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整套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把某些课程作为重点,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分享!
高三生物整套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
1、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
(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成熟植物细胞
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二、水分的运输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三、水分的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四、水分的散失: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五、合理灌溉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三生物整套教案(精选篇2)
知识精华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举例
题例领悟
例题: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2条,指出下列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1)六倍体小麦的花粉()(2)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3)六倍体小麦的胚()(4)六倍体小麦的胚乳()(5)六倍体小麦的珠被()
A、21B、42C、63D、84
解析:普通小麦是6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花粉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21条染色体,因此(1)(2)答案为A。(3)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4)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两枚极核(2×21)+一枚精子(21)=63,答案为C。(5)珠被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答案:A、A、B、C、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用花药离体增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A、三倍体B、二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2、八倍体小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是()
A、8B、4C、2D、1
3、单倍体玉米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是()
A、16个B、10个C、8个D、20个
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单倍体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6、水稻的某3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休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A、1种B、4种C、8种D、16种
7、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A、使染色体再次复制B、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二、简答题
8、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两个实验:(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被传粉的番茄花蕾,其子房就发育成无籽果实;(2)用四倍体西(雌)与二倍体西瓜(雄)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种子,种子萌发并长成植株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能形成无籽西瓜,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果实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番茄的枝条进行扦插,长成的植株上所结的果实为_______________果实。
(2)三倍体西瓜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西瓜的枝条进行扦插,在长成的植株上,子房壁细胞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
自我评价答案:
1、C2、B3、B4、C5、D6、C7、C
8、(1)基因重组(2)基因突变(3)染色体数目变异(4)染色体数目变异
9、(1)不能,有籽(2)能
高三生物整套教案(精选篇3)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附:板书设计
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组成的器官
眼与视觉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例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嘱课后实习之。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高三生物整套教案(精选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实验以及小组学习交流等方式,掌握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辨别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启发法、讲授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邀请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__。
其次请学生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学生纠正其中容易出错或者操作注意要点。从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自主探究,新课教学:
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单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过程。在学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观察老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学生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依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疑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开始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及时巩固,老师则在其中不断巡视加以指导纠正。
在学生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学生用显微镜来初步观察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先给学生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学会辨别各个细胞以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总结。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教师则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结构。分析制片过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环节三:巩固提高,小节作业:
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
高三生物整套教案(精选篇5)
1设计思想:
1.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因为“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这一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很好的生物科学史材料。
1.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材内容及地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按孟德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编写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2.2教学重、难点:
2.2.1教学重点:让学生像孟德尔一样尝试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2.2.2教学难点:尝试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假说;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3.1.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3.1.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2能力目标:
3.2.1通过学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3.2.2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并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
3.2.3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遗传学的分子基础,但是学生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即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这反而有利于学生能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活动设计
意图
交流调查结果,尝试解释某一性状的遗传
引入:学生交流单双眼皮遗传的调查结果,并用表格进行归纳与统计:
父母子女
单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
单眼皮×单眼皮全部为单眼皮
双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
设疑:尝试解释单眼皮×双眼皮→单眼皮?
引导:主要的问题是:
1、单双眼皮是由什么控制的呢?(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知道是遗传物质控制的)
2、母亲细胞内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怎样存在?(从数量上分析,1个,2个或是若干个)
3、母亲的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如何传给孩子呢?
4、父亲有给孩子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吗,如果有,父亲给的遗传物质遇到母亲给的遗传物质会发生什么呢?(保持完整,还是互相融合?)
要解释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科学的实验。
从人类对遗传的探索从19世纪开始至今,已经能完美解释这些问题,其中孟德尔在解释这些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沿着孟德尔的足迹,看看他是如何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课前调查:人类单双眼皮的遗传
尝试解释遗传现象。
隐性渗透“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归纳与统计的科学方法。
通过学生尝试解释遗传现象,
还原孟德尔当时的研究场景。
介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
孟德尔开展实验,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有很多相对性状,如,茎的高度有高茎和矮茎,(呈现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图)。孟德尔将高茎和矮茎进行杂交,无论谁做母本,或父本,子一代都是高茎,并且高度和亲本的高茎一样高,一点也没变矮。他继续将F1进行自交,发现子二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一点也没变高。
将矮茎称为隐性性状,高茎称为显性性状,F1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孟德尔的实验到此,并没有让感到意外,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位科学家发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但是孟德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那就是他收集了F2代植株共一千多株,其中高茎的787株,矮茎277株,其比例为2.84:1,孟德尔用他数学统计学知识,确定数量越大,其比例就越接近3:1。3:1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孟德尔继续其它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教材表1-1)
结合板图,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
倾听
感受孟德尔是一个勤奋、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简单介绍豌豆,豌豆的其它特征到第二课时再讨论,这样能保证学生探究思维的连贯性;并且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学生对杂交实验的理解。
还原孟德尔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渗透科学品质、科学精神教育
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设疑: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呢?
讲述:在当时,关于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存在以及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很多科学家对遗传现象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其中以达尔文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多重微粒”观点:每个细胞对应某一种性状存在无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每一遗传物质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例如:母亲是单眼皮,父亲是双眼皮,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很多个单眼皮遗传物质,父亲产生的精子中也含有很多个双眼皮遗传物质,那最终子代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由数量决定,谁提供的多就像谁,而数量是随机的。
关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如何存在这一问题,当时有一种“融合遗传”观点: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完全融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例如:双亲中一方直发,一方是卷发,那么孩子头发就是中等程度的卷曲。
设疑:用“多重微粒”观点和“融合遗传”观点能对孟德尔的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吗?
(“多重微粒”观点:不能解释,如果按多重微粒观点遗传,子代不可能出现一定的比例。“融合遗传”:按融合观点,子一代的高度应该是介于高茎和矮茎之间,且子二代的不可能得到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
设疑: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
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3个,4个)
3、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
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以上四点就是孟德尔的假说的主要内容。: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设想。倾听,理解孟德尔当时的研究背景,当时人们对遗传问题的主流观点;
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告诉学生当时的主流观点,利于学生从孟德尔角度出发,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降低思维难度,突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渗透孟德尔大胆创新的精神
高三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设计测交实验高三生物教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验证假说
设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呢?
实验目的:验证假说是否成立?
实验原理:关键证明成对(Dd)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了两种配子(D和d);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子代性状及比例分析分析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实验材料:F1高茎(Dd)和矮茎(dd)
结果预测:
(这是利用假说进行演绎的过程)
实验结果:高茎30株,矮茎34株,比例接近1:1
实验结论:假说是成立的。
这种杂交方法后来称为测交,是孟德尔首创的,它非常完美的证明了假说是成立的,从此,测交成为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思考与讨论,
尝试写出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
对假说的验证是难点,设计成实验教学形式进行逐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渗透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
总结 总结:孟德尔在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
析后,大胆的提出假说,并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
验证,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假说演绎法。
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
孟德尔第一定律:
课后思考:1.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
2.孟德尔为什么能成功?
3为什么是孟德尔打开了“遗传学的大门”?
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作为第二课时的主要讨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