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生物教案 >

粤教版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案

时间: 小龙 生物教案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生物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粤教版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粤教版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案篇1

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 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3、 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好像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到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我们的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介绍各大生态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首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29,小组讨论一下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哪里?(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数量多,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有“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较少)。那为什么要称森林是“绿色水库”呢?我们知道水库最多的是水,那一个森林为什么也能称得上水库?(因为动植物种类多,上节课我们做过实验《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所以森林能称上“绿色水库”)。而我们再看看一条食物链在草原中,因为捕食者和被捕者的关系比较单一,所以如果其中一种生物减少了也会引起这条食物链被破坏,但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很多,一种生物减少了,还可以用其它生物代替,一条食物链不那么容易因为一种生物减少了而受到破坏,所以森林生物系统更容易维持。谁来说说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别?淡水中的生物能否到海洋中?从而复习生物必须适应它所在的环境。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沼泽,掉进沼泽地越挣扎就会越陷越深,那沼泽地对我们有那么大的伤害,我们还要保护它吗?(还要,因为沼泽地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的特点是?(都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的监控才能正常地运作)。需要人在这里面干嘛呢?(除草,施肥,浇水…)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破坏了,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态系统我们叫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生态系统有人的参与会很容易被破坏,但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分析书本资料:

分析书本P30的例子,河流生态系统还与哪些生态系统有关联呢?(淡水、海洋、森林、草原、农田、城市…)总结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互相关联的,而生物圈又是这里面的生态系统,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书本P31的DDT例子,也可以看出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关联的,影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对其他方面造成威胁。

关于保护环境的共识:

但是我们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类的种种行为使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例如大量放牧使得草原沙漠化,引起沙尘暴……使得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也受到伤害。还有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林使得大地更容易沙漠化。(大量的图片、事例引证)。所以为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哪些事情我们同学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不污染水源,不乱排放废气,不用一次性的用品,多种树,少砍树……)从而保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教学后记:

对于生态系统的介绍这节课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粤教版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案篇2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 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 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 和 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 、 、 或 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 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 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 或 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 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 、 、 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 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 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沙丘 火山岩 冰

川泥 光裸岩地 3.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森林 4.消灭 兴起

相对稳定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5.速度 方向 6.人口 资源 环境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退牧还草

“学”—互动探究

探究: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是什么?群落演替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群落演替过程是外界环境与群落内部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2.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哪些?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3.演替的类型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提示: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其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又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在于本来有没有植被或植被被破坏后土壤条件是否保留。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环境一般比较肥沃,原有的群落被破坏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等。

4.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什么?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经典回眸】

1.(·海南单科,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 D

2.(·重庆模拟)近年来我省某地较多的耕地缺少劳力无人耕种,长久以往,这些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随着气候变迁,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弃耕耕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不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结构都将逐渐复杂,营养级的数目都将会增加

D.与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耕地形成森林所需的时间较短

【解析】 弃耕农田上原有的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没有土壤条件,属于初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两种演替过程形成的群落中的物种种类都将逐渐增加,营养结构都将逐渐复杂化,营养级的数目都将增加,所以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只是初生演替的竞争现象不明显。次生演替已有土壤条件,所以形成森林更容易、所需的时间短。

答案 B

【变式训练】

1.(·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

粤教版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案篇3

1.解读:

(1)考查载体:遗传图解或遗传系谱。在高考中遗传系谱的考查形式较为常见。

(2)考查要点:考查显隐性状的判断、基因型的推断、概率分析等常规遗传学问题。

(3)基本思路:在掌握基本遗传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亲子代的表现型进行推理、计算。

2.特点:信息简洁,考查内容逻辑性强,思考量大,区分度高。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推理、计算能力。

(•江苏高考)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①HhXTXt HHXTY或HhXTY

②1/36 ③1/60 000 ④3/5

审题 三明

一、明确基因符号

1.解读:

题目一般给出代表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字母,应区分代表不同性状的字母,不能混用或另用其他字母。

2.应用:

题干文字叙述部分给出了控制正常与甲遗传病的基因为H、h,控制正常与乙遗传病的基因为T、t。注意该信息不能说明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需要在遗传系谱中进行判断。

二、明确图例

1.解读:

在遗传系谱右侧,有用文字说明的正常男女和患病男女的图例。在涉及两种遗传病的系谱中,应分清患甲病、患乙病和两病兼患的图例。

2.应用:

根据系谱右侧的图例可知:横阴影代表甲病患者,竖阴影代表乙病患者,方格代表两病兼患者。

三、明确系谱中特殊个体的文字信息

1.解读:

遗传系谱中的特殊个体信息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这些信息对于遗传方式的确定、基因型的推断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遗传系谱时,应结合这些文字信息综合考虑。

2.应用:

根据系谱分析只能推测乙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2)中“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关键。题中“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说明在正常人群中h基因携带者的比例为10-4,该信息是对Ⅱ-8信息的重要补充。

答题 先分后合

一、解读

遗传系谱题经常涉及两种遗传病,此时应看清每一问涉及一种遗传病还是两种遗传病。在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的问题中,也应分别对两种遗传病单独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进行综合。

二、应用

1.典例中第(1)小题可分别单独对系谱中甲、乙遗传病的特征进行分析。

2.典例中第(2)小题中①②需要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但在解题时应对两种遗传病分别进行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综合。Ⅱ-5的基因型有2种可能,Ⅱ-6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如果不对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分析,Ⅱ-5与Ⅱ-6婚配,可能的基因型组合有8种,思维过程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

3.典例中第(2)小题中③④只考虑甲病即可。此时如果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会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浪费宝贵的解题时间。

粤教版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案篇4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30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31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32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粤教版高三一轮复习生物教案篇5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ò?¢ 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t?¢ 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èy¢ 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 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 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 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 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 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第6题上。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