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数学教案合集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数学教案合集?这里给大家分享数学教案合集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案合集

数学教案合集篇1

《平面向量》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来此予以指导.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下,教学内容为第96页至98页第五章第一节.本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运算率),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中的有关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向量的深入学习.为学习向量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2)教学结构的调整

课本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一课时,首先从小船航行的距离和方向两个要素出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同时深化其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的顺序做如下的调整:将本节教学中认知过程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以突出这节课的主题;例题,习题部分主要由学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独立完成.

(3)重点,难点,关键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质:大小与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是为高一后半学期学生设计的,尽管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对向量的认识还比较单一,仅仅考虑其大小,忽略其方向,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向量概念也是这节课的难点.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多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相等的有向线段让学生进行辨认,加深对向量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共线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会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读写已知图中的向量.会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Ⅰ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以下两点:

(1)由教材的特点确立类比思维为教学的主线.

从教材内容看平面向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与物理学中的有向线段,矢量的概念类似.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类比作为思维的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通常学生对于概念课学起来很枯燥,不感兴趣,因此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要多表扬,多肯定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对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Ⅱ教学手段

本节课中,除使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我还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计算机演示的作图过程则有助于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更易于对概念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Ⅰ知识引入阶段---提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由生活中具体的向量的实例引入:大海中船只的航线,中国象棋中”马”,”象”的走法等.这些符合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有向线段的概念,有向线段的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明确知道了有向线段的起点,方向和长度,它的终点就确定.再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向量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

(3)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后进行归纳,深化,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么?

②向量之间能否比较大小?

③向量与数量的区别是什么?

同时指出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Ⅱ知识探索阶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线向量,并且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规定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

(2)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数学教案合集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数学教案合集篇3

一、背景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

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

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

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于是提议学生说说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分几步,应注意什么。此时学生也基本上形成了对不等式方法的完整认识。我便出示拓展应用课件:

一次考试共25道选择题,做对一道得4分,做错一道减2分,不做得0分。若小明想确保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他至少要做对多少题?

设置这道题,既有调查本节课效果的意图,也想巩固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没料到相当多学生对“至少”一词理解不准确,导致失误。这正好让我们的“本课小结”填补了一个空白——弄清题目中描述数量关系的关键词才是解题的关键。

三、反思

本节课讲完后,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学习劲头,突然领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成功的教学,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能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有几个深刻的感受:

1、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就觉得不等式组的应用是个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几个台阶,这也正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例题贴近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有采用了更亲近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采取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4、学生在学习后,确实感受到“不等式的方法”就像方程的方法一样是从字母表示数开始研究解决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案合集篇4

教学目标:

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数感。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具准备:

黄豆若干,计数器22个,塑料盆、小桶、纸盒子若干,实物投影仪。

重点难点:

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数,初步体会估数)

谈话:今天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上数学课拿豆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可让学生说一说)豆子是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的。今天我们看谁会思考、会观察、会从玩豆子中发现数学问题,请大家听清要求:玩的时候,同学之间要会合作,互相谦让。

玩豆子的时候要注意,别让豆子掉到地上。

同桌两人玩豆子。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有多少粒。两人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看谁猜得最接近。

活动结束时,我就站在这儿,你就马上停止了。

(教师要走近学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合作中的问题)

二、活动二(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读、写数)师生互动活动。

你们玩得真开心,我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抓一把豆子)猜一猜我一把抓多少粒豆子?

(1)学生猜,教师不做评价。

(2)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

(3)交流数的方法。

我每组都给你们抓一把豆子(教师边说边抓),数一数到底有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数豆子。

(2)小组汇报有多少粒豆子。在计数器上拨出你们小组数出的数?怎么写这个数,请你试着写一写。

(1)每组派代表到黑板前写数,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写。

(2)老师根据学生写的数,进行适时指导。(例如62: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

(3)同桌交流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我(指教师)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引导学生找一个中间值)

三、活动三(在估数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读、写数的方法)

(一)同桌两人玩豆子。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一起猜有多少粒,猜后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你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二)指定物体量豆。(体会估计需要有依据)

一小桶豆子有多少粒呢?让学生自由地猜,猜的结果反差太大,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想方法估计。两人一组,装满一小桶豆子,想办法估计,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交流你是怎样估计的。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并写出这个数。

四、活动四通过游戏,激发学生读、

写数的兴趣)(一)拨数游戏一个拨数,两个同时读并写出这个数。全班交流。(教师注意抓住对特别的数的处理,例如90,66等数)认识百位。可以介绍一下三位数和两位数。

(二)猜数游戏

1全班一起做猜数游戏。(1)在你的纸上悄悄写一个两位数。

(2)指名猜一名学生写的数。(其他学生猜,该生做提示)(3)教师试猜一个数。(用区间套的方法)同桌两人玩,一人在心中想一个两位数并写下来,另一个人猜这个数。

五、活动五

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数学教案合集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数学教案合集篇6

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能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展示,能用数字1、2、3和0、2、3分别组成个位和十位数字不一样的两位数,并统计出个数,测评目标一。

2、通过引导提问,说出在搭配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测评目标二。

学习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学习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去过公园吗?公园好玩吗?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比公园更好玩的地方,它就是数学广角,去玩一项搭配的游戏,先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搭配)

师:今天,有3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出示动物头像: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小老鼠家去做客呢!

二、新课学习

(1)、用开密码锁的方法学习数的搭配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小老鼠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是用数字1、2摆出的两位数(数字不可以重复利用)

师:找到密码才能打开门,大家想不想试试看?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12、2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意他的意见吗?看啊,门真的开了!(课件演示)三个好朋友可高兴了

(2)师:他们终于进去了,却发现小老鼠正皱着眉头,原来它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来看看是什么?一起读一下:

(课件展示):用1、2、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你都知道了什么?“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老鼠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作业纸和数字卡片学具,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一试,先来看看合作要求,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大声地读一下?好,清楚要做什么了吗?那现在开始吧,比比哪两位同学摆得最有规律,摆得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谁愿意汇报示一下你们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我希望你们在汇报时能用上这句话:我们发现用数字1、2、3能组成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不一样的两位数有()个,他们分别是:()找学生汇报

(3)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谁愿意上台边摆边讲解你的方法?他们刚才的方法好吗?老师也觉得很棒,因为他们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其实,无论用哪种方法,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但是,我能不通过摆卡片就能快速把这些两位数全找到,想知道我是怎么办到的吗?我们可以采用调换位置法:先选定两个不同的数字如1、2,调换位置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两位数12,21,再选定数字2、3,通过调换位置就可以得到23、32,最后选定1、3,通过调换位置就可以得到13、31。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固定十位法,也就是排头法:先用最小的数字1来做头,即摆在十位,个位可以2是,还可以是3。然后选数字2排在十位,个位上依次选1,3.最后用数字3摆在十位,个位上依次选1,2.便得到了6个两位数。这样是不是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而且很快啊!

(板书:调换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十位法:121321233132)

(4)课堂反馈

师:小老鼠很开心学会了一项新本领,为了巩固一下它想和我们一起挑战一下这道题,大家敢接受挑战吗?一起来读一下:

你还能用0、2、3写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吗(十位和个位的数字不可以重复利用)?

师:写好了吗?谁能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我希望你在汇报时能用到这句话:我用的是()法,摆出了()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他们分别是()。

师:小老鼠也用固定十位法做了一下这道题,一起来看它的结果

(02、03、20、23、30、32)对吗?为什么呢?(其中0203不符合数学规定,在一个两位数中0不能做数字的开头。)所以结果只有四个。

师:通过这两道题,你觉得在做搭配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呢?

师:那数学中只有数字可以玩搭配游戏吗?文字可不可以呢?一起来看这几道题。

三、课堂练习

1、用字组词

故事头发

故事交换顺序事故也是一个词

头发交换顺序发头发头不是词语

师:故事和事故意思一样吗?发头是词语吗?这说明组词字的顺序很重要,不能随意交换,因为顺序不同,含义不同,有些甚至不是词语。

2、用字连成一句话

欢喜我花

(1)我喜欢花。(2)花,我喜欢。(3)花喜欢我。第三句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这告诉我们组句子也不可以随意交换顺序。

3、判断下面的搭配能否交换顺序?

(1)秦老师的电话号码:

(2)袁老师家的汽车牌照:豫A3SW39

(3)秦老师的QQ号码:1542037621

(4)秦老师家的门牌号:0813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我们学习了数学广角中的搭配问题,在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明白了有些搭配有顺序,不能随意交换比如:搭配数字、组词、组句子、各种号码…..

师:其实呢,我们生活中的搭配真是太多了,瞧,小红一家去照相馆照全家福,你知道他们有几种坐法吗?好,这道题作为我们今天的课后作业,回家后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试一下,把你们的搭配结果记录下来,明天比比看谁记录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搭配

(不重复不遗漏)

调换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十位法:121321233132

数学教案合集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探究生活中有关力的科学现象。

3、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对力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通过橡皮筋的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玩变脸游戏,激趣导入

1、(教师玩一个变脸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老师用手在脸上这样一捏,老师的脸还跟原来一样吗?(不一样了)大家也像老师一样做一做变脸游戏,看谁做的最滑稽有趣。

2、学生做变脸游戏,教师指5到6名学生上台表演。(注意不重复)

3、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的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让我们的脸发生了变化?

4、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脸发生变化是因为力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形状改变了。

5、板书课题:8、形状改变了

6、学生齐读课题。

二、探究物体形状的改变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带一些东西到学校来,比如橡皮擦、铁丝、橡皮筋、海绵、气球等等。大家带来了吗?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面,展示一下。

2、同学们带的东西真多呀!大家看这些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是这个形状,那么大家能不能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改变呢?下面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

3、学生自由动手操作,用各种方法使这些东西的形状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尽量使同一种东西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

4、全班交流,指生上讲台演示自己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操作方法。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使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有的同学还使同一个物体形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家做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6、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是的,这些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他们受到了力的作用,是力使这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三、探究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力的作用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那么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呢?

2、学生预测结果:有关系,没有关系

3、不管有没有关系,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关橡皮筋的小实验,探究一下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没有关系。

4、出示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钩码3到5个、挂钩、一块板(可以用小黑板)、小尺。

5、实验的方法:出示课本第26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方法。

6、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1)注意黑板上挂钩的高度要一样,便于我们记录。

(2)橡皮筋要用新的,这样弹力差不多,便于我们统计实验的结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7、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相机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8、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实验结论。

9、教师表扬学生在实验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并小结:正如同学们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力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大;用力小,物体的形状发生的变化小。力的大小和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四、比较传统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1、同学们,用力都会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但是,用力不同,物体形状发生的改变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传统用力和现代用力改变物体的物体形状的方法产生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27页的六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和比较,思考一下,传统的用力方法和现代用力方法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观察图片,仔细比较,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过去,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人们仅仅依靠自身的力气,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很小。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变得更容易,更符合人们的要求。可见,科技进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4、大家再思考思考,想想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

5、学生列举生活中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五、课堂总结

刚刚大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是的,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而且力的大小直接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用力大,物体形状变化大;用力小,物体形状变化就比较小。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后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力来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

数学教案合集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44-4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便写法及平方的意义及读写法,会根据计算公式用代入法求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化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简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伴随音乐齐唱英文字母歌《abc—song》。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更为学生感受字母在数学

课堂中的应用意识架设桥梁。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入:cba是什么标志?你怎样知道?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预设]学生汇报课前的调查情况,如:dna—人体基因密码;gps—全球卫

星定位系统;cctv—中央电视台;wto—世界贸易组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用字母表示的事物,初步感知字母表示事物的优越性。

2、玩牌游戏:你能把老师手中的六张“扑克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吗?

a、6、9、j、q、k为什么这么排?(学生观察说出扑克牌中字母表示的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由字母表示事物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具体的数,让学生感悟用字母表示数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其实,字母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数学教案合集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 拓展延伸 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 学生质疑。

数学教案合集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时钟课件。

2.学具: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谢谢你小闹钟》,引出课题。

师:歌曲里小闹钟叫我们早早起床去上学,我们一起谢谢它吧!

幼:谢谢你小闹钟!

师:小朋友钟表对我们的生活非常的重要,大家都离不开它的帮助。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刚才歌曲里唱的上学的时候用钟表,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时间用钟表?(幼儿发言:看时间去上班,看时间去开会,看时间去做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一定的时间去做,如:小朋友7:30来幼儿园,你能8:30才到吗?(幼儿发言:不能!)

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分针。

师:要遵守时间做事,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钟表,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小钟表。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引发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并产生了幼儿间的互动)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钟表上有什么?

幼:(幼儿齐声回答)有数字、针。

师:有哪些数字?

幼:(幼儿齐声回答)1、2、3、4、5、6、7、8、9、10、11、12、

师:有几根针?它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钟面上有小朋友说的12个数字,有两根针,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幼儿操作,并学说)

三、演示课件,感知时钟运转规律。

(一)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现在它们都站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课件 )

提问: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分针时针谁会赢,(分针)

小结: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二)认识整点、半点。

1.小朋友分针走一圈指到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分针指向6,时针指到两个数字之间,就是半点。如: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两个数字之间,就是3点半。

(教师操作钟表---请幼儿说出是几点。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2.今天小钟表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位小伙伴一天的生活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

(1)来小朋友看看两位小伙伴是几点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的呢?(7:00)你能不能把你的小钟表拨到7:00呢?来试一下吧!(小朋友真棒!及时鼓励)

(2)看小朋友是几点上学呢?小朋友拨一拨吧!

(3)小伙伴是几点上课的(幼儿操作)

(4)小伙伴是几点做操的(幼儿操作)

(5)小伙伴是几点吃午饭的(幼儿操作)

(6)小伙伴是几点课外活动的呢?(幼儿操作)

(7)小伙伴是几点放学看电视的呢?(幼儿操作)

(8)小伙伴是几点睡觉的呢? (幼儿操作)

3.你能说一说你在幼儿园的一天。几点钟做什么事情吗?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讲一讲拨一拨你是几点起床?上学?然后正确地拨钟表,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幼儿制作“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1.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一天几点钟所做的事,我们来做一份作息时间表吧?来小朋友看老师制作的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2.请幼儿用文字、图画及符号等形式进行表征活动,用画钟表表示具体时间。

五、幼儿制作欣赏与介绍。

1.幼儿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2.师总结评价。

数学教案合集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圆形纸片;一些特殊的角;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从画角的操作过程中,体会角的意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由学生画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问题。]

二、进行新课

1.量特殊的角。

教师: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们动手自制一个简易的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变成了什么?

学生对折后回答:半圆。

教师:把这个半圆对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变成直角。

教师:这个直角是多少度?

学生:90度。

教师:把这个90度的直角再对折(学生操作),现在这个角是多少度?

学生:是90÷2=45(度)。

教师:请同学们把纸片展开成半圆,发现什么?

学生:半圆上有一些折痕。

教师:把这些折痕画出来,你能在这个半圆的折痕上从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吗?

学生找出来后,请学生拿给大家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这个角的。

教师:我们把0度写作0°,把45度写作45°。请同学们用这种写法,在半圆上标出相应的度数。

学生操作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半圆纸片(如图45)。图45

教师:这样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学们可以把书本封面上的一个角放在这个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后,学生把书放在半圆上比。

教师:能说一说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时候要和标有0°的线对齐,并且角的顶点要和半圆上几个角的顶点对齐。

教师:我们把标有0°的线叫做0°刻度线,半圆上几个角的端点叫做量角。图46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吗?再用三角板上的一个直角和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角后,汇报时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的,让学生掌握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再看另一边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用做简易量角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这样不是把知识的教学停留在“教”上面,而是体现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做数学”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主动获取知识。]

2.量一般的角。

教师拿出一个25°的角问学生: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学生:不能。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体课件出示量角器。

教师:看,这个量角器和你们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直观地发现,这个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内外两圈刻度。

教师: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教师:同学们测出1号角是25°,这里角的符号我们通常用“∠”来表示,所以可以记作∠1=25°。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记你们测出的其他角。学生记角。

教师: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主要从量特殊的角过渡到量一般的角,从而引发需要更精密的量角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点放在对量角器的认识和量角上面,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提高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水平。〕

3.做活动角。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判断图47中两个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图47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做活动角和判断角的大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的关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数学教案合集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数学教案合集篇13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数学教案合集篇14

[教学目标]

1、知道图形旋转的概念,能找出旋转图形中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经历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探索和发现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会准确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旋转中心、旋转角。

[教学难点]

对图形旋转过程中旋转角相等的理解,会准确找出旋转角。

旋转中心不在三角形顶点时旋转角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引入图形的旋转

1、复习图形的两种运动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图形的两种运动:平移和翻折(展示运动让学生回答)。

在这两种运动中图形的形状、大小等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化。

2、引入图形的旋转(从生活中抽象到图形)

生活中我们还会见到许多其他的运动。

用课件显示日常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6.1图形的旋转

二、讲授新课

(一)图形的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1、[演示]:演示单摆和风车的转动,观察转动时各点的运动情况得到图形在转动时,位置始终不变的那一点叫做旋转中心。图形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归纳图形旋转特征(1)旋转前、后的图形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由单摆抽象到几何图形线段的旋转,得到线段转动的旋转角,

再由线段的旋转引申到三角形的旋转,进一步得到(2)图形转动时各点的旋转角相等以及旋转角的判定(图形上的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夹角)。

由学生归纳得到(3)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当旋转角小于3600时,点旋转形成曲线是弧。当旋转角等于3600时,点旋转形成的曲线是圆。

3、[试一试]

如果旋转中心在三角形外,你会找旋转角吗?课件演示。

如果旋转中心在三角形内,你会找旋转角吗?课后作出△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600的图形。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bp旋转后能与△p'bc重合,那么

a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是几度?

(3)连结pp'后,△bpp'是什么三角形?

解:(1)旋转中心是点b

(2)旋转角∠abc是600

(3)∵bp=bp',∠pbp'=∠abc=600

∴△bpp'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转动一个角度后,从一个位置转到另一个位置,图形的这种运动叫做。图形在转动时,位置始终保持不变的那一点叫做旋转。

图形转动的叫做旋转角。

2)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和,只改变图形的。

2、完成书上练习2

3、探究活动

如图,如果正方形cdef旋转后能与正方形abcd重合,那么图形所在的平面上可以作为旋转中心的点共有几个?请分别说出它们是如何旋转得到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一定角度时,能与自身重合。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电风扇:120度,螺旋桨:180度,五角星:72度,正三角形:120度。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一种运动----旋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练习(机动)

七、布置作业:

1、《b册》第45页习题16.1

2、《一课一练》第60页第一、二题

3、动手操作:请设计一个绕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b册p51)

六、

本节的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设置问题,引导思维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既能揭示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设置了一个个的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图形的旋转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从而完成了本节的知识目标。

2、自主探究,训练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地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尤其在难点的突破过程中,更是充分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学生选择不同的基本图案,就会得到不同的旋转方式,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3、动态演示,激活思维

数学教案合集篇15

一、锐角三角函数

1.正弦: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a/c;

2.余弦: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b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b/c;

3.正切: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

④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边=b/a;

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

若∠a为锐角,则①sina=cos(90°∠a)等等。

6.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0°,30°,45°,60°,90°。

7.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0≤sinα≤1,0≤cosα≤1。

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tanα·cotα=1,

tanα=sinα/cosα,

cotα=cosα/sinα,sin2α+cos2α=1

二、解直角三角形

1.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

2.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用到的关系:(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两锐角的关系:∠a+∠b=90°;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sina=a/c;

cosa=b/c;

tana=a/b。

sina=cosb

cosa=sinb

sina=cos(90°-a)

sin2α+cos2α=1

13537