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二生物教案设计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高二生物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1
一、指导思想
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为提高优等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较好的&39;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生活习惯,并逐步提高纪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制定此计划、
二、目的
1、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3、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
4、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三、具体实施措施
1、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然后与班主任一起商讨确定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名单;对班级的优等生与后进生的确定要谨慎、
2、对自己的培优辅差学生做认真研究,每学期必须做不少于一定数量的额外辅导,并做好记录、
3、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在课堂上有意识给学生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学困生,都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小的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
4、转化观念,与其他科任老师热心配合、在工作中,积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能个体分析、群体分析,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找出学生的优点、缺点、潜在的优点、缺点,新的生长点、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分析别人、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安心于课堂的学习、
5、在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2
1.1生物与生物学
活动三: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活。你知道哪些例子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
①细胞核移植与克隆羊多利
②太空育种技术
③试管婴儿
小组合作,讨论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
说出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生物能够提供食物;植物能够提供氧气;人们穿的衣服也来自于生物等等。
观察图片,说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鸟巢和国家体育馆、蜻蜓与直升机、海豚和潜水艇。
课前收集有关仿生学方面的知识,课上交流展示:
①青蛙和电子蛙眼
②龟壳的背和建筑
③响尾蛇导弹和蛇
④乌贼和鱼雷诱饵
⑤长颈鹿和抗荷服
⑥鲸鱼和潜艇的“鲸背效应”
课前收集资料,课上小组交流展示。
①动物克隆技术
②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
活动:说一说对生命科学发展前景的展望。
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解开了一个个生命之谜,但人类对生命的奥秘还“知之甚少”,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地球之外存在生命吗?人的青春可以永驻吗?什么时候能够战胜艾滋病,攻克癌症?人类社会还面临着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疾病危害发及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命科学。
课外拓展:
生物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生活和学习中你还听说过哪些举世瞩目生物科学成果?请你收集生物学发展的新进展的资料,并和同学进行交流。畅所欲言,展望生命科学的未来。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3
一、工作指导精神
紧紧围绕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精神,紧密结合教育的精神实质,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优秀才干,使学生在我们的精心教育下茁壮成长,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全面人才、
二、教学及活动安排
结合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实际开设课时数量,设置每周二课时共计完成二十九节课的教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初步设定安排几项教学活动:
1、对学校内的生物种类、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生物特征展开调查的《调查身边的生物》实践活动,并对调查活动中认真积极完成、调查报告单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和展示;
2、结合《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的实验环节,在使用规范、迅速调整并能够看到清楚物象的同学中进行小比赛,增进学生对实验操作正确认识和熟练程度,对于“优秀实验员”给予公示表扬;
3、结合《种子的萌发》,课前布置学生自行选择进行植物的种子,尝试使其萌发,并总结其条件、生长状况,且拍下照片,对于认真探究、成果显著的同学给予表扬;
4、本学期还将对学生进行一次出教材内容外的生物知识小普及和小竞赛,具体内容和设置安排将在今后备课中详细商讨、
三、教师学习和工作
生物组共有三名专职教师,都是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批崭新的面孔,而他们又具有着迥异的性格、不同的特质,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是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1、上好第一节课,即表明上课的原则也要让学生接受一位新老师;
2、充分备课,不仅参照教学参考书中的内容,还有组内交流、拓展课外知识,丰富教材;
3、认真备课,尤其是组内备课,增加听评课次数;
4、教师自身也是需要知识补充的,因此教学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位教师都要结合工作,加强自身进修学习,争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学期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日子仅有近100天的时间,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使我们的孩子们在这100天里开心、快乐、健康、进步,让他们在知识的世界里找到开启人生大门的线索乃至那把钥匙、因此,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要秉承这样精神,积极而踏实的工作,完成计划,争取获得成绩和质量的丰硕果实、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4
伴性遗传(第一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1、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讲述
六、教具: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问题1: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要很好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学习探究“伴性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性别决定
通过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型推进: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2)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介绍:XY这对同源染色体结构;无性染色体:
玉米和蜜蜂)
(3)性别决定类型
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
(举例:所有哺乳动物,某些种类的两栖类,鱼类、很多种类的昆虫,果蝇)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鸟类、蛾蝶类)
注意:性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与常染色体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佝偻病等(初步理解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讨论1)2、色盲的遗传:
(1)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学生阅读故事;
总结: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患者不能分辨同样亮度和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
(2)学生分析家系图谱,思考课本34讨论1和2;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一代中的一号把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几号?
一代中的一号是否将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二号?
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还是Y染色体上?
为什么二代三号和五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
师: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那么:既然在X上,女性有两个X,会不会得病机会更多呢?男性的Y上没有b,那么说不定男性得病的该少啊?
我们分析一下: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3)色盲遗传的几种情况(课件展示6种婚配方式)
例1:P:XBXB(女性正常)×XbY(男性色盲)
配子XBXbY
F1XBXbXBY
表现性: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比例: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
例2:P:XBXb×XBY
配子XBXbXBY
F2XBXBXBYXBXbXbY
表现性:
比例: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学生练习: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女患父必患)
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婚配遗传图解(母患子必患)
批改学生的书写情况,之后以课件形式展示结果,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特点。
(4)遗传途径:组合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解释隔代交叉遗传
3、伴性遗传的研究应用
举例:遗传病的预测,为优生服务;指导生产实践
八、总结、习题巩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1、常染色体
2、性染色体
3、性别决定的方式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性的概念
2、人类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7%,女:0.5%
(2)隔代交叉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
外孙子)
3、研究应用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器材:
(1)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
(2)将学生分成2人一组。
(3)准备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6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1、就实验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二、探究创新
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并促进,从而使。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骤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此时由________拿出张卡,使的1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三、实验结论
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血糖浓度。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四、实验评价
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误区警示】
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设: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骤:
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三.观察现象:
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浓度:mg/ml;时间:天)
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
四.实验结论: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
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
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
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目标】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
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方法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结果分析】
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注意事项】
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
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五、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_________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7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39;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
②一些动、植物挂图
③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
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
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
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
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
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关系细胞衰老的原因,历来是研究人员极为关注又很难回答的课题。近几十年来,先后提出过多种假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问题)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
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细胞凋亡有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例如,在胚胎发育时期清除多余的细胞,有利于器官的建成。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或发生癌变时,机体也会通过凋亡的方式加以清除。
六、总结: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衰老的原因,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P124练习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学习使用典型例子来说明的方法。
3.明白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系统,要按照科学规律对待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本文说明方法,学习使用典型例子来说明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物入侵”这一现象的危害,增强遵循科学规律的意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文本大体内容。
2.参照课后“学习建议”,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
2.探讨课题的理解:给“生物入侵”下个定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文章以美国引进葛藤、中国引进水葫芦为例,介绍了生物入侵的原因和结果。告诉人们引进物种是好的,但不要“不顾国情、不讲科学地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要“警惕生物入侵”。
2.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生物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分(举例:生物入侵打破了生态平衡,及其后果)━━━━总(呼吁警惕生物入侵,维护生态平衡)
四、具体探究
1.“生物入侵”究竟会带来哪些“生态灾难”?
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经济发展、(威胁人类健康)
2.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些危害的?
通过典型例子
3.小组讨论:本文使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你的依据)它们有怎样的作用?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说服性,使说理更充分、更真实。
列数字:使说理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4.小组合作: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本文语言既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又具有小品生动有趣的特点。
五、知识拓展
1.除了文中讲到的葛藤和水葫芦的例子引起生态失衡、生态灾难,你还能找到一些关于“生物入侵”的例子吗?
2.幻灯片展示其他“生物入侵”的例子。
六、师生小结
1.字词积累。
2.就文章主旨和科学小品等方面谈谈你学习本文的收获。
3.教师小结本课要点。
七、练习与巩固(任选其一)
1.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美丽的崇明将建成生态宝岛。
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热爱家乡的你面对生物入侵,谈谈你的高见吧!(请列举出建议,要科学合理,有说服力)
2.写一篇关于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防范生物入侵为主题的读后感。(300字)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10
一、指导思想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尖子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的进步,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借助教师和优生学培养更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生活习惯,逐步提高学科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自我素质;这个计划是专门制定的、
二、目的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让学生转变观念,努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3、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
4、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强烈的“抢、帮、超”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以致用、
三、具体实施措施
1、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做一个透彻详细的了解,然后和班主任讨论确定优等生和后进生名单;在确定班上的尖子生和后进生时要谨慎、
2、对自己擅长培养和帮助差生的学生认真学习,每学期做不低于一定量的额外辅导,并做好记录、
3、重点是拔尖训练,重点是辅助差异的改善、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好学生吃得好,差学生吃得好、充分发挥优生学的优势,让他点名带一个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差生,主要是引导他们多学多复读,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尤其是在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优生学应该鼓励他们做更多创新的事情、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困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老师帮助学生取得小成功,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
4、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工作中,要积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每个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个体分析和群体分析,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找出学生的优势、劣势、潜在优势、劣势和新的增长点、从发展的角度看自己,分析别人、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安心、
5、在班级内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成立不同层次的学习辅助小组,设定学习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按部就班的推进容易,也难、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练习使用温度计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含义之一——“种”的多样性
4、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5、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重点难点分析
1、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理由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制作,灯,烧杯各两只,干沙子,湿泥土,温度计等等。
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上课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教学过程
【引入】课件演示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引入并板书课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的适应性:
1、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课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或图片,学生观察分析,教师总结板书。
2、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蝎子为什么在沙里藏身的理由)—>学生探究(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动物的“伪装”;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讨论,了解保护色(青蛙、变色龙)和拟态(竹节虫)—>合作学习(学生4一5人为一合作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查找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交流讨论,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1:说说你所知道的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二、生物的多样性
1、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列举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的大致种类及种类数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合作小组交流,完成合作学习任务2: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面;教师指出本课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进行学习探讨。
3、探讨种与种之间生存的关系:课件演示蜜峰与花,学生观察、讨论。
4、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课件演示,学生观察—>学生合作小组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3:我国的动植物资源,了解它们的分布、数量和保护情况;同学们从中了解许多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体会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植物资源的破坏和保护的状况及措施:学生合作小组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习任务4:植物资源的破环和保护的状况如何?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交流并谈自己的感想,教师从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保护动植物资源做些什么?
[小结]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然,这节课只讨论了物种的多样性,而生物的多样性还涉及到生态系统和基因层面上的多样性,这是以后的科学中要学习的内容;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布置作业]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你最喜欢的珍稀动(植)物的分类地位、分布、数量、保护和人类对其利用的情况及你的设想、建议或呼吁编制一份小报,出一期专栏刊出。
【板书】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物向光生长的特性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的原因
3、动物的"伪装"——保护色、拟态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生物的多样性
5、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
高二生物教案设计篇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变异的类型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
2.掌握突变的概念,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3.了解基因突变的种类、特点,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
4.了解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其成就。
(二)能力训练点
1.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基因突变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例举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的训练点
1.前面学习了遗传知识,再学习变异,从而认识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关系,由此形成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
2.学习了利用基因重组可通过杂交方法育种,还应使学生了解利用基因突变可通过化学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诱变育种。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
五、教具准备
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果蝇的白眼、残翅图,人的白化病图,玉米的白化苗图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帮助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七、教学步骤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种类、特点、以及基因突变的原因和诱变育种。
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体现在教学中。
(一)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生物都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倘若后代像亲代就是遗传,后代不像亲代出现了差异就是变异。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了解了主要遗传物质是DNA,DNA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分离规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自由组合规律;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又与性别有直接关系。总之,遗传的问题很复杂,生物的变异也同样如此。
下面学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90第12段。
银幕显示自学提纲:
1.变异分为哪两大类怎样区别举例说明。
2.可遗传变异有哪三种来源
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回答了第一问后,强调:遗传的变异不是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异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提问:通过美容手术,单眼皮能变成双眼皮,这种双眼皮能遗传吗说明理由。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和提纲中的第二问后,再提问: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答案:通过基因重组产生。)
过渡:基因重组能使后代产生变异是因为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基因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如果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一、基因突变
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旧知识。
(1)什么叫基因
(2)基因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在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后,强调:基因主要是在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教材P190P192页上的第一段)。
银幕显示自学提纲:
(1)基因突变的实质是什么
(2)基因突变分为哪两种类型
(3)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回答第1问后,银幕显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图中变化的个别基因在闪烁,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讲述: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基因突变的实质),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比如,正常色觉变成红绿色盲就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要求学生在书中P190上勾画出来。)
讲述: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基因发生突变了呢
银幕显示: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讲述:
在1919年,挪威东部一个庄园的羊群中,突然出生一只小羊羔与众不同,它的身体长,腿很短,管理人员对它特别关照,把它养大后,它就成为了一个新品种,取名为安康羊。这个变异个体就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因此,通过表现型就能知道基因突变是否发生了。
请学生回答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引导学生归纳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广泛性
②突变率低
③一般有害(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下面的举例讲明。)
银幕显示图:果蝇的白眼、残翅,人的白化病,玉米中的白化苗。
首先对以上图作一般的介绍。
讲述: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从病毒到动植物以及人类都会发生,人类的遗传病基本上都是基因突变所形成的。突变其实也不容易发生,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设问:基因突变能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也能发生在体细胞中,其变异性状都能延续到下一代吗
只有发生在性细胞中,突变的基因才能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给下一代。
基因突变一般对生物的发育有害,使生物难以生存。比如,人类中的遗传病基本上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有害,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水稻矮杆这一突变性状,在多风高肥地区,可抗倒伏。另外,基因突变能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提高动物的繁殖力。
由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不同,基因重组主要是非等位基因组合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的碱基对的增减或更换,产生出遗传物质的新类型,产生了新的基因。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物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
过渡提问:基因突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
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银幕显示:正常型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的性状比较图。
讲述: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长成镰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
银幕显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找原因。
①正常人和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为什么不一样
②为什么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图中变化的氨基酸和碱基在不停的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强调:镰刀型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的个别碱基发生了改变。
提问: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生活的什么时期(可让学生讨论,找出答案。)
设问:DNA复制一般是严格的,准确无误的,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讲述:
由于在一定环境条件(如射线、化学污染)下或生物内部某些因素(如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作用下,DNA复制过程发生了差错,在DN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其结果使原来基因中的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局部的改变,从而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三)诱变育种
指导学生读书:
1.什么叫人工诱变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人工诱变和杂交育种一样能创造动植物新品种,除此之外还能创造微生物新类型。国内外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培育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品种。
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培育出新的变异菌株,大大增加了青霉素的提取量。现在青霉素能广泛应用于医疗,是人工诱变的一大功劳。
在农业方面,我国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了200多个优良品种。比如,东北的黑农5号、6个大豆品种,其含油量比原品种提高2.5%,产量也提高16%。又如,浙江辐音一号早稻,山西太辐19号小麦,黑龙江5号大豆等,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是很有成就的。
最后对诱变育种的优缺点进行归纳。
(二)总结、扩展
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基因突变具有广泛性,在动物界、植物界以及人类,甚至细菌、病毒各种生物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布置作业
银幕显示:
1.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上差异较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环境影响
D.基因分离
(答案:A)
2.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影响
(答案:A)
教材P195中复习题:一、填空题二、选择题。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三)诱变育种
八、参考资料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西非与美洲黑人中,我国广东佛山地区也有这种病的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人的生存很不利,但若是杂合体时,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当疟原虫寄生在他们的红细胞时,患者的红细胞便粘附于血管壁,因缺氧而变成镰刀型。红细胞被破坏时寄生虫也被破坏。
2.植物的芽变是在植物个体发育较后阶段发生突变的结果,只限于某一性状,其它与原品种一样。通过嫁接(无性繁殖)可把这一新性状保存下来从而培育出新品种。比如,温州早桔均来自于温州蜜桔发生的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