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三教案孢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从不同角度来阐述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分享!
生物高三教案孢子(精选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和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情感目标:
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重点及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对群落演替现象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并将本节课的新知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我采用的教法是:
①参与式教学法(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演示法(各种图片、视频)
③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
④谈话法
三、说学法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第一小组收集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第二小组在校园内观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围
杂草的分布特点及原因。第三小组收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入侵情况;第四小组收集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情况。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学生课前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3、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利用课本78页的“问题探讨”,多媒体课件展示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和后及变化的图片。然后设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二)新课教学
1、例举群落演替的过程,归纳演替的类型
过渡:光的岩石上是如何长出森林的呢?
(1)岩上的演替过程: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78-79的图4-14“发生在岩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
然后学生板书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
其次学生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①光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岩上的演替过程师生共同归纳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④⑤视频:
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
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顺序的过程,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②虽然演替受物理环境所制约,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为后期物种的入侵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③演替的最后阶段是稳定的系统,往往生物量,种间关系最紧密。
(4)与导入呼应: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过渡:演替只能从岩开始吗?
(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学生再次阅读课本80页的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图片并思考: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学生板书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并回答问题。
(6)演替的类型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发生在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思考为什么这两个演替过程的起点不相同呢?师生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类依据。并展示相应图片。
(7)第一小组同学汇报,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视频。
教师总结:在这个演替的漫长过程中,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说明群落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向着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影响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还有人类的活动。你了解的有哪些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鲁迅先生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组的同学汇报校园内小路周围杂草的观察结果视频。
(2)教师: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使物种的迁移也越来越频繁。①第三小组展示相应信息视频。学生思考:从资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来物种入侵后,增长有什么特点?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吗?
②教师出示图片,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其他负面影响。
③人类的活动都是破坏现有的各种生物群落的吗?——视频展示宁夏治理沙漠情况视频。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片资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过渡:以前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我们如何解决呢?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四小组汇报我国有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情况视频。
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总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我们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为我们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把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生活行为中的具体行动。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直观形象地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利于巩固新知识。
六、说作业设计
1、课本P80练习常规作业,主要为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服务。
2、活动与探究: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
七、说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主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2.从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说出主要内容,但是胆量不足,表达能力不强,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并给与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大胆的去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素质的教育。
生物高三教案孢子(精选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2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本章的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生命活动中承担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为第3节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奠定了学法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因此,本节的知识目标确定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目标。
(三)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难点: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时,以下两个知识点确定为学习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教法
1.支架式教学法:
(1)拾脚手架:使学生明白氨基酸和蛋白质两个概念。
(2)进入情境:提出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和20种氨基酸能够形成多少种蛋白质两个问题。
(3)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课本上的“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进行探索,并将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质等几个概念排列顺序。同时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方法提出设想。
(4)协作学习:对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设想及蛋白质的形成过程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并充分地理解了蛋白质的形成方式。
(5)效果评价:通过学生个人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也可以用课内练习和课外对核酸知识的自学能力进行评价。
2、探究教学法:本课除了利用支架式教学法之外,还在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概念时利用了探究教学法: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提出探索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3)查阅课本,小组讨论进行验证,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3、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探究学习法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二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按受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学习,其间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且从教育实际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因此,本课在学习方法上,结合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不久的事实,部分实行了接受式的学习。如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等知识方面采取了接受式学习,另外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也给充分的帮助和指导。
生物高三教案孢子(精选篇3)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节是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它以有丝分裂为基础,又是第六章遗传变异中“遗传三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二、设计意图
本课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的比较,初步寻找减数分裂的学习策略(用已有的有丝分裂知识间接说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对照教材示意图、应用剪贴图,使学生初步领略学习策略寻找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展。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变通,将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方法迁移到减数分裂的学习中,使学生占有、运用、享受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再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即构建减数分裂有关的知识结构,寻找记忆的关键内容,把握思维链条的关键,提高记忆的效率,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大纲,考纲的教学要求,“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内容应达到D(应用)水平。由于减数分裂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但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针对学生心理状况和接受知识能力情况的了解,确定教学目的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为学习第六章《遗传和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4)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活动、推理和总结,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分享“交流”更重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而且涉及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数量变化知识,还是以后学习遗传变异的“三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的学习。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变化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学习时,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中,关键是帮助学生弄清染色体减半的原因以及为第六章学习遗传和变异的“三大遗传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所以教学关键是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重点:减数分裂概念、过程
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关键: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述和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课件的动态演示和学生动手贴剪贴图,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
七、学法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使学生发现学习减数分裂的方法,完成对学生进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学法指导。通过分析、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图表等关键知识点,完成自我监控策略的学法指导。通过设计各种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归纳和总结,掌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复习、比较,掌握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等。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1、复习提问:用有丝分裂过程的动画课件,复习其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复制、着丝点分裂、平均分配等)。
2、导入新课: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我们知道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那么,减数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究竟特殊在那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成熟”。
(二)学习新课
1、演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变通,按照学习有丝分裂的方法来认识减数分裂的过程,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
2、精讲减数分裂的过程,并对同源染色体等概念及时解释。
3、再演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课件,强调减数分裂的过程是连续变化的,并请学生依照课件说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的变化数目。
4、鼓励同学们用磁性模型到黑板上粘贴剪贴图,这样既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学法指导。
5、再对学生们的出色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提出: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和组合方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加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解决关键点。此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高三教案孢子(精选篇4)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 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
2、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 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 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 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 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推翻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 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 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再探究: 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节课小结:
(六)、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七)、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八)、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九)、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 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物 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无氧呼吸全过程
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
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提出要求: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发酵等,教师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
(三)、有氧、无氧呼吸的比较
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
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展示:知识目标检验小结:让学生自行检验有无达到知识目标.
(五)、课后探究课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如:
①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
②加的酒药是什么?
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
④在瓷坛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
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等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效果预测: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高三教案孢子(精选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了解内分泌腺的特点和种类,介绍激素的主要种类、作用及分泌异常时的症状,掌握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及其所分泌激素的主要种类和作用,并能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2.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2.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养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激素的主要种类。
2.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3.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4.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说出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2.尝试设计对照实验。
(三)情感目标:
1.关爱和帮助自己周围一些激素分泌异常的患者。
2.关爱自己,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
三、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探讨法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调查激素分泌异常患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疾病多种多样,我相信大家对其中某些疾病的情况肯定有所了解。那么,范文,你们是否清楚这些疾病呢?(展示几种疾病的名称: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糖尿病,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增加)
这几种疾病虽然表现出来的症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与激素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探讨学习:第四节激素调节。
(二)讲授新课
1几种主要的激素
(1)生长激素
展示几张侏儒症和巨人症患者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侏儒症和巨人症患者的表现症状(侏儒症: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巨人症:过分生长,身材过高),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这两种疾病跟生长激素有关: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患巨人症,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生长激素的主要作用。(教师提问:大家猜想一下造成这两种疾病的跟生长有关的激素会是什么名称呢?生长迟缓和过分生长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人到什么时候基本停止生长了?这说明引起这两种疾病的生长激素是在什么时候分泌出现了问题?)
通过“出谋划策: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来改变“侏儒症”的命运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能否给成年侏儒症患者注射生长激素?引出肢端肥大症(展示肢端肥大症患者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直观了解并说出其表现症状,再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资料:肢端肥大症为垂体前叶机能亢进症之一,发生于青春期后。巨人症常继续发展为肢端肥大症。分泌生长激素旺盛。病因不明。起病缓慢,一般自20~30岁起病,表现为手足厚大,口唇厚、耳鼻大、舌大而厚,下颌、眼眶上嵴、前额、颧骨及颧骨弓增大,四肢加粗。以后身体状况逐渐衰退。),从中寻找分泌生长激素的器官——垂体。接着展示垂体的图片,由垂体又名脑垂体,学生猜想其位置:大脑的下部,同时学生总结回答垂体分泌的激素名称:生长激素等,生长激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2)甲状腺激素
展示科学家验证甲状腺激素作用的三个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资料:科学家为了研究甲状腺的功能,破坏了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停止了发育,不能发育成蛙。科学家在饲养缸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发现破坏了甲状腺的蝌蚪又发育成蛙。在饲养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则蝌蚪提前变成蛙,但蛙只有苍蝇大小。),共同讨论分析三个实验的目的,得出结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同时通过分析资料,学习科学的探究意识与方法,自己尝试设计对照实验来证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实践活动材料:一些小蝌蚪、甲状腺激素、两只相同的玻璃缸、饵料、清水。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并写出探究计划。有兴趣的话,不妨亲手试一试。)
通过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激发学生回忆地方性甲状腺肿,教师提问:为什么缺碘会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资料: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患者表现为脖子肿大,呼吸困难,劳动时心跳快、气短等。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以致甲状腺激素不足,甲状腺增生肿大。推广食用加碘食盐和常吃含碘丰富的海产品是很好的防治措施。),从中寻找答案。由大脖子病的发病部位引出甲状腺的位置: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同时学生总结回答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名称: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根据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依次介绍呆小症(幼年时甲状腺激素过少)和甲亢(甲状腺激素过多),让学生试着说说各自的表现症状,注意区分呆小症与侏儒症。
(3)胰岛素
由“你了解糖尿病吗?”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了解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除了糖尿外,还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另外适当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危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初步获知了糖尿病的部分知识后,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患糖尿病?”,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分析科学家验证胰岛素作用的三个实验(资料:科学家发现,狗切除胰腺后,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并出现糖尿病病人的一些症状。科学家将正常狗的胰管结扎,发现胰腺大都萎缩了,只有内部一团团的细胞——胰岛活着,并且尿液中没有出现葡萄糖。科学家推测,胰岛分泌一种能够调节糖的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后来,加拿大科学家班廷从狗的胰岛中提取了胰岛素,用胰岛素治疗患糖尿病的狗并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治疗人糖尿病的新纪元。班廷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学生完成填空的形式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作出新的假设、进一步实验、实验结论)。同时由上述资料可得出胰岛的位置:散布于胰腺中(内部),胰岛分泌的激素名称:胰岛素等,胰岛素的主要作用: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展示胰岛图片)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师生共同继续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注射胰岛素、控制饮食、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适当锻炼身体、定期检测血糖等),突出强调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4)其它激素
对上述三种激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调节特点:
1、含量少,作用大。在此基础上,展示资料:近年来报纸杂志经常报道,一些肉类食品中的残余激素、劣质儿童保健品中隐含的激素,引起儿童的性早熟。根据你所了解的激素的调节特点,试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引起性早熟的原因(与性激素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第一章所接触过的性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学生此时会领悟到原来人体内有许多激素,它们对生命活动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重用。教师进一步提问:大家还知道人体内其它一些激素吗?(展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图)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介绍胸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图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内分泌腺(产生激素的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由人体内所有的内分泌腺构成)的概念。
2、内、外分泌腺的比较
通过回忆消化腺和观察内、外分泌腺的图,认识两者的区别,由学生自主完成一张内、外分泌腺比较的表格(有无导管、分泌物输送方式、分泌量和实例)。
3、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通过观看足球赛的一个精彩片段,让学生谈谈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教师接着提问:大家为什么会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去了解其原因(情绪激动,大脑皮层兴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从而明白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