期,则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相同,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10分)如图是雌性动物的一个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处在减数_的________时期。
(2)图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有________种组合的可能性。而一个这样的细胞,最后实际只能产生________种配子。
(4)发生交叉互换时,a可能与________发生交换片段,增加配子种类的多样性。
解析:由图可知,A与B联会,C与D联会,说明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_的四分体时期,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_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以有A与C、B与D或A与D、B与C两种组合。如果只有一个初级卵母细胞,最后只形成一种卵细胞,即上述四种组合中的一种。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增加配子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1)初级卵母细胞四分体(减数第一次_前期)(2)2A和B、C和D(3)41(4)b或b′
12.(10分)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_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_图像,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图1中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________,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2中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3)图2中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如图所示坐标中绘出该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本题首先由图2中的乙确定是雌性动物。(1)判断染色单体,其技巧是数量可以为0,即可确定b柱表示染色单体。存在同源染色体则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相同,还得排除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后的染色体暂时加倍时的情况。图1中的Ⅰ为原始生殖细胞卵原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都含同源染色体。(2)图1的Ⅱ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与图2中乙相对应。由Ⅱ变为Ⅲ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因为初级卵母细胞(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丙)。(3)由(2)题知初级卵母细胞(乙)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4)绘图的第一步是标出横、纵坐标的含义。本题绘图要特别注意纵坐标为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其中的关键变化点有:间期DNA分子复制,DNA含量逐渐加倍后,1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减数第二次_后期着丝粒_后,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
答案:(1)bI、Ⅱ(2)乙乙丙(3)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4)如图
中考教案生物篇10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
中考教案生物篇11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回归课本”“习题整理”是我们最常提及并要求学生贯穿始终的复习方法,但很多学生对此却很茫然。“回归课本”就是看书,但书要怎么看?“习题整理”就是把做过的题目再看一遍,看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给出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一、回归课本
每堂生物课课前预备铃响之后,针对学生不能马上进入学习准备状态,我就给学生准确了基础知识的复习资料,以及教学单元章节后的“本章小结”,由课代表负责,领学生们熟读,强化记忆。这样做,一方面,强化复习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为上课铃响之后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坚持已经半年了,效果还不错。
每堂生物课的最后五分钟,时间充分时,就进行动笔训练,如绘图训练,细胞结构图、细胞分裂图、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光合作用、呼吸作用、ATP、影响酶活性曲线、遗传图解、DNA分子结构、神经元结构、反射弧结构、突触结构、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种群增长曲线、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关系图解、碳循环及能量流动图解等等,这些都是要求学生要会认会画会分析的`内容,学生自己练习的效果并不佳,这样通过统一的强化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老师可以及时的获得反馈信息,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上的这五分钟。
二、习题整理,弄清知识内在联系
高三的复习必须做一定量的的题目,如何把教材的内容转变成可以应用的知识,这是需要用做题来解决的。有些学生做了很多题,却并不能提高成绩,而有些学生只完成老师布置下的却能拿高分,这就是题目做到的程度不同。对于一些顶尖选手,题一遍即可,会了,也基本记住了,再次见到,可以立刻识别出来,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多题做了,却不能保证对,时对时错,没有把握,针对这类问题,我要求学生要及时回复,具体的做法是:
1、及时翻看,经常翻看已经做过的题目,特别是自己做错的,老师已经讲过的题目,把它们找出来,最好抄下来(可摘录关键错误点),就是很多学生都有的“错题本”。
2、通过看解析,老师的讲解,充分理解题目,找到问题的症结,是“审题问题”,还是“知识点记忆”还是“理解上”的对症处理。
3、亲自解答,这一步很重要,好多学生往往停留在上一步,看懂了就以为会了,可是再次遇到时,并不能保证会,必须亲自操作一下,实战一下,才能整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过两天还要亲自解答一遍,不看任何解析,提示,三次下来,才能解决。这样的题目随着这样的处理会越来越少,达到高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4、针对不会做的题目,也应该在看过解析,通过讲解后,采用以上的方法去解决,哪怕题量上少些,但能达到真正的会,这是很重要的。这是我在高三复习中的一些体会,愿与同行们交流学习。
教学效果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学生成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在问我们老师要成绩,所以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果也就是我们这些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所应该努力寻求的目标,通过对本学年教学工作的深刻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相信以后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
中考教案生物篇12
在一轮复习中,因为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是熟悉的,其主动求知的欲望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复习效率往往一般。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是提升学生高考成绩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我们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探索创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反思中,我摸索总结出一个“创设问题”为主线,实现学生高效复习的做法。
第一轮复习是把各种原来的已经教给了学生,而现在可能被遗忘的东西重新唤醒并加深理解,其中存在一个个体差异的问题,即可能这个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熟悉的,也可能那个学生对那方面的知识是熟悉的。如果平铺直叙的课堂很难让每一个学生提高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但如果设置不同的问题,就相当于带着学生再看相同的风景时,看的方式改变了,看的顺序改变了,看的深度改变了,学生的态度就不同了。
在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设置的问题跨度大,从简单到复杂,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兴趣,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的进程,实现一轮复习的目标。
例如在复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说单侧光引起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怎样证明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呢?”“胚芽鞘具体生长的部位怎样确定呢?”“为什么胚芽鞘向光侧比背光生长的快些呢?”“胚芽鞘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吗?”“为什么取名为生长素呢?”“生长素从什么部位产生又运往哪些部位怎么运输到的呢”“生长素和植物激素是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分层次的问题串,让学生回顾课本中的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运用这样的顺序再次从科学家当年的&39;方法来探索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掌握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等相关知识。
要用问题串,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最大的难处是如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些问题应当在“运用问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或评价问题”的层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问题的问答,学生需要在脑海里迅速地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同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给予指导,提示和帮助。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几点创设问题情境:
⑴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⑵通过科学史中事实的叙述来设置问题的情境;
⑶借助于各种模型或构建模型,显示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⑷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⑺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
⑻通过“开放式“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保证所设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